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隋唐时期(581——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政治开明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生产力发展(曲辕犁),生产关系调整(如租庸调制、两税法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繁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对外关系:政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并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思想:三教合一,儒学复兴;思想活跃并多元化历史阶段特征1、大唐期盛世:政治清明2、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完备3、地方治理:道州县制、唐末藩镇4、选官与管理:继承与完善科举制5、法律与教化——唐朝律令儒家化完备
隋唐制度与治理高考重点考向:商周:世官制
战国:军功爵制
两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标准: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门第。影响:初期: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长期来看:导致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严重威胁皇权;
压抑庶族地主,导致选人和社会阶层固化。
秦朝:重法吏(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隋唐科举制起源
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确立起来了。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专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人才因素:隋唐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对人才的需要;经济:(均田制下)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阶层变动:士族衰落,庶族势力上升;问题:结合所学,概括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演变的原因?社会发展科举制应时而生一、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隋唐科举制一、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隋唐科举制【科举制概念】采用“投牒自进”“分科考试”,以具体程式和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结合选必一第5课古代选官与管理)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
铨选做官标准:体貌;言辞;书法;文理(判)
作用:吸收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推动社会公平与社会流动;
钱穆先生说,制度的变化是与当时的人事紧密关联的。
结合钱穆的观点,运用历史唯物史观,谈谈隋唐科举制为什么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选必三P31思考点)2.程序变化:以考试成绩取士,程序上相对公平、客观公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选官权变化: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3.用人变化:自由报考,扩大了用人范围,打破士族的政治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官僚政治进一步成熟4.内容变化: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目概况秀才等级最高,及第极难,高宗时废止进士考士人诗赋文才明经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明法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明书明算2.(2011·高考江苏卷)左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唐代入仕方式多,科举只是其中一种。达官贵人的子孙都享有门荫特权,门荫出身在唐前期属正途。此外军功、举荐、以钱捐官等都存在。1.(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拓展认知】唐代科举是唯一选官举措吗?材料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不利?1.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2.主要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3.片面应试禁锢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P41【学思之窗】问题:中国古代不管是选拔官员,还是考核官员,都强调“德”“才”。分析中国古代官员的“德”“才”要求有何特点。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勤政为民,躬劝耕林通沟渎,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摘自《汉书·循吏传》明晓经学公正无私德才兼备经学和时务策隋唐科举既重才,又重德,但德是第一位的“德”符合儒家伦理规范“才”是儒学的经世之才结合选必三第5课:问题探究P33朝代措施隋朝诞生隋文帝隋炀帝唐朝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北宋完善元明清僵化晚清废除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扩大录取人数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诗赋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1300年的发展历程: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分南北中卷,固定录取率;分乡会殿三级考试,专注于四书五经戊戌变法改革科举;1905年废除“取士不问家世”,扩大录取人数,采取糊名字、誊录制等【知新】——选官制度演变趋势趋势选官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原则明清时期逐步僵化,钳制思想,束缚人才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由举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逐步制度化、公正、公平选官用人是立国之本,必须德才兼备因时而变,是国家制度变革的重要原则选官制度的变革要注重继承发展中央须控制好选人用人的权力。综合上述学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给予了我们什么启示。隋唐机构时间设立的目的职能尚书省曹魏长官为令、左右仆射,下设诸曹尚书,分领具体事务“出纳王命,敷奏万机”,到南朝变为一般的办事机构中书省曹魏分尚书省之权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门下省西晋分中书省之权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应对,拾遗补阙,检举非法二、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行政中枢制演变——三省六部制确立与完备①魏晋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③唐代继承与完善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牵制)(统帅)九卿直接控制(虚有其位)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知识回顾:秦汉的中枢机构问题: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皇帝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六部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政事堂(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审议驳回通过分理具体事务特点:行政与决策相分离;三省之间程序性分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钱穆: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三省六部制度(隋朝至贞观初)政事堂集议制度
(贞观至开元)“中书门下”体制(开元十一年即723年以后)隋唐中枢体制演变:“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后政事堂转至中书省,决策重心转至中书省
唐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协调三省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旧唐书》
中书门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
唐初以政务处理程序分工、决策与行政分离的三省制名存实亡了。这也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方向。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行政权力
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加以“平章事”或者是“同三品”的名号,继续参与宰相事务。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
B.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C.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
D.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以相权节制君权,一定程度上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或决策的失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形式。易错点:皇权加强与皇权受制约并不矛盾,皇权加强体现中央集权的本质,皇权受制约则体现了古代国家治理的理性发展。考向: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决策与运行表述误区:节制皇权≠削弱皇权(2020山东)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考核重点:国家治理——唐朝政治机构变革与调整长官:御史大夫副官:御史中丞台院侍御史。对中央官进行监察和纠弹,并且参与疑难案件的审理。殿院殿中侍御史。对百官在宫内违法或失礼的行为或言论进行监察。察院监察御史。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还要监察中央的六部官员。监察机构——御史台始,〔萧〕至忠为御史,而李承嘉为〔御史〕大夫“弹事有不峇大夫,可乎?”众不尝让诸御史曰:“敢对,至忠独曰:“故事,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人大夫者,又谁白哉?”承嘉惭。2.地方地方治理变迁(结合选必一第1课古代制度形成与发展P6)(1)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行州县二级治理;隋炀帝时改州为郡隋代分郡图(2022·山东卷)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书》卷29《地理志》目的:缩减财政开支,;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2.地方地方治理变迁(结合选必一第1课古代制度形成与发展P6)(2)唐行道(先为监察机构后为行政实体)、州、县三级治理(3)唐中期后各战略重地设置藩镇(州之上的地方军政机构)(1)隋文帝废郡,以州统县,行州县二级治理;隋炀帝时改州为郡(道)置采访使,监察涉及政事处理和官员任免,采访使、观察使逐渐成为常驻的地方长官,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旧唐书·地理志》为了应对唐王朝的边疆危机,唐王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关内、河东、河北、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八个节度使,由当地长官担任,以守边备塞、镇抚边境为职责。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对藩镇做出调整,任命重要大臣为节度使,如以郭子仪为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在逃亡成都的途中,颁布了《幸普安郡制》……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御等使镜王巨等并依前充使。其署置官署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署奏闻,六品以下任便授以后一时闻奏。节度使集军事、行政、财权、人事任免权等诸多权力于一身节度使的演变短时间:有利于平叛长期:地方藩镇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藩镇纷立,其下辖州若干,自此于实际上成为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建制。)(2018·全国高考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误区:藩镇≠藩镇割据,藩镇之祸主要指的是不受中央节制的跋扈藩镇。视角:安史之乱后,大多数服从中央的藩镇在勘定叛乱、加强地方管理、重整地方统治秩序、维护地方安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24·重庆高考·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积极作用内容、目的消极影响(2024·湖南高考·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国家治理:如何合理地分配来保障和维护中央的权威与统治。
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唐朝——律令儒家化律:定罪依据令:正面建设制度格:规定、原则(禁止奸邪行为)式:操作的具体细则唐朝——律令儒家化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一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防秋相须而相成也。——《唐律疏议》法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儒家:有贵贱之别唐律特点:礼法结合唐朝——律令儒家化上述8种人犯了死罪,官府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将他的犯罪情况和特殊身分报到朝廷,由负责官员集体审议,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给予宽宥处理。一般情况下死刑均能免除。犯流以下的罪,要减一等论罪。①维护等级特权谋反谋危害社稷大不敬对君主的不敬行为谋大逆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不孝殴打谋杀五服内至亲谋叛图谋叛国投敌不睦谋杀、贩卖及殴打族亲恶逆谋杀或殴打尊长不义杀官长、师长妻匿夫丧作乐改嫁不道杀人情节严重或邪魅伎俩害人内乱乱伦《唐律疏议》十恶(承北齐“重罪十条”)
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
诸妻殴夫,徒一年;若殴伤重者,加凡斗伤三等;须夫告,乃坐。死者,斩。媵及妾犯者,各加一等。加者,加入于死。——《唐律疏议》卷二二《斗讼》唐朝——律令儒家化
②维护纲常伦理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疏>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注云“谓非缘坐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告亦无罪。——《唐律疏议》卷二三《斗讼》
③维护皇权维护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工具影响:承前启后,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泽被领邦,在中国和亚洲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唐朝唐朝——律令儒家化①律在唐初多次删繁就简②唐高宗永微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③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P44学习拓展】: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影响?礼法并用,重视“孝”;科条简要,宽简适中的立法原则;
注重继承完善;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与古代罗马法相比,分析中国古代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1.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2.法律维护皇权的工具,人治色彩浓厚;3.政刑不分,侧重刑法;
国家治理的中心问题是“制”与“治”,即制度与治理。完整的国家治理由“制”与“治”共同构成。……国家治理体系根据国家制度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建立好的制度,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治理。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制度效能,彰显制度优越性。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制度与治理是什么关系?》丰子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官僚队伍建设政治权力分配经济资源调度隋唐封建国家治理模式的完善地方行政基层教化社会救济法律制度户籍制度
隋唐经济(589年—907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全面发展繁荣的经济基础隋唐时期(581——907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政治开明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生产力发展(曲辕犁),生产关系调整(如租庸调制、两税法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繁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对外关系:政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并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思想:三教合一,儒学复兴;思想活跃并多元化历史阶段特征隋唐社会社会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国家治理中的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省六部;藩镇割据官员选拔的相对公平和公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为国家统一和延续提供制度保障经济文明的繁荣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为社会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古代民众的义务: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粮食、布帛人头税田亩税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税谓收其田入也。——《汉书·食货志》(力役、军役、杂役等等)“赋+役”轻徭薄赋、赋役繁重赋税制度
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汉书·食货志》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役的重要承担者,历次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大多以限制大土地所有者,保障自耕农为出发点,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重农抑商农业社会赋役制度赋税徭役田赋人头税户籍制度国家治理财政收入土地制度基础保障1.赋税制度的演变春秋战国三代秦汉时期贡法、赋法、助法初税亩相地而征衰租赋制曹魏北魏租调令租调制租:谷物调:布帛财政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自耕农土地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口分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
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
限四牛”......成丁男子还授给桑田二十亩,规定必须种桑树五十棵,枣树三棵,榆树三棵,不宜桑蚕之乡即所谓“麻布之土”。——《均田制》(485)租调制的前提——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内容:
①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形成自耕农(计口授田)
②露田不能买卖。
农民承担一定的赋役义务。(租调制)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2.唐前中期——租庸调制
从485年颁布均田令之后,均田制度虽然从来也没有彻底按照法令实施,直到780年以前,国家法律上一直承认这种制度的存在,仅是在破坏之后又一次次地颁布并加以若干修正和补充而已。三百年来至少在北方不能不以此种制度当作最基本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均田制的产生及其破坏》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ī)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隋—唐前中期:租庸调制“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谷物。“庸”:成年男子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调”:交纳定量的绢或布(户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主要是按人丁为标准征派赋役
唐代从高宗、武则天以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逐步失去土地而成为逃户。从武则天时期开始,采取遣使检括逃户的办法,将脱离州、县控制的户口检括出来,重新登记到户籍上。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上已经成熟起来的一般地主趁机进行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大量的农民成为佃户。用括户的老办法来保证税源已难奏效。——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出现的背景。1.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2.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3.为解决财政困难3.唐中后期——两税法
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几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定而均收之。遣黜陟使,按诸道丁产等级,免鳏寡茕独不济者。敢加敛,以枉法论。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根据材料,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课税对象:户口。课税标准:土地和财产。纳税期限:分夏、秋两季征收征税原则:量出制入。课税种类:取消租庸调,取消杂税,地税、户税合并3.唐中后期——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陆赞《陆宜公集》卷22视角
内容
影响纳税期限分夏、秋两季征收纳税种类取消租庸调,取消杂税课税标准土地和资产纳税物品实物、允许缴纳货币课税主体在居住地纳税,不分主、客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化税制,减轻民众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扩大税源,增加政府收入;赋税标准从人丁为主向财产转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土地为主要标志的财产,成为唐宋以后国家赋税征收的主要衡量标准。唐初租庸调制唐代两税法赋税对象授田的成年男子按照人口现居住地入户籍赋税内容与标准以授田为基础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劳役二十日,可用物品折抵役期。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除租庸调外,人民还须负担杂徭和色役。户税:按人丁和资产缴纳“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地税:按田亩缴纳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赋税次数不定期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税结合所学及表格,分析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人丁为主————土地财产为主均田人丁————不分主客户不定时——————定时税额差距悬殊,没有统一标准官吏趁机中饱私囊,盘剥百姓【材料一】承认土地兼并赵怀满租田契
积极: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消极:但其承认土地兼并,后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贯彻执行,多次加征杂税两税法的评价唐代两税法“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闅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户,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派。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陆宜公集》“量出以制入”平均摊派人口逃亡严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与实践,一项制度理论是好的,但实践总会出现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两税法问题探究农业江东犁(一)生产技术的发展高转筒车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灌溉工具的进步高转筒车:适用于水低岸高的山地、丘陵地区。农耕图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雨中耕作图莫高窟第23窟盛唐曲辕犁莫高窟第445窟盛唐“牛耕图”的大量出现是物质创造和艺术活动的客观记述,也是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见证。茶树等南方山区主要的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市场广泛。(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C《封氏闻见记》:“……自邹(山东竞州)、齐(山东青州)、沧(河北沧州)、棣(河北武安)渐至京邑,城市都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邢窑:白瓷盘越窑:青瓷莲花碗二.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为主,特点:规模大,体系完整;技术高超唐代花鸟纹锦
丝织品的花纹花式多,吸收异域风格。丝织业:南方超过北方,吴越成为江南丝纺织业的中心。唐代著名的商业都会“扬一益二”是指图中的?②扬州③益州(今四川成都)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一)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等一大批城市的发展三、商业
唐宣宗以前,荆州(今湖北江陵)“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为天荒解”。但唐后期开始,两湖、江西、福建等地的政治文化人物不断涌现。——据《太平广记》等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的南移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保知识竞赛:支付方式改革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实验探究试题及答案点评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报销流程专项)实战演练试题
- 2025年医保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医保信息化平台操作应用试题型
- 劳动力服务协议标准模板
- 生态护肤考试题及答案
- 上海市2025年安全B证题库及答案解析
- 虚拟现实危险品识别系统-洞察及研究
- 生物基塑料原料开发-洞察及研究
- 智能驾驶与车险变革-洞察及研究
-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和收费系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 水肥一体化工程合同
-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 2024年4月自考00840第二外语(日语)试题
- 皮肤生理结构课件
- 北欧女神2完美图文流程攻略
- 40亿Nm3-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评
- 《商品流通概论》课件
- 土壤重构施工方案
- 月子中心财务管理制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