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79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本一:戏剧欣赏是一种群体活动,这是它跟文学欣赏的重要区别之一。观众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剧场的整合功能会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接近。爱看京剧的人,对戏曲程式和中国历史文化一定有较多了解,话剧观众则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坏人,观众总希望他劣迹败露,得到惩处;好人则苦尽甘来,终得善报。各种团圆戏的产生,实在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但这种接近有一定限度,每个观众的人生背景终归是无法抹杀的。戏剧欣赏跟文学欣赏一样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观众不仅选择剧目,而且选择戏的看点。每个观众都是带着自己的期待入场看戏的。有时候是心灵的抚慰,有时是情感的宣泄,有时是智慧的启迪,有时不过是对某个演员的偏爱而已。在购票之前,通过广告、评论、传闻等渠道,观众对剧目多少都有些了解。几乎每出戏都包含着文学、表演、舞美、音乐等多种艺术成分,有各种各样的人物登场,哪一方面都能成为吸引观众的看点。以京剧传统戏《红娘》为例,主人公红娘,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成为那些乐于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成人之美者的代称。这个戏是荀(慧生)派代表剧目,梅兰芳也排演过,但编排有详有略,唱腔身段也有很大差别。荀的风格娇媚俏皮,玲珑活泼;梅的表演妥帖自然,层次分明。有些老戏迷看过梅派《红娘》,还要看荀派的戏,为什么?有新意焉。新意何在?首先是演技和风格情调,编剧倒在其次。如果他们看的戏是荀派嫡传孙毓敏演的,到“听琴引”“佳期颂”“棋盘舞”的精彩关头,他们一定会称绝叫好,满意而归。如果演得跟梅派差不多,或者竟成四不像,他们就会失望,就会“抽签”走人。因为剧情早就了然于心,多少都无所谓了。而青年人看这出戏,多不在乎由谁来演,他们还没修炼到那种层次,能够仔细品味演员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的技术含量和意蕴差别。他们感兴趣的是剧情和人物,所以编剧就显得重要。让这两种人坐在一起,看同一出戏,感受能一样吗?这就是观众的个体差异。它使观众在看戏时,把注意力和兴奋点投向不同方向,得到不同的欣赏效果。《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1943年首演,轰动了整个战时首都重庆。有人认为,抗战期间演这种爱情戏,意义不大。周恩来看过后,认为这是一出鼓舞人心的好戏,不但几次到场予以支持,而且提出过很好的修改意见。然而,有一天,一个国民党大官也来看戏,自己“对号入座”,认为作家在骂他,遂下令禁演。其实,这个戏的主题是探讨人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只在开头结尾处,借两个叫花子的口,对有钱人表示了一点怨怼。它是人生批判,而不是社会批判。显然,这个特殊观众把戏给看歪了。见仁见智给戏剧欣赏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经常被误解,二是众口难调,总有一部分观众不满意。戏散了以后,你会听到观众的各种议论,有的说好,有的说坏,即使同一段情节或同一个人物,意见也很难统一。特别是一些具有多义性的现代主义剧目,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如法国作家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从1953年首演以来,曾经在几十个国家上演过无数场,观众多得不计其数。但四个剧中人从何而来,去向何方?戈多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总说“明天就来”?却一直不露面?作品的立意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人们发表了无数论文,提出过各种解释,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戏被搬上舞台,只能算是完成了全部创作活动的一半,另一半则是由观众在欣赏和接受过程中完成的。这个过程也许只有一场,也许绵延了许多世纪。所以,这个“观众”既可以理解为个别的具体的人,又可以理解为无数个体的集合,抽象的人。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是有限的,所有观众的感受和理解积聚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戏。文本二:戏剧欣赏属于审美活动,审美需要一定的距离,必要的距离可以使人对欣赏对象保持一种超然心态。这种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当代有些实验戏剧,想方设法把观众卷入演出,但也只能缩小二者的空间距离,却无法从心理上彻底消除它。当演员把角色的想法说给观众听的时候,他好像突破了艺术和生活的屏障,但观众的感觉是演员在提醒他们:这是戏,别当真。结果,反而扩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这说明,观演双方的空间距离可以拉得很近,但心理距离是无法泯灭的。否则观众就无法领略戏剧的美。戏剧欣赏是观演间的精神交流,就必然有呼应和共鸣。显然,只有那些真正触及观众灵魂的剧目,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当观众看到鲁妈逼着四凤指天发誓,再不和周家人来往的时候,无论是鲁妈的狠心与决绝,还是四凤的无助和绝望,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它唤醒了许多平民百姓曾经有过的痛苦经验。(两篇文本均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文学欣赏相比,戏剧欣赏具有更强的群体性,剧场的整合功能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性。B.京剧观众更关注戏曲程式和历史文化,而话剧观众更关注现实问题,这体现了观众的群体差异性。C.观众在欣赏某一团圆戏过程中会产生相近的情感,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每个观众的人生背景不同。D.现代主义剧目《等待戈多》的多义性让由该剧引出的各种疑问及相关争论至今没有答案。2.下列相关表述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被解读为“虚伪的表演”或“复杂的人性”,这种分歧体现了戏剧欣赏中“见仁见智”的特点。B.《茶馆》中王利发、常四爷等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唤醒了许多观众的既有经验,这是一种观演间的精神交流。C.《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的结局设计,与文中团圆戏的产生“有着不得已的苦衷”的观点相呼应。D.《秦腔》中蹲在戏台两侧墙根的老一辈秦腔迷和爬到树上、麦秸积上的儿童都沉浸在表演之中,可见心理距离比物理距离更重要。3.根据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3分)4.同是演出传统戏《红娘》,梅派与荀派能够在同一时期各领风骚,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4分)5.学校戏剧社排演的《玩偶之家》即将上映,宣传组成员为该剧撰写了一段推荐词。请运用文本中戏剧欣赏的有关理论分析这样写作的原因。(6分)推荐词:一百年前,一声铿锵有力的关门声响彻欧洲。今天隔着时空的长河回望,娜拉仍然熠熠闪光。或许你正困于无形的“玩偶之家”迷失自我,或许你正在世俗的角色定位中迷茫彷徨,但当大幕拉开,娜拉打破枷锁的坚定,追求自由的勇气定会激起你心中的涟漪。这场演出,不仅是经典重现,更是一面折射多样人生的棱镜,每个观众都能在娜拉的故事里,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觉醒时刻。让我们相约,共赴一场视听的盛宴!(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树的事刘江滨我的老家宅院里有一棵老枣树。树龄多少年了?小时候我问过父亲,父亲说他小的时候院里头就有,估计总得有上百年了吧。而今,父亲已不在人世了,这棵老枣树依然蓬勃蓊郁,每年秋季都结出香甜的红枣。老枣树长在窗前,树身不高,也不很粗,中间裂开一条深深的树洞,树干六十度倾斜着,像一个佝偻身躯的老人。我小时候它就这样,过了五十年,它还是这样,似乎岁月在它身上停止了。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鸡到了晚上,往往不回鸡窝睡觉,而是习惯飞到枣树上栖息。我也喜欢登着树洞爬上枣树玩耍。童年的喜好竟然与动物相同,实在有趣。这让我想起人类的童年时期,去过山西的晋祠,那里有春秋时期留下的柏树,距今快三千年了,树身皲裂得七沟八壑,形状怪异,部分还补着水泥,树根也隆出地面,像老人的手青筋暴露,但树冠如伞,新叶碧绿,葱茏沃若。这是我见到的树龄最长久的古树了,也是我见到的最长久的生命体。春秋,是老子、孔子生活的年代,从生命本身来说,即便如老子孔子等圣贤也早已做古,而与他们同龄的树,历经无数次雷击、风摧、洪淹、地震、兵燹等无妄之灾,仍好好活着,老而弥坚。万物的寿命都有长有短,树也一样,树种不同,生命的长度也迥异。有一种树叫泡桐,几年工夫发面似的巨大粗壮,树身多汁,小时候淘气,拿小刀戳一下,汁液就流出来,像人的眼泪。这种“速成”的泡桐寿命很短,没多少年就枯死了,而且质地粗疏、弱脆,不堪大用。但城市拿它做行道树倒也合适,树大叶阔,今天栽种,翌年就可享受绿荫了。寿命最长的树种应该是松树柏树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们祝福寿星常说“寿比南山不老松”。它们多栽种在陵园墓地、祠堂寺庙、皇家园林,象征万古长青、永垂不朽。黄帝陵、避暑山庄、武侯祠等故地所在多有,古意森然,平添了一份岁月感、历史感和肃穆的气息。松柏不仅常被人们赋予精神的象征意义,生活中也堪称栋梁之材,质地密实坚韧,不折不弯,盖房子、做家具、做寿材都是上好的木料。最文艺的树应该是柳树了。柔媚,浪漫,伤感,多喻离别。柳树特别容易成活,插个枝不久就冒芽了。树的形状不够高大雄壮,有一种垂柳更是枝条柔软细长,婀娜婆娑,随风飘拂,颇像柔顺乖巧的女子,河边、田畴、井旁、房前屋后到处可见。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树就跟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关于柳树的名句车载斗量。诸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生活的北方平原,最家常的树是杨槐榆桑,还有桃李杏梨等果树。农村长大的孩子,童年记忆的底色就是爬树攀高,抓知了,偷果子,找鸟蛋。用树权做弹弓,用树棍做皮牛,用树枝做伪装帽。在食不果腹的饥馑年代,槐花、榆钱、树皮、树叶等都是救命的食材。树木是人类的密友,甚至是生命的孵化器,人类是从丛林中走出来的。没有树,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就是荒漠。那年去国外,第一次走进热带原始森林,那真是树的世界呀,密密匝匝,遮天蔽日,盘根错节,枝柯交错,仿佛走进了洪荒远古。有树的地方,就有人烟;有树的地方,就有必明以虫华文明唐之前北方是中心,后来就移到南方了。为什么?据说跟树有关。唐之前,北方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森林繁茂,不仅有母亲河黄河,河边林地还有大象出没,要不河南为什么叫“豫”呢?“豫”字里有“象”,黄河边上还出土过大象的化石。北方翠竹成林,所以才能就地取材、竹筒作纸,书写青史,竹子绝对不会是千里迢迢从南方运来的。后来,王朝更迭,大兴土木,战乱频仍,森林被毁,气候变得寒冷,北方不再适宜竹子生长,犬象更是南迁。庾信作《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树及人,生发对生命从葳蕤到肃杀的慨叹,表达出一种无奈、伤感的情绪。人的生命意识从来就有许多和自然界的树木联系在一起,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一树鹅黄到碧叶青青,从落英缤纷到枝桠萧条,一如人的生命年轮轨迹。生生死死,枯荣寂灭,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茅盾见白杨而想起挺拔的哨兵,鲁迅把寒夜的枣树喻作孤独的战士,庄子欣赏不成材的樗安享自在,孔子在杏林筑坛授业,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李聃之李本就是一棵树啊。小时候,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画画,让大家画一个家。大多学生的画面是这样的:一座房子,旁边有一棵树,树的下面是人,树的上方是圆圆的太阳,房子前面有一只鸡或一只狗。这就是我们的家,家园里怎么能没有树呢?(有删改)文本二: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李笠译)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老枣树中间裂开树洞,倾斜六十度,却“依然蓬勃蓊郁”,既写出其形态沧桑,又凸显其生命力的顽强。B.作者将晋祠的柏树与老子、孔子作对比,突出自然生命的永恒性,意在强调树木比圣贤更能抵御时间的侵蚀。C.文中提及的“豫”字与大象化石,佐证了唐之前北方森林繁茂的史实,也为中华文明发展与树息息相关的论断提供依据。D.结尾通过简笔勾勒的画面唤醒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含蓄表达树木是我们重要的精神家园的主题。7.下列对文本中的“树”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写泡桐虽可做行道树,但寿命短,质地粗疏弱脆,作者不太认可其价值。B.文本一中写松柏古意森然,具有岁月感、历史感,因此多栽种在庄严肃穆之地。C.文本一中对柳树的两处详写均由树及人,引出对生死枯荣等生命意识的思考。D.文本二中写树“汲取雨中的生命”,不仅指向树的自然本性,还具有丰富的意蕴。8.请仿照文本一中画线的语句,再写两个相似的句子,要求语义通顺,贴合语境。(4分)9.两个文本都把树作为抒情对象,但选材、技法、语言各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二: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賞,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序》材料三: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终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节选自《吕氏春秋》)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则A何以B慎C缘物之情D及人E之情F以为G所闻H则得之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殆,可能,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意义不同。B.鲜,音xiǎn,与《陈情表》“终鲜兄弟”的“鲜”读音、意义相同。C.烈,功业,与《过秦论》“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义不同。D.己亥,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的“癸丑”均为干支纪年法。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评价了曾探求过石钟山得名缘由的郦道元、李渤等人的做法,并强调做事不能主观臆断。B.宋应星认为天地有万物,事情也错综复杂,而自然界能无一遗漏地成就他们,这不仅仅是人力的结果。C.舜认为音乐是天地的精华、得失的关键,而夔能够使音乐和谐,抓住音乐的根本,以此促进天下安定。D.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的事后,亲自向丁氏询问情况,最终明白了事情的真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14.材料三借三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贺新郎·题吴江刘仙伦重唤松江渡。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潮正落,日还暮。十年到此长凝伫。恨无人与共秋风,脍丝莼缕①。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俄皓月飞来烟渚。恍若乘槎河汉上②,怕客星犯斗蛟龙怒。歌欸乃③,过江去。[注]①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时,看到秋风刮起,想到自己家乡美味的鲈鱼脍和莼菜丝,便辞官回家。②槎:木筏。③欸乃:摇橹声或渔歌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重唤”起笔,既引出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又为抒发情感张本。B.“飞”赋予皓月动态感,暗示词人内心情绪由低沉转为喜悦。C.本词将眼前的实景与想象的场景相结合,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D.全词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内容丰富,耐人寻味。16.请结合内容,评价本词用典的表达效果。(6分)(五)教材知识考查(本题共4小题,15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用整句形象地概括了郭橐驼种树时顺应天时、尊重规律的特点。(2)人生虽然有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的不确定性,但我们要像“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一样积极掌控自己的命运。(3)与右图古代建筑相契合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18.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3分)A.①博闻强志记②因厚赂单于因此③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④廉室劳矣无、没有B.①平伐其功自夸,炫耀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③忍尤而攘诟责备④亦遂增胜超过C.①空自苦亡人之地同“无”②谢家来贵门感谢③除臣洗马授官④挈妇将雏鬓有丝抱着D.①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②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③逆以煎我怀预料、想到将来养育19.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见犯乃死,重负国②子卿尚复谁为乎③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④盛以锦囊⑤齐彭殇为妄作⑥将有事于西畴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⑧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⑨父母者,人之本也⑩古之人不余欺也⑪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⑫汉天子我丈人行也A.①③/②⑦⑩/④⑥/⑤⑧⑨⑩B.①③①/②⑦⑩/④⑥/⑤⑧⑨⑫C.①③/②⑦/④⑥⑩/⑤⑧⑨⑩⑫D.①③①/②⑦/④⑥/⑤⑧⑨⑩⑫20.下列各项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来指代少年时代。B.“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的“属”指某一类人,“徒、伦、族、曹、侪”也有这种意思。C.人定,十二时辰之一,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可指夜深人静的时候。D.“青眼聊因美酒横”的“青眼”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善为青白眼,用白眼看世俗礼法之士,用青眼看喜欢的人。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见解。苏东坡早就说过“寄至味于淡泊”一类的话。他在《与侄书》中也写道:“大凡为文,当使气像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作品从“绚烂”到“平淡”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甲)。“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之所以难,我想除了在文字上要下千锤百炼的功夫外,还因为这不是单单文字功夫能凑效的。平淡不但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怀,一种人生的境界。人年轻时很难平淡,譬如正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乙),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砥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3分)23.文中成语“千锤百炼”可适用于不同的语境,请分析该成语在下列语境中用法的不同。(4分)语境一:一把绝世宝剑的铸造需在炉火与铁锤间千锤百炼数十载。语境二:要想成为一位所向披靡的将军需在战场上千锤百炼。三、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班级要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请同学们从本学期涉及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两三位,建立有机关联,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思考、认识和评价。(本学期接触到的历史人物主要有:屈原、苏武、李存勖、李密、归有光、陶渊明、苏轼等。)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阅读(79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解析】D项“现代主义剧目《等待戈多》的多义性让由该剧引出的各种疑问及相关争论至今没有答案”以偏概全,多义性只是原因之一。2.D【解析】D项“可见心理距离比物理距离更重要”文中无据。3.①戏剧演出(舞台表演/搬上舞台/演出)②观众③完整的戏(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4.①荀派、梅派演技和风格各有千秋:荀派风格娇媚俏皮,玲珑活泼;梅派表演妥帖自然,层次分明。②荀派、梅派表演能满足不同观众的期待:老戏迷能体验新意,年轻人能感受剧情。(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戏剧欣赏是一种群体活动。推荐词中娜拉的故事能跨越时空界限让一起观看的同学们精神更加接近。②戏剧可以满足观众们的不同期待。推荐词通过聚焦同学们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吸引他们带着各自的期待走进剧场。③戏剧欣赏是观演间的精神交流。推荐词中概括了娜拉的精神品质,能触动同学们的内心,引起情感共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解析】B选项“意在强调树木比圣贤更能抵御时间的侵蚀”错误。7.D【解析】A选项,“作者不太认可其价值”错误,文本中作者并没有进行价值评判。B选项因果倒置,文中是说松柏多栽种在庄严肃穆之地,使这些地方“古意森然,平添了一份岁月感、历史感”。C选项“均由树及人,引出对生死枯荣等生命意识的思考”错误。8.①史铁生见合欢树而想起慈祥的母亲;②陶渊明把五棵柳当作自由的象征;③郁达夫欣赏深秋的槐树享受落寞;④史铁生从地坛的松柏看到了生命的厚重;⑤归有光见枇杷树想起自己的爱妻(每句2分,写出两句4分。句意通顺即可)9.①文本一选材自由广泛。自然中丰富多样的树种、由树带来的历史及现实问题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文本二选取“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选材固定、单一。②文本一手法运用灵活。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运用引用等多种手法。文本二主要运用想象、象征、拟人、比喻等诗歌常用技法。③文本一句式自由,多用长短句,修辞丰富,语言典雅,毫无雕琢做作之感。文本二语言含蓄、凝练,有跳跃性,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10.CFH11.B【解析】A项的“殆”都是“可能、大概”的意思,C的“烈”都是“功业”的意思,D的“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不是干支纪年。12.D【解析】D项,由原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并非宋君亲自去问而得真相。13.(1)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4分)(2)事物既然有上万种那么多,如果都要等到别人的亲口讲述和自己亲眼见到后才认识,那能知道多少呢?(4分)14.观点:要慎重对待传闻,不仅要听还要辨别真伪,不可以讹传讹。(3分,每点1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B【解析】B项“内心情绪由低沉转为喜悦”错误。16.①丰富了诗歌内容。借助苏轼、张翰等历史人物故事、湘妃的神话传说等,既有对历史人物追溯,又有联想和想象,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②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借助典故,既表达了对先贤的缅怀、追慕以及物是人非的慨叹,又抒发难觅志同道合之人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孤寂与落寞。③语言凝炼,以简驭繁,表现力强。④过多的典故会使读者理解难度增大。(第①条3分,第②条3分,第③条2分,第④条2分。意思对即可)(五)阅读Ⅴ(本题共4小题,15分)17.(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8.C【解析】A项“因厚赂单于”的“因”应为“趁机”,B项“亦遂增胜”的“胜”应为“美”,C项“谢家来贵门”的“谢”应为“辞别”,“挈妇将雏鬓有丝”的“将”应为“带领”。D项正确。19.B【解析】①③⑪为被动句,②⑦⑩为宾语前置,④⑥为状语后置,⑤⑧⑨⑫为判断句。20.C【解析】“亥时”相当于现在21时至23时。二、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11分)21.甲:要达到这境界谈何容易(2分)乙:才会生出一种散淡的心境(2分)22.①“像”改为“象”②“凑”改为“奏”③“砥”改为“抵”(一字1分,修改正确即可得分)23.①语境一使用的是词语的本义,强调绝世宝剑的问世要在炉火中反复淬炼、锻造。(2分)②语境二中使用的是词语的引申义,强调身体和精神上的磨砺和考验。(2分)三、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班级要组织一次专题研讨会,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请同学们从本学期涉及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两三位,建立有机关联,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思考、认识和评价。(本学期接触到的历史人物主要有:屈原、苏武、李存勖、李密、归有光、陶渊明、苏轼等。)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分析本次作文题要求围绕“历史人物纵横谈”这一主题,从本学期涉及的历史人物中选择两三位,建立有机关联,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的思考、认识和评价。审题立意时,需抓住关键信息,明确写作方向。从主题“历史人物纵横谈”来看,“纵横谈”意味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不仅要谈他们的生平事迹,更要挖掘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有深度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几位历史人物不能是随意组合的,而要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可以是性格上的相似、遭遇上的相同,也可以是思想上的传承等。在选人方面,本学期接触到的历史人物有屈原、苏武、李存勖、李密、归有光、陶渊明、苏轼等。这些人物各有特色,屈原的爱国情怀、苏武的坚贞不屈、李存勖的功败垂成、李密的孝顺、归有光的感伤、陶渊明的淡泊、苏轼的豁达等。我们可以选择性格相似的人物,如屈原和苏武,他们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也可以选择遭遇相同的人物,如李存勖和归有光,他们都在人生中经历了挫折,但又有不同的应对方式。立意上,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入手,探讨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也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出发,思考人生中的挫折与成功,以及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例如,以“坚守与变通:历史人物的智慧启示”为立意,通过屈原和苏轼的对比,阐述在坚守信念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文体明确为发言稿,这就要求语言要具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在写作时,要注意开头要有吸引力,中间要条理清晰,结尾要有总结和升华。总之,本次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历史人物,建立有机关联,挖掘他们的精神内涵,并从中得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精神的传承与超越——从屈原、陶渊明到苏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谈谈我对屈原、陶渊明、苏轼三位历史人物的思考、认识和评价。这三位相隔千年的文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展现出了中国文人在不同时代的精神传承与超越。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他出身贵族,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楚国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政治上,他主张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楚怀王的疏远。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以死明志,投身汨罗江,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屈原的精神,是对理想的坚守,是对正义的追求,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却厌倦了官场的黑暗和虚伪。在做了几任小官后,他毅然辞官归隐,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的精神,是对自由的追求,是对自然的热爱,是对世俗的超脱。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怀面对人生的起伏。在《赤壁赋》中,他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宇宙的敬畏。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苏轼的精神,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生的豁达,是对历史的思考。这三位历史人物,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和遭遇,但他们都有着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或许无法像屈原那样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我们或许无法像陶渊明那样过着田园生活,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追求自由和快乐;我们或许无法像苏轼那样才华横溢,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让我们从这三位历史人物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谢谢大家!骆驼·狮子·婴儿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宗学耀尊敬的王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屈原的爱国、李存勖的蜕化、苏轼的旷达等等都影响着我的“三观”。可是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归有光、苏武和陶渊明。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深深契合了尼采的“精神三变论”。尼采以骆驼、狮子、婴儿比喻人类精神的三个阶段,认为精神会由骆驼进化到狮子,再由狮子进化到婴儿。归有光、苏武和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正好完美地对应着尼采所说的人类精神的三个阶段。因此,我对这三人情有独钟。下面我来详细解说。第一个阶段是骆驼阶段。大家想象一下沙漠中的骆驼!它们忍辱负重、兢兢业业,它们要被动地去做事,它们在别人的期待或指导下生活。大家回忆一下《项脊轩志》,归有光不就是这样吗?他住的是“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百年老屋”,他承受着至亲接连离他而去和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他承担着“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殷切期盼:他就是一头骆驼,头顶上是烈日的曝晒,脚下却是坚定的步伐。同学们,我们大家是不是也像极了这个时期的归有光?我们可能比他幸福很多,但是我们也要有坚定的步伐!第二个阶段是狮子阶段。狮子象征着精神上的成熟,做事变被动为主动,能主动去争取,主动负责任,这时意志会更坚定,能力会更强大。大家对比一下苏武,看看是不是这样?他承担率队出使匈奴的责任,他愿意为了大汉的尊严和自己的气节选择自杀,他能够经受住卫律和李陵的威逼利诱,他在啮雪吞毡、北海牧羊近二十年却不改初心……他不就是尼采口中的那头狮子吗?我想咱们同学们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想课本选择《苏武传》这篇课文的目的也是想让我们成为“他”。第三个阶段是婴儿阶段。这里的婴儿不是那个什么事都不懂的还流着鼻涕的婴儿,这里的婴儿指的是精神上绝对独立的状态,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