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习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唯物史观路线的内容及实践,分析其历史意义。2.认识新中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运用文献资料,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地位和性质。【学习重难点】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概况,理解认识其地位和作用: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主要成就;3.概述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分析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主法制原则【知识导航】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覆灭。2.成立:(1)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2)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完成解放战争2.土地改革(1)过程:1950年夏,颁布《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3亿农民分得了土地。(2)历史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稳定物价(1)目的:制止投机资本造成的市场混乱(2)措施: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质是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领导权。(3)意义: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4)结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1)原因:美国扩大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过程: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3)取胜原因: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4)历史意义:打出了国威与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涌现出模范和功臣,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10月25日被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第一次建交高潮(1)表现:先与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后与印度、瑞典等国家先谈判再建交。(2)出现原因——三大外交方针,分析如下:“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另起炉灶”,同各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侧重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2.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促使印度支那问题得到政治解决。3.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作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二者比较: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是,三大外交方针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4.1955年4月,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求同存异”的分析:“同”是指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都有维护和平的愿望。“异”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的不同。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制度(1)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工业化,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分别采取什么方式?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成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一五计划以发展经济为目的,是生产力领域;三大改造是为了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领域。(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一五计划的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有三:重工业基础薄弱,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经验。2.政治制度(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两部文献的区别: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共同纲领》只体现人民民主原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从二者规定的国家性质可以看出)成因:《共同纲领》颁布时,我国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2)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史料探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材料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摘编自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体现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提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习题巩固】1.某学习小组以某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A.上海 B.武汉 C.南京 D.重庆2.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上述规定()A.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C.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 D.符合了社会过渡性质3.20世纪5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公报通过了以下原则。此成果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与发展 B.说明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C.使亚非拉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D.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4.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这得益于()①土地改革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③银元之战④米棉之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在1953年10月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配售问题可以考虑,我观察也势在必行。因为小农经济增产不多,而城市粮食的需要年年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城市、乡村不同时紧张更好,但恐怕办不到。”为此,中央()A.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B.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C.继续推进土地改革 D.推行工业化发展的战略6.(2024浙江温州高一期末)1955—1959年,中国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一边倒”方针的实行B.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7.(2024福建福州高一期中)黄炎培先生在《永远纪念着的一九四九年》中提到,这一年“人”的地位被发现了,群众的力量被认识了。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B.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D.祖国统一大业彻底完成8.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这表明当时中国()类别副总理政府委员政务委员总人数4人56人15人民主人士数2人27人9人A.民主党派掌握了国家政权B.人民当家作主愿望得以实现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确立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9.(2024北京密云高一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党特务曾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米、棉)一黑(煤),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为此,人民政府的举措是()A.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