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3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我们乡土社会里,文化传承方式亦呈现出独特的模式。现代教育体系强调标准化与系统化,然而这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在传统乡土社会,文化传承往往以家庭、村落为单位,通过口耳相传、行为示范来实现。就像古老村落里,长辈们会向晚辈传授农事经验、民间技艺以及传统习俗,像农忙时如何播种、收割,节日里怎样制作特色美食等。这种传承体系并非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一个灵活的传播过程。有时,传承范围的大小取决于长辈的影响力。威望高的长辈,其文化传承可以覆盖整个村落;影响力小的,可能仅局限于()的几个家庭。这和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是相似的。好比在一个家族中,当家族中有德高望重的族长时,家族的文化、家规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与遵循。可一旦族长失去威望,或是家族走向衰落,(),文化传承的链条也会随之断裂。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具有这种()特性。在一些偏远乡村,文化传承的规模可能极小;但在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家族势力庞大的村落,文化传承的范围可以扩展得极为广泛。因为这种可大可小的文化传承格局,致使很多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对文化的兴衰变迁有着深刻的感触。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大相径庭附近人走茶凉波动B.背道而驰近旁人去楼空变动C.大相径庭近旁树倒猢狲散伸缩D.背道而驰附近墙倒众人推起伏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可大可小的文化传承格局,因为致使很多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对文化的兴衰变迁有着深刻的感触。B.很多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正因为对这种可大可小的文化传承格局,所以对文化的兴衰变迁有着深刻的感触。C.通过这种可大可小的文化传承格局,致使很多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对文化的兴衰变迁有着深刻的感触。D.正因为这种可大可小的文化传承格局,很多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对文化的兴衰变迁有着深刻的感触。【答案】1.C2.D【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大相径庭:表示两者相差很远,侧重差异明显但方向未必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程度更重,含对立意味。语境中,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传承方式是“差异”而非“对立”,用“大相径庭”更贴切。第二空:附近:范围较宽泛,泛指周边区域。近旁:强调空间上的邻近,更贴合“几个家庭”的紧密性。此处描述长辈影响力小导致传承局限于“邻近的家庭”,“近旁”更精准。第三空:人走茶凉:比喻人情淡薄,多用于形容关系冷淡,与“文化传承断裂”关联较弱。人去楼空:侧重环境冷清,与“家族衰落”的因果关系不直接。树倒猢狲散:比喻核心人物失势后,依附者四散离去。墙倒众人推:侧重众人趁势打击,含贬义,与语境中性描述不符。“树倒猢狲散”直接对应“族长失势、家族衰落”导致传承断裂的逻辑,最为贴切。第四空:波动/起伏:侧重周期性变化,与“可大可小”的主动调整无关。变动:过于笼统,缺乏形象性。伸缩:形象概括传承范围“可大可小”的动态特性(如伸缩自如),与后文“规模极小”“扩展广泛”直接呼应。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因为……致使”导致句子缺失主语。A.“因为致使”句式杂糅。B.“正因为对这种格局”中介词“对”多余,句式混乱,应为“正因为这种格局”。C.“通过……致使”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通过”掩盖主语“格局”)。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抒情诗,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B.“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指今浙江杭州。维扬,扬州的别称;淮左,淮河左边的地区,当时设置淮南东路。C.“黄昏”,十二时辰之一,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7时至19时;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21时至23时。D.歌德,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古典主义的代表,代表作有《葛兹·冯·伯利欣根》《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孔雀东南飞》是……长篇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C.“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7时至19时”错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D.“歌德……古典主义的代表”错误,歌德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故选B。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人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除了天上,还有地下,其空间秩序也按照地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想象和建构。自殷商开始,古人就形成了“四方卫中”的政治方位空间观。《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可见,中国早期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成一个贯穿天上、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体系,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上述天尊地卑、高下相从、中侧拱卫的空间格局,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这种空间观也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并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例如,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主从关系布局,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重要礼仪中人的身体动作、朝向与位置、器物的摆放等,均要考虑主次、尊卑、贵贱等伦理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伦理空间观还弥漫在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比如,《西游记》除了表现天地神怪为取经与阻碍取经而展开的争斗外,还透露了神佛、凡人、妖魔必须共同恪守的分位意识,任何想脱离自己的本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再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和大观园中建筑群落整体布局的描绘,以及有关省亲、庆生、节庆、雅集、游园、远嫁、吊丧等生活场景的叙述,建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情人伦空间。小说中出现了两类以女性为形象载体呈现出来的伦理空间:一是以贾元春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二是以贾母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前者以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为依据,后者以先后长幼的时间性伦理为根基。(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材料二:作为一个具体生存的人,他是无法抽离于物理空间而存在的。住宅、书房等等都是物理空间,放置于文学作品中就是故事空间。在《雷雨》中,有着许多值得探究的故事空间。首先就是序幕中的教堂附设医院,《雷雨》中对它的描述是尽显颓败样貌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医生的言论中知道此刻破败的医院在当年可是金碧辉煌的周公馆。当年显赫一时的周公馆,变成如今破败的医院建筑,这个故事空间的样貌变化已经暗示了《雷雨》整个叙事的开始与终结,由看似圆满完美的家庭模式开始,终由家破人亡、象征着未来的年轻人死亡的悲剧结束,这个医院无形之中推动了《雷雨》整个故事叙事的展开。周公馆也是一般人所谓的家宅空间。在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中对于家宅空间有着十分积极的描述:“我们应该证明家宅是一种强大的融合力量,把人的思想、回忆和梦融合在一起。”“这样一座家宅号召人做宇宙的英雄。它是战胜宇宙的工具。”可是《雷雨》中的周公馆(家宅空间)却是十分消极的象征:家宅已经变成扼杀人性的集权象征。这个周公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缩影,是人类社会中压抑健康人性的抽象事物的具象。于此,周朴园是个无能为力的弱者,他曾经想搬离这个住宅,但是还没搬离就发生了家破人亡的悲剧。周朴园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住宅去看望侍萍、蘩漪,这个住宅如同每个人生命中无法释怀的事物与回忆,即使想逃避也无法逃避。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交谈中多次出现“家具”“樟木箱子”“柜”“抽屉”这些空间。在《雷雨》中这些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周朴园使用那些与侍萍还在周公馆时所用的“家具”“樟木箱子”“柜”“抽屉”来构建自己内心属于侍萍的那部分空间,这个空间是周与鲁相识、相恋的见证与象征,由此才有后面剧情的展开。而对于侍萍来说,这些家具是其内心关于周朴园的记忆的保留空间。在她和周朴园交谈时,她眼睛中搜寻到了这些熟悉的空间,回忆由此打开,如同潘多拉盒被打开,她和周朴园曾经的过往由此被开启。周朴园与侍萍关于彼此的那部分心理空间此刻由这些家具而重合,导致两人多年之后重识彼此身份,也最终推动叙事走向了悲剧的高潮。龙迪勇在《空间叙事学》讨论了空间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让读者把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一种特定的‘空间意象’结合起来,从而对之产生一种具象的、实体般的、风雨不蚀的记忆。而这,也构成了叙事作品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又一种方法——空间表征法。”《雷雨》中所描述的各种空间就是人物性格的表征:周冲出场时提到了花园,花园这个空间象征着纯洁、单纯的品性,但是也是脆弱的。周冲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注定无法生存,于是最终死于花园旁边的电线,与同样纯洁的四凤一起。花园的纯洁,电击的无情,象征着在那个年代天真、单纯的人是无法生存的。“矿”这个多次出现的空间是鲁大海身上那种有干劲、有生命力、勇敢、粗糙的性格体现,矿上那种石头横行、粗狂杂草的空间意象正好与身体强健的鲁大海相契合,代表着工人阶级、下层民众的强壮的原始生命力,但也代表着鲁大海性格中粗糙不细腻的性格。(摘编自袁佳运《空间叙事视角下的〈雷雨〉》)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秩序想象拟构未知的世界,使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不再具有神秘感。B.中国古人的伦理空间观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并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思想中。C.加斯东·巴什拉笔下的家宅空间是积极的象征,《雷雨》中的周公馆(家宅空间)却是消极的象征,它扼杀一切人性。D.“家具”“樟木箱子”“柜”“抽屉”这些空间在《雷雨》中意义重大,从中可以窥看到周朴园内心与鲁侍萍相关的心理空间。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让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就必须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成复合空间体系。B.古人的伦理空间观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除了在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礼仪、小说中有所体现,在诗词中应该也有体现。C.面对家宅空间,周朴园无能为力,他曾经想要搬离却未能搬离,想要逃避却无法逃避,可见周朴园也受到了家宅空间的束缚与影响。D.把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一种特定的“空间意象”结合起来,二者必须具有相似点或相关性,否则便无法有机结合,无法运用空间表征法。6.下列各项的说法,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空间与人物性格关系”的一项是()A.鲁四老爷在客厅里接待“我”,寒暄之后“大骂新党”,表明了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捍卫封建道统、思想顽固守旧的特点。B.使用眼镜、表套、刀套、车篷等工具,戴墨镜、穿羊毛衫、堵耳眼、歌颂过去的行为,表现了别里科夫迂腐守旧、害怕变革的特点。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露出了光辉灿烂、热闹非凡的神仙洞府,其中的“虎鼓瑟兮鸾回车”表现李白心情极度愉悦,充满了快乐。D.草屋已经“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破败的草屋寄托着林冲长期寄身此处的打算,表现他隐忍与随遇而安的特点。【答案】4.D5.A6.D【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维度探讨了空间叙事文化内涵。材料一以中国古代宇宙观为切入点,揭示了伦理空间观如何渗透到政治、艺术和文学领域,形成“天尊地卑”的等级秩序,并以《红楼梦》《西游记》为例展现其在叙事中的体现。材料二则聚焦《雷雨》的物理空间,分析家宅、家具等空间意象如何承载人物心理、推动叙事发展,并运用空间表征法塑造人物性格。【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再具有神秘感”错误,说法绝对。应该是使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多了一份熟悉感。B.“并体现在艺术创作的思想中”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并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应是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形式中。C.“扼杀一切人性”错误,范围扩大。据原文“家宅已经变成扼杀人性的集权象征”可知,应是“扼杀人性”。故选D。【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就必须”错误,推断不当。原文是“中国早期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成一个贯穿天上、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体系,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与功能”。在此基础上做反面推断“为了某种目的,就必须……”不成立。故选A。【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探讨的是鲁四老爷的言行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不符合题意;B.所举的例子有空间概念,但“戴墨镜、穿羊毛衫、堵耳眼、歌颂过去”等行为不属于“空间”,不符合题意。C.从对“虎鼓瑟兮鸾回车”的描写看李白,并非运用空间表现性格,且“心情极度愉悦,充满了快乐”是李白的心情,并非性格,不符合题意。故选D。三、文言文阅读(7-10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②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③而察青黄?区冶④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⑤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备注〗①埃墨:烟灰。②马服: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这里指代赵奢之子赵括。③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④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⑤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全:保全B.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称:称赞C.区冶不能以必剑必:这里是判断之意D.发齿吻形容发:打开(马嘴来看)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子贡以所赍货臣以险衅B.吾之信回也夫人之相与C.而有华下之患呱呱而泣D.宰相必起于州部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9.下选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B.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C.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D.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B.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没有相信,委婉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君造成的。D.材料二运用对比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3)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12.材料二中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答案】7.B8.B9.D10.D11.(1)不是您(向国君)索求封地,是国君自己封赠领地(给你的),为什么坚决推辞呢?(2)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3)可是用官职来测试他,用办事成效来考察他,那么平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12.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先秦时期的人才观与处世哲学。材料一以曾子拒赏、颜回食污两则故事,凸显儒家“安贫守节”的道德追求,通过孔子对弟子的信任,强调德行重于表象;材料二则以韩非子的法家视角,批判“以貌取人”的弊端,主张通过实践考核甄别人才。两文形成鲜明对照:前者重内在修养,后者重实效验证,共同构成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二元互补。行文上,一则温婉含蓄,一则犀利雄辩,体现了儒法两家不同的文风特质。【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B.称:相称。句意: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C.正确。句意: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D.正确。句意: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故选B。【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介词,拿/介词,因。句意: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臣因命运不好。B.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义。句意:我相信颜回。/人们互相交往。C.连词,表因果/连词,表修饰。句意: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像婴孩一样哭啼不停。D.介词,从/介词,在。句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故选B。【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回之为仁”是“信”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C;“故”是“有”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材料二运用对比说理”错误,通过识别剑的钝利和马的优劣的方法,比喻识别人才不能只看表面,要通过实践来考察,是比喻论证,并非对比论证。故选D。【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致”,送给,封赠;“奚”,为什么;“固”,坚决。(2)“厄”,受困;“从者”,跟随的人;“食”,吃饭。(3)“试之官职”,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官职试之”;“课”,考察;“功伐”,功绩,这里指办事成效;“庸人”,平常人。【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材料二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即“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先从写孔子识人之失写起,是为了阐述道理: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外貌或言谈,不能只看表面,要经得住实践检验。然后,联系到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的情况,阐述君主该如何选择,分析论述后提出见解: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参考译文:材料一: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知道(听说)了这件事,送给他封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有人说:“不是您(向国君)索求封地,是国君自己封赠领地(给你的),为什么坚决推辞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跑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土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材料二:澹台子羽有着君子的仪表,孔子信以为真君子,就收他为徒;同他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他的品行和他的容貌很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相信他是真文雅,同他相处时间一长,却发现他的智力远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按照容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看来,即使凭借孔子那样的聪明,也还有看人失实的结论。现在流行起来的巧辩大大超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听起话来又比孔子还要眩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去任用他这个人,这怎么能不出差错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结果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如果炼铜造剑时只看所掺的锡和火色,就是区冶也不能断定剑的好坏;可是用这把剑到水上砍死鹄雁,在陆上劈杀驹马,那么,就是臧获也不会把剑的利钝搞错。如果只是打开马口看牙齿,以及观察外形,就是伯乐也不能判断马的好坏;可是让马套上车,看马究竟能跑多远,就是臧获也不会把马的优劣搞错。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用官职来测试他,用办事成效来考察他,那么平常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一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必定给予奖赏,那么俸禄越优厚他们就越受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第Ⅱ卷四、古诗词积累与鉴赏(19分)13.课内古诗文积累(1)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上”“下”对举,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河流之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看似写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和报国忠心。(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5)____________________,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7)素衣莫起风尘叹,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答案】(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5)群贤毕至(6)齐彭殇为妄作(7)犹及清明可到家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喜雨[唐]杜甫南国旱无雨①,今朝江出云②。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喜雨口号③[清]蒲松龄夜松风撼远潮,满庭疏雨响潇潇。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备注〗①南国:古代指荆楚地区。史载,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自春不雨,四月己巳乃雨。②《礼记》载:“天降时雨,山川出云。”③蒲松龄家居山东淄川,清代该地水旱频仍。“口号”是古人常用的诗题,意为不加修饰、随口吟成的诗。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首联交代写作缘由。南国久旱无雨,今晨江面上出现雨云,带来降雨的希望,为下文写雨做铺垫。B.杜诗颔联表现雨势的迅疾,颈联中写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中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C.蒲诗以风势起笔,写出风声摇天撼地之势,“一夜松风”表现出诗人闻风祈雨、彻夜难眠的心态。D.蒲诗“知何似”之疑问强调诗人对雨后禾黍的关注,诗人却只以芭蕉抽出新叶含蓄作答,言有尽而意无穷。15.杜诗和蒲诗都突出一个“喜”字,但在描写方法上却有不同,请结合诗歌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杜诗是正面描写。先写久旱逢雨之惊喜:南国久旱无雨,今朝忽见乌云密布,内心充满惊喜之情;接着写雨水丰沛之欣喜:天空乌云堆积大雨迅疾而至,绵绵不绝,心系百姓的诗人自是欣喜万分;再写春意勃勃之欢喜:燕子啄泥筑巢,林花经雨润泽鲜艳,雨后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春色撩人,诗人的喜悦更进一层。②蒲诗主要运用虚笔,不言喜,那喜雨的心情更是充满诗行,流溢言外了,体现出“虚处传神”。一句写风,因声见势,是虚笔;次句写雨,满庭潇潇,仍状其声,依旧虚写。说“疏雨”而不说“骤雨”,可见这雨随风润物,不是倾盆暴雨。这样就进一步把“喜雨”的“喜”字表现得格外饱满。眼观槛外芭蕉,心驰陇头禾黍,心理活动也历历如见。【解析】【导语】杜甫的《喜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久旱逢甘霖的喜悦,通过雨势、燕飞、花润等意象展现生机。蒲松龄的《喜雨口号》则以风声、雨声、禾黍、芭蕉等自然景物,含蓄表达对雨水的期盼与欣喜。两诗均以“喜”为情感核心,但表现手法各异,一明一暗,各具韵味。【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树林中鲜花也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错误。“巢燕高飞尽”并不是说燕子被突降的大雨吓得高飞乱窜,而是因为下雨,燕子无法正常在巢中栖息,所以高飞;“林花润色分”意思是林花经过雨水的滋润,色彩更加鲜艳分明,并非被雨水打得七零八落。故选B。【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杜诗中,从首联“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一个“旱无雨”和“今朝”的对比,写出了久旱之后见到雨云的惊喜。颔联“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描绘了雨从云生到纷纷洒落的过程,展现出雨水的迅疾和丰沛,诗人对这场雨的期待得以实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通过描写雨后燕子高飞、林花增色的景象,表现出雨后大自然的生机,诗人因这美好的景象而更加喜悦。杜诗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以“实”取胜,层层铺陈雨景,展现忧民之诚。②蒲诗中,首句“夜松风撼远潮”,通过写风的声音来暗示风势,没有直接写雨,是虚笔;第二句“满庭疏雨响潇潇”,虽然写雨,但也是通过写雨声来表现,没有直接描绘雨的形态,同样是虚写。“疏雨”表明雨的特点是随风润物,符合人们对喜雨的期待,从而更能体现诗人的喜悦。最后“陇头禾黍知何似?槛外新抽几叶蕉”,诗人看到槛外芭蕉新抽叶,却想着陇头禾黍,这种心理活动体现出诗人对农作物的关心,以及对这场雨能滋润庄稼的期待和喜悦,虽然没有直接说“喜”,但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蒲诗以“虚”见长,借风声雨意含蓄传情,体现士人情怀。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记黄河晋陕大峡谷贾平凹别的江河,就是某某江,某某河,黄河却称之为天下黄河。它诞生在巴颜喀拉山下,少年游荡于青藏寒地,而当知道了遥远的东南有大海,便掉头大行,经过了黄土高原,这就是晋陕大峡谷。世上的路首先是水走出来的。黄河深刻出了大峡谷,大峡谷又将它束缚其中。越是束缚越使最柔软的水坚硬如铁。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囫囵的黄土高原也从此一分为二,一半给了陕西,一半给了山西。两岸隔绝,竟然是东边岸高耸了,西边岸低落;西边岸高耸了,东边岸低落。川潦泻散,河声充满,只有黑鹳和白琵鹭凭空往来。站在山西永和县的岸上看到了乾坤湾,站在陕西清涧县的岸上看到了太极湾。那是黄河九十九道湾中最神奇的两湾,西窄东宽,东窄西宽,入湾至出湾都是几百米,状若左右葫芦。到壶口去呀,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如一脚踏空了,溅起千堆雪。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而栈道其上,若游人经过,从河道看去,真的在“飞檐走壁”。如果再往陕西的佳县,再往山西的麒麟滩,千米长的水蚀浮雕镶嵌于绝壁,两岸山峦起伏,乱石堆砌,散者如塔,聚如城堡每块石头上又布满虫纹,像汉字蒙文但不是汉字蒙文,疑为天书。面对着大峡谷无数的景点胜地,能想象黄河寻找出路是多么地艰辛:日瘦月小,星寒云低,它在横冲直撞,冲撞出的沟壑峡崖在不断地坍塌,无数的堰塞湖,壅堵湍流,只能千回百折,有大孤独啊,是真的沉痛。有哲人讲,当你遇到风暴的时候,你不要给神说风暴有多大,而是给风暴说你的神有多大。黄河那时的形状正该如是。大峡谷上下差不多有六十五条小河汇入,流域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而祖籍在这里的或外籍人来到这里的,也意识到身上的每一条血管也是黄河的支流,他们便都有了黄河的秉性,大气,豪迈,向往远方,从此英雄风气流转。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祠祭祀,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坬上高吟《沁园春·雪》,石破天惊,鱼龙出听。黄河远行,也把黄土带去,送给了河南,送给了山东,送给了一个华北平原,却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多少风流人物,能出走的都有一番大世界的作为,留下来的是坚守与顽强。千百年里,黄河奔流不息,大峡谷两岸人畜焦渴,壑梁台峁上树木庄稼干枯。他们要么到十几里外的那一点泉眼里去挑水,要么在门前屋后挖暗窖收储天雨。相传过去的吴堡城,那么大的城里只有一口苦水井,每日由知县亲自掌握,分配给每人一瓢。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浪漫,城西门上的匾额写着“明溪”,城东门上的匾额写着“闻涛”。干旱使居家只能在土崖下凿窑,凿窑便创造着艺术。西湾的民居在斜坡上层层叠叠,三十多个院落连为一体。李家山村选择了一条梁的两边沟,窑洞从沟底直达梁头,竟能多到九层。土地上是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了,而糜子、高粱、谷子、荞麦、豆类和土豆,把地里所有营养所有颜色都聚集起来,做出谷面窝头,豆面抿尖,红面旗子,小米捞饭。尤其是枣,到处都是枣林啊,姆枣、冠枣、狗头枣、牛心枣,秋天里满山红遍。他们认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红枣,而这里的枣是世上最好的枣,因为它们能听到黄河涛声。再就是开山和钻水了,开山就是挖炭,钻水就是撑船筏。在许多地方,剥开地皮就是炭,有许多地方的炭,用火纸便能点燃。古老的习俗还在沿承着,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土豆和红枣,有人家把一块大炭用红纸裹了就放在门槛两旁,称它们是“黑汉”,还贴上“瓜子人人”。“瓜子人人”后就衍变成了剪纸,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上。钻水呢,从河口镇到碛口镇从来都行船筏。船是木船,木船上有艄公扳舵。船筏上的人都得是男的,赤身裸体,但大峡谷的号子声闻于天。除了船筏,两岸还没有通车的年代里,忙碌的都是骆驼骡马和毛驴。船筏卸下的货,骆驼运长途,骡马跑短途,毛驴驮炭。每天下午毛驴排着一字长蛇阵,像一股黑水注入镇来。赶脚人都能唱,有苦了有乐了心里有人了,随口编词,任意起调,这就形成了民歌。张家墕村的张天恩最有名,唱出了《赶牲灵》。那是一个早晨或是晚上,黄河终于走完了黄土高原,冲开了最后一个关隘,那是惊天动地的轰鸣,自此有了“岳色河声”一词。再往南二百里,汇入了汾水,洛水,渭水,黄河河面开阔,汪洋一片。而正是在这二百里,黄河成熟了,它的成熟也成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西岸的大荔、合阳、韩城,东岸的运城、临汾,产生了那么多的圣君明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单就文学,司马迁,司马光,王维,柳宗元,这就够了,应是中国最最聚文气的地区了。黄河继续南行,秦岭却拦住了它,迎头站着的就是华山潼关。潼关为雄关,历来的战争莫不发生于此,那狰狞的崖头,阴寒的壑底,以及怪石、弯树和细路,充满萧然。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于是,黄河再没有南下与长江相会,黄河就是黄河,让长江去行南方吧,它就在北方,而转头往东去了。(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对大峡谷的描写有声有势,动静相宜。写壶口瀑布突出动态,表现其雄浑气势;写水蚀浮雕则突出静态,表现其神奇莫测。B.文章引用哲人的话,颇富象征性。神象征大自然的威力,风暴象征奋斗的力量,表现了黄河在崎岖复杂的地貌中穿行的艰辛。C.文中赶脚人唱的民歌,和秦腔一样,是苦中求乐的草根百姓在恶劣生活条件下的精神享受,反映了晋陕一带特有的风土人情。D.文中最后一段写“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紧承渔樵回答,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就此止步的遗憾和对北方风貌的赞美。E.从远古的轩辕,到现代的毛泽东,作者列举这些具有黄河秉性的英雄人物,意在体现黄河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深远影响。17.请赏析文章第二段中画横线句子。18.文章题目是“记黄河晋陕大峡谷”,却用大段篇幅描述两岸的风土人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19.有人评价贾平凹的散文“张扬、大度、力度”,鄙弃题材狭窄、精神脆弱、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6.BD17.①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河以青年般的性格特征,凸显其突破束缚的野性与力量。②地理与人文的勾连:黄河“劈开”黄土高原分属晋陕,既是自然地理的塑造,也为后文两岸风土人情的展开埋下伏笔,自然力量与人文分界在此交织。③动态画面的张力:“深刻”“束缚”“一分为二”等动词,勾勒出黄河与峡谷对抗的动态过程,画面感强烈,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冲击。18.①体现人与黄河的共生关系:通过描述两岸居民的生活方式(如挑水、凿窑、种枣、挖炭等),展现黄河对当地生存环境的塑造,以及人们在黄河影响下形成的坚韧性格,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主题。②深化地域文化内涵:提及轩辕、尧帝、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以及剪纸、民歌、船筏号子等民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结合,赋予大峡谷更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黄河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意义。③丰富文章层次与情感: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黄河的磅礴力量,风土人情的刻画则注入人间烟火气,二者虚实相生,既突出大峡谷的“地理奇景”,又彰显其“精神家园”的双重价值,使文章情感更立体。19.①选材上,题材广泛,境界宏大。文章将目光投射到大峡谷,描绘了壮美山河,民俗风情,灿烂历史,选材丰富,视角开阔。②风格上,文风大气,底蕴重。文章语言粗犷篆放、亲近自然,文风质朴大气、张扬有力,充满厚重的文化气息。③情感上,感情充沛,撼人心魄。文章有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对风土人情的热爱,有对晋陕人民的歌颂,真挚动人。【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雄浑的笔触勾勒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壮美画卷。贾平凹通过拟人化手法,将黄河塑造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奋斗者形象,其“暴躁”“戾气”与“沉痛”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文章巧妙融合地理风貌与人文历史,从乾坤湾的葫芦状奇观到“黑汉”民俗,从轩辕陵到《沁园春·雪》,展现了大峡谷作为文明摇篮的独特地位。语言兼具诗性张力与泥土气息,在壶口瀑布的雪浪与枣林的红艳间,完成对黄河精神的立体书写。【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B.“神象征大自然威力,风暴象征奋斗的力量”错误。风暴象征大自然的威力,神象征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D.“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就此止步的遗憾”错误。由原文“中国历史上有过渔樵问答,那只是探询生命难题。而秦岭是否和黄河在此有过对话呢?如果有,那一定是关于天下格局的大事”可知,渔樵问答是探询生命难题。故选BD。【1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拟人化的手法:用“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等描述人类情绪和行为的词汇,赋予黄河以青年般的性格特征。这种拟人化手法打破了自然景物的静态描写,让黄河成为一个有意志、有情感的“主体”,仿佛在主动“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②地理与人文的勾连:黄河将“囫囵的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形成晋陕两省的地理分界。这一自然现象成为后文描写两岸风土人情的空间基础——无论是永和县的乾坤湾、清涧县的太极湾,还是吴堡城的苦水井、西湾的窑洞,均以“两岸隔绝”为前提展开。表面写地理分割,实则暗示两岸文化的差异与共生。③动态画面的张力:“深刻”“束缚”“一分为二”等动词构成连续的动作链条,勾勒出黄河与峡谷从“切割—被束缚—突破”的动态过程。读者仿佛能看见水流冲击岩石、黄土崩塌的画面,感受到原始自然力的轰鸣与震撼。【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详细描述了两岸居民因黄河地理环境形成的独特生存方式,如“到十几里外挑水”“挖暗窖收储天雨”“凿窑洞居住”等,这些内容直接展现了黄河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塑造(如干旱、黄土地貌)。而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发展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智慧,则体现了人类对黄河环境的适应与改造。通过具体生活场景的刻画,将黄河从“自然景观”升华为“生存依托”,突出“人因河而生,河因人而有温度”的共生关系,深化了“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②历史人物(轩辕、尧帝、毛泽东)和民俗文化(剪纸、民歌《赶牲灵》、船筏号子),均与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地理空间紧密关联。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织,使大峡谷超越“物理空间”的范畴,成为承载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的“文化符号”,凸显黄河作为“民族母亲河的深层内涵。③文章前半部分聚焦黄河的自然力量,呈现其雄浑、悲壮的特质;后半部分转向风土人情,描绘“谷面窝头”“满山红枣”“毛驴驮炭”“民歌号子”等烟火场景,注入温暖、坚韧的人间气息。既展现黄河“咆哮奋进”的阳刚之气,又刻画百姓“苦中作乐”的生命韧性,两种情感相互映衬,使读者既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也体会到人文精神的厚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的能力。①题材广泛,境界宏大。文中写了壮美山河,如“壶口是黄河突然下跌,如一脚踏空了,溅起千堆雪。石门下去的大梯子崖,那是河东岸的一个缺口,斧劈刀削般危险。有瀑布,被风吹起,飘然如烟”,有历史文化,如“轩辕在西岸有陵,尧帝在东岸建庙,汉刘彻来后土祠祭祀,李自成登白云山发愿。更有着毛泽东于高家坻上高吟《沁园春·雪》,石破天惊,鱼龙出听”,有民俗,如“古老的习俗还在沿承着,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土豆和红枣……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上”,选材丰富,视角开阔。②文风大气,底蕴厚重。如描写峡谷与黄河的斗争,“它奋斗、呐喊、暴躁,充满戾气,生长和完成着自己的青春,囫囵的黄土高原也从此一分为二,一半给了陕西,一半给了山西”,语言质朴,但风格彪悍;再如写历史文化,“西岸的大荔、合阳、韩城,东岸的运城、临汾,产生了那么多的圣君明相,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单就文学,司马迁,司马光,王维,柳宗元……”,无论内容还是文风都大气而厚重。③感情充沛,撼人心魄。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如“面对着大峡谷无数的景点胜地,能想象黄河寻找出路是多么地艰辛……只能千回百折,有大孤独啊,是真的沉痛”;有对风土人情的热爱,如“在除夕夜里,有人家在中堂的案上供奉了土豆和红枣……鱼虫花鸟、山水人物,遍贴在门上窗上,米面罐上和树上”;有对晋陕人民的歌颂,如“多少风流人物,能出走的都有一番大世界的作为,留下来的是坚守而顽强”,真挚撼人。六、(10分)20.作为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的章回回目颇具匠心,是阅读小说的一把钥匙。请从内容、情感、修辞三个角度简析第四章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精妙之处。【答案】内容:高度概括故事情节;

情感:情感态度融入回目之中;

修辞:巧用借代、双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内容、情感、修辞三个角度简析第四章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精妙之处。内容方面:“薄命女”指香菱,就是甄士隐被拐卖的女儿英莲;“薄命郎”指冯渊,冯渊确实也真是薄命,“父母俱亡,又无兄弟,守着些薄产度日”,而且,这样一个“酷爱男风,不近女色”的人,竟然一眼就看上了甄英莲,立意买来作妾,又发誓不再近男色,也不再娶第二个了。侧面反映了甄英莲的美貌与魅力。如果成功了,对于甄英莲来说,也是一个很美好的结局归宿。可是,新生活还没有开始,冯渊就被打死了。可见“薄命女偏逢薄命郎”一句高度概括了二人的宿命。“葫芦僧”指“贾雨村”,其落魄是曾借宿与葫芦庙中;“葫芦案”指在处理冯渊的命案时,为了保住乌纱帽便徇私枉法,胡乱结案。“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整个判案的过程。情感方面:曹雪芹在书文回目之中有意给每个人加上一个“评定”,他给香菱加的,正是“薄命女”三个字。按雪芹之意,他所写的这些女儿都隶属于“薄命司”,但是只有香菱得到了“薄命女”的称号。香菱是“副册”中第一人。自幼落于人贩子的魔掌之中,“被拐子打怕了的”,幸遇冯渊,自谓得脱火坑,“我今日罪孽可满了”!谁知冯渊又被薛蟠打死,她亦落人这位霸王之手。所以“薄命女”即是对香菱的命运概括,也暗含着作者对其哀叹。“葫芦”谐音“糊涂”这是对贾雨村忘了甄家对他的恩惠,变得老练圆滑,学会了明哲保身,以权谋私,甚至徇私枉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