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月期末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生物学(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交回,本试卷考生自己保留。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下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科学合理的是()A.酸性体质不利于健康,日常饮食应大量摄入碱性食物B.体温过高时,需注意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C.剧烈运动后,及时大量补充纯净水以维持机体稳态D.过度紧张、焦虑、熬夜等对机体免疫力不造成影响B【分析】剧烈运动时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丢失无机盐,所以应同时补充水和无机盐,严重的甚至需要补充葡萄糖盐水。【详解】A、人体内存在缓冲系统可以调节pH值,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日常饮食若受到大量摄入碱性食品的影响将导致人体营养失衡,由此会引发更多的疾病,A错误;B、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旺盛的状态,持续高热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因此应注意及时采取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B正确;C、剧烈运动时除了会丢失大量的水分,还会丢失一定的盐分,若只补充纯净水将会导致机体出现渗透失衡,造成稀释性低钠低钾,C错误;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过度紧张、焦虑,熬夜等行为将引起不同信号分子的分泌异常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力,D错误。故选B。2.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可使狗建立条件反射。在该反射的建立、维持和消退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是()A.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均使狗获得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B.条件反射的建立、维持和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条件反射的维持需要不断给予非条件刺激的强化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处均能双向传导D【分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BC、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发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因此条件反射的建立、维持和消退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且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ABC正确;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故选D。3.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新生儿的大拇指会缓缓地上跷,其余各指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18个月逐渐消失。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B.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D.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C【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人生来就有,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所得。【详解】A、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天形成的,婴儿的该反应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B、6~18个月的婴儿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内脏、血管和腺体等的活动,C错误;D、随着新生儿成长发育,高级神经中枢如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逐渐发育成熟,可以控制脚趾的运动,D正确。故选C。4.希恩综合征是垂体缺血性萎缩、坏死导致相关激素全面缺乏,从而表现出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多由分娩时大出血或休克引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患者出现性腺、肾上腺等功能减退B.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处于正常范围内C.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高于正常人D.注射促激素释放激素可缓解患者症状A【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后,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详解】A、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调节相应内分泌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活动,缺乏将会引起相应腺体的功能减退,A正确;BC、女性妊娠期垂体增生肥大,需氧量增多,因此对缺氧特别敏感,若分娩时大出血或休克将导致垂体缺血性萎缩、坏死,由于垂体功能减退,表现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相关激素的全面缺乏,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减少都可能影响血糖水平,BC错误;D、垂体已经萎缩、坏死时,促激素释放激素没有作用的靶腺体,无法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A。5.在北京马拉松比赛42.195km的赛程中,运动员的血糖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此调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血糖浓度下降使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强B.下丘脑—垂体分级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D.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以升高血糖B【分析】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详解】ACD、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体液调节,同时血糖浓度的下降,还能刺激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调节胰岛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完成神经—体液调节,ACD不符合题意;B、血糖调节过程中,没有涉及垂体,B符合题意。故选B。6.人体在接种疫苗后,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下列细胞中,不参与此过程的是()A.树突状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B淋巴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D【分析】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当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以后,可以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详解】疫苗属于抗原,会通过树突状细胞摄取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淋巴细胞结合,同时抗原和B淋巴细胞接触,然后大部分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细胞毒性T细胞没有参与此过程,其参与细胞免疫过程,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7.某同学将豌豆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茎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豌豆的茎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相同B.茎对生长素较敏感,远地侧表现为抑制作用C.重力作用导致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D.根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表现为促进作用C【分析】植物幼苗横放时,生长素的分布受重力的影响,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长度不同,所以根和茎出现不同的反应。【详解】A、豌豆的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A错误;B、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远地侧表现为促进作用,B错误;C、植物幼苗横放时,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得靠近地面侧的生长素分布较多,C正确;D、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起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C。8.研究植物激素功能常用突变体为实验材料,以下研究材料选择不当的是()A.用麦苗疯长突变体——研究赤霉素促进植株增高B.用无侧根突变体——研究生长素促进植物生根C.用无果实突变体——研究乙烯促进果实成熟D.用种子成熟后随即萌发突变体——研究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C【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A、赤霉素能够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从而促进植株增高,A正确;B、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促进植株生根,B正确;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发育,因此不能利用无果实突变体作为材料进行研究,C错误;D、脱落酸可抑制萌发,维持种子休眠,D正确。故选C。9.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生活现象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A.顶端优势 B.春化作用C.植物向光性生长 D.年轮的形成A【分析】经历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其体现了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其体现了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详解】A、顶端优势是顶端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体现了植物激素生长素(非环境因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A符合题意;B、春化作用体现了温度即环境因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B不符合题意;C、植物向光性生长是在单侧光下植物弯曲生长的特性,体现了光照即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C不符合题意;D、年轮的形成体现了温度即环境因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下降,造成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性个体大量迁出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年龄结构发生改变D.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性个体生殖能力下降B【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详解】A、害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并非使雌虫大量迁出,A错误;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B正确;C、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比例,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影响性别比例,C错误;D、雄性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B。11.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B.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C.温度为35℃、相对湿度为90%时,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D.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分析】分析曲线图: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据图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A错误;B、由图可知,温度为32.5℃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宽,B错误;C、由图可知,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C错误;D、据图分析,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正确。故选D。12.科研人员对针阔叶混交林中马尾松和山毛榉两个树种的存有量(指调查范围中某树种的个体数)逐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其中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对两个树种进行存有量统计时,一般采用样方法B.a年的优势种是马尾松,d年的优势种是山毛榉C.b~c段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种间竞争D.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变化说明生物群落并非一成不变C【分析】题图分析:两树种b〜c年份段存有量比值为1,处于平衡状态;a年的C值大于1,说明优势树种是马尾松,d年的C值小于1,说明优势树种是山毛榉。【详解】A、对于植物种群密度(存有量可反映种群密度相关情况)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马尾松和山毛榉是植物,所以对两个树种进行存有量统计时,一般采用样方法,A正确;B、由图可知,C值=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a年时C值大于1,说明马尾松存有量多于山毛榉,优势种是马尾松;d年时C值小于1,说明山毛榉存有量多于马尾松,优势种是山毛榉,B正确;C、b-c段虽然C值变化相对平稳,但马尾松和山毛榉生活在同一针阔叶混交林中,它们会争夺阳光、水分、养分等资源,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D、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发生变化,优势种也有所改变,这说明生物群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D正确。故选C。13.《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指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数罟不入洿池”的目的是减少捕杀该鲤鱼种群的幼体,保证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K值可以随环境的优化而不断增大,在K值时可获得该鲤鱼种群最大的日捕获量C.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鲤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的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D.该鲤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不同分布构成垂直结构D【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数罟不入洿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可以保证幼年个体不被过度捕捞,其意义是为了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用K值表示,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优化环境会使K值增大,在K值可获得该鲤鱼种群最大的日捕获量,B正确;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鲤鱼的种群数量时,被标记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正确;D、该鱼种群成年鱼和幼体是一个种群,在水体中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D。14.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了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3中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3中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减少,不利于种子萌发B.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提前C.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D.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D【分析】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能够维持种子休眠,二者作用相反。【详解】A、图甲中,远红光处理会使赤霉素含量减少,图乙中,远红光处理种子萌发率为0,不利于种子的萌发,A正确;B、由图乙可知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提前,B正确;C、图甲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C正确;D、脱落酸的作用是使种子保持休眠,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故选D。15.科学家们将人类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注射到小鼠的脑中,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胶质瘤细胞与真正的神经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胶质瘤细胞中与突触形成有关的基因会被激活,使其伪装成神经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和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均需要消耗ATPB.据图分析,神经递质与NMDA受体结合后将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的活性,可以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D.突触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发的效应相同D【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详解】A、囊泡在细胞内的移动和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A正确;B、据图无法判断神经递质与NMDA受体结合后突出后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B正确;C、据图可知,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与神经细胞的正常NMDA受体,在结构上有着明显不同。所以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的活性,使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不能接受神经递质,从而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C正确;D、神经胶质瘤细胞的NMDA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导致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转移,突触后神经元不会发生此效应,D错误。故选D。16.某科研小组通过践踏实验来模拟人类活动对高山草甸植被的干扰作用。选择5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实验结果可推测适度放牧可使高山草甸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增加B.该实验设计是由5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分别对五个地块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C.据图分析,践踏区植被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践踏使植物平均叶片面积变小D.放牧不同类型的牲畜会对高山草甸植被造成不同影响,不只是因为践踏频度不同B【分析】由题图可知对照组不作践踏处理,让5名不同体重的实验员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分别对4块草甸区域进行践踏处理;对草甸践踏频度25次,与对照组相比,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轻度践踏在短期内打破优势种对资源的绝对占有格局,抑制优势种群的生长;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践踏会导致植物平均叶面积变小,植物平均株高依次降低。【详解】A、由题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践踏频度25次时,物种丰富度增加,可推测适度放牧可使植被丰富度增加,A正确;B、分析题图,该实验的对照组不作践踏处理,实验组让5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分别以践踏频度25次、75次、250次、500次,分别对4块草甸区域进行践踏处理,而不是5名体重不同的实验员分别对五个地块进行不同频度的践踏,B错误;C、据图分析践踏会使植物平均叶片面积变小,可能会因此导致践踏区植被光合作用下降,C正确;D、放牧不同类型的牲畜会对高山草甸植被造成不同影响,据题图可知,是因为践踏频度不同,但也可能是放牧的方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代代相传和不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病人接受针灸治疗时,当银针扎脚底穴位时,病人强忍疼痛没有发生屈腿现象,该过程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此时脊髓的缩腿反射中枢受到______的调控。《素问》中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有”的记载。请从刺激的角度分析,让针“久留”的目的可能是______。(2)皮内针的针刺留于相应穴位后,可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使其释放组胺、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和肿瘤坏死因子(一种细胞因子)等物质,其中______能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内渗出物质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3)阈电位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图中甲、乙分别表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细针治疗______(填“引起”或“未引起”)动作电位,判断依据是______。(4)研究表明: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引发镇痛效果。现有若干只健康大鼠为实验材料,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来验证镇痛效果是针刺后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的,请完善实验步骤:①取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等相同的健康大鼠平均分为A、B、C、D四组:②对A组大鼠不施加针刺,对B组大鼠______,分别取A组、B组的______注入C组、D组大鼠的脑中。③分别检测C、D两组大鼠的______。(1)①.属于②.大脑皮层③.长久留针产生持续刺激(2)组胺(3)①.未引起②.细针刺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差没有超过阈电位(4)①施加针刺②.脑脊液③.镇痛效果【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小问1详解】当银针扎脚底穴位时,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入脊髓,脊髓发出指令给效应器,发生屈腿反射,但病人忍痛没有发生屈腿反射,说明大脑皮层又对脊髓发出了抑制屈腿的信号,起了调控脊髓的作用,所以该过程属干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即低级中枢脊髓的缩腿反射中枢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素问》中有“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有”的记载。从刺激的角度来看,长久留针可以产生持续的刺激。【小问2详解】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具有增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组胺使血管内渗出物质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小问3详解】阈电位是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图甲、乙分别表示利用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由图可知,甲图细针治疗,并未达到能引起膜内外电位分布发生改变的阈电位,故没有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只是膜内外的电位值发生了变化。【小问4详解】针刺后会在脑脊液中产生某些物质,从而引发的镇痛效果,要验证镇痛效果是由脑脊液中产生的物质导致,要控制的自变量为是否施加针刺。实验思路:取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相同的大鼠分为A、B、C、D四组;对A组大鼠不施加针刺,取脑脊液注入C组大鼠脑中(对照组);对B组大鼠施加针刺,取脑脊液注入D组大鼠脑中(实验组)。分别检测C、D两组大鼠的镇痛效果。预期结果:因为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即脑脊液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引发镇痛的效果,故C组大鼠无镇痛效果,D组大鼠有镇痛效果。18.肿瘤疫苗(OVA)可预防或治疗肿瘤,物质P作为安全的纳米材料常作为疫苗的载体,从而构建出纳米疫苗(OVA-P)。请回答下列问题:(1)肿瘤疫苗作为______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并进入溶酶体,加工后呈递给______细胞,进而激活B细胞,最终产生______(填物质),引发______免疫;从溶酶体逃逸到细胞质基质的疫苗被降解成多肽,后转移至内质网再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______免疫。(2)物质Q具有干扰溶酶体膜稳定性的作用。将Q引入纳米疫苗(OVA-P)后得到新型纳米疫苗(Q-OVA-P),将其与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知,与普通肿瘤疫苗(OVA)相比,______更容易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比较2、3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将Q引入纳米疫苗后,可以______从树突状细胞溶酶体中逃逸到细胞质基质的疫苗量。(1)①.抗原②.辅助性T③.抗体④.体液⑤.细胞(2)①.纳米疫苗和新型纳米疫苗(OVA-P和Q-OVA-P)②.与1组相比,2、3组进入树突状细胞溶酶体中的疫苗量增加,细胞质基质中的疫苗量占比也显著增加③.增加【分析】1、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2、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到被感染的宿主细胞后,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将靶细胞裂解。【小问1详解】肿瘤细胞相当于抗原,加工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激活B细胞,最终产生抗体,抗原进入机体后可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其中辅助性T细胞激活B细胞后可引发体液免疫;而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与1组相比,2、3组进入DC细胞溶酶体的疫苗量增加,且细胞质基质中的疫苗占比也显著增加,故与普通疫苗(1组)相比,纳米疫苗(OVA-P)后更易被DC细胞摄取处理;2组和3组的自变量是Q的有无,结果显示3组的细胞溶酶体中疫苗量较低,故比较2、3组的实验结果,说明Q引入纳米疫苗,可增加DC细胞中从溶酶体逃逸到细胞质基质的疫苗量。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某种植物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见表。请回答下列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某种植物茎段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1224X48蒸馏水1.01.82.32.5浓度Ⅰ1.52.33.24.4浓度Ⅱ2.03.55.05.6浓度Ⅲ0.81.01.41.8(1)实验组别中设置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表中X表示的处理时间为______天。(2)浓度Ⅲ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侧芽生长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该实验的各种处理中,促进侧芽生长效果最佳的方法是______。(3)分析表中数据,结合图可知,浓度Ⅰ、Ⅱ、Ⅲ的大小关系可能为______(填序号)。a.I<Ⅱ<Ⅲb.Ⅲ<Ⅰ<Ⅱc.Ⅱ<Ⅰ<Ⅲd.Ⅰ<Ⅲ<Ⅱ(4)将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与稀释前实验结果相比,浓度Ⅰ稀释后实验中侧芽生长量的变化及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序号)。a.增加,因为促进作用增强b.减少,因为促进作用减弱c.减少,因为抑制作用增强d.不变,因为促进作用相同(1)①.作为对照②.36(2)①.抑制②.用浓度Ⅱ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侧芽48天(3)a、c(4)a、b、d【分析】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小问1详解】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某种植物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实验组别中设置蒸馏水的目的是作为对照,用于判断某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根据处理时间递推表中X表示的处理时间为36天。【小问2详解】由表可知,浓度Ⅲ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对侧芽生长所起的作用是抑制,因为其数据小于蒸馏水组;比较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的各种处理中,用浓度Ⅱ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侧芽48d后侧芽生长量最大,因此促进侧芽生长效果最佳的方法是用浓度Ⅱ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侧芽48天。【小问3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与对照组蒸馏水对比,实验组Ⅰ、Ⅱ组侧芽生长量大,说明浓度Ⅰ、Ⅱ对侧芽都起到促进作用,根据生长素的作用曲线可知,在达到最适浓度之前,随生长素的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若浓度Ⅰ、Ⅱ位于该范围内,则浓度Ⅰ小于浓度Ⅱ;在达到最适浓度之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若浓度Ⅰ、Ⅱ位于该范围内,则浓度Ⅰ大于浓度Ⅱ;而浓度Ⅲ抑制侧芽生长,故浓度Ⅲ最高,因此a、c都成立。【小问4详解】因为浓度Ⅰ可能处于最适浓度之前或之后,因此稀释该浓度后,若处于最适浓度之前,则促进作用减弱;若处于最适浓度之后,则稀释后,可能促进作用增强,也可能不变,因为在最适点两侧有促进作用相同的两个不同浓度;综上所析,a、b、d正确。20.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在我国南方的淡水域迅速蔓延,给农业带来灾难。为了寻找防治措施,研究者调查了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早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______特征,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等都需要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______模型。(2)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其原因是______。(至少答2点)(3)如图是对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另调查发现,福寿螺主要以水稻等各种水生植物为食。①水稻对福寿螺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______(填“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主要是受______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同时,水田与水渠相比,受到______干扰较多。③为了减少福寿螺造成的农业损失,部分地区通过轮作旱地植物来控制福寿螺的数量。请你对另外两个生境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______(答出2点)。(1)①.数量②.数学(2)空间、食物资源丰富、缺少天敌等(3)①.密度②.水分③.人类活动④.养殖青鱼、鸭等天敌/人工捡螺、卵块集中销毁(捣毁、深埋)/将螺及其卵高温处理破碎加工为虾、青鱼、鸭饲料/运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等【分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J形和S形两种,其中J形曲线是在生存空间无限、食物充足且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出现的增长现象,J形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小问1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需要建构种群增长模型,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小问2详解】由于食物、空间等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缺少天敌或竞争者等,故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小问3详解】①水稻对福寿螺种群密度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②根据图示可知不同的生境中,福寿螺的密度不同,其中在旱地中福寿螺密度最低,而在水渠和水田里,福寿螺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福寿螺是水生生物,在缺水的条件下不利于福寿螺生存,即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主要是受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水田受到的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多,比如打农药,施肥,放养鸭子等,导致水田和水渠的福寿螺密度有差异。③从种间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