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单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单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单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单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单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真题(2023—2025)

4<05文言文阅读(单文本)

—•三年考情・探规律•

试题简析

年份

题材来源考点

2024读史笔记题材全国甲卷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文断句、文言实词、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

人物传记题材全国甲卷

言句子

2023

文言文断句、文言实词、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

政论散文题材全国乙卷

言句子

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正从“语言工具训练”向“文化思维培养”转型,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文

言基础、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与高阶的思辨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文本形式来看,从单文本向多文本阅读转型,双文本或多文本成为主流。2025年全国卷

明确采用多文本形式,取代传统单文本阅读。这一转变体现命题对考生“信息整合与对比分析”

能力的重视。例如,2024年全国甲卷已出现读史笔记与政论散文的组合,要求考生跨文本关

联历史事件与思想观点。

命题趋势2.从题材选择来看,议论性文本占比提升,历史思辨成核心从叙事到议理的转向。近年选材逐

步突破“人物传记+纪事本末”的叙事框架,政论散文(如2023年全国乙卷)、读史笔记(2024

年甲卷)等议论性文本比重增加。

3.从考点设置来看,探究评价类和对比分析类增多,如2021年新高考卷票求分析作者写作意

图,需结合文本立场与时代背景综合判断。

4.从选材内容来看,命题素材多取自《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或《日知录》《容斋随笔》

等学术笔记,要求考生适应学术性文言表达,为大学历史、文学学习奠定基础。

■真题复现-高效练■

(2024年高考真题》

一、(2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

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

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

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

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日:“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

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帮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

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或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

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

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暇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

志。此因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日:“嗣子可辅,

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

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日:“子义青州名士,

俱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

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

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谓,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日:“吾前听谗言,

与汝父大义不骂,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

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

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

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

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

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

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

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

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

【答案】10.BDG11.A12.C13.(1)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

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2)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

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

“为……所”为被动句式,之间不断开,“奔”是下一句的谓语动词,承前共用主语“刘备”,

B处断开;

“于操”是介词结构,引出“奔”的对象,之间不断开,第一个“操”是介词“于”的宾语,

程昱为下一句的主语,D处断开;

“备有雄才”是“以”的宾语,“劝操图之”为独立的句子,承前省略主语程昱,G处断开。

故选BDG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两个“藉”意思不同。“藉”,凭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

成就大业。/即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

他前往。

C.正确。句意: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曹孟德)固然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

在哪里呢?

D.正确。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错误,根据原文“关、张、赵云,自

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可知,

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患难相随,忠贞不渝的是关、张、赵云三人,没有诸葛亮。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交出;“所以”,……的原因;“以”,因为;“者……也”,表判断。

(2)“汝”,你;“笃”,深厚;“负”,辜负。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

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

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

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

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臧霸藏匿起来。曹操通过

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

州发生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

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曹操

叹息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

他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孔融、许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杀。荀或一直是曹操的谋主,也因为阻

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逼死。由此可见,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

于权宜之计,以应一时之需,这就是所谓的以权术驾驭人。

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咨询大计,独有傅岩立贤

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这

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

解开。到托孤于诸葛亮时,刘备说:“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之下仍

能见其肝胆相照,岂不是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

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以诚待人的效果。

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之处。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绑缚,

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这是孙策得

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逊那里,每次与刘禅、诸葛亮通信,常常给陆逊

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

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谗害,愤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以前听信

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作为君主能自悔其过,像这样开诚布公地告

知,谁能不感动流泪呢?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这就是所说的以意气感人的表现。

12023年高考真题U

二、(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

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

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旦凌

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

承两打羊,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

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

法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

居官禄虽薄,蜩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

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日:“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

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

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

而见毛、郑之得失,日:"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敝之'者也。《笺》欲

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举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日:“左氏记之详,

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日:“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

其墓日:“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

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

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

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

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

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10.BDG11.D12.B13.(1)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过了这一次,

即使想要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2)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凭借所

听到的情况推荐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之”是代词,指代前文“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的内容,“母异之”

主谓宾齐全,B后应断开;

"日”是“说”的意思,习惯上"日"后即D处断开;

“多”是“很、非常”的意思,修饰的是“知孝养”,“如止匕”是“像这样”,是“爱我”的

后置状语,因此“如此”后即G处应断开。

故BDG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何怨”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应为“怨何”。“安在”也是宾语前置,应为“在安”。“多

歧路,今安在”句意“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C.正确。

D.错误。《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馆里”,“逆”的意思

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

是“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慢”是“轻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尧卿是对轻慢自

己的人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法然”,流眼泪的样子;“是”,这;“虽”,即使;“……乎”,反问句,吗。

(2)“邑”,名词,县;“察”,考察、访查;“第”,只是;“以”,凭借。

参考译文:

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

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去世时年五十三

岁。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

悲伤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见到母亲句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母亲对此感到诧

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这样的关怀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尧卿后来果然赡养孝顺母

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母亲去世后,他结草庐守孝

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生病也不饮酒吃肉。有人劝他按照礼仪规矩适度保重,

他说:“《礼记》上说'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

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时,他亲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诉他

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泪流满面地回答说:

“过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现在这样竭尽全力,还能有机会吗?”尧卿为人正直严谨,不

喜计较,对于那些轻慢他的人,他必定会以丰厚的礼仪来使其惭愧。尽管担任官职的薪俸不高,

但他会倾尽所能来救助亲族和朋友,直到用完为止。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以治理得当而受到

民众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纭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

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纭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贫

穷而追求利益,(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

杨纭到达县里后,不再另行访查,只是将听到的情况上报来推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尧

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尧卿的学问,不拘泥于经

传注释,他不断地提问、辨析和思索,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在学习《诗经》时,遵循孔子所

说的“《诗》有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真无邪”,以及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的人,

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才叫做有所得”。他钻研经传的主旨,同时也看

到了毛氏和郑氏注释的得失之处,他说:“毛氏注想要简洁,有时缺乏义理,不符合'用一句

话概括'的经义;郑氏注则想要详尽,有时偏离了情性,不算是'推测诗人的本意'。我们还

能不经过筛选地获取知识吗?”在学习《春秋》时,他说:“《左氏春秋》的记述详尽,符合

经典的编写方式。”对于三传的异同,他都有所取舍,说:“圣人的意图,怎么可能是不一样

的呢?”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对待双亲恪尽孝道,处于丧期极尽哀

礼,而且以礼行事。他的学识高于毛、郑《诗》注和《左氏春秋》。

三、(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福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日:

“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匿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匿丕如杀之。”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日:“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日:"吾闻之,有福不

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日:"吾观晋

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冬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

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日:“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

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

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日:"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中△十年

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中像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

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

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

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

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辇州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

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

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

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

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答案】10.BFG11.A12.D13.(1)他如果返回晋国,必会声讨对他无礼的

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

(2)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

如杀了他。

“遇之无礼”的主语是“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

重耳”,是下一句的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

“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

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

“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

G处断。

故断句处为:BFG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以及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极”,“穷冬”即“深冬”“隆

冬”。

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B.“出入之迂也”的“出入”,出来进去。

句意:大约十年。/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C.正确。

D.“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

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