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云南省临沧地区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道德虽非文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因为两者均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处理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经验,故而,道德是文学必然关涉到的基本命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生活,因此每个民族的文学必然有自己的道德叙事形态。这样的道德叙事形态,正是每个民族文学特有的区别于它者的标志性存在。正是如此,借助道德文化这个特定视角,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中国文学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的独特品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审美主体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至高审美情怀。这点同西方文论迥然有别,西方美学思想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始,就特别强调对称、比例、平衡、和谐等形式的美,柏拉图虽然强调美来自“美的理念”,但是他却同样说:“真正的美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中国文学的潜在规约是:作家必须是道德上的高尚者,因为文学担负着人类道德建设的任务,如果作家不是道德上的至善者,则无法写出有道德高度和涵养的文学作品。理论上清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伦理道德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难以奏效,因为中国文论博大精深,实非片言只语所能讲得清楚。但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论相比,我们却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内在差异,那就是:虽然西方艺术理论早在它的起源阶段就涉及到文学的道德相关性问题,但是对西方文学思想而言,道德目标从来就不是文艺的最终目标,而是艺术审美本身的自然产物。在西方文论视野中,文学的道德功能虽然受到相当的重视,但是基本的逻辑却是这样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并非文学的目标预设,而是通过文学对人的情感、意志的召唤和塑造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西方文论无意特别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这一点和中国文学思想有很大差异。中国文学因为重视道德训诫功能,因此文学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注重情感的力量,或以情感人,或含蕴人生真理;或针砭时弊,或悲怨人生无常,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诗词创作还是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戏曲,作家都特别善于以情感人,注意营造文学感化人心、教化人伦的道德情感力量。周作人在他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把言情、言志两种传统的此消彼长视作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不管是言情还是言志,两者皆属内向性叙事传统。同以道德论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相比,西方文学理论系统似乎更加看重的是知识论的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诗人就被公认为“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这里的“教育家”,显然不是指文学的道德劝诫功能,而是指文学所具有的对外部世界和人生真理的认知作用。(摘编自周保欣《伦理文化与文学“中国性”的生成》)材料二: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虽体裁众多,但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始于社会。文学作为一门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科,它自觉不自觉地要关注道德、抒发道德和应用道德,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终究会内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文学的这种内生性道德也就是道德对于文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规范维系和价值支撑。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物,其生命力在于传播。只有在传播(出版发行)和接受(读者消费)的过程中,文学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而道德的作用亦贯穿于文学传播过程的始末,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其走向。文学传播的过程即是文学生产到文学接受的过程。文学生产即文学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反映,而是创作主体对世界和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艺术描绘,既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也充斥着主观认知,因而其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作为文学接受,既是对作品的审美活动,亦是读者的认知活动。读者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行审视,更深层次的是审视文学作品中带有作者主观认知的道德美和价值美。“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个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的价值属性。”所以,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往往会对作品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是由于人生经历而形成的对于文艺作品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从伦理学视阈而言,这种“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读者的内心情感、主观价值和审美情趣,而当文学作品中由作者道德观念、善恶评价构成的抒情、叙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相同或相通,引起了道德感召,便产生了文学接受中的高潮阶段,即是共鸣。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期待视野中必然包含着运用社会道德体系建构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高尚与卑鄙等范畴对映射现实世界的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属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之所以能够在封建社会中获得无数读者的共鸣,正是由于其反映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忍,符合了该时代民众的善恶评价。因此,只有符合道德、包含美德的文学才能在更多的读者群体中产生共鸣,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持久的生命力。(摘编自范渊凯、史莹《论文学与道德的逻辑关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植于特定文化体系的道德和文学,都要处理人类社会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经验。B.中西方都特别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都把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作为文学的预设目标。C.文学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道德、抒发道德和应用道德,并且内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D.共鸣是文学接受中的高潮阶段,它产生于文学作品中相关内容引起读者的道德感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离骚》等优秀作品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至高审美情怀。B.以叙事为主的明清小说和抒情为主的唐诗宋词都注意发挥教化人伦的道德情感力量。C.文学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只有在传播(出版发行)和接受(读者消费)中才能实现。D.《史记》《汉书》等作品中有一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它们揭示了作者的丰富个性。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空不超过15个字。在中国文学作品里,道德与文学紧密相连。像《三国演义》,通过描写关羽在困境中坚守诚信,即使面临利益诱惑也①
,体现了对德化内心生活的追求。又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②
”的道德理想,彰显了文人士大夫的忧患和担当意识。而在一些文学传播实例中,某部作品因深刻反映社会不公,如《窦娥冤》,会引发读者对正义的强烈共鸣,使得作品广泛传播,这正印证了材料二中③
的观点。4.材料一中作者是怎样来阐述中国文学的“中国性”特征的?请简要概括。5.材料二说“道德的作用亦贯穿于文学传播过程的始末”,请根据材料谈谈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长明灯鲁迅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多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还是这样么?”三角脸拿起茶碗,问。“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轻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要不……”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不成!你没法开!”“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我放火。”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是么,”四爷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那自然,”阔亭感动地说,“可是,房子……”“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太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我放火!”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白篷船,对岸歌一歌。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有删改)【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疯子”坚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发吉光屯村民恐慌,最终被关押在庙内西厢房,仍扬言“放火”的故事,展现了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B.灰五婶提及“老法子骗他”(用棉被围住长明灯谎称已熄灭),既体现她的圆滑世故,也暗示村民习惯用欺骗手段维持封建迷信秩序。C.“疯子”被压制被禁闭之后,孩童们将他那熄灯放火的呼号随口编排进童谣,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D.长明灯被村民视为“梁武帝传下”“熄灭即变海”的神圣存在,实则象征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的禁锢,而“疯子”的反抗则是对僵化传统的挑战。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熄灯”事件为核心展开矛盾冲突,通过茶馆议论、庙前对峙、四爷决策三组场景层层推进,在对话交锋中深化新旧思想的对抗主题。B.作者将矛盾冲突聚焦于“疯子”与群体之间,通过重复出现的“我放火!”等语言细节,强化了觉醒者孤立无援却又执着不屈的精神特质。C.小说以“疯子”要熄灭长明灯为明线,以吉光屯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暗线,两条线索结合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有利于突出主题。D.结尾处孩童们“我放火!哈哈哈!”的戏谑歌谣,与开篇茶馆里紧张的“熄掉它罢!”形成环形结构,暗示愚昧意识仍在代际延续的悲剧性。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塑造“疯子”这一形象的?9.请根据文本二中“矛盾冲突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的观点,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秦之强A诸侯B譬如郡县之君C臣D但恐诸侯E合F从G翕H而出不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同“释”,舍弃,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牛羊何择焉”的“择”意思不同。B.书,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意思不同。C.布衣,指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用“布衣”借指平民,与材料一中的“黔首”意思相同。D.“乃亡去”中的“亡”,指损失,与成语“亡羊补牢”中“亡”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观点鲜明,虽用“窃以为”示谦卑,但直率地否定了驱逐客卿的行为。B.材料一通过列举秦国历史上客卿的功绩,论证逐客会削弱秦国实力,最终说服秦王撤销逐客令。C.材料二秦王因韩非与韩王合谋弱秦,故采纳李斯建议优先攻打韩国,体现其对外政策的战略性远见。D.材料二尉缭献策秦王通过贿赂六国豪臣瓦解合纵,但因预判秦王得志后必苛待臣属,故选择逃离。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2)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14.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李斯与尉缭对“用客之道”观点的异同。(三)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庆东原·忘忧草白朴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①。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②?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注】①冠宜挂:《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逢萌)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以“挂冠”为辞官归里的代语。②汉代陆贾,颇有辩才,曾从汉高祖定天下,并曾出使南越,游说南越尉赵陀归汉,故称“能言陆贾”;太公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武王时又谋划伐纣灭殷,故称“良谋子牙”;张华,晋人,博学能文,曾作《鹪鹩赋》自喻豪志,为阮籍所激赏,故称“豪气张华”。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是元代散曲家白朴的一首小令。“庆东原”是曲牌名,“忘忧草”是本曲的题目,取自起首句。B.以“忘忧草”、“含笑花”两种植物起兴,忘忧草和含笑花象征不为忧愁所扰,笑对人生的情怀。C.千古是非曲直,都成了渔夫樵客们一夜闲话的资料。作者控诉渔夫樵客们,替那些杰出的历史人物鸣不平。D.本曲综合运用起兴、用典、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语言简洁明了,蕴含深刻哲理,是元代叹世之作。16.此曲中连用三个“那里也”的句子非常巧妙,常受赞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里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来展现当时闲居生活的闲适;在《书愤》中以“
,
”回顾往昔战斗岁月,气势豪迈。两首诗从不同角度体现其复杂心境,实则都暗藏壮志难酬的无奈。(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提到自己的种树经验时谦逊地说,自己的树之所以种得好,原因在于:“
,
。”(3)由下图内容可以联想到的诗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你感到压力巨大而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且效率低下时,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常见的补充方式有放松心情、适度娱乐、合理规划等,其中放松心情最为关键。①只要心情持续紧张或过度放松都会影响工作状态,②带来严重后果,③所以,④通过放松心情,⑤快速增加效率,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情状态是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因素。至于怎样的心情状态能保证高效生活,相信关注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所了解。实际上,我们所需的心情状态是A的:有人需要时刻保持乐观积极才能充满动力,有人在平静淡然中就能高效做事,有人心情愉悦却依然效率不高,有人只要心态平和就能B。心情过度紧张会导致压力无法缓解而积累起来,C,压力会越来越大,压挎你的“防线”,进而引发各种问题。判断自己压力过载也很简单:在闲遐时间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记下你的放松程度,然后对比忙碌时的状态,如果差异很大,即说明你正处于“压力过载”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但另一方面,一下子过度放松,又会让人失去斗志,使你的工作状态更加糟糕,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对于“压力过载”,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其实,心态很重要。如果心态不好,再怎么放松也难以真正缓解压力。改善心态的方式有很多,如培养兴趣爱好,以丰富生活;进行冥想练习,以平静内心。只有心态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从“感觉压力巨大”成功转变为“感觉轻松自在”。18.文中四处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A.往往是身体在发出警报:“能量即将耗尽,需要赶紧补充。”B.压力会越来越大,压挎你的“防线”。C.要采取“逐步缓解”的方式来处理。D.只有心态好,心情佳,持之以恒,才能从“感觉压力巨大”成功转变为“感觉轻松自在”。19.请在文中画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A
B
C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第三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2.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压力会越来越大”语言平淡,请你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分别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对原句进行改写,可少量增删词语,分别不超过20字。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中也提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践行这一理念,他们关注养生,通过日常调养身心、预防疾病来维护自身健康。但也有人认为,“治未病”耗时费力,不如“生病了再治”。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
2.D
3.
坚守节义(不为所动)
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后天下之乐而乐)
符合道德的文学获得广泛传播
4.①选择特定的道德文化视角,观察中国文学的某些独特品质;②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看到中国文学的中国性;③引用并分析周作人的相关观点,得出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道德论为中心的特征。
5.①文学反映的对象是有道德性要求的生活、社会;②文学的生产者作者在表达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③文学的接受者读者不仅有自己的期待视野,更会审视作品的道德美和价值美。【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中西方文学比较,深入探讨了道德与文学的辩证关系。材料一以“中国性”为核心,从道德叙事的民族特质、德化审美的传统追求、情感教化的创作取向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文学的伦理美学体系;材料二则立足文学传播的动态过程,揭示了道德在创作主体、文本内涵、读者接受三个环节的贯穿性作用。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既呈现了文学伦理研究的文化比较视野,又展现了文学道德功能的实践逻辑,具有鲜明的理论张力和现实关照。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都把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作为文学的预设目标”错,“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审美主体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至高审美情怀。这点同西方文论迥然有别”,西方并没有把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作为文学的预设目标。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此它们揭示了作者的丰富个性”错,“揭示自我个性的丰富本质”是文学作品才有的特征,《史记》《汉书》是史书不是文学作品,且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典故,其核心特质是对“忠义”的坚守,即便面对曹操的高官厚禄诱惑也毫不动摇。应填“坚守节义(不为所动)”。第二空:《岳阳楼记》中最能体现道德理想和忧患意识的名句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三空: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符合道德、包含美德的文学才能在更多读者群体中产生共鸣,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持久的生命力”。横线处需概括这一观点,应填“符合道德的文学获得广泛传播”。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由第一段“借助道德文化这个特定视角,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中国文学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的独特品质”可知,选择特定的道德文化视角,观察中国文学的某些独特品质;②由第二段“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审美主体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至高审美情怀。这点同西方文论迥然有别……”“中国文学的潜在规约是:作家必须是道德上的高尚者,因为文学担负着人类道德建设的任务”可知,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看到中国文学的中国性;③由第四段“周作人在他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把言情、言志两种传统的此消彼长视作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不管是言情还是言志,两者皆属内向性叙事传统”可知,引用并分析周作人的相关观点,得出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道德论为中心的特征。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二第一段“文学作品虽体裁众多,但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始于社会。文学作为一门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科,它自觉不自觉地要关注道德、抒发道德和应用道德”可知,文学反映的对象是有道德性要求的生活、社会;②由材料二第三段“文学生产即文学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反映,而是创作主体对世界和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艺术描绘,既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也充斥着主观认知,因而其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知,文学的生产者作者在表达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③由材料二第四段“读者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行审视,更深层次的是审视文学作品中带有作者主观认知的道德美和价值美”可知,文学的接受者读者不仅有自己的期待视野,更会审视作品的道德美和价值美。6.C
7.C
8.①通过语言描写,如“我叫老黑开门……都应该吹熄吹熄”,展现“疯子”坚定的抗争信念。②通过神态描写,“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体现他内心的复杂情绪。③通过他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如阔亭等人对他的态度,突出“疯子”的孤立和抗争的艰难。
9.①人物自身矛盾冲突:“疯子”内心有熄灭长明灯、打破封建迷信的渴望与被封建迷信环境压抑的矛盾,如他坚定要熄长明灯却遭到众人反对。②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与吉光屯村民之间存在冲突,村民维护长明灯代表的封建迷信,“疯子”要打破它,如阔亭等人坚决反对“疯子”熄长明灯。③人与环境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作为觉醒者,与封建迷信笼罩的吉光屯环境冲突,他的反抗不被理解,最终被关押,如被关在庙内西厢房。【导语】鲁迅《长明灯》以象征手法展现新旧思想冲突。“疯子”执意熄灯,象征对封建迷信的反抗;村民的恐慌与压制,体现旧秩序的顽固。通过茶馆议论、庙前对峙等场景,在对话中深化矛盾。孩童的戏谑歌谣,暗示愚昧的代际延续。小说以“灯”为意象,揭露礼教禁锢,凸显觉醒者的孤独与执着,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这给心理上受伤的他带来了精神慰藉”错误,从原文从原文“孩子们都吃惊……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等描写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疯子”的行为是觉得好玩、有趣,是把“疯子”的行为当作戏谑的对象,并非给“疯子”带来精神慰藉。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以吉光屯多民众反对灭灯为暗线”错误,从文中茶馆里众人讨论如何对付“疯子”,到庙前众人与“疯子”对峙,再到四爷客厅里商量处置“疯子”的情节,都是围绕“疯子”与民众在熄长明灯这件事上的矛盾展开,是明线,没有暗线。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①语言描写:“我叫老黑开门,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疯子”的这些话直接表明了他要吹熄长明灯的坚定决心,以及对庙里那些象征封建迷信的神像的否定,展现出他坚定的抗争信念。
②神态描写:“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通过对“疯子”眼睛的描写,体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悲愤”是对周围人迷信无知的悲哀和愤怒,“疑惧”则是对自己所处孤立无援环境的担忧和恐惧。
③侧面烘托:阔亭等人说“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要送忤逆”“将他关起来”等,从这些人的态度可以看出“疯子”的行为不被理解,突出了他的孤立以及抗争的艰难。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结合题干“‘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可知,可以从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进行概括分析。①人物自身矛盾冲突:“疯子”内心有熄灭长明灯、打破封建迷信的渴望,他说“那一盏灯必须吹熄”“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但他身处封建迷信环境中,受到众人的反对和压制,如阔亭等人要送他忤逆、将他关起来,这体现了他内心渴望与现实环境对他压抑的矛盾。
②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与吉光屯村民之间存在明显冲突。村民们维护长明灯代表的封建迷信,如庄七光说“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灰五婶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而“疯子”坚决要打破它,要去吹熄长明灯,这就形成了双方的矛盾冲突。③人与环境之间矛盾冲突:“疯子”作为觉醒者,想要打破封建迷信,而吉光屯是一个封建迷信笼罩的环境。他的反抗行为不被周围人理解,最终被关押在庙内西厢房,如四爷说“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这体现了“疯子”与整个封建迷信环境的冲突。10.ACF
11.D
12.C
13.(1)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2)如果秦王在天下得志,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俘虏。不能和他长久交往。
14.相同点:都认为任用外来人才对秦国有利。不同点:李斯强调客卿对秦国发展的历史功绩,主张广纳客卿;尉缭则侧重通过谋略利用人才,且对秦王的为人有警惕,认为不可久留。【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展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人才战略与政治智慧。材料一通过李斯《谏逐客书》的雄辩论述,以历史事实论证客卿对秦国霸业的贡献,强调“海纳百川”的用人之道;材料二则通过尉缭献策与逃亡的史实,折射出人才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李斯主张积极引进人才,尉缭则警示权力膨胀的危险,共同勾勒出秦国统一前夕复杂的人才政治图景,体现了“用人”与“防人”的辩证思考。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诸侯”为下句主语,其前A处断开;“诸侯譬如郡县之君”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宾语后C处断开;“诸侯合从”是“恐”的宾语,故F处断开。故选AC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同“释”,舍弃/区别。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B.正确。《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指“书信”。C.正确。“布衣”“黔首”都指百姓。D.错误。文中的“亡”不是“损失”,而是“逃跑”/“亡羊补牢”的“亡”是“丢失”。句意:于是逃走。/羊丢失了再来修补羊圈。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秦王因韩非与韩王合谋弱秦,故采纳李斯建议优先攻打韩国”错误。根据原文,李斯先建议“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才派李斯去胁迫韩国,韩王因此与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并非秦王因韩非合谋才决定攻韩,逻辑顺序颠倒。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却”,拒绝;“内”,通“纳”,接纳;“是”,这。(2)“诚”,如果;“天下皆为虏矣”,被动句;“游”,交往。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同点:李斯通过列举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君主任用由余、商鞅、张仪、范雎等客卿成就霸业的历史事实,强调客卿是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关键因素,得出“客何负于秦哉”的结论,主张继续广纳客卿以保持优势。尉缭:作为魏国入秦的谋士,主动向秦王提出“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瓦解合纵之计,认为此举可助秦“尽灭诸侯”,其献策行为本身即体现对客卿价值的认可,并被秦王采纳,印证了客卿在现实策略中的作用。不同点:李斯强调客卿对秦国发展的历史功绩,主张广纳客卿。列举“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治强”等史实,反对驱逐客卿,主张广泛接纳。尉缭献策“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以谋略利用六国人才;同时评价秦王“少恩而虎狼心……得志亦轻食人”,认为“不可与久游”,最终“乃亡去”,对秦王的为人有警惕。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候,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材料二:秦国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李斯上书劝说,秦王才废止了逐客令。李斯借机劝说秦王,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说秦王道:“凭着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山东各国合纵,联合起来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这就是从前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尉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他的计谋。15.C
16.①口语入曲,质朴有力:那里也”是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使深刻的哲理和浓烈的情感表达得更加直率。②排比反问,增强气势:三个结构完全相同的“那里也……?”句式构成强烈的排比,同时每个句子又都是反问句。这种手法如连珠炮发,层层推进,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诘问气势。③用典引发深思:句中列举的陆贾、姜子牙、张华都是历史上公认的杰出人才和功勋卓著者。这些曾经的辉煌人物及其功业如今不在,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④功业荣华终成空,人生短暂,不必执着于功名仕途,体现作者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导语】这首元曲以“忘忧草”起兴,运用排比句式连用三个历史典故(陆贾、子牙、张华),通过“那里也”的诘问消解了功名价值。末句“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点明主旨:历史功过终将化为谈资,体现作者看破红尘、向往归隐的出世思想。语言简练,用典精当,在元代叹世曲中颇具代表性。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作者控诉渔夫樵客们,替那些杰出的历史人物鸣不平”错误。“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表达了历史虚无和功名虚幻的感慨。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①口语入曲,质朴有力。“那里也”是元代口语,相当于今天的“哪里去了呢?”“如今在何处呢?”这种生活化的语言入曲,质朴有力。它让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以一种极其直率、甚至带点质问口吻的方式表达出来,显得格外真实、有力量,贴近普通人的感受,增强了曲的通俗性和感染力。②排比反问,增强气势。三个句子结构完全相同:“那里也+[定语]+[历史人物名]?”这是典型的排比句式。每个句子本身又都是一个反问句“那里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反问意味。三句连用,层层推进,形成强烈的语势和节奏感。排比叠加反问,产生了一种“连珠炮”式的诘问效果,气势磅礴,不容置疑,将作者对历史兴亡、功名虚幻的感叹推向高潮,极具震撼力。③用典引发深思。句中列举的三位人物——能言善辩定天下的陆贾、足智多谋安邦国的姜子牙、博学豪气著文章的张华,他们都是历史上公认的、功勋卓著、才华横溢的杰出代表,是世俗功名成功的象征。“那里也?”的追问,制造了巨大的反差: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安在?他们的功业、名声、是非,又在哪里?这种强烈的反差,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④连用三个反问,以历史上成功的典范为例,明确宣告:再大的功业、再高的名望,最终都逃不过湮灭的命运。这三句紧承首句的劝告“劝君闻早冠宜挂”,它用历史事实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归隐的必要性——既然英雄尚且如此,普通人执着于功名又有何意义?徒增烦恼罢了。自然引出“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的总结,功业荣华终成空,人生短暂,不必执着于功名仕途,体现作者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17.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洲、渡、致、焉、鸥、驯、鹤。18.B
19.
因人而异
事半功倍
久而久之(经年累月、日积月累)
20.①修改为:如果心情持续紧张或过度放松都会影响工作状态⑤修改为:快速提高效率。
21.“挎”改为“垮”。“遐”改为“暇”。
22.比喻:压力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压力像山一样越堆越高、压力像弦一样越绷越紧……比拟:压力会越滚越大、压力会越堆越高、压力会越绷越紧……【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流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正cad考试试题及答案自考
- 2025年公需科目试题及参考答案(多选类)
- 胖东来门店管理办法
- 航天招投标管理办法
- OA系统文件管理办法
- 虚拟服饰库存管理办法
- 蔬菜代收点管理办法
- 仓储物资超市管理办法
- 血站样本保存管理办法
- 落实尽职免责管理办法
- 体育消费及消费者行为
- 新能源发电技术 第2版 教学课件 8波浪能
- 摩托车行驶安全知识
-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 四合院设计方案
- 平曲线超高 超高缓和段上超高值的计算
- 国有集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附详细版事项清单及议事规则)模版
- 社会情感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与效果研究
- 焊材发放与回收及焊条烘干记录记录表
- 前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 绝缘子更换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