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园到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与场域文化的交融_第1页
从田园到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与场域文化的交融_第2页
从田园到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与场域文化的交融_第3页
从田园到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与场域文化的交融_第4页
从田园到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与场域文化的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田园到学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与场域文化的交融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随着人们对教育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校园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元素,其营造与场域文化的融合变得愈发关键。一个设计精良、文化内涵丰富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校园景观设计缺乏特色,盲目跟风,未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导致校园景观千篇一律,缺乏辨识度。例如,一些新建校区在景观设计上追求现代化、国际化的风格,却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和学校自身特色的挖掘,使得校园景观失去了独特的魅力。在功能布局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教学区与生活区的景观分隔不明显,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放松和调节;公共活动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师生多样化的活动需求。此外,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的融合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文化育人功能。很多校园景观只是简单的绿化和建筑堆砌,没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无法让师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校园建设案例,其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的融合独具特色。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毗邻杭州府城遗址公园,自然环境优美,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校区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山水田园的元素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同时,校区秉承“耕读田园”的设计理念,通过安排石碑、墨丝线艺术墙、庭院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此外,校区还注重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如不规则街区、交叉步道、水景和小品等,这些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需求,也增加了校园的互动性和人文气息。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有助于丰富校园景观设计和场域文化的研究内容。当前,关于校园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景观设计的技术层面或单纯的文化元素分析上,而将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深度融合进行研究的还相对较少。象山校区的案例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通过对其深入剖析,可以进一步完善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融合的理论体系。从实践角度而言,能够为其他高校的校园景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如何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如何将校园文化融入景观设计等问题。象山校区在景观营造和场域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为这些高校提供具体的参考和实践指导,帮助它们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从而提升校园景观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研究,还能够推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1.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学者们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研究,涉及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注重生态性、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强调景观对师生行为和心理的影响。例如,美国学者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常常运用生态技术,打造绿色校园,实现雨水收集、能源利用等功能,同时注重景观的美学价值,通过雕塑、花园等元素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场域文化研究上,国外学者关注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校园文化对师生价值观和认同感的塑造。他们通过对校园历史、建筑风格、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挖掘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像哈佛大学,其校园景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老的建筑、标志性的雕塑等都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象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国内对于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的关系。在校园景观设计方面,国内学者结合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例如,一些学者倡导将传统园林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设计,营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环境;还有学者强调校园景观设计要满足师生多样化的需求,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在校园场域文化研究上,国内学者主要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构成要素、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一些研究通过对不同高校校园文化的案例分析,总结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然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的融合研究方面,虽然有一些相关探讨,但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大多数研究只是简单提及两者的关联,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分析,未能充分揭示校园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在研究方法上,多以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导致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校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技术,如数字化景观、生态修复景观等在校园场域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还相对较少,无法满足现代校园建设的多元化需求。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深入性。文献研究法是基础。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的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报告、设计案例集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相关历史文献、规划图纸、设计方案等资料,深入了解校园景观营造和场域文化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实践经验。梳理景观设计、场域文化、地域文化等相关理论,为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分析前人在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研究中的成果与不足,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和方向。例如,从大量关于校园景观设计的文献中总结出常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场域文化研究的文献中提炼出场域文化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从而为本研究对象的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实地调研法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关键环节。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观察,详细记录校区的地形地貌、建筑布局、景观元素、植物配置、道路系统等实际情况。观察师生在校园内的活动轨迹和行为模式,了解他们对校园景观的使用感受和需求。与学校师生、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进行交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他们对校园景观营造和场域文化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例如,在问卷调查中,设置关于校园景观满意度、文化认同感、功能需求等方面的问题,以量化的方式了解师生的体验;在访谈中,深入探讨师生对校园中特定景观元素的理解和情感,获取更丰富的质性信息。案例分析法用于对比借鉴。选取国内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校园景观案例,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校园,从景观设计理念、场域文化融合、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景观元素运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研究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对比不同案例,分析其在地域文化表达、校园功能实现、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象山校区的特色与优势。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从多维度解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的融合。不仅关注景观的物质层面,如建筑、植物、水体等元素的设计与布局,还深入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教育理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以及景观对师生行为、心理和认同感的影响,全面揭示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在研究内容上,注重对校园景观营造细节和场域文化特色元素的挖掘。详细分析象山校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节点,如水岸山居、象山食堂、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等建筑周边景观,以及墨丝线艺术墙、石碑、庭院等文化元素,探讨它们在景观营造和场域文化表达中的独特作用。在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有机结合,相互验证和补充,克服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为校园景观与场域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解析2.1选址与布局:山水田园的诗意构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选址别具匠心,未选择政府规划的大学园区,而是坐落于杭州南部边缘的象山周边。此地山水相依,有着独特的自然风貌,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校区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选址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建筑与山水并非简单的景观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正如《园冶》中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了建筑与自然融合的重要性。象山校区依傍象山而建,校区内山水环绕,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仿佛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般。校区的布局采用了不规则的形式,以象山为中心,建筑与景观相互交织,宛如一幅自然的山水画卷。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山水田园”的风格,与传统的规整式校园布局截然不同。建筑沿着山水走势布局,30余座建筑如同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例如,校园中的水岸山居建筑,位于象山脚下的水边,建筑的形态和布局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山水环境,与山水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建筑的屋顶采用了传统的坡屋顶形式,与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相呼应,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使其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在空间组织上,校区通过设置庭院、廊道、下沉广场等元素,将建筑与外部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这些空间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休憩的场所,还增加了校园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象山校区的选址与布局,还注重了校园功能的合理分区。教学区、生活区、艺术创作区等功能区域既相对独立,又通过便捷的交通和景观联系相互贯通。教学区的建筑布局紧凑,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生活区则注重环境的舒适性和生活设施的完善;艺术创作区则提供了宽敞、灵活的空间,满足师生进行艺术创作的需求。在交通组织方面,校区采用了人车分流的设计理念,保障了师生在校园内行走的安全和便捷。校园内的道路系统蜿蜒曲折,与建筑和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步行体验。道路两旁种植了各种植物,四季景色各异,为师生营造了优美的出行环境。象山校区的选址与布局,将自然山水与建筑巧妙融合,营造出了具有诗意的山水田园氛围。这种独特的选址与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然美感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对校园景观营造和场域文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2材料美学: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景观营造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堪称一绝,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独特魅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对环保理念的践行。校区大量运用传统材料,其中旧砖瓦的使用尤为引人注目。设计师王澍从华东各省搜集了700万块各式各样的片瓦、砖,甚至还有家里破碎的瓦缸片。这些旧砖瓦来源广泛,它们或是来自被拆除的古老建筑,或是从民间搜集而来,每一块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将它们用于校区建筑和景观中,仿佛让建筑从建造的那天起就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比如,一些片瓦被砌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形成独特的纹理和质感,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江南民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有的被当作园路的铺地材料,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岁月的足音;还有的叠堆在伸出建筑的挑檐上,为建筑增添了一份古朴与灵动。这些旧砖瓦虽然可能并不完整,有的甚至破碎,但正是这种残缺与磨损,如同村里被磨得掉皮的石板路,蕴含着时间与记忆的含义,体现了王澍对历史和传统的深深迷恋。除了旧砖瓦,校区还运用了许多其他传统材料,如青砖、白墙、竹子、茅草等,这些材料在整个校园中多次出现。青砖的质朴、白墙的素雅、竹子的清幽、茅草的自然,共同营造出充满江南意蕴的氛围。在色彩和质感上,这些传统材料都能很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建筑仿佛是从自然中生长出来的一部分。例如,校园中的一些建筑采用了青砖黛瓦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周边的山水、绿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竹子被广泛种植在庭院、路边,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增添了一份宁静与雅致;茅草则被用于一些建筑的屋顶或装饰,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传统材料的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土、砖等作为主要材料,它们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象山校区中运用这些传统材料,就是在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校园中得以重生。同时,这些材料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杭州地处江南,江南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泥、竹子等材料的运用,使校区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让师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在环保层面,传统材料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材料大多可以循环利用,旧砖瓦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了对新材料的需求,还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与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材料相比,传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较小。而且,像厚重的砖瓦在酷热的杭州夏天还能起到隔热效果,减少了混凝土带来的炙热感,降低了空调等制冷设备的能耗,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校区也融入了现代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玻璃等。现代材料的运用为校园景观增添了现代感和科技感,与传统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互补。例如,一些建筑的框架结构采用了混凝土和钢材,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玻璃的运用则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感和采光性,使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在水岸山居建筑中,木质结构与混凝土、玻璃相结合,传统的坡屋顶与现代的建筑形式相得益彰,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简洁与时尚。象山校区在材料运用上巧妙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传统材料的运用传承了历史文化,体现了地域特色和环保理念;现代材料的融入则满足了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增添了现代气息。这种传统与现代材料的有机结合,为校园景观营造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其他校园景观建设在材料运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3空间处理:灵动多元的艺术空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空间处理上独具匠心,通过下沉院落、外廊等设计,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为艺术创作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充分激发了师生的灵感。下沉院落是校区空间设计的一大特色,其灵感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天井”。在每一个合院中,设计师用砖块砌起基座,形成下沉院落,将空间进行分割。这些下沉院落的地面铺设着青砖,院中种植着桂花、翠竹等植物。青砖的古朴质感与植物的生机盎然相互映衬,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充满了传统意蕴。下沉院落不仅在视觉上丰富了空间层次,还为师生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交流和休憩空间。师生们可以在这里驻足停留,感受自然的美好,交流艺术创作的心得,激发创作灵感。比如在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可以在下沉院落中围坐在一起,讨论艺术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这种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外廊的设计也是校区空间处理的亮点之一。校园中许多建筑都设有蜿蜒的外廊,外廊与建筑、庭院、道路等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网络。外廊的存在打破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使师生在行走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空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外廊的形式多样,有的简洁明快,有的曲折多变,其栏杆、廊柱等细节设计也别具一格。例如,一些外廊采用了竹编栏杆,竹子的自然质感和独特纹理为外廊增添了一份质朴与雅致;廊柱的造型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有传统建筑中廊柱的端庄稳重,又有现代建筑的简洁流畅。走在外廊上,师生们可以欣赏到校园内的山水景色、建筑风貌以及各种艺术景观。随着脚步的移动,景色不断变化,形成了“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这种丰富的视觉体验能够激发师生的艺术感知力,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而且,外廊也是师生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在课余时间,师生们常常在外廊上漫步、交谈,外廊成为了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的空间。除了下沉院落和外廊,校区还通过其他方式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建筑的布局高低错落,形成了不同的天际线,从不同角度望去,都能看到独特的建筑景观。校园中的庭院、广场、街巷等空间相互穿插,大小、形状各异,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感受。这些空间不仅满足了师生不同的活动需求,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景。比如,宽敞的广场可以举办大型的艺术展览、表演等活动;幽静的庭院则适合进行小型的艺术研讨、创作等活动。校区还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校园内没有设置过多的围墙和门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相互融合。这种开放性的空间设计鼓励师生与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拓宽了师生的视野。同时,校园内的景观和建筑设计也注重引导师生的参与和互动。例如,一些建筑的屋顶设有可供师生活动的平台,平台上放置着石桌椅等设施,师生们可以在这里举办小型的聚会、讲座等活动,欣赏校园的美景。校园中的一些艺术小品和景观装置也具有互动性,师生们可以通过触摸、操作等方式参与其中,增强了对艺术的体验和理解。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下沉院落、外廊等设计,以及对空间层次、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精心营造,打造出了灵动多元的艺术空间。这种空间设计不仅满足了艺术创作和交流的需求,还激发了师生的灵感,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场域文化探究3.1地域文化:江南风情的生动演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风情画卷,从建筑形式到植物配置,全方位地展现出江南地域文化的独特特色,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师生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地域精神的魅力。在建筑形式上,校区对江南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精妙的传承与创新。校区内的建筑多采用坡屋顶形式,这一设计灵感源自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江南地区雨水充沛,坡屋顶有利于排水,避免雨水积聚对屋顶造成损害。在象山校区,坡屋顶不仅保留了这一实用功能,更成为了地域文化的象征。其流畅的线条、舒缓的坡度,与江南的山水轮廓相互呼应,展现出一种灵动而温婉的美感。例如,水岸山居的建筑屋顶,坡度适中,瓦片层层叠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柔和的光芒,仿佛诉说着江南的悠悠往事。建筑的外立面大量运用青砖、白墙等材料,这也是江南建筑的典型特征。青砖的质朴厚重,白墙的简洁素雅,相互映衬,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氛围,完美地诠释了江南文化的含蓄与内敛。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青砖白墙建筑,宛如置身于江南古镇,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建筑的布局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空间特色。校区内的建筑多以庭院为中心,通过连廊、天井等元素将各个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为师生提供了宁静、舒适的交流和休憩空间。这种布局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了江南文化中注重和谐、亲近自然的价值观。植物配置方面,校区巧妙地运用江南本土植物,营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香樟、桂花、柳树、竹子等植物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香樟是江南地区常见的行道树,其树冠庞大,枝叶茂密,四季常青,为校园增添了浓郁的绿意。桂花则是江南的代表性花卉之一,每到秋季,校园里弥漫着桂花的香气,令人陶醉。柳树常种植在水边,其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与水面的倒影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面。竹子更是江南文化的象征,它的挺拔、坚韧、虚心等品质,与江南文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在校区的庭院、路边,一片片竹林郁郁葱葱,为校园增添了一份清幽与雅致。除了这些常见的植物,校区还种植了一些具有江南地域特色的水生植物,如荷花、菖蒲等。荷花在夏季盛开,其娇艳的花朵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菖蒲则生长在水边,其叶片修长,姿态优美,为校园的水景增添了一份自然的野趣。这些植物的搭配组合,不仅考虑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价值,更注重了地域文化的表达,让师生在欣赏植物景观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江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建筑形式和植物配置等方面的精心设计,生动地演绎了江南地域文化特色,为师生打造了一个充满地域精神的校园环境。在这里,师生们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进行艺术创作,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2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浓厚渲染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校园内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如碑刻、火车头咖啡馆等,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共同营造出浓厚且独特的文化氛围,深刻地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一进入校园,便能看到大草坪上矗立着的领导人碑刻,这些碑刻庄重而肃穆,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师生的一种激励和引导。碑刻上的文字或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程,或传达着重要的教育理念,时刻提醒着师生传承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当师生们在草坪上漫步、休憩时,目光触及这些碑刻,内心便会涌起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些碑刻成为了校园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着众多师生和游客驻足欣赏、思考,成为校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校园中的火车头咖啡馆同样别具一格,充满了艺术气息。它由废弃的火车头改造而成,将工业元素与艺术文化完美融合。火车头原本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造型。设计师巧妙地将其改造成咖啡馆,保留了火车头的外观和部分结构,如车头、车厢等,同时在内部进行精心装修,设置了舒适的座椅、温馨的灯光和充满艺术氛围的装饰。走进火车头咖啡馆,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充满怀旧与浪漫气息的艺术空间。在这里,师生们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火车头独特的造型和周围的艺术装饰,享受悠闲的时光。咖啡馆还经常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如小型音乐会、艺术展览、诗歌朗诵会等。这些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艺术、分享思想的平台。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们的艺术灵感被不断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也愈发浓厚。火车头咖啡馆成为了校园中最具人气的文化场所之一,体现了学校对艺术创新和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支持。除了碑刻和火车头咖啡馆,校园内还有许多其他文化元素,共同丰富着校园的文化内涵。校园中的墨丝线艺术墙,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艺术墙采用墨丝线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编织和排列,形成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如山水、人物、花鸟等。这些图案和造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展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师生们在欣赏艺术墙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体会到现代艺术的创新活力。校园中的庭院也是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庭院的设计借鉴了传统园林的手法,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植物配置,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庭院中常常摆放着各种艺术小品,如雕塑、盆景等,这些小品与庭院的环境相互映衬,增添了庭院的艺术气息。师生们可以在庭院中漫步、休憩,感受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放松身心,激发艺术灵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碑刻、火车头咖啡馆等文化元素的精心营造,打造出了浓厚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艺术的追求,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师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3场所精神:互动与归属感的营造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独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是一种整体气氛,在人们意识的行动和参与过程中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合理的尺度感和归属感设计,营造出强烈的场所精神,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区内有着大面积的草坪和笔直的小道,这些开阔的空间成为了师生们交流的绝佳场所。在课余时间,学生们常常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或进行小组讨论,或举办小型的社团活动;老师们也会在这里与学生交流学术问题,分享生活感悟。草坪和小道的存在,打破了传统校园中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交流和互动。例如,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学生们会在草坪上开展读书分享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好书,交流读书心得,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碰撞。这种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合院建筑围合出的下沉院落以及特别设计的蜿蜒建筑外廊,也是学生交流学业的好去处。下沉院落相对私密,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交流空间。在下沉院落中,师生们可以不受外界干扰,深入地探讨学术问题,进行艺术创作的交流。外廊则连接着各个建筑,形成了一个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成为了师生们交流的通道。走在外廊上,师生们可以随时停下来与遇到的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外廊的设计还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趣味性,让师生们在行走的过程中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观,为交流增添了一份愉悦的氛围。比如,在艺术创作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会在外廊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与路过的老师和同学交流创作思路和心得体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前文提到的建筑屋顶也是一个独特的交流场所。许多建筑都设有通往屋顶的楼梯,屋顶瓦面周围由竹子编成围栏,并放置着一些石桌椅。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尽情地散发艺术灵感,老师也可以在这里授课,开展一些小型的学术活动。屋顶的视野开阔,能够俯瞰整个校园的美景,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交流环境。在夜晚,学生们会相约来到屋顶,仰望星空,畅谈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这种独特的交流体验让他们对校园产生了更深的归属感。校园内开垦的几块菜地、院落门前种的高粱地以及大面积的鱼塘,也增强了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这些田园元素的存在,让学生们能够亲近自然,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学生们可以参与到菜地和高粱地的种植过程中,亲手播种、浇水、施肥,感受农作物生长的喜悦。鱼塘则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学生们可以在鱼塘边观赏游鱼,放松身心。这些田园元素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景观,也让学生们在参与劳动和体验自然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对校园空间的精心设计和对田园元素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了强烈的场所精神,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流场所,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校园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四、田园、风土、耕读元素在校区的具体呈现4.1田园元素: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宛如一片隐匿于城市中的田园乐土,校区内的菜地、鱼塘等田园景观星罗棋布,成为了校园中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这些田园景观不仅将自然引入校园,营造出宁静、质朴的自然氛围,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生活情趣。走进校区,几块开垦的菜地映入眼帘,里面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嫩绿的青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圆润的番茄挂满枝头,宛如一个个红灯笼,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修长的豆角顺着藤蔓蜿蜒而下,为菜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这些蔬菜是学生们亲手种植、悉心照料的成果,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学生们全程参与其中,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习如何辨别不同的蔬菜种子,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掌握合适的种植时间和方法。例如,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选择适合种植的蔬菜,春天种植菠菜、生菜等叶菜类蔬菜,夏天种植黄瓜、茄子等瓜果类蔬菜,秋天种植萝卜、白菜等根茎类蔬菜。通过参与种植,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实用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当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茁壮成长,最终收获满满的劳动成果时,学生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之情,对劳动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校区内还有着大面积的鱼塘,鱼塘里的鱼儿欢快地游弋着,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串串晶莹的水花,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活泼。鱼塘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倒映在水面上,与水中的鱼儿相映成趣。学生们课余时间常常来到鱼塘边,或静静地观赏游鱼,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或拿起鱼竿,体验钓鱼的乐趣,享受那份等待与收获的喜悦。钓鱼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培养专注力和毅力的方式。在等待鱼儿上钩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保持耐心和专注,克服内心的浮躁和焦虑。当鱼儿咬钩,成功钓起的那一刻,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也从中学会了坚持和等待的重要性。这些田园景观与周边的建筑、山水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景观风貌。菜地和鱼塘的存在,打破了传统校园中建筑与景观的单调格局,使校园更加贴近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在校园中漫步,一边是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和雕塑,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既充满艺术氛围又充满生活情趣的世界中。这种自然与生活相融合的景观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源泉。许多学生从田园景观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绘画作品、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和一篇篇富有感染力的散文。田园景观还成为了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学校会组织学生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如采摘蔬菜、收割稻谷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在采摘蔬菜的活动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了解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增强了对食物的珍惜之情。学校还会举办与田园相关的艺术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邀请艺术家、学者来校分享他们对田园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田园文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田园景观,以其独特的魅力将自然与生活完美融合,不仅营造出优美的自然氛围,更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校园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融合的典范。4.2风土元素:地域特色的传承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景观营造,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的巧妙运用,将地域风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校园成为地域风土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校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对传统材料有着独特的偏爱,砖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设计师王澍从华东各省搜集了700万块各式各样的片瓦、砖,甚至家里破碎的瓦缸片。这些砖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们或是来自古老建筑的拆除,或是在民间辗转流传,每一块都蕴含着岁月的痕迹和故事。将这些旧砖瓦用于校区建设,让建筑仿佛从诞生之初就拥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比如,部分片瓦被砌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以独特的排列方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纹理和质感。这些纹理和质感如同古老的文字,诉说着江南地区的建筑历史和文化记忆,让人在欣赏建筑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有的砖瓦被用作园路的铺地材料,当师生们漫步其上,脚下传来的触感仿佛在传递着过去人们生活的温度,让人联想到江南古镇中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石板路,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还有的砖瓦叠堆在伸出建筑的挑檐上,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灵动与俏皮,使其在庄重中又不失活泼的气息。这些砖瓦的运用,不仅是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传承,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深情回望,让地域风土文化在现代校园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竹子也是校区中常见的建筑材料,它在地域风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坚韧、虚心、高洁等品质,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江南地区,竹子更是随处可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象山校区充分利用了竹子的这些特点,将其广泛应用于校园景观营造中。校园里种植着大片的竹林,翠绿的竹子高耸挺拔,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自然的乐章。这些竹林不仅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意,更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山水之间。竹子还被用于建筑的装饰和构建,如竹编栏杆、竹制廊柱等。竹编栏杆的编织工艺精湛,其细腻的纹理和独特的造型,既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感,又体现了江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竹制廊柱则为建筑增添了一份质朴与自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通过竹子的运用,校区将江南地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对品质的追求等元素融入到景观营造中,使师生们在校园生活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地域风土文化的独特韵味。除了建筑材料,校区的建筑形式也充分体现了对江南民居的传承。江南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山校区的建筑多采用坡屋顶形式,这是江南民居的典型特征之一。江南地区雨水充沛,坡屋顶有利于排水,避免雨水积聚对屋顶造成损害。在象山校区,坡屋顶不仅保留了这一实用功能,更成为了地域文化的象征。其流畅的线条、舒缓的坡度,与江南的山水轮廓相互呼应,展现出一种灵动而温婉的美感。例如,水岸山居的建筑屋顶,坡度适中,瓦片层层叠叠,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柔和的光芒,仿佛诉说着江南的悠悠往事。建筑的外立面大量运用青砖、白墙等材料,这也是江南建筑的典型特征。青砖的质朴厚重,白墙的简洁素雅,相互映衬,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氛围,完美地诠释了江南文化的含蓄与内敛。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青砖白墙建筑,宛如置身于江南古镇,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建筑的布局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空间特色。校区内的建筑多以庭院为中心,通过连廊、天井等元素将各个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庭院中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为师生提供了宁静、舒适的交流和休憩空间。这种布局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了江南文化中注重和谐、亲近自然的价值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对砖瓦、竹子等建筑材料的巧妙运用,以及对江南民居建筑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生动地展现了地域风土文化特色,使校园成为地域风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这些风土元素的融入,不仅让校园景观独具魅力,更让师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增强了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3耕读元素:学术与实践的并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将耕读文化深度融入教育理念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学术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课程设置方面,校区独具匠心,开设了一系列与耕读文化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耕读文化的机会。例如,开设了传统农耕技艺课程,详细讲解传统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农作物的种植技巧以及节气与农事的关系等知识。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亲自参与到实践操作中。他们会在校园的菜地里使用传统的锄头、镰刀等工具进行耕地、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亲身体验传统农耕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农耕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校区还开设了田园文化研究课程,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田园文化的发展历程、精神内涵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阅读经典文献、研究历史案例、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田园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会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的田园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会考察各地的传统村落,了解田园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们对耕读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将耕读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活动是象山校区耕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内的农事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耕读文化。如前文所述,校园里开垦了菜地、高粱地,还有鱼塘,学生们会参与到这些田园景观的维护和管理中。他们会定期给菜地浇水、施肥、除草,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耐心、细心和责任感。当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茁壮成长,最终收获满满的劳动成果时,学生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之情,对劳动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和文化。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文化调研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以及乡村发展现状。学生们会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摄影、绘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同时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学术研究方面,象山校区鼓励学生开展与耕读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平台,支持学生深入探究耕读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一些学生以校园内的田园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田园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他们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师生对田园景观的认知和感受,分析田园景观对师生身心健康、学习生活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研究耕读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探索如何将耕读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更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举措,将耕读文化融入教育理念,使学生在学术学习和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这种将耕读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传承和弘扬了耕读文化,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五、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的互动关系5.1景观对场域文化的承载与表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景观营造宛如一部生动的文化史书,通过丰富多样的景观元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承载和表达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成为场域文化的物质载体,让师生和访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地域文化的承载与表达方面,校区的景观元素犹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江南地域文化宝库的大门。前文提到的建筑形式是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校区内建筑多采用坡屋顶,其流畅的线条和舒缓的坡度,与江南的山水轮廓相互呼应,恰似灵动的音符,奏响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旋律。青砖、白墙的大量运用,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氛围,将江南文化的含蓄与内敛展现得淋漓尽致。漫步校园,仿佛置身于江南古镇,让人不禁沉浸在江南地域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中。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从华东各省搜集而来的700万块片瓦、砖,以及家中破碎的瓦缸片,每一块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这些旧砖瓦被砌在建筑外立面上,形成独特的纹理和质感,宛如古老的文字,记录着江南建筑的发展历程;被用作园路铺地,当师生们行走其上,仿佛能感受到过去人们生活的温度,触摸到江南地域文化的脉络。竹子在校区中也随处可见,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植物,更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象征。竹子的坚韧、虚心、高洁等品质,与江南文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校园里大片的竹林,翠绿的竹子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江南的故事。竹编栏杆、竹制廊柱等建筑装饰,展现了江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让地域文化在建筑细节中得以体现。在植物配置上,校区巧妙地运用江南本土植物,勾勒出一幅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画卷。香樟、桂花、柳树、竹子等植物,是江南地区的常见物种,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校园增添了浓郁的绿意和独特的韵味。香樟的高大挺拔、桂花的芬芳馥郁、柳树的婀娜多姿、竹子的清幽雅致,共同营造出江南水乡的独特氛围。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的种植,更是为校园的水景增添了一份自然的野趣,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灵动与活泼。这些植物的搭配组合,不仅考虑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价值,更注重了地域文化的表达,使师生在欣赏植物景观的同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江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校园文化的承载与表达方面,校区的景观元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内的碑刻,如大草坪上矗立的领导人碑刻,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的教育理念。它们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时刻提醒着师生传承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当师生们在草坪上漫步、休憩时,目光触及这些碑刻,内心便会涌起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火车头咖啡馆则是校园文化创新与活力的象征。它由废弃的火车头改造而成,将工业元素与艺术文化完美融合,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艺术氛围。火车头原本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的造型。设计师巧妙地将其改造成咖啡馆,保留了火车头的外观和部分结构,同时在内部进行精心装修,设置了舒适的座椅、温馨的灯光和充满艺术氛围的装饰。在这里,师生们可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火车头独特的造型和周围的艺术装饰,享受悠闲的时光。咖啡馆还经常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如小型音乐会、艺术展览、诗歌朗诵会等,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艺术、分享思想的平台。这些活动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师生的艺术灵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创新和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支持。墨丝线艺术墙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承载着校园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追求。艺术墙采用墨丝线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编织和排列,形成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如山水、人物、花鸟等。这些图案和造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展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师生们在欣赏艺术墙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体会到校园文化中对艺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校园中的庭院是师生交流和休憩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庭院的设计借鉴了传统园林的手法,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植物配置,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庭院中常常摆放着各种艺术小品,如雕塑、盆景等,这些小品与庭院的环境相互映衬,增添了庭院的艺术气息。师生们可以在庭院中漫步、休憩,感受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放松身心,激发艺术灵感。庭院中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建筑形式、传统建筑材料、植物配置以及碑刻、火车头咖啡馆、墨丝线艺术墙、庭院等景观元素,生动地承载和表达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这些景观元素不仅为场域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更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场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2场域文化对景观营造的指引与升华场域文化宛如一位无形的导师,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使景观在物质形态之上,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价值,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空间。在选址方面,场域文化的影响清晰可见。象山校区没有选择政府规划的大学园区,而是坐落于杭州南部边缘的象山周边,这一决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与山水共生关系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建筑应与自然和谐相处,象山周边山水相依的自然风貌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校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象山地区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记忆。选择在此处建设校区,能够让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近距离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与历史文化产生紧密的联系。从教育理念的角度而言,这种与自然和文化紧密相连的选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文化的热爱之情,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灵感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在布局上,场域文化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校区采用不规则的布局形式,以象山为中心,建筑与景观相互交织,形成了“山水田园”的独特风格。这种布局方式与传统的规整式校园布局截然不同,它打破了常规的束缚,追求自然、自由的空间感受。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江南地区的自然山水多呈现出蜿蜒曲折、错落有致的形态,校区的布局正是对这种地域自然特色的呼应和模仿。同时,江南文化中注重和谐、亲近自然的价值观也在布局中得到体现,建筑与山水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从校园文化的角度而言,这种不规则的布局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艺术气息,符合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艺术院校对创新和个性的追求。它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空间设计上,场域文化的指引作用体现在对空间层次和场所精神的营造上。校区通过下沉院落、外廊、庭院等设计,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和活动场所。下沉院落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建筑中的“天井”,它不仅在视觉上丰富了空间层次,还为师生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交流和休憩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私密空间的重视。外廊的设计则打破了建筑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使师生在行走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空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增加了校园的互动性和人文气息。庭院的设计借鉴了传统园林的手法,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植物配置,营造出宁静、雅致的氛围,成为师生交流和休憩的重要场所。这些空间设计都紧密围绕场域文化展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特色。例如,在地域文化方面,江南传统园林中就注重空间层次的营造,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借景手法,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象山校区的空间设计借鉴了这一传统,使校园充满了江南园林的韵味。在校园文化方面,这些空间为师生提供了交流艺术、分享思想的平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场域文化还在景观元素的选择和运用上发挥着指引作用。校区大量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如砖瓦、竹子等,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砖瓦的使用让建筑仿佛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竹子的运用则展现了江南地域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在植物配置上,校区选用江南本土植物,如香樟、桂花、柳树、竹子等,这些植物不仅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更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它们的存在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让师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校园中的碑刻、火车头咖啡馆、墨丝线艺术墙等景观元素,也都紧密围绕校园文化展开,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碑刻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和教育理念,火车头咖啡馆体现了学校对艺术创新和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支持,墨丝线艺术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校园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追求。场域文化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的选址、布局、空间设计和景观元素选择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它使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形态上的美感,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价值。通过场域文化的指引,象山校区的景观营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实现了景观的升华。六、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的价值与启示6.1对校园规划设计的示范价值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校园规划设计方面为其他高校树立了卓越的典范,其成功经验在空间布局、文化融入、生态理念等多个维度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在空间布局上,象山校区独特的不规则布局和有机融合山水的设计理念,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传统校园规划往往采用规整的布局方式,追求对称与秩序,但这种布局有时会显得过于刻板,缺乏灵动性和与自然的融合。象山校区打破常规,以象山为中心,建筑与景观相互交织,30余座建筑顺着水势围绕象山一气呵成。这种布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使建筑与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校园环境。例如,水岸山居建筑依傍象山和水边而建,建筑的形态和布局与周边山水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其他高校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借鉴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布局理念,根据校园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巧妙地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空间。通过设置庭院、廊道、下沉广场等元素,象山校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这些空间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休憩的场所,还增加了校园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例如,下沉院落的设计,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为师生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外廊则连接着各个建筑,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他高校可以学习这种空间设计手法,注重空间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满足师生不同的活动需求,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融入方面,象山校区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入景观营造中,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校区通过对江南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和植物配置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江南风情。青砖、白墙、坡屋顶等江南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以及香樟、桂花、竹子等江南本土植物的种植,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这种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够增强师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他高校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深入研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元素,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景观中,使校园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象山校区通过碑刻、火车头咖啡馆、墨丝线艺术墙等文化元素,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艺术、分享思想的平台。其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生态理念方面,象山校区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值得其他高校学习。校区大量运用旧砖瓦等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降低了对新材料的需求,节约了资源和能源。这种对传统材料的创新运用,不仅体现了环保理念,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历史韵味。校区注重植物的生态配置,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本土植物,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起到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其他高校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环保材料,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提高校园的生态质量,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校园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多方面的示范价值。通过借鉴其在空间布局、文化融入和生态理念等方面的做法,其他高校可以打造出具有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生态友好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6.2对地域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宛如一座地域文化传承的灯塔,其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深度融合,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象山校区通过独特的景观营造,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载体。校区的建筑设计大量运用江南传统建筑元素,坡屋顶、青砖、白墙等元素随处可见,这些元素是江南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坡屋顶的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能有效排水,还与江南的山水轮廓相呼应,展现出灵动而温婉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江南的悠悠往事。青砖的质朴厚重、白墙的简洁素雅,相互映衬,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氛围,完美地诠释了江南文化的含蓄与内敛。走在校园中,仿佛置身于江南古镇,让人能够深切感受到江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更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校区从华东各省搜集了700万块各式各样的片瓦、砖,以及家中破碎的瓦缸片,这些旧砖瓦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将它们用于校区建设,使建筑仿佛从诞生之初就拥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砌在建筑外立面上的片瓦,形成独特的纹理和质感,记录着江南建筑的发展历程;用作园路铺地的砖瓦,当师生们行走其上,仿佛能感受到过去人们生活的温度。这些旧砖瓦的运用,不仅是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传承,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回望。校区的植物配置同样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香樟、桂花、柳树、竹子等江南本土植物在校园中广泛种植。香樟的高大挺拔、桂花的芬芳馥郁、柳树的婀娜多姿、竹子的清幽雅致,共同营造出江南水乡的独特氛围。这些植物不仅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更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的种植,为校园的水景增添了一份自然的野趣,让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灵动与活泼。这些植物的搭配组合,让师生在欣赏植物景观的同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江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文化活动方面,象山校区积极开展各类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活动,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刺绣、竹编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江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手工艺的技能,更增强了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举办地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分享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艺术、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使地域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象山校区还注重与周边社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校区与周边社区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节、传统艺术展览等,让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文化合力。校区的师生也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如开展艺术培训、文化讲座等。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地域文化在校园和社区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通过景观营造和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地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和平台,加强了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了师生和周边居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6.3对艺术教育环境营造的启示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融合方面的成功实践,为艺术教育环境的营造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有助于打造更有利于艺术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从校园空间的角度来看,象山校区的灵动多元空间设计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和交流场景。下沉院落、外廊等设计营造出的丰富空间层次,让学生在不同的空间中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激发创作灵感。例如,下沉院落相对私密的空间氛围,适合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沉浸在艺术世界中的角落;外廊连接各个建筑,形成的开放空间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行走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拓宽艺术视野。这启示我们,在艺术教育环境营造中,应注重校园空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合理规划建筑布局,设置不同类型的空间,如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满足学生在学习、创作、交流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可以打造一些具有特色的艺术空间,如艺术工作室、创意工坊、露天舞台等,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和交流创意的平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地形地貌,营造出富有变化的空间,如山间小径、水边平台等,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获取艺术灵感。场域文化的融入对艺术教育环境营造至关重要。象山校区将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入景观营造,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地域文化中的江南风情,通过建筑形式、传统材料和植物配置等元素得以生动展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中的碑刻、火车头咖啡馆等元素,体现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艺术、分享思想的平台。这提示我们,在艺术教育环境营造中,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如在校园中设置民俗文化展示区、历史名人雕塑等,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设置文化景观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实践与体验在艺术教育环境中不可或缺。象山校区的耕读文化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等多方面的举措,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耕读文化,提升综合素养。学生参与校园内的农事劳动,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耐心、细心和责任感。参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这告诉我们,在艺术教育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与企业、艺术机构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艺术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如艺术展览、艺术创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积累经验。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为社区创作艺术作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融合,在校园空间、场域文化和实践体验等方面为艺术教育环境营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