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及写作取材-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及写作取材-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及写作取材-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及写作取材-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及写作取材-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

挖空释义+文言知识梳理+课本素材运用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一、诵读课文,挖空释义

①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能够、可以)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②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不得

已),则手(加ng)(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

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③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④曰:'‘保氐(安民,养民)而王漠之能御也。”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⑤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⑥日:“可。”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⑦日:“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⑧曰:“臣闻之胡屹(h6)日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倒哪

里去?之左)?'对日:将以衅(x1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J

王日:令(释放)之!吾不忍其毂解(hds型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J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有诸?”

(孟子)说:“我听胡能说(我从胡院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

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

,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

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日:“有之。”

(齐宣王)说:“有这事。”

⑩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母(吝惜,舍不得)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

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11王曰:“然该(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编(bi*n)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

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

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

去换它。”

12日:“王无号(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被卷(w

U)(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晶(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

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

呢?”

13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

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14日:‘‘无伤也卷(这,指以羊易牛)乃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见牛未见羊也。君

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通厨(厨房)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

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

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15王说(同“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Undu可(揣测)之。,夫子

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了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

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

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16日:“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卷](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辜之本(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而不见黑新(整车的

柴火)。’则王许(认可)之乎伊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17日:“否。”

(齐宣王)说:“不相信。”

18“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偏偏、却)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

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表示被动)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

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

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

干。”

19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怎么、用什么)异?”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20日:“挟太山以超北海语(yU)(告诉)人曰:,我不能J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按

摩肢体。枝,同“肢”,肢体),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

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考(敬爱)吾老似及人之老您(爱护)吾幼,以

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同“型”,典范、榜样)于寡妻(正妻),至于兄弟以

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

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du6)(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

做不到。为长辈按摩,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

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按

摩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

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

'(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

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

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

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

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层解】第一部分(1-20):论述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1“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兴甲兵危士星(危害将士),构很(结怨)于诸侯,

然后快(痛快)于心与?”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22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23日:“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24王笑而不言。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25日:"为肥甘(指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

抑为米色(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匕nbl)(君

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

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

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26日:‘‘否,吾不为是也。”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27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开辟)土地,朝秦楚,莅(统治)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如此)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攀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

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

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28王日“若是其甚与?”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29日:啰(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

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

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30日:“可得闻与?”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31日:“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32日:'‘楚人胜。”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33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

者九,齐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港(h6)(同“盍”,

何不)亦反其本(指仁政王道)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

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诉(奔走求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

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

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

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

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

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层解】第二部分(21-33):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

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34王曰:“吾情(hUnX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

虽不敏(聪慧),请尝试(试行)之。”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

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35日:“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

的读书人)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放纵)辟(不正)邪侈(过度),无不为

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处罚)之,是明氐(陷害百姓。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x»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容

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只是)救死而恐不赡(足),果(何)暇洽(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

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⑨)(穿)帛矣;鸡、豚、狗、募(zhD(猪)之畜,无失其时(季节。这里指家禽

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

节),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尽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申(申诫,告诫)之以学

悌⑻(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颁(同“斑”)白者不负戴(用头顶着物件)

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沫之有也。”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

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

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菲,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

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

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

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

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

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

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

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

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

情)。”

【层解】第三部分(34-35):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二、整理归纳夯实考点

(-)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同“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

5.刑于寡妻(同理”,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也(同“彩”,颜色)

8.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同“返”,回、归)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

10.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捉,弓I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一词多义

1.道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动词,讲述)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庖丁解牛》)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名词,道路)(《寡人之于国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师说》)

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道理)(《师说》)

⑥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鸿门宴》)

2.舍

①舍之!吾不忍其毂稣(动词,读s*,释放)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动词,读s崎,舍弃,放弃)(《劝学》)

③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动词,读s崎,停止)(《论语》)

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动词,读shQ,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3诚

①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

②是诚何心也(副词,究竟)

③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形容词,真诚)(《愚公移山》)

④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连词,果真,如果)(《屈原列传》)

4.闻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动词,使……听到)

②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动词,听到)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廉颇蔺相如列传》)

5而

①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连词,表并列)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连词,表转折,去Q

③善刀而藏之(连词,表承接,然后)

6.之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助词,的)

②牛何之(动词,到……去、往)

③臣闻之胡屹曰(代词,代指从胡屹处听到的“以羊易牛”这件事)

(三)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古义:吝啬。

今义:喜爱。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用来推及到。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3.至于兄弟

古义:推广到。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丈夫的配偶。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指中原一带。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6,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7,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接着就。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无以,则王乎(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③树之以桑(种)

④刑于寡妻(同理”,为……树立榜样,当模范)

⑤然后从而刑之(处罚)

⑥是罔民也(同“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形容词作名词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

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儿,孩童)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美味的食物)

⑤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的衣服)

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⑦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口稀少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国家)

⑧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小的国家;强大的国家)

3.形容词作动词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离)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爱护)

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

4.使动用法

①朝秦楚(名词的使动,使……来朝见)

②以一服八(动词的使动,使……败服)

③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动词的使动,使……听到)

④危士臣(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5.意动用法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感到奇怪)

(五)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者,……也”表判

断)

②夫子之谓也(“也”表判断)

③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④是乃仁术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①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牛之何”)

②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然则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③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④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⑤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之”起提宾作用)

⑦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⑧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异”)

⑨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①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②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③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④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而以羊易之”)

⑤树之以桑(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

【主谓倒装句】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②若是其甚与(主谓倒置,正常语序为“其甚若是与”)

4.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类似用法,如“见笑于人”)

5.省略句

①臣闻之(省略介词“于”,从)胡屹曰

②将以(省略代词“之”,它)衅钟

③将以(省略代词“之”,它)求吾所大欲也

(六)相关成语

L心有戚戚:心中产生共鸣,深有感触。

2.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3.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新生的绒毛的毛尖儿。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4.不见舆薪:看不见一车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5.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6.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7.放辟邪侈:肆意为非作歹。

8.衣帛食肉:穿着精美的丝绸服装,吃的是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七)文化常识

1.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语录体(如

《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三个阶段的发展。诸子

散文思想上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文风上各具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有《老子》

《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2.儒家四圣

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很多思想家为

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有四位被后人尊称为“圣”。他们是:“至圣”孔

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

3.古代学校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到汉代,最高一级

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序】商(殷)代学校的名称。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分为大学和

小学两种。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

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

【乡学】西周乡遂设立的学校。后世因称地方所办学校为乡学。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当时的

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在此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

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虽然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

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如《张衡传》中“因入京师,观太

学”;《送东阳马生序》中“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台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

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

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仍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

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

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江苏无锡有“东林书院”,

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等一批正直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私塾】古代民间教读书的地方,为私学的一种。一般是富有的人家在自己的家里

设立书馆,请人指导自己的子女或同宗族的孩子学习。后来指私人所办的学校,主要教

授儒家思想。

4.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

公、秦穆公、楚庄公。

5.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6.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即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

泛指做买卖的人。

7.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8.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9.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

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10.四端之心:指的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

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的性善

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

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便嬖:君王左右受宠爱的人。

12.中国:指中原地区。

13.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14.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15.行旅: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16.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17.±: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18.豚:小猪。

19.彘:大猪。

20.黎民:百姓。

三、写作取材,提炼运用

素材提炼与运用技巧

(-)民本思想:彰显执政理念

1.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原文素材: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运用方向:用于论证国家治理中,重视民生、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性,可

结合古代贤君与现代国家政策实例。

。示例:“孟子深知,唯有保民’方可成就王道霸业。古往今来,这一理念屡试不爽。

唐太宗李世民以民为本,推行轻徭薄赋等政策,开创‘贞观之治’,百姓安居乐业,

国家昌盛繁荣。在现代社会,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战役中,

数百万干部深入贫困地区,精准帮扶,让近亿贫困人口脱贫,兑现了‘不让一个人掉

队’的庄严承诺,生动诠释了‘民为贵’的深刻内涵,稳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根

基。”

(适用:治国理政、民生关怀类作文)

2.保障民生的举措

。原文素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运用方向:可用于论述社会建设中,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明建设,全方位保障民生的

必要性,适用于探讨乡村振兴、教育改革等话题。

。示例:“孟子描绘的理想社会蓝图中,既有物质层面保障,又有精神文化培育。当下

乡村振兴战略正践行这一理念,通过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养殖家

畜,保障农民收入,实现‘八口之家可以无饥’。同时,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新建学

校、培训师资,‘谨庠序之教’,让乡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提升乡村整体文明素养,

向着孟子笔下富足、和谐的社会稳步迈进。”

(适用: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类作文)

(-)理想与追求:坚守初心使命

1.心怀天下的壮志

•原文素V:孟子面对战乱世道,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在天下推行

王道。

•运用方向:用于体现个人或群体在时代浪潮中,胸怀远大理想,为实现目标不懈奋

斗的精神,可联系革命先辈、当代奋斗者事迹。

•示例:“孟子身处乱世,却怀揣着‘平治天下’的宏伟抱负,周游列国,传播王

道思想。恰似近代中国,革命先辈们面对列强侵略、山河破碎,立下拯救民族于水

火的壮志。从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

险阻,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他们如同孟子一般,为实现理想

前赴后继,以坚定信念和无畏行动,书写着时代的壮丽篇章。”

(适用:理想信念、奋斗拼搏类作文)

2.挫折中坚守理想

。原文素•右:孟子在游说过程中,理想遭遇诸多挫折,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始终

坚持自我。

。运用方向■可用于论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必然会面临挫折,唯有坚守初心,才能

抵达成功彼岸,可列举科学家、艺术家在困境中坚守事业的事例。

。示例:“孟子在推行王道的征程中,屡遭碰壁,却矢志不渝。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时,

历经无数次失败,实验环境艰苦,研究资源匮乏,但她怀揣着拯救全球疟疾患者的理

想,如同孟子般坚守。在190次失败后,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

巨大贡献。可见,理想之路从无坦途,唯有坚守,才能在挫折中孕育希望,让理想之

花绽放。”

(适用:挫折应对、理想坚持类作文)

(三)仁爱与善良:传递温暖力量

1.个体仁爱之举

•原文素万: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孟子认为这是其不忍之心的体现。

•运旗方应:用于阐述日常生活中,个体的微小仁爱之举,能传递温暖,影响他人,

营造美好社会氛围,可结合身边好人好事。

•示例:“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举动,虽小却彰显仁爱。在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屡见

不鲜。疫情期间,一位快递小哥主动为居家隔离的老人采购生活用品,每天按时送

货上门,这份看似平凡的关爱,如同齐宣王的仁爱之心,温暖了老人,也感染了周

围人,让人们看到,点滴善意汇聚起来,便能成为社会和谐的暖流。”

(适用:善良美德、社会正能量类作文)

2,将仁爱推及众人

•原文素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运用方向:用于论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应将对亲人的爱,推而广之到对他人的关

爱,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社会,可联系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现象。

•示例:“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大爱无

疆的生动诠释。众多志愿者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活动,他们为老人

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给孩子辅导功课、带去书籍玩具,将个人小爱扩展为社会

大爱,践行着孟子的仁爱思想,让社会充满温情与关怀。”

(适用:关爱他人、社会和谐类作文)

(四)推己及人:培养同理心

1.从自身感受推及他人

•废文素方:孟子从齐宣王对牛的不忍,引导其思考对百姓也应如此,“今恩足以及

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这府方向:用于论述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

增进彼此关系,可结合职场合作、校园生活场景。

•示彻:“孟子巧妙地引导齐宣王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在职场中,团队成员若能

践行这一理念,工作效率与氛围将大为改善。当项目负责人在安排任务时,站在成

员角度,考虑任务难度、时间紧迫度,合理分配工作;成员也能体谅负责人的整体

规划与压力,积极配合。这种推己及人的思维,能化解矛盾,凝聚团队力量,促进

项目顺利推进。”

(适用: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类作文)

2.以同理心解决问题

•原文素万: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君主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满足百姓需求。

•运用方向:可用于论述在社会治理、解决公共问题时,政府部门、决策者应站在民

众立场,制定合理政策,可结合城市规划、公共服务改进等事例。

•示例:“城市规划者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时,充分运用推己及人的方法。他们深

入小区,倾听居民诉求,站在居民角度考虑,增设电梯方便老人出行,规划更多停

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改造社区环境提升居住舒适度。这种基于同理心的决策,让

改造工程赢得民心,使城市发展更贴近民众生活,彰显人文关怀。”

(适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类作文)

(五)权衡与抉择:做出正确判断

L权衡利弊的重要性

•原文素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运用方向:用于论证在人生面临诸多选择时,要冷静权衡利弊,避免盲目决策,可

结合职业选择、投资决策等现实情境。

•示例:“孟子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告诫我们,抉择前需权衡。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只看薪资待遇,更要考量职业发展前景、个人兴趣

契合度、工作环境等因素。若只重眼前利益,选择高薪但不感兴趣、发展受限的工

作,日后可能陷入职业困境。只有全面权衡,才能做出让自己长期受益的职业选

择。”

(适用:人生选择、决策智慧类作文)

2.坚守原则的抉择

•废文素方:孟子在面对各种诱惑与困境时,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与理想追求。

•近用方向:用于论述在复杂社会环境中,面对诱惑与压力,要坚守内心原则,做出

正确价值判断,可结合廉洁自律、道德坚守等话题。

•示例:“孟子秉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在利益诱

惑面前不为所动。古有包拯,一生清正廉洁,面对权贵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法律

与正义,不徇私情,断案公正,成为千古传颂的清官典范。今有众多党员干部,在

反腐斗争中,抵制金钱、权力诱惑,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维护党纪国法尊严,

正是对孟子坚守原则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适用:道德修养、廉洁奉公类作文)

三、完整段落示例(不同主题)

主题一:以民为本,国之根基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力陈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将民本思想阐述得淋

漓尽致。纵观历史,凡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汉文帝深知百姓疾苦,推行‘轻徭薄

赋’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如今,我国持续推进医

疗改革,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正

是对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从古代贤君到现代社会,以民为本始终是国家繁荣昌盛

的基石,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不断迈向新的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