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汉抒情小赋:时代镜鉴与文学新章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东汉时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关键地位。这一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局势跌宕起伏,经济发展历经波折,文化思潮异彩纷呈,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土壤。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抒情小赋异军突起,成为东汉文学的璀璨明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抒情小赋作为汉赋发展的重要分支,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不仅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东汉抒情小赋篇幅短小精悍,风格清新自然,与西汉时期盛行的铺张扬厉、气势恢宏的大赋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多聚焦于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抒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展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特征。从文学地位来看,东汉抒情小赋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它继承了先秦文学中诗歌和楚辞的抒情传统,将情感表达作为创作的核心,使赋这种文学体裁从注重外在的铺陈描写转向对内在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为赋体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它又对魏晋南北朝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抒情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研究东汉抒情小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文学演变研究领域,它为我们揭示了汉赋从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脉络。通过对东汉抒情小赋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体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以及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等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完整、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谱系,深化对文学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在文化内涵挖掘方面,东汉抒情小赋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以及士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读,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与人生困惑,进而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文化特质和时代精神。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东汉抒情小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如语言的锤炼、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研究这些艺术特色,不仅可以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丰富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1.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内,对东汉抒情小赋的研究历史悠久且成果丰硕。从古代的文学批评家到近现代的学者,都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古代文学批评家们在品鉴作品时,就已涉及对东汉抒情小赋特点与价值的探讨,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近现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东汉抒情小赋展开研究。在起源与发展方面,马积高在《赋史》中指出,抒情赋发源于西汉初年的骚体赋,并贯穿整个汉代,肯定了汉代抒情赋的文学价值。贾国庆在《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综述》中提到,关于东汉时期的抒情赋始于何时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东汉的抒情赋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与抒情小赋为同一范畴;也有学者认为东汉时期的抒情赋与西汉抒情赋一脉相承,到东汉中叶发生新变,成为抒情小赋。东汉抒情小赋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潮紧密相关。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汉王朝走向衰落。这种社会现实使得以润色鸿业为主的散体大赋失去了生存土壤,而能够反映社会矛盾、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小赋应运而生。在特点研究上,学者们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剖析。思想内容上,东汉抒情小赋反映了社会现实与士人的精神状态。田永胜在《东汉中后期士风与抒情小赋的演变》中认为,东汉中后期宦官与外戚争权执政,“党锢之祸”叠起,士人饱受压抑,抒情小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作品中蕴含着士人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艺术特色方面,抒情小赋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清新自然,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它一扫汉大赋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赋坛独树一帜。张衡的《归田赋》用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抒情小赋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在代表作品研究中,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经典作品备受关注。学者们对这些作品的主题、艺术手法、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深入挖掘。《归田赋》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语言优美,意境恬淡,开创了抒情小赋的新境界;《刺世疾邪赋》则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鹦鹉赋》借鹦鹉的遭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寓意深刻。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汉赋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中涉及东汉抒情小赋的研究虽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成果。部分汉学家从文化交流、文学比较的角度,将东汉抒情小赋与西方文学中的相似体裁进行对比分析,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通过对东汉抒情小赋的翻译与解读,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交流与对话。不过,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等因素,国外研究在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上,与国内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尽管国内外学者在东汉抒情小赋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视角上,虽已涉及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多个方面,但在跨学科研究、与同时代其他文学体裁的互动关系研究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对一些小众作家的抒情小赋作品挖掘不够深入,研究多集中在少数经典作品上,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运用较多,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新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在研究东汉抒情小赋的过程中,本论文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这一文学现象,挖掘其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文献研究法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石。通过广泛查阅《全后汉文》《昭明文选》等古籍文献,以及近现代学者关于东汉抒情小赋的研究著作、论文等资料,全面梳理东汉抒情小赋的作品风貌,把握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收集与东汉抒情小赋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原文等,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从而深入探寻其发展脉络与演变规律。文本分析法是深入解读作品的关键手段。对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代表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从语言表达、结构布局、意象运用、情感抒发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分析。探究作品中词汇的运用特色,如张衡《归田赋》中“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仲春时节的美好景象;剖析作品的结构,如《刺世疾邪赋》采用先批判社会现实,后表达自己愤懑之情的结构,使文章逻辑严谨,情感强烈;分析意象的内涵,《鹦鹉赋》中鹦鹉这一意象象征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挖掘情感的表达技巧,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对比研究法用于展现东汉抒情小赋的独特性。将东汉抒情小赋与西汉大赋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揭示东汉抒情小赋在文学史上的创新与变革。西汉大赋多以歌颂帝王功绩、描绘宫廷生活为主,风格铺张扬厉,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篇幅宏大;而东汉抒情小赋则更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篇幅短小精悍。同时,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展现东汉抒情小赋在当时文学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尝试从多维度对东汉抒情小赋进行解析。不仅关注其文学价值,还将从文化、历史、哲学等角度深入挖掘其内涵。从文化角度,探讨东汉抒情小赋与当时社会文化思潮的关系,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从历史角度,分析社会政治变迁如何在作品中得以体现;从哲学角度,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在研究内容上,注重挖掘东汉抒情小赋的深层文化价值。除了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进行常规分析外,还将深入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研究东汉抒情小赋如何继承先秦文学的传统,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东汉时期的社会风俗、道德观念等文化元素,展现其作为时代文化载体的重要价值。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尝试将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在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借助数据分析软件对东汉抒情小赋的词汇、句式等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提供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构建东汉抒情小赋的作品数据库和知识图谱,直观展示作品之间的关联和发展脉络,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东汉抒情小赋的兴起背景2.1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局势急剧动荡,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呈现出一片衰败之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两大毒瘤,他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皇帝年幼即位,无法亲政,致使外戚势力趁机崛起。他们凭借与皇室的姻亲关系,把持朝政,安插亲信,大肆敛财,将国家权力玩弄于股掌之间。梁冀便是外戚专权的典型代表,他的妹妹贵为汉桓帝的皇后,他因此得以操控朝政长达多年。梁冀在朝中飞扬跋扈,肆意打压反对派,甚至不惜采用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势,其专权行径导致政府腐败丛生,官员庸碌无能,民间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实力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削弱。随着皇帝的逐渐成长,为了夺回被外戚把持的权力,往往会借助宦官的力量。于是,宦官势力又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们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干预朝政,操纵权力,与外戚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这种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不仅极大地消耗了中央政权的力量,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令难以有效推行,也导致了地方豪强势力的趁机崛起。地方豪强们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党锢之祸”的爆发,更是将士人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推向了顶点。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极为不满,他们纷纷挺身而出,试图通过抗争来挽救国家的危局。然而,他们的行动却遭到了宦官集团的残酷镇压。大批士人被囚禁、流放、处死,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被无情地扼杀。“党锢之祸”的发生,使得士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们对黑暗的政治现实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心中充满了压抑和愤懑之情。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文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被彻底击碎。他们原本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他们目睹了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社会的动荡,深感自己的力量渺小,无法改变这一切。于是,他们内心的愤懑与不满之情日益积累,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抒发这些情感。抒情小赋便成为了文人抒发愤懑与不满的最佳载体。与西汉时期盛行的大赋不同,抒情小赋篇幅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能够更加直接、迅速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文人通过创作抒情小赋,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等情感融入其中。蔡邕的《述行赋》作于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当时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杀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梁冀,五侯之一宦官徐璜为讨好汉桓帝,听说蔡邕善琴,令其到京,蔡邕内心不愿,但也只能从陈留出发,到偃师就托病不前,后返陈留。蔡邕途中所经都是先朝故地,他在赋中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中寄寓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乱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更是直截了当地将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统治者。作品开篇便指出,自春秋以后,圣明理想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而“德政”“赏罚”都已无法挽救当前的社会。接着,他列举了小人得志、贤者失位、是非颠倒等各种丑恶现象,并毫不留情地指出“实执政匪贤”,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决绝态度。这些抒情小赋,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社会的真实面貌,成为了文人表达心声、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2.2思想文化变迁的作用东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这种变迁对东汉抒情小赋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到了东汉中后期,随着社会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儒家思想逐渐走向衰落。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倡导士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在西汉盛世,这种思想为士人提供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激励着他们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在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党锢之祸”使得大批士人遭受迫害,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被无情地扼杀。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所倡导的积极入世思想对于士人来说,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他们逐渐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失望,开始寻求其他思想的慰藉和指引。与儒家思想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老思想在东汉时期逐渐盛行起来。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强调顺应自然、与世无争。在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背景下,黄老思想为那些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的士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开始从黄老思想中汲取力量,以一种超脱的心态面对现实的困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思想文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和创作倾向。文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不再像西汉时期的士人那样,充满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政治的热情,而是变得更加消极、悲观和愤懑。他们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渺小,内心充满了压抑和痛苦。张衡在《归田赋》中写道:“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这句话表达了他在京都为官多年,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和失望。他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等待政治清明的那一天遥遥无期,因此产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在创作倾向上,文人开始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解脱。他们不再满足于西汉大赋那种歌功颂德、铺陈华丽的创作风格,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内心,用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思想转变在抒情小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内容上,抒情小赋更多地表达了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赵壹在《刺世疾邪赋》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写道:“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这段文字将社会上小人得志、贤者失位、是非颠倒的丑恶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愤慨。抒情小赋也体现了文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现实面前,归隐田园成为了许多文人逃避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选择。张衡的《归田赋》生动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在赋中,张衡描绘了仲春时节,田野间草木茂盛、鸟儿欢鸣的美好景象,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和谐与欢乐,表达了自己在田园中逍遥自在、愉悦心情的状态。在艺术风格上,抒情小赋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清新、简洁的文风。它摒弃了西汉大赋那种堆砌辞藻、铺张扬厉的创作手法,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祢衡的《鹦鹉赋》以鹦鹉自比,借鹦鹉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赋中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短短几句话,便将鹦鹉的聪明伶俐、高洁品性刻画得栩栩如生。2.3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文学的发展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东汉抒情小赋的兴起正是这一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从赋体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骚体赋到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的演变过程。骚体赋形成于西汉初期,它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汉初的赋作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屈原的骚体极为相似,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且大量使用“兮”字作为语气词来调节音韵,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楚辞的发展和变种,因此汉代人常将其与楚辞紧密相连,统称为辞赋。《吊屈原赋》作于贾谊出任长沙王太傅途经湘江时,他借哀悼屈原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艺术风格激昂感愤,余音悠长,与屈原的《离骚》《九章》颇为相似。在形式上,汉初骚体赋已开始呈现出散文化的趋势,同时大量运用四字句,句法较为整齐,这些变化显示了它正处于由骚体向汉大赋过渡的阶段。汉大赋兴起于景帝、武帝时期,并逐渐成为汉赋的主要样式,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此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将汉大赋的发展推向了巅峰。汉大赋采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的生活为主要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的淫奢为旨归。在内容上,它改变了骚体赋那种哀怨愤激情感的抒发,转而注重对宏大场景和事物的描绘;在形式上,它摒弃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展现了汉代帝王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推尊天子、贬抑诸侯的倾向,这与汉帝国国力强盛、天子独尊的经济政治形势相契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两篇赋在艺术上极力铺排、夸饰,讲究声音美和字型的排列美,呈现出铺张扬厉的风格,但也存在缺乏个性特征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大赋的弊端逐渐显现。其冗长的篇幅、堆砌的辞藻以及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内容,使得读者逐渐产生审美疲劳。而且,汉大赋在内容上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无法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到了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汉大赋那种宏大华丽的风格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表达情感和反映现实的需求。于是,抒情小赋应运而生。它顺应了文学发展的潮流,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后期,它在内容上重在抒情述怀,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快,与汉大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衡的《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这篇赋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则以犀利的笔触,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一种文学体裁在发展过程中,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演变。当旧的文学体裁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时,新的文学体裁就会应运而生。东汉抒情小赋的兴起,正是文学为了适应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表达需求,在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下所做出的调整和变革。它继承了骚体赋和汉大赋的一些元素,如对语言的锤炼和对情感的表达,但又摒弃了汉大赋的繁琐和空洞,以更加简洁、直接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赋体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东汉抒情小赋的特点剖析3.1内容题材的多样性3.1.1个人情志的抒发东汉抒情小赋在内容题材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个人情志的抒发占据了重要地位。文人在这一时期的抒情小赋中,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展现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张衡的《归田赋》便是抒发个人情志的经典之作。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他虽胸怀大志,渴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但在现实中却屡屡受挫,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在《归田赋》中,他开篇便写道:“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在京都为官多年,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无法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无奈与失望。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如同在河边羡慕鱼儿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逝,而等待政治清明的那一天却遥遥无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这几句则进一步表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和对归隐的向往。他有感于蔡泽壮志难酬的遭遇,也曾想找唐举看相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但最终认识到天道的微妙难测,于是决定追随渔父,远离尘世的喧嚣,与世事长辞,寻求内心的宁静。在描绘归田后的生活时,张衡更是充满了喜悦与满足之情。“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仲春时节,田野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片宁静的田园中,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逍遥自在,心情愉悦,这种情感的抒发真实而动人。除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文人在抒情小赋中还抒发了其他丰富的个人情感。有的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如祢衡的《鹦鹉赋》,借鹦鹉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才华出众却不被赏识,只能寄人篱下的悲哀与无奈。“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祢衡以鹦鹉自比,展现了自己的聪慧和高洁品性,然而“顺笼槛以俯仰兮,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兮,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兮,虽奋迅其焉如?”却又表达了自己如同被囚禁的鹦鹉一般,无法自由翱翔,才华被束缚的痛苦。有的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如贾谊的《鵩鸟赋》,通过与鵩鸟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在赋中,贾谊感慨万物变化不息,人生如同水流般变幻无常,福祸相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深刻认识。这些个人情志的抒发,使东汉抒情小赋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文人通过小赋,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人生困惑等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3.1.2社会现实的批判东汉抒情小赋在内容题材上的另一大显著特点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这一时期,社会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民生疾苦,文人通过抒情小赋,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对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堪称批判社会现实的典范之作。东汉桓、灵之世,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极度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勇气,在《刺世疾邪赋》中对这一黑暗现实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开篇,赵壹便从历史的高度指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化,但当前的社会混乱却难以用常规的德政和赏罚来挽救,暗示了当时政治的无能和腐朽。接着,他对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在他的笔下,小人谄媚逢迎,飞黄腾达,而正直之士却遭受排挤,无法立足。那些善于钻营的人,为了追求名利,不惜卑躬屈膝,讨好权贵,而坚守正义的人却只能被迫隐居,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赵壹毫不留情地指出,社会弊病的根源在于执政者的昏庸无能和腐败。皇帝被后宫和宦官蒙蔽了双眼,宠臣掌握着国家的大权,他们随心所欲地操纵着一切,对自己喜欢的人百般呵护,对自己厌恶的人则百般挑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他进一步描述了正直之士想要为国尽忠却报国无门的困境,以及国家处于危亡边缘,统治者却依然沉迷于享乐,毫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荒唐景象。蔡邕的《述行赋》也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现实。该赋作于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当时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杀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梁冀,五侯之一宦官徐璜为讨好汉桓帝,听说蔡邕善琴,令其到京,蔡邕内心不愿,但也只能从陈留出发,到偃师就托病不前,后返陈留。蔡邕途中所经都是先朝故地,他在赋中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中寄寓了自己的悲愤之情,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乱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粃而无粒。”蔡邕在赋中描绘了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而百姓却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悲惨景象。统治者将大量的粮食用来喂养禽兽,而百姓却连糠粃都难以吃到,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统治者的残暴。这些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不仅反映了东汉时期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表达了文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他们以文学为武器,勇敢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反思,推动社会的变革。3.1.3自然景物的描绘东汉抒情小赋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是一大特色,它与作者的情感紧密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张衡的《归田赋》对田园风光的描写堪称经典。“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在这段描写中,张衡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仲春时节田园的美丽景象。柔和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繁茂的草木,欢鸣的鸟儿,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生机勃勃的画面。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仅是对田园风光的简单呈现,更蕴含着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在张衡看来,田园生活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和黑暗,充满了自然的纯真与美好,在这里,他可以逍遥自在,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内心得到真正的宁静与满足。王粲的《登楼赋》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上高楼,放眼望去,看到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色:清澈的漳水和弯曲的沮水在这里交汇,水边有长长的沙洲;北面是广袤的原野,南面是肥沃的土地;远处是陶朱公的坟墓和楚昭王的坟墓,田野里花果繁茂,庄稼丰收。然而,面对如此美景,王粲却发出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慨。原来,他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眼前的美景反而更加勾起了他内心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的思乡之情相互映衬,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真挚。自然景物的描绘在东汉抒情小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为作者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载体,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等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自然景物的描绘还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优美的自然景色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氛围和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3.2形式结构的独特性3.2.1篇幅短小精悍东汉抒情小赋在形式结构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篇幅短小精悍,这与西汉时期盛行的汉大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大赋以其宏大的篇幅和丰富的内容而著称,往往洋洋洒洒数千言,甚至上万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便是汉大赋的典型代表,《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的对话,通过对楚国云梦泽和齐国山川物产的铺陈描写,展现出一幅宏大壮丽的画卷;《上林赋》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绘了天子上林苑的奢华景象和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两篇赋文加起来篇幅极长,内容繁杂。相比之下,东汉抒情小赋的篇幅则要短小得多。张衡的《归田赋》全文仅三百多字,却完整地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田生活的向往之情。赋中先叙述了自己在京都为官的无奈与失望,“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寥寥数语,便将自己壮志难酬的心境展现出来;接着描绘了仲春时节田园的美好风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最后表达了自己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精神,“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篇幅也不长,全文四百余字,却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赋中从历史的角度指出社会的混乱与统治者的无道,“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接着具体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小人得志、贤者失位的丑恶现象,“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这种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使东汉抒情小赋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更加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它摆脱了汉大赋繁琐冗长的叙述和铺陈,能够迅速地切入主题,将作者的情感和观点直接传达给读者。同时,短小的篇幅也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使作品更容易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篇幅短小也使得东汉抒情小赋在形式上更加灵活自由,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表达的要求,自由地选择和组织内容,不受篇幅的过多限制。这种灵活性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3.2.2不用问答体东汉抒情小赋在形式结构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摒弃了汉大赋常用的问答体形式。汉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组织篇章,通过主客之间的对话和辩论,展开对事物的描述和议论。枚乘的《七发》开创了这种问答体的先河,文中虚构了楚太子与吴客的对话,吴客通过对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等方面的铺陈描述,逐步启发楚太子,最终使其“霍然病已”。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也沿用了这种问答体,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之间的对话成为了赋文展开的线索,通过他们的辩论,展现出不同地域的繁华和天子的威严。而东汉抒情小赋则很少采用问答体,而是以直接叙述和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张衡的《归田赋》没有采用问答体,而是直接叙述自己在京都为官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对归田生活的向往。赋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直抒胸臆,“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失望和对归隐的决心。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同样没有采用问答体,而是直接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赋中作者以犀利的语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东汉抒情小赋摒弃问答体,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在表达情感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问答体往往注重形式上的对话和辩论,使得情感表达不够直接和流畅,容易受到形式的束缚。而东汉抒情小赋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种更加自由、直接的表达方式。东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强烈,他们希望能够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共鸣。因此,摒弃问答体,采用直接叙述和抒情的方式,更符合东汉抒情小赋的创作需求和时代背景。3.2.3通篇用韵文东汉抒情小赋在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通篇采用韵文,这使其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韵文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传统之一,它通过押韵的方式,使文字在音韵上产生和谐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张衡的《归田赋》便是通篇用韵的典范。赋中“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其中“久”“时”“期”“疑”“嬉”“辞”押韵,使这段文字在音韵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读起来流畅自然。在描绘田园风光时,“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清”“荣”“鸣”“嘤”“情”押韵,生动地描绘出田园的生机与欢乐,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同样通篇用韵。“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其中“乐”“驳”“浊”“毒”“酷”“足”押韵,使这段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更加有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韵文在东汉抒情小赋中的运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能够增强作品的节奏感,使文章读起来富有韵律美,如同一首优美的诗歌,给读者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韵文的押韵方式可以使文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层次更加分明。通过韵脚的呼应,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文章的脉络和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韵文还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押韵的文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在作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韵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能够进一步强化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3.3语言风格的特色3.3.1字句温婉情真意切东汉抒情小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字句温婉、情真意切的显著特色,以细腻而柔和的文字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流淌与起伏。祢衡的《鹦鹉赋》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祢衡才华横溢,却在乱世中怀才不遇,他的《鹦鹉赋》借鹦鹉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与无奈。“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绀趾丹觜,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虽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异心。配鸾皇而等美,焉比德于众禽?”开篇,祢衡以温婉的笔触描绘了鹦鹉的美丽与聪慧,它具有奇姿妙质,性辩慧、才聪明,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将鹦鹉的高洁品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鹦鹉的外在美,更通过对其内在品质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和高洁品格的自信与自豪。然而,“何今日之两绝,若胡越之异区。顺笼槛以俯仰兮,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兮,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兮,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兮,徒怨毒于一隅。苟竭心于所事兮,敢背惠而忘初?讬轻鄙之微命兮,委陋贱之薄躯。期守死以报德兮,甘尽辞以效愚。恃隆恩于既往兮,庶弥久而不渝。”笔锋一转,描写了鹦鹉被囚禁后的悲惨境遇。它失去了自由,只能在笼槛中俯仰,望着窗外踟蹰,思念着远方的山林,却因六翮残毁而无法展翅高飞。这种细腻的描写,将鹦鹉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展现得入木三分,也深刻地表达了祢衡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悲哀与无奈。在《鹦鹉赋》中,祢衡没有采用激烈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鹦鹉的细致描绘,以温婉的字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这种情真意切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除了《鹦鹉赋》,其他东汉抒情小赋也多具有这样的语言特色。它们以温婉的字句,或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或表达对人生的感慨,或倾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无论情感的种类如何,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张衡在《归田赋》中,用“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这样温婉的语言,描绘出仲春时节田园的美好风光,表达了自己对归田生活的向往之情,情真意切,让人感受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倦。3.3.2修辞手法的运用东汉抒情小赋在语言表达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比喻是东汉抒情小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赵壹在《刺世疾邪赋》中写道:“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这里将那些谄媚逢迎的小人比作“舐痔结驷”之人,形象地刻画了他们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卑躬屈膝的丑恶嘴脸;将正直之士比作“正色徒行”之人,突出了他们坚守正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这一比喻,将社会上小人得志、贤者失位的丑恶现象鲜明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对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拟人修辞手法在东汉抒情小赋中也屡见不鲜。它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的特征和情感,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张衡在《归田赋》中描绘田园风光时写道:“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这里将雎鸠、黄鹂等鸟儿赋予了人的动作和情感,“鼓翼”“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春天里欢快嬉戏的场景,展现出田园生活的生机勃勃与和谐美好。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活力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夸张手法的运用则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在《刺世疾邪赋》中,赵壹写道:“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钻皮出其毛羽”“洗垢求其瘢痕”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统治者及其亲信的偏袒与苛刻。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哪怕再微小的优点也要极力挖掘、夸大;对自己厌恶的人,哪怕是一点点瑕疵也要无限放大,千方百计地寻找过错。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和腐败黑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批判和愤怒之情。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东汉抒情小赋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它们相互配合,从不同角度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达,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内涵。四、东汉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解读4.1张衡《归田赋》:归隐之思与心灵解脱张衡,作为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与文学家,其文学成就斐然,《归田赋》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抒情小赋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归田赋》创作于东汉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的时期。当时,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舞台上黑暗腐败现象丛生。张衡虽才华横溢,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抱负,但面对如此黑暗的政治环境,他深感壮志难酬,心中充满无奈与愤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归田赋》,借文学作品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从思想内涵来看,《归田赋》蕴含着张衡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他在京都为官多年,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辅佐君主治理国家,内心充满失望与无奈。他深知官场的黑暗和腐败,等待政治清明的那一天遥遥无期,于是对官场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之情。“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绝望和对归隐的向往。他有感于蔡泽壮志难酬的遭遇,也曾想找唐举看相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但最终认识到天道的微妙难测,于是决定追随渔父,远离尘世的喧嚣,与世事长辞,寻求内心的宁静。在描绘归田后的生活时,张衡展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仲春时节,田野间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片宁静的田园中,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逍遥自在,心情愉悦。“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体现了他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自由的状态,他可以自由地弹奏五弦琴,阅读圣贤之书,挥毫泼墨,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必在意世俗的荣辱得失。《归田赋》在艺术特色上也独树一帜。语言清新自然,简洁明快,与汉大赋堆砌辞藻、铺张扬厉的风格截然不同。“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风光图,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描写手法上,运用了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鸟儿“交颈颉颃,关关嘤嘤”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鸟儿在春天里欢快嬉戏的场景,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归田赋》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分别引用《淮南子・说林训》和《左传・襄公八年》的典故;“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还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抒情小赋发展中,《归田赋》具有开创意义。它开创了抒情小赋的新范式,为后世抒情小赋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描绘,都成为后世抒情小赋的重要特征。它对后世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后世文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许多文人在创作中都借鉴了《归田赋》的思想和艺术手法。4.2赵壹《刺世疾邪赋》:社会批判的犀利锋芒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在东汉抒情小赋中独树一帜,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愤世嫉俗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赵壹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政治极度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他们为了争权夺利,不择手段,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黑暗。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官员们只知搜刮民脂民膏,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赵壹怀着满腔的悲愤,创作了《刺世疾邪赋》,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刺世疾邪赋》的思想内涵深刻而丰富,充满了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与愤懑。开篇“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便从历史的高度指出,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自然规律,但当前社会的混乱并非寻常变化,而是德政和赏罚都无法挽救的。这暗示了统治者的无能和社会的腐朽已到了极点。“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这一段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上小人得志、贤者失位的丑恶现象。谄媚奉承的人日益得势,正直刚强的人却逐渐被排挤。那些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小人,如“舐痔结驷”之徒,却能飞黄腾达;而坚守正义、刚正不阿的人,却只能被迫“正色徒行”,遭受冷落和排挤。“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赵壹毫不留情地指出,社会弊病的根源在于执政者的昏庸无道和腐败。皇帝被后宫和宦官蒙蔽了双眼,宠臣掌握着国家的大权,他们随心所欲地操纵着一切,对自己喜欢的人百般偏袒,对自己厌恶的人则百般挑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他进一步描述了正直之士想要为国尽忠却报国无门的困境,以及国家处于危亡边缘,统治者却依然沉迷于享乐,毫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命运的荒唐景象。在艺术特色上,《刺世疾邪赋》言辞犀利,情感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赵壹以犀利的笔触,毫不掩饰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如“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直接批判了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知满足自己私欲的丑恶行径。赋中还运用了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批判的力度。将小人与直士的不同境遇进行对比,“舐痔结驷,正色徒行”,鲜明地展现出社会的不公;“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统治者及其亲信的偏袒与苛刻,使批判更加深刻有力。此赋还采用了诗歌结尾的独特形式,赋末的两首五言诗“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和“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批判情感,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愤,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刺世疾邪赋》在抒情小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成为东汉抒情小赋中批判社会现实的代表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文人在面对社会黑暗和不公时,常常从《刺世疾邪赋》中汲取力量,以文学为武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判,推动了文学批判精神的传承和发展。4.3祢衡《鹦鹉赋》:托物言志的悲歌祢衡的《鹦鹉赋》是东汉抒情小赋中的经典之作,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瞩目。祢衡生活在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的时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祢衡虽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他性格刚直,恃才傲物,不为当时的权贵所容,最终命运坎坷。《鹦鹉赋》是祢衡在寄身江夏太守黄祖之处时所作。当时,黄祖太子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黄射请祢衡为之作赋。祢衡便借鹦鹉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身世飘零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思想内涵来看,《鹦鹉赋》通过对鹦鹉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深切感慨。“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金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故其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开篇祢衡便以赞美之词描绘了鹦鹉的美丽与聪慧,它具有奇姿妙质,性辩慧、才聪明,嬉游高峻、栖跱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展现出鹦鹉的高洁品性。这实际上是祢衡对自己才华和高洁品格的自喻,他以鹦鹉自比,表达了自己对自身才能的自信和对高洁品质的坚守。“顺笼槛以俯仰兮,窥户牖以踟蹰。想昆山之高岳兮,思邓林之扶疏。顾六翮之残毁兮,虽奋迅其焉如?心怀归而弗果兮,徒怨毒于一隅”,描写了鹦鹉被囚禁后的悲惨境遇。它失去了自由,只能在笼槛中俯仰,望着窗外踟蹰,思念着远方的山林,却因六翮残毁而无法展翅高飞。这正是祢衡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他虽有远大的抱负和才华,却被现实所束缚,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在困境中无奈地挣扎,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在艺术特色上,《鹦鹉赋》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采用了象征手法,以鹦鹉象征自己,通过对鹦鹉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遭遇。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富有韵味。此赋还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鹦鹉的外形、习性、声音等方面的描写都十分细腻,“绀趾丹觜,绿衣翠衿。采采丽容,咬咬好音”,将鹦鹉的美丽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长吟远慕,哀鸣感类。音声凄以激扬,容貌惨以憔悴”,通过对鹦鹉声音和容貌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鹦鹉被囚禁后的痛苦和悲伤。《鹦鹉赋》在音韵方面也表现出色,作者通过押韵、平仄等手法,使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嬉游高峻,栖峙幽深。飞不妄集,翔必择林”等句,押韵工整,读来悦耳动听,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鹦鹉赋》在抒情小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东汉抒情小赋的杰出代表之一。它的出现,丰富了抒情小赋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世咏物赋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其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和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后世文人借物抒情、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创作灵感。五、东汉抒情小赋的文学地位与影响5.1在汉赋发展史上的地位东汉抒情小赋在汉赋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汉赋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赋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西汉时期,汉大赋盛极一时,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汉大赋以其宏大的篇幅、华丽的辞藻和铺张扬厉的风格,展现出大汉帝国的强大气魄与辉煌气象。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堪称汉大赋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天子游猎、宫廷生活以及山川物产的大肆铺陈描写,极力渲染了帝国的繁荣昌盛,体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审美风格。这种大赋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对国家强盛的歌颂,也是对统治阶级权威的彰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大赋的弊端逐渐显现。其内容往往局限于对宫廷生活和帝王功绩的描绘,缺乏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关注,形式上的堆砌辞藻和冗长繁琐也使得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到了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汉大赋那种宏大华丽的风格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表达情感和反映现实的需求。东汉抒情小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打破了汉大赋长期以来的统治地位,为汉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内容上,东汉抒情小赋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现实。文人通过抒情小赋,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张衡的《归田赋》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则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些作品使汉赋从单纯的歌功颂德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丰富了汉赋的内涵。在形式上,东汉抒情小赋摒弃了汉大赋常用的问答体和长篇巨制,采用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快的形式,更加灵活自由。这种形式使作者能够更加迅速、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东汉抒情小赋通篇用韵文,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使其在语言形式上更加接近诗歌,为汉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东汉抒情小赋的出现,标志着汉赋从注重外在的铺陈描写转向对内在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实现了从“体物”到“写志”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汉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题材,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2.1对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影响东汉抒情小赋在题材、形式、风格等多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与传承,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成为了一座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在题材方面,东汉抒情小赋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东汉抒情小赋中对个人情志的抒发,使魏晋南北朝的文人更加注重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挖掘。他们在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以及人生感悟。曹植的《洛神赋》,借对洛水女神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其中蕴含着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种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与东汉抒情小赋中对个人情志的抒发一脉相承。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中也得到了延续。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与东汉有所不同,但文人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关注始终未减。左思的《三都赋》,表面上是对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描写,实际上却通过对都城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正是对东汉抒情小赋如《刺世疾邪赋》中批判社会现实题材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景物的描绘在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对自然的热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在作品中更加细致地描绘自然景物,营造出更加优美的意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生动地展现了田园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与东汉抒情小赋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相比,更加细腻、生动,富有诗意。在形式方面,东汉抒情小赋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被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所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抒情小赋,大多篇幅较短,能够更加简洁明了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短小精悍的形式,使作品更易于传播和接受,也更符合当时文人的创作习惯和审美需求。在语言运用上,东汉抒情小赋通篇用韵文的特点也对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产生了影响。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在语言上更加注重韵律美,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江淹的《别赋》,以其优美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描绘了各种离别的场景,表达了离别之情的深沉和复杂。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等句,押韵工整,读来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在语言韵律方面的追求。在风格方面,东汉抒情小赋的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风格对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在风格上更加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追求自然、清新的审美境界。潘岳的《悼亡赋》,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动人。赋中“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等句,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在情感表达上的真挚和自然。5.2.2对后世诗歌、散文创作的影响东汉抒情小赋对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在情感表达、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养分。在情感表达方面,东汉抒情小赋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这种对个体情感的关注和重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注重真实性和个性化,诗人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以及人生感悟,使诗歌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放不羁的情感和浪漫主义色彩,他在诗歌中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的向往。《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句,将李白的自信和豪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表达与东汉抒情小赋中对个人情志的抒发有着相似之处。在语言运用上,东汉抒情小赋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律感,为后世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运用提供了借鉴。后世诗歌在语言上注重锤炼字词,追求语言的简洁、生动和形象。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卫星管理办法
- 商务运行管理办法
- 商场品质管理办法
- 商标流通管理办法
- 四川发票管理办法
- 团员徽章管理办法
- 囤积物资管理办法
- 困境儿童管理办法
- 国企股权管理办法
- 国土罚没管理办法
- 台风过后复工前安全检查表
- JJF 1050-1996工作用热传导真空计校准规范
- GB/T 20840.8-2007互感器第8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 GB/T 2007.1-1987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手工取样方法
- 《歌唱祖国》-课件
- 体表肿物切除术课件
- 人行步道施工方案
- 天津临港海洋重工建造基地码头工程(PPT)
- 双方责任及关键工程分工界面
- 图像西方与想象西方——《良友》西方形象的重构与呈现
- 中国卒中患者营养管理的专家共识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