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作为世界上起源最早、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依旧青春勃发。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深邃内涵,认识到它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中国大运河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托,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资源。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与运河的开凿和利用相伴随的。大运河的开凿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拓展和维护。大运河滥觞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后来又有秦朝灵渠、两晋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和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等,最终形成绵延近3200公里的庞大水系。特别自隋唐之后,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运河本为粮食运输而开凿,但其功能却远不止于此。伴随着南粮北运,衍生出北煤南运、盐运、布匹运输、木材运输等物资的交流,还有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功能的发挥等,运河沿线工商业因此发达,特别在明代中后期之后,运河沿岸商业繁荣,促使运河城市群的兴起,如北京、天津、沧州、济宁、徐州、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更为重要的是,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打破了原本东西流向的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大江南北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此,中华大地上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种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融合起来,再不可分割。这种融合不仅是地理上的沟通,更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精神信仰的融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特色。如南方稻米的北运改变了京师等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往来的茶商为北方带来了茶文化,本是宫廷艺术的京剧经运河扩散传播到民间,南方的吊脚楼出现在济宁的运河河畔……漫长历史中的运河文化因之形成一种带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平性、包容性、连续性的文化。中国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根基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有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因大运河的南北融通而更为深入人心,熔铸为中华文明稳定而持久的特色。中国大运河这种在广大地域和复杂地形中实施的工程,以及对这一工程的长期维护,不但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公里),穿越黄河、淮河、长江等大型河道。在1855年黄河改道之前,京杭大运河是可以全线通航的。大运河穿越的河流水量、水况不一,水位高低差距较大,就需要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来保障运河航运的畅通。如在元明时期,会通河段的南旺一带海拔最高,调水保障通航很不容易,时常使漕运受阻。明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任用曾做运河民夫领班的白英参与治理。白英提出的一些措施完美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历史上,大运河不但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的财货流通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与外国的沟通与交流,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自隋唐时起,由于大运河的连通作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连通,实现了中国与世界更广泛的交流。西亚的水果、音乐乃至宗教等传播到内地和东南沿海,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远销西亚、北非、欧洲等地。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沿大运河游览,其《马可·波罗游记》记录下运河沿岸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引发无数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明代时利玛窦沿运河北上,带来西方科学与中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文明之河、智慧之河,流淌着酝酿千年且日益浓郁的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是我们神圣的职责、光荣的使命。(摘编自马奔腾《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材料二:明永乐九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必要性:“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至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办理此事。宋礼等人到济宁、汶上等地实地勘察,弄清楚了会通河必须以汶水为水源,于是他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堽城及戴村筑坝,过汶水使之西流,尽出南旺,就是使整个汶水向西南流到汶上的南旺口。南旺在泗、卫之间,地势最高,号称水脊。水到南旺后,通过上、下两闸进行控制,使水南北分流:“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又浚沙河入马场湖,改东昌通济桥为闸,开济宁月河等。一系列工程,使水北流到临清300余里,“地降90尺”,处闸21个;南至镇口390里,“地降116尺”,处闸27个。此外,又设置了积水、进水、减水、平水的闸54处,又建21座坝,用以护闸,并防止运河水外泄。这项工程竣工后,新凿和疏浚的会通河,深一丈三尺,底宽三丈二尺。“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南北航运畅通。至此,首创于元代的南北京杭大运河,到明代宋礼重新开凿会通河之后才真正实现全线通航。(摘编自付崇兰《运河史话》)1.下列关于中国大运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运河开凿经历许多朝代,始于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从此,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B.大运河打破了地理的阻隔,拉近了原本距离遥远、交流稀少的各个地区,使得各种鲜明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C.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唯一前沿地带。D.中国大运河的通航问题在元明时期得到了完美解决,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政府与民间精英的创造性的治理举措。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运河的功能不仅限于粮食运输,还包括物资交流、人员往来以及防洪灌溉等,促进沿岸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群的兴起。B.中国大运河的建设和长期维护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和突出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有力体现。C.永乐年间,潘叔正上书陈述重开会通河的重要性,皇帝听从他的建议。这项工程真正实现了会通河段南北航运畅通,意义重大。D.材料一主要阐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而材料二更侧重于讲述会通河的开凿技术细节。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申遗成功以来,人们对大运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大运河成为了解世界历史的窗口。B.大运河的南北融通促进儒家经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使大运河更深入人心。C.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是我们当前和未来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具有深远的意义。D.历史上,大运河发挥了连通作用,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4.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说明方法及效果。(1)一系列工程,使水北流到临清300余里,“地降90尺”,处闸21个;南至镇口390里,“地降116尺”,处闸27个。(2)“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南北航运畅通。5.材料一提到中国大运河“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生存智慧”,请以材料二宋礼等人治理会通河为例,概括其体现了哪些“智慧”。【答案】1.B2.D3.C4.(1)列举多个数据,(列数字)阐述治理会通河工程的规模之大、成果之显,使读者能更好地理文章内容,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引用古籍中的话,(引资料)用“八百斛”的舟能够快速顺畅地在会通河道航行来说明会通河的治理果显著,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南北航运畅通无阻的状态,具有说服力。5.①注重实地勘察,根据地形地貌确定科学合理的方案。②广泛采纳民间智慧,让民间的水利专家参与治理,如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③勇于克服困难,工程艰巨繁杂,涉及多个地区和复杂的地形,宋礼等人灵活设置多处闸和坝,使南北京杭大运河真正实现全线通航。④因地制宜的智慧,根据南旺地势最高(号称水脊)的特点,采用上、下两闸控制水流,使水南北分流,既保障了通航需求,又防止了水资源的浪费。【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中国大运河为主题,通过两则材料系统阐述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工程技术成就。材料一从宏观视角展现了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纽带的重要作用,突出其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功能;材料二则聚焦明代会通河治理的具体案例,以详实数据呈现古代水利智慧。【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从此,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时间错位,表述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自隋唐之后,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构建与赓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是“吴王夫差开挖邗沟”以后。C.“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唯一前沿地带”错误。“唯一”表述绝对,材料一原文为“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D.“中国大运河的通航问题在元明时期得到了完美解决”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一原文为“白英提出的一些措施完美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解决了会通河段的通航问题,而不是解决了整个大运河的通航问题。故选B。【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材料二更侧重于讲述会通河的开凿技术细节”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重开会通河”“至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在堽城及戴村筑坝……”等可知,材料二主要围绕会通河的开凿过程、技术措施(如筑坝、分流、设闸)等展开,侧重于“技术细节”。故选D。【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大运河成为了解世界历史的窗口”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一原文为“中国大运河是我们了解历史的窗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托,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资源”“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大约一半的时间是与运河的开凿和利用相伴随的”,可知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不能扩大说它是“了解世界历史的窗口”。B.“大运河的南北融通促进儒家经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为“中国传统以儒家经学为根基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有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因大运河的南北融通而更为深入人心,熔铸为中华文明稳定而持久的特色”,材料说的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以儒家经学为根基,大运河的南北通融只是强化了这一特性,而不是“促进了儒家经学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D.“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自隋唐时起,由于大运河的连通作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连通,实现了中国与世界更广泛的交流”,可知大运河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促进中外交流,而非“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故选C。【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①“300余里”“90尺”“21个”“390里”“116尺”“27个”,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300余里”“390里”说明治理会通河工程的规模之大,“90尺”“21个”“116尺”“27个”,说明治理会通河工程的成果之显;总体突出工程的复杂性和成果的显著性,使读者能更好地理文章内容,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②“八百斛之舟迅流不滞”是引用古籍中的话,意思是说“八百斛”的舟能够快速顺畅地在会通河道航行,从而说明会通河的治理果显著,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南北航运畅通无阻的状态,使读者对运河的通航能力形成直观认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更具有说服力。【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原文“宋礼等人到济宁、汶上等地实地勘察,弄清楚了会通河必须以汶水为水源”可知,宋礼等人先深入实地进行勘察,通过细致的考察,准确把握了会通河的水源等地形地貌条件,体现了实地考察、对客观条件的充分尊重和科学规划的智慧。②“于是他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堽城及戴村筑坝,过汶水使之西流,尽出南旺,就是使整个汶水向西南流到汶上的南旺口”可知,宋礼等人积极倾听民间的声音,发现了白英这位熟悉当地水利情况的民间“专家”。白英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会通河的水源调配等关键问题,体现出治理过程中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广泛采纳民间智慧。③根据材料二可知,会通河工程面临着艰巨繁杂的挑战,其穿越多个地区,地形复杂,河流水量、水况不一,水位高低差距较大,如“南旺在泗、卫之间,地势最高,号称水脊”,这给通航带来极大困难。但宋礼等人没有退缩,他们针对这些难题,灵活应对,通过设置多处闸和坝,如“使水南北分流……又浚沙河入马场湖,改东昌通济桥为闸,开济宁月河等”,还“设置了积水、进水、减水、平水的闸54处,又建21座坝”。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复杂困难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灵活创新的精神,凭借智慧和勇气实现了南北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④“南旺在泗、卫之间,地势最高,号称水脊”,宋礼等人依据这一特殊的地势特点,巧妙地采用上、下两闸控制水流,让水“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这种做法既充分利用了南旺的地势,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了南北两个方向的通航需求,又避免了水资源的过度集中或浪费,体现了古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智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一坡庄稼深情对视郭立泉太阳,在夜色中洗浴完,爬上扶桑的巨枝,不紧不慢地晾干身子,准时光临黄河口的大地。四百万年了,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都要把十六亿吨泥沙抛入大海。当她深情地回望一眼中国北方的土地,一头扑进渤海的怀抱,身后淤积出的处女地,每年年底一盘点,都要以万亩计。在地球这片最新鲜的原野上,太阳伟大的巡幸日复一日,永不失约。数不清的庄稼以身相许,数不清的草木欢呼雀跃。在历史的远点,爷爷正与一坡植物深情对视,她们优美的丰姿、饱满的果实和馨香的气味,让爷爷的目光温柔而执着。她们有着一堆妙不可言的名字——谷子、麦子、大豆、高粱、玉米、水稻、绿豆、白豆、小豆,这些上苍赐予的尤物,奉养着百姓苍生,快意生长在这片不断延展的土地上。在黄河口,利津县付窝探马桥村的西面两条河沟中间的土地,乡亲们叫它河子西。河子西,这是一片多么丰饶而富有诗意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百草丰润,五谷茂然,万虫欢唱,狐兔撒欢。探马桥是由前探马桥和后探马桥两个自然村组成的。现在的人都图省事,连叫个名字也使懒,前探马桥就叫成了前桥,后探马桥就叫成了后桥。我们前桥村的庄稼地都在村西头。出村走过了一片不大的盐碱地,就是能长庄稼的西大井了。一听西大井的名字就知道,这里有一口水井。沾了这口水井的光,前桥村就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菜园。你如果以它为圆心,以百十步为半径,就画出了我们村的瓜菜园。瓜园的南边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沟,向西一直通到草桥沟。沟南边是水浇地,那可真是好地块啊,麦子一镰下去割不透。沟北面是插花地,依次是六十亩的高老三地块,四十亩的郭成义地块,再往西是片碱场地,碱场地再往西就是一大片的荒场,茅草、蔓草长得又高又密,这里长虫(蛇)也多,孩子们一般不大敢走这里。爷爷领着我去这人迹罕至的地方,说草越厚的地方好东西越多,你看这些蘑菇,都是打雷震出来的,你看这些老鸹枕头,又大又嫩,正好吃哩。爷爷曾是河子西当之无愧的王!满沟的庄稼簇拥着他,遍野的生灵呵护着他,成群的鸟儿环绕着他。爷爷有事没事喜欢在河子西转悠,奶奶说,你看你爷爷背着个手在地里转的样子,多像个领导干部。爷爷的胡子就会一翘一翘的,好像说是啊是啊,腰板也挺得更直了。爷爷虽然不会说“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但他好像种地有瘾,“带月荷锄归”是常有的事。爷爷种地很讲究,耕地之前,总要把地耙得平平整整,他说,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人不能糊弄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他个子高,嗓门大,一说话就像和人吵架,在他六十多岁时,我老远还能听到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穿过一片片庄稼地传过来,那声音浑厚辽远,底气十足。从我穿着红肚兜开始,爷爷就好带着我去河子西,那里有许多好吃的等着我,洋茄子、枸杞子、老鸹枕头,这些野生的果子我一弯腰就能摘到;想吃花生、地瓜,得爷爷亲自去扒,他怕我扒了那些还没熟的,糟蹋了庄稼;想吃烧熟的东西,就得等爷爷在谷子地旁点起堆火,燎豆子、烤玉米、烧蚂蚱的香气弥散开来。单身汉小懒倌赶着一鞭羊过来了,鞭子甩得啪啪响,还念叨着:“前桥,后桥;季家屋子,薄家窑。”爷爷一边往火里添着谷秸,一边说馋猫鼻子尖啊。小懒倌嘿嘿笑着直接来到火堆旁,用鞭杆拨拉出一块地瓜抄在手里。爷爷说,别烫着呀,潮巴蛋。小懒倌仍是嘿嘿笑着,两只手倒腾着烤地瓜,唱着撵羊去了:“小小子,坐门墩。俺娘不给俺说媳妇……”爷爷对我说,长大了给你说个谷子一样的媳妇,然后指着河子西说,看,这些谷子全是我们村的。听到爷爷这句话,一坡的谷子点头称是,密密实实的谷子上,那些鸟儿笑得花枝乱颤。而现在,爷爷已长眠在河子西,老人家坟前的那棵树,已过了三十八个清明。(有删改)文本二亲亲的河子西郭立泉河子西,在草桥沟和一条老河的中间,有红土也有沙土。老河的东边地碱,而河子西却是难得的好地,种啥啥长,满洼的庄稼翻波涌浪。这里是前桥村庄稼的集散地,是我童年的游乐场。或许幸福本来就不需要广袤无边,只需要河子西那么大的地方。我的河子西,这庄稼诸神巨大的婚床。在这个我梦想长出浅芽的地方,不但有庄稼,还有许多东西长在我的记忆里。那些不用照料就兀自茂密的草们——茅草、热草、节节草、蒿子苗、福子苗、曲曲菜、灰灰菜、吐噜酸、谷莠子、苍子棵,那些喜人的动物们——刺猬、黄鼬、苍老鼠、地猴子,还有那些虫字旁的——蟋蟀、蚂蚱、蚂蚁、蚯蚓、蜥蜴、蜻蜓、蝴蝶,还有那些不见天日的蛴螬、蝼蛄,在河子西这片原野上,它们共生共存,和满天星斗、一地庄稼乐享天年。河子西,是爷爷传给我的调色板。我要在大地上调出五颜六色的乡愁,给爷爷看。我的乡愁是地瓜一样的驼红,高粱一样的深红,玉米一样的深绿,小麦一样的金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开篇以拟人手法写太阳光临、黄河造陆,凸显黄河口土地在古老与新生的变奏中勃发出孕育生命的力量。B.小懒倌闻着香味儿就来到火堆旁自己扒拉地瓜吃,爷爷提醒他别烫着,通过两人的对比突出了爷爷的勤劳善良。C.文本二中,作者通过罗列草、动物、虫子等事物,表现了对河子西的深刻记忆,渲染了对河子西浓烈的喜爱之情。D.文本二末尾,作者在描写乡愁时联想到了各种颜色的庄稼,从这一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庄稼有着深厚的感情。7.下列关于文本一第九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通过引用古人诗句,表明爷爷虽然不会吟咏,但能亲身践行,刻画了爷爷的形象。B.“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这句民谚的使用主要表现了爷爷种地十分讲究的特点。C.对爷爷“吆喝牲口的声音”的描写,主要表现了爷爷的勤劳能干以及他对田地的眷恋。D.段尾写爷爷会为“我”在谷子地旁点起火堆烧吃食,从细微之处体现土地对人类的恩典。8.有人评价文本一结尾段“不写悲而悲不可禁”,请结合文本分析结尾段的妙处。9.两则文本中的“河子西”既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更是作者以故乡为原型,运用文字构建起的文学世界,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文学意蕴。【答案】6.B7.C8.①结尾简短一句话交代了爷爷已经过世三十八年,于平静中蕴含痛失亲人的悲伤,更加扣人心弦。②树本无感情,但是作者把它与爷爷过世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更能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③作者以写树巧妙结束全篇,借树形成今昔对比,表露出无限的人生悲怀和无尽的沧桑之感。9.①河子西丰饶而富有诗意,它的田地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承载着“我”的美好回忆,是“我”童年的乐园。②河子西的庄稼孕育出淳朴的黄河口文化,养育了纯朴的黄河口人,是大地恩典的象征。③河子西是爷爷的“领地”,也是他的归宿地,那里有“我”对爷爷的永恒记忆。④河子西寄寓着作者向渐远的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向这片土地的生命的诗意庄严致敬的情感。【解析】【导语】两则材料通过描写“河子西”这一片土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文本一侧重于叙述爷爷与土地的深情互动,表现了土地的丰饶和爷爷的勤劳。文本二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河子西的自然景象和童年记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情感的文学世界,传递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通过两人的对比突出了爷爷的勤劳善良”错误。小懒倌的出现的确表现了爷爷的勤劳善良,但两人之间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B。【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主要表现了爷爷的勤劳能干以及他对田地的眷恋”错误。根据原文“他个子高,嗓门大,一说话就像和人吵架,在他六十多岁时,我老远还能听到他吆喝牲口的声音,穿过一片片庄稼地传过来,那声音浑厚辽远,底气十足”可知,对爷爷“吆喝牲口的声音”的描写主要表现的是爷爷嗓门大,以及他虽然年老,但依旧精神十足的形象特点。故选C。【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尾简短,“而现在,爷爷已长眠在河子西,老人家坟前的那棵树,已过了三十八个清明”一句话交代了爷爷已经过世三十八年。没有直接描写悲痛的情绪,但看似轻描淡写,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我”对爷爷的思念之情,于平静中蕴含痛失亲人的悲伤,不写悲而悲意更浓,更加扣人心弦。②“老人家坟前的那棵树,已过了三十八个清明”,貌似写树,实则写人。树本无感情,但是作者把它与爷爷过世联系起来,那棵过了三十八个清明的树成为情感的寄托物,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我”对爷爷无尽的思念,移情于物,更能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③作者以写树巧妙结束全篇,树已长成,而爷爷已长眠,借树形成今昔对比,可以明显感受到一种物是人非之感,在不动声色中烘托出无限的人生悲怀和无尽的沧桑之感。【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河子西丰饶而富有诗意,文本一写到爷爷带“我”去地里找各种好吃的,文本二写到“这里是前桥村庄稼的集散地,是我童年的游乐场”,可见河子西田地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承载着“我”的美好回忆,是“我”童年的幸福乐园。②河子西的庄稼孕育出淳朴的黄河口文化,“数不清的庄稼以身相许,数不清的草木欢呼雀跃”“在这片土地上,百草丰润,五谷茂然,万虫欢唱,狐兔撒欢”,可见河子西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大地恩典的象征,这也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一部分。③河子西是爷爷的“领地”,也是他的归宿地,文本一写到“爷爷曾是河子西当之无愧的王”“而现在,爷爷已长眠在河子西”,可以看出河子西是爷爷的“领地”,也是他的归宿;根据文本一第六段及第九段等描写可知,“我”和爷爷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美好的瞬间,有“我”对爷爷的永恒记忆。④河子西寄寓着作者向渐远的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向这片土地的生命的诗意庄严致敬的情感。河子西的土地上,爷爷遵循着传统的农耕方式,讲究种地的技巧,这里的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河子西象征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包含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田园生活的向往等内涵。“这是一片多么丰饶而富有诗意的土地”“我要在大地上调出五颜六色的乡愁,给爷爷看”,可知作者最终想要表现的是,在城市化进程席卷全球的今天,向渐远的农耕文明的深情回眸,以及向土地的生命的诗意和庄严致敬的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公等各宜务尽忠说,匡救朕恶,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贞观政要·论求谏》)材料二: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①,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炀帝纪》)〖备注〗①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之外,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A闻贼盗B诸将C及郡县D有告败求救者E世基皆抑损F表状G不以实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无道”的“虽”与《屈原列传》“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虽”意思相同。B.是,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是心足以王矣”“是”意思相同。C.杖,用杖责打,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D.河北,即黄河以北,与《鸿门宴》“将军战河北”的“河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唐太宗看来,箕子因商纣王不听谏言而假装疯癫以求自我保全,受到孔子称赞,虞世基因隋炀帝昏庸无道而不敢直言进谏,似乎也算不上大罪。B.无道的昏君如果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也不会失去天下,基于这种认识,杜如晦认为,虞世基的情况和箕子装疯离去的情况在事理上并不相同。C.晋代张华在太子无罪被废时没有极力进谏导致最终被杀,杜如晦援引这个史实,意在告诫唐太宗只有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才能永远保有皇位。D.隋炀帝听信了虞世基的谗言,不但不奖赏杨义臣的战功,反而认为杨义臣拥兵在外易生变故,于是解散他的军队,导致贼寇的势力重新强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2)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1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虞世基“合死”的理由。【答案】10.BEG11.B12.C13.(1)隋炀帝喜欢自夸,掩饰短处,拒绝谏言,确实难以冒犯。(2)张华在直言劝谏方面不能成就自己的气节,在言辞谦逊方面又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作为国家重臣的节操本来已经丧失。14.①处在宰辅的位置上,却没有尽到规劝君主的职责。②贪恋高位,当不能尽职尽责时,却不能主动辞去宰辅的职位。③谎报贼寇情况,蒙蔽炀帝。【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唐太宗与杜如晦的对话,展现了明君与昏君的鲜明对比。材料一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鉴,强调“明主思短而益善”的治国理念,杜如晦引经据典论证臣子直谏的重要性。材料二则具体描写虞世基欺瞒隋炀帝的谄媚行为,印证了材料一的观点。两则材料形成互文,通过历史典故和具体事例,共同构建了“君明臣直”的政治理想,体现了《贞观政要》“以史为鉴”的编纂特点,语言简洁有力,论证层层深入。【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内史侍郎虔世基因为隋炀帝厌恶听到贼寇的情况,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告败求救,虞世基都删减他们的奏报内容,不据实上报。“帝”是主语,“恶”是谓语,“闻贼盗”动宾短语作“恶”的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在B处断开。“诸将及郡县”是主语,“有”是谓语,“告败求救者”作“有”的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在E处断开。“世基”是主语,“抑损”是谓语,“表状”是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停顿,故在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表假设,即使”。句意:即使无道。/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B.错误。意思不同,正确/这、这样。句意:你说得正确。/有这样的心理,用它可以行王道。C.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用杖责打/用匣子装。句意:有时还用杖责打报告的使者。/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D.正确。都是指黄河以北。句意:杨义臣打败并收降了黄河以北的几十万贼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在告诫唐太宗只有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错误,杜如晦援引这个史实意在说明臣子应直言进谏,而非告诫唐太宗。故选C。【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矜夸”,夸耀;“诚”,确实;“犯”,冒犯,违逆。(2)“逊言”,言辞谦逊;“全”,保全;“固”,本来;“坠”,丧失。【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从材料一“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可知,处在宰辅的位置上,却没有尽到规劝君主的职责,因此“合死”。②材料一中提到“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可知,贪恋高位,当不能尽职尽责时,却不能主动辞去宰辅的职位,因此“合死”。③根据材料二,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在国家面临盗贼横行、郡县失陷的危难之际,他隐瞒实情,没有履行臣子如实上报情况、辅佐君主解决问题的职责,导致局势恶化,因此“合死”。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英明的君主思考自己的短处,从而使品行日益完善,昏庸的君主护自己的短处,因而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自夸,掩饰短处,拒绝谏言,确实难以冒犯。虞世基不敢直言进谏,或许也不能认为是大罪。从前,箕子为了使自己免遭祸害,假装疯狂,孔子也称赞他仁德。等到隋炀帝被杀,虞世基该不该和他一起死呢?”杜如晦回答说:“天子身边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虞世基难道能够因为隋炀帝无道,不采纳谏言,便闭口不言吗?为了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偷安于高位,又不能辞职引退,这与箕子假装疯狂而离开的情况,在道理上是不一样的。从前,晋惠帝的贾后要废除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然不能极力地谏诤,只是迎合顺从,以求暂时免祸。等到赵王司马伦发兵废掉贾后,派使者去逮捕张华,张华说:‘在要废除太子的时候,不是没有进言,只是当时的意见不被采纳。’使者说:‘你身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进言既然不被采用,为什么不引退辞职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被斩首,并且灭了他的三族。古人说:‘看到君主有危险却不扶持,将要倾倒却不扶助,那还要你们这些辅佐的人做什么?’所以‘君子在面临安危存亡的紧急关头,节操是不能改变的’。张华在直言劝谏方面不能成就自己的气节,在言辞谦逊方面又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作为国家重臣的节操本来已经丧失。虞世基官居宰相,处于能向皇帝进言的地位,竟然没有一句话劝谏,实在也应该被处死。”唐太宗说:“你说得对。君主必须有忠良的人辅佐,才能使自己身安,国家太平。隋炀帝难道不是因为下面没有忠臣,自己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罪恶积累,祸事盈满,而导致灭亡的吗?我现在的志向是君臣上下,都能竭尽至公,共同商议切磋,以实现天下太平。你们都应该务必进尽忠诚正直的言论,匡正补救我的过失,我绝不会因为你们直言冒犯我的心意,就动辄相互责备、发怒。”材料二:内史侍郎虔世基因为隋炀帝厌恶听到贼寇的情况,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告败求救,虞世基都删减他们的奏报内容,不据实上报,只说:“鼠窃狗盗之徒,郡县官吏追捕,快要被彻底消灭了。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炀帝认为很对,有时还用杖责打据实报告的使者,以为说的都是谎话。因此贼寇遍布海内,攻陷郡县,炀帝都不知道,杨义臣击败并收降黄河以北的几十万贼寇,他把情况写表上奏炀帝,炀帝看后感叹道:“我原来没听说,贼寇突然到如此地步,杨义臣降服的贼寇怎么这样多?”虞世基回答:“小贼虽然多,但不足为虑。杨义臣击败小贼,却掌握不少军队,将帅久在朝廷之外,这样是最不适宜的。”炀帝说:“你说的对。”于是派人调回杨义臣,遣散他的士兵,贼寇势力因此又重新强盛起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寄时甫①姜夔迟②君日日数归程,到得君归我已行。一路好山思共看,半年有酒不同倾。吾侪正坐清贫累,各自而今白发生。人物渺然③须强饭,天工应不负才名。〖备注〗①时甫:萧时甫,姜夔妻子的弟兄。②迟(zhí):等待。③渺然:遥远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赠友诗语言平易质朴,情感真挚深切,反映了二人一往情深的友谊。B.诗人天天计算友人的归程,“日日”运用叠词,见出其迫切的期待之情。C.“天工应不负才名”一句既有对友人的才学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期许。D.诗歌以虚写实,既有对往昔与友人相伴时光的追忆,更有对未来相逢的期盼。16.律诗的结构章法,大多符合“起、承、转、合”规律。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中间两联。【答案】15.D16.①颔联“承”接首联“我已行”而来,深化离情,写诗人不能在旅途中与友人共赏美景的失落心情,并由此想到二人半年来未不能在一起饮酒谈心,抒写分离之苦。②颈联从对友人的思念转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或“转入现实困境”)写二人正因生活贫困,才各自东奔西走,虽然白发渐生,却仍然不得相聚,抒发对清贫生活的无奈和年华老去的叹息(或“对生活困顿与岁月流逝的感慨”)。【解析】【导语】这首赠友诗以平实语言道尽人生况味。首联“日日数归程”的殷切与“我已行”的错过形成张力,中两联“好山共看”“清贫白首”虚实相生,尾联“强饭”“才名”既含劝慰又寄期许,展现宋诗理趣与深情并重的特色。【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既有对往昔与友人相伴时光的追忆,更有对未来相逢的期盼”错误,诗中主要写了诗人等待友人归来却错过相见的遗憾,以及对两人目前因清贫而聚少离多的感慨,并没有明显的对过去相伴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相逢的期盼。故选D。【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①颔联以景承情,“承”接首联“我已行”的离别之意而来,具体展开思念之情。“好山共看”是设想中的同游之乐,“有酒不同倾”是现实中的分离之苦,形成对比,写诗人不能在旅途中与友人共赏美景的失落心情,并由此想到二人分别半年、未在一起饮酒谈心已久。②颈联以事转意,宕开一笔,由前两联的离别思念转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转为对清贫生活的无奈和年华老去的叹息,写二人正因生活贫困,才各自东奔西走,虽然白发渐生,却仍然不得相聚。情感由外而内,由具体到抽象。(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等圣贤的著书经历,是为了证明“_______”的观点;“_______”则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2)面对雄浑阔大的洞庭湖,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不禁“_______”,滴滴泪水都是沥血大爱;张孝祥泛舟洞庭湖,尽管头发稀疏衣着单薄,却依然“_______”,表现出他心志的坚定。(3)“蛟”传说中居于深渊且能发水,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答案】(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网罗天下放失旧闻(2)凭轩涕泗流稳泛沧浪空阔(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从洛杉矶启程,一路向东沿着10号公路前行,离开棕榈泉后,(①)。这片沙漠是北美洲最大且最热的沙漠之一,它A,覆盖了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西北部的大片区域。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塑造了索诺拉沙漠多样的地形。科罗拉多河婉如一条生命的丝带,蜿蜒流淌在沙漠之中,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同时也切割出了壮丽的峡谷景观。连绵起伏的山脉,裸露的岩层,仿佛是一本本记录着地球历史苍桑的书籍。当我们停下车,在一座小山丘旁休憩时,还惊喜地发现了断层和折皱。火山活动也在这片沙漠中留下了痕迹,在一些区域散布着黑色的火山岩,沙粒中还能发现黑色的火山土,在阳光下闪铄着异样的光芒。风在这场“雕刻大赛”中也不甘示弱,B的沙丘,有的如新月般弯曲,有的如波浪般起伏连绵。尽管太阳刚升起不久,气温却已然急速攀升。夏季,这里白天的温度常常超过40摄氏度,甚至出现过80摄氏度的极值,(②),甚至会降至冰点。如此严酷的环境,往往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但索诺拉沙漠却并非一片默默无闻的沙漠,恰恰相反,它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C。18.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二自然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其中三处并加以改正。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雕刻大赛”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请用四个简短的主谓句概括索诺拉沙漠的特点,每句不超过5个字。【答案】18.A.广袤无垠(浩瀚无垠、一望无际、苍茫无际)B.千姿百态(形态各异)C.闻名遐迩(声名远播、与众不同)19.“婉如”的“婉”应改为“宛”;“苍桑”的“苍”应改为“沧”;“折皱”的“折”应改为“褶”;“闪铄”的“铄”应改为“烁”。20.①便进入了索诺拉沙漠②而夜晚的温度却极低21.①“雕刻大赛”指的是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包括科罗拉多河的切割、火山活动、风的作用等)对索诺拉沙漠地形的塑造过程。②加引号的原因是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雕刻大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刻比赛,而是将地质活动对地形的塑造过程形象地比喻成一场雕刻比赛。22.①面积大。②地形多样。③昼夜温差大。④生物多样。【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结合前文“这片沙漠是北美洲最大且最热的沙漠之一”,及后文“覆盖了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西北部的大片区域”可知,此处指这片沙漠面积大,可填“广袤无垠”或“浩瀚无垠”“一望无际”“苍茫无际”。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浩瀚无垠:形容水势或地域盛大辽阔,无边无际。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苍茫无际:指区域或范围广大,没有边际。B处,此处用来形容山丘的形状,后文说“有的如新月般弯曲,有的如波浪般起伏连绵”,可知这里的沙丘形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可填“千姿百态”或“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形态各异:指很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C处,前文说“往往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但索诺拉沙漠却并非一片默默无闻的沙漠,恰恰相反”可知,索诺拉沙漠超出人们的一般认知,也不是“默默无闻”的,而是生物多样且很出名,广为人知,可填“闻名遐迩”或“声名远播”“与众不同”。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婉如”的“婉”应写作“宛”;“宛”有“仿佛”之意,“宛如”为固定搭配,指好像、如同。“苍桑”的“苍”应写作“沧”;“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缩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折皱”的“折”应写作“褶”;“褶”指衣物、纸张等经折叠而形成的痕迹,“褶皱”为地质学术语,指岩层因受力而发生的波状弯曲。“闪铄”的“铄”应写作“烁”。“闪烁”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铄”意为熔化,此处应使用“烁”。【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提到“沿着10号公路前行”,后文提到“这片沙漠是北美洲最大且最热的沙漠之一”,此处应说明进入的是哪片沙漠。结合后文“塑造了索诺拉沙漠多样的地形”,应填:便进入了索诺拉沙漠。②前文说白天极高温,“甚至出现过80摄氏度的极值”;后文说“降至冰点”,说明此处开始解说夜晚气温的特点,要与前文白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劳动者的合同权益与责任解析
- 常熟中学模拟考试题目及答案
- 常德美术教师考试题目及答案
- 曹县中考模拟考试题目及答案
- 现代山水创作题目及答案
- 2025借款合同样本
- 2025合作代理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5汽车租赁合同范本「中介」
- 2025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共380题)
- 2025年国际物流模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GB/T 2480-2022普通磨料碳化硅
- 茶叶实践报告3篇
-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件: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
- 胸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课件
- 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方法课件
- 欣旺集团种禽养殖管理制度手册
-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2课时 地球的结构》教学课件
- Q∕SY 05129-2017 输油气站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配置管理规范
- 企业微信私域流量运营方案
-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第二学期全套电子教案(含教学进度计划)(配套教材:高教版中职统编)云天课件
-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综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