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内容中外史,体例通史内容政经,体例专题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丰富与拓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1.学习专题——政治生活职能2.时空范围《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对内职能对外职能政治统治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五单元货币赋税制度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空:中国+西方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中国西方制度形成与演变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古代(第1课)近代至当代(第3课)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目录壹贰叁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材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材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天下为公禅让制天下为家世袭制禹◎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2、商朝——内外服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间接管理外服。(松散联盟)(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内服外服◎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材料2: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
----《史记》材料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思考: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神秘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3、西周——分封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含义:古称“封建制”,即“封邦建国”。(2)目的:直接: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根本: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3)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4)实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5)内容:诸侯权利: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分封制示意图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西周——宗法制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西周宗法制示意图(1)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2)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4、原始民主遗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2)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3)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①神权政权结合②家国一体③等级制度鲜明④权力尚未高度集中国君需爱民如子,有人辅佐以避免专权,骄纵之君只会受百姓驱逐。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对夏后氏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区通过部族间接统治商朝: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主要通过宗法制,将王畿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学缘或姻亲关系。
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贰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1、秦朝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①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历史纵横】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秦始皇嬴政(2)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1、秦朝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1、秦朝(3)文书行政管理制度: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材料一: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书同文字木方◎睡虎地秦墓竹简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职官、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2、汉代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外朝制】◎汉武帝刘彻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2、汉代(2)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3)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汉光武帝刘秀材料一: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材料二:(皇帝)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翦伯赞
九卿少府属官地位低下秦进入中朝地位渐高西汉形成尚书台成为行政中枢东汉尚书一职的历史演变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1)职能: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2)地位: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3)意义: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三省六部制4、宋代的二府三司制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分权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财权: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军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全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特点: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5、元代的中书一省制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皇帝中书省御史台行政枢密院军事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1)原因:①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②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③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改三省为一省。(2)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6、明代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1)废除宰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2)建立内阁: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朱元璋7、清代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1)设立: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2)目的:迅速处理军务,防止泄密(3)特点:a.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b.简(机构简单);c.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d.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军机处内部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0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0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0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0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叁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1、秦朝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①郡、县是秦代的两级地方政权机构;②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③中央政令通过郡县乡里文书邮传系统直达百姓;④乡、里、亭管理百姓维护治安。郡守(政务)、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令、长(政务)、县尉(军事)、县丞(司法)三老(教化)、啬夫(赋税)、游徼(治安)中央政府郡(守)县(令/长)乡里亭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主司治安里正(或里典),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设立郡、县(道)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皇权不下县”)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2、汉朝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西汉推恩令推恩令实施示意图。诸侯国被分为多个小侯国,使得“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十余里”,新封侯国归郡管辖。推恩令: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隋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唐州(府、军、监)和县二级→路、州(府)、县三级制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宋行省制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林绿养护预算编制范本
- 工厂节能减排措施及实施指南
- 2025年农业技术服务外包合同协议
-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励志英语演讲素材
- 幼儿园春季户外体育活动安全方案
- 降水工程施工合同(标准版)
-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规范与操作流程
- 自建住房合同(标准版)
- 教学楼钢筋采购承包合同模版及案例
- 小学五年级英语时态及语法全解析
- 餐饮行业成本核算与利润分析表
- 2025年仪器仪表模拟试题(含参考答案)
- 会议记录舆情应急处置演练内容
- 承办赛事管理办法
- 重庆社工管理办法
- 国企总经理竞聘面试题8套和专业题22问及答案
- 外卖骑手心理健康现状与干预策略
- 仪表安全知识培训
- 重卡换电站项目建议书
- QGDW11486-2022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验收规范
- 派出所制度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