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写使用

编写人审核人

时间时间

课题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课时课型复习课

学习

通过强化训练,掌握文言文阅读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提高文言文得分率。

目标

【答题方法指导】

一、断句

断句方法:

一定要放到原文中做,读文段,通文意。

具体来说,就是走“三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

遍,直至理解。

(2)根据本段的内容或层次来断,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

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通读全段,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中的答案选项给以推断。

断句技巧:

1.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

见代词基本有三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

2.看虚词,找位置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一一紧紧抓住"日”“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2)语首发语词

(3)句尾语气词

(4)疑问语气词

(5)复句中的关联词

3.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二、实虚词题

实词多背课文课下注释,多准备几个义项代入排除。

虚词区分意义(意思)、用法(词性)。

三、内容理解题

选项以逗号切片,一小句一小句回原文比对。重点看:人名、官职、地名、时间、事件等是否出现张冠李

戴问题。

四、翻译题

一定回原文翻译,按照“字字落实”原则,实词多用“字边造词法”代入验证,虚词找到用法。

三步:先看特殊句式,再看词类活用等词法,最后看重点动词等。

五、概括题

回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找够三条,分条规范作答。

【文言文题目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

胡事。议目:“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信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日:“千里而战,兵

不获利。令匈奴负我当之是怀禽兽之心迂徒鸟举难置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疆,自

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缩;冲风之末,力不

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太史公日: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壶遂官

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不然,壶遂之内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材料二: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淳化五年,转西京作坊使。初,产茶之地,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

粗不校,咸输榷务①。商人弗肯售,久即焚之。允恭日:“竭民利而取之,积腐而弃之,非善计也。”至

道初,刘式建议请废缘江榷务,许商人过江,听私货鬻。允恭以为诸州新陈相糅,两河诸州风土,各有所

宜,非杂以数品,即商人少利。请依旧江北置务,均色号,以年次给之。事下三司,盐铁使陈恕等以允恭

议为是,诏从之。即命允恭为发运使,始改“擘画”为“制置”,以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著作佐郎王子

舆步为同发运使。

巢、庐江二县旧隶庐州,道远多寇,民输劳费。允恭请以二县建军,诏许之,以无为为额。淮南十

八州军,其九禁盐地,则上下其直,民利商盐之贱,故贩者益众,至有持兵器往来为盗者。允恭奏请悉

禁,而官遣吏主之。允恭再三为请,太宗始从之。是岁,收利巨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六十八》)

【注】①榷务:辽代的市场管理和贸易税收事务。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匈奴负B戎马之足C怀D禽兽之心E迁徙鸟F举G难得而制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为边吏”和“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

B.“虏以全制其敝”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意思不同。

C.“太史公曰",与其他史书中的“赞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一样表示发表议论。

D.“王子舆并为同发运使”和“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主张宋与匈奴要继续实行和亲,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

B.任西京作坊使的杨允恭发现,商人不把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茶卖给官府,结果白白浪费。

C.朝廷置禁盐地使得百姓从贩盐中获利,贩盐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手执兵器为盗。

D.韩安国、杨允恭两人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并且立即亲自付诸实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输榷务。4分

(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4分

31.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怎样的官员才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3分

1.CEG2.D3.D

4.(1)百姓交税时都是按照茶叶的价值来计算,然后由官府出售,不区分茶叶的精粗,都统一交给了榷

务。

(2)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把它放到盆子里养着,留着等待期限,用(它)来应付官府

的责问。

5.①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顾全大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②清廉政治,有高尚的品德,心系民生,为民谋福利。

③忠于职守,勤勉工作,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匈奴依仗战马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像鸟一样迁徙,很难制服他们。

“匈奴”作主语,“负''作谓语,“戎马之足”作宾语,句子意思完整,在C处断开。

“怀禽兽之心”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动宾短语,且与“负戎马之足”句式对称,故在E处断开。

“迁徙”是谓语,“鸟举”是后置状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CEGo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多次、屡次/天数、命运。句意:屡次担任边境官吏。/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

B.正确,制服、控制/规定、制定。句意:匈奴用全力来制服汉军的疲敝。/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

业。

C.正确。

D.错误,一起、一同/吞并。句意:王子舆一同担任发运使。/吞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并且立即亲自付诸实施”错误。韩安国主张与匈奴和亲,认

为千里作战不利,但文中未提及他亲自付诸实施;杨允恭提出诸多建议,但也不是所有都立即亲自付诸实

施的,比如他关于禁盐的建议是经过再三请求太宗才同意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全部、者B;“直”通“值”,价值;“校”,查对、区分。

(2)“虽”,即使;“不啻”,比不上;“塞”,搪塞、应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韩安国能客观分析与匈奴作战的利弊,展现出其能权衡利弊、顾全大局的智慧;材料二中杨允

恭能发现茶政和禁盐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他们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合理建议,可称得上是

“长者”“君子”。

②材料一中的壶遂被描述为“内廉行修,,,即内心廉洁,行为端正。材料二中杨允恭在处理盐业贸易时能考

虑实际情况权衡各方利益,提出改革措施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为民众减少劳费,请求建县,多次奏请禁止

私盐贩卖等,展现出善于谋事、心系民生的品质,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

③材料二中杨允恭在担任发运使期间,对工作认真负责,提出并实施了有效的改革措施,勇于改革,面对

困难和压力时不退缩,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人。匈奴请求和汉朝和亲,皇帝将此事下放到朝廷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

人,曾多次担任边境官员,对胡人事务非常熟悉。他提出意见说:“汉朝与匈奴和亲,通常过不了几年匈

奴就会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发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远征千里去作战,军队难以获得利益。现

在匈奴凭借他们战马的脚力和野兽般的心性,像迁徙的鸟儿一样难以控制。即使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不

足以扩大我们的疆域;即使得到了他们的人民,也不足以增强我们的实力,自古以来他们就不属于我们。

汉朝如果远征千里去争夺利益,那么人马都会疲惫,而敌人则可以利用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射到极远

的地方,箭矢甚至不能穿透鲁国的细纱;狂风到了末尾,力量甚至不能吹起一根鸿毛。这并不是因为开始

时力量不强,而是因为到了最后力量衰减。攻打他们不方便,不如和亲。”大多数官员都支持韩安国的意

见,于是皇帝同意了和亲。

太史公说:我和壶遂一起制定历法,观察韩长孺的义行和壶遂深沉而宽厚的性格。世上说梁地多有长

者,这并非虚言!壶遂官至詹事,皇帝正打算依靠他成为汉朝的丞相,但壶遂却去世了。如果不是这样,

壶遂的品行廉洁,行为端正,他就是一个鞠躬尽瘁的君子。

材料二:

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淳化五年,他被调任为西京作坊使。最初,在产茶的地区,百姓交税时都是按照

茶叶的价值来计算,然后由官府出售,不论茶叶的精粗,都统一交给了榷务①。商人不愿意购买,时间一

长,这些茶叶就会被烧掉。杨允恭说:“竭尽百姓的利益来获取,然后积累到腐烂再丢弃,这不是好的计

划。”至道初年,刘式建议废除沿江的榷务,允许商人过江,听任他们私自销售货物。杨允恭认为各州的

新旧茶叶相互掺杂,两河各州的风土,各有适宜之处,如果不混合几种产品,商人就会获得较少的利润。

他请求像以前一样在江北设置榷务,统一茶叶的等级和标记,按照年份顺序分配。这件事被提交到三司,

盐铁使陈恕等人认为杨允恭的意见是正确的,皇帝下诏批准了。于是命令杨允恭担任发运使,开始将“擘

画”改为“制置”,任命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著作佐郎王子舆一同担任发运使。

巢县和庐江县原本属于庐州,因为路途遥远且多盗贼,百姓运输劳苦且费用高昂。杨允恭请求将这两个

县建立为军,皇帝批准了,以无为为名。淮南十八州军中,有九个地方禁止私人贩卖盐,因此盐的价格上

下波动,百姓和商人都因为盐价低廉而获利,因此贩卖者越来越多,甚至有携带武器往来成为盗贼的人。

杨允恭上奏请求全面禁止私人贩卖盐,而由官府派遣官员来管理。杨允恭多次请求,太宗最终同意了。那

一年,收入达到了巨大的数额。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

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

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争巧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耳已膏血

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

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

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

法度。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世涯

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

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

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

(节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

材料二:

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

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于短而

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

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此而察之。齐,至强

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

既平昊,何曾知其将乱。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

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

(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注】《上时政疏》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上神宗皇帝书》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该年王安石启动变法,苏轼针对变法之弊写下这篇万言书。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为之A时B莫急C于今日D过今日E则臣恐F亦有无所G及之H悔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可以用来作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B.固,本来,与《答司马谏议书》“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的“固”字意思相同。

C.豫,安逸,安乐,与《谏太宗十思疏》“可以尽豫游之乐”中的“豫”字意思不同。

D.以,凭借,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当时北宋王朝存在官乱民贫等问题,如果皇帝安于现状而不去解决,终会如晋武帝、梁武

帝、唐明皇一样招致灾祸。

B.王安石指陈时弊前先肯定皇帝的德才心意,这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前先用大量篇幅

赞美唐太宗的劝谏方法相同。

C.材料一中王安石的观点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达的求变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对改变北宋王朝积贫

积弱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D.虽然立场、观点不同,但王安石与苏轼都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来论述观点、提出建议,彰显了心忧

国事、积极作为的士大夫精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2)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

5.两则材料中,王安石与苏轼都为当朝君主治国提出了建议,二人的建议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1.BDE2.D3.B

4.(1)这就是我私下替陛下考虑,而不能不感慨万千的原因。

(2)道德如果深厚,风俗如果淳厚,即使国家贫穷弱小,也不妨碍它长久存在。

5.王安石建议皇帝应有真诚恳切的忧虑天下之心(忧患意识),不能一味守旧而应有长远之计,应修明法

度,广纳贤才,使国家富强。苏轼建议皇帝应崇尚道德、重视风俗,而不是一味追求功业,追求富强。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所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为”修饰“时”,“之”作结构助词,意为“的”,“莫”是否定代词,做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即B处断开;

“于今日”作后置状语,修饰“急”,应在“今日”后,即D处断开;

“过”作谓语,“今日”作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

故选BDEo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天下的百姓本来也己经尸横遍野。/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C.正确。安逸,安乐;/帝王秋天出巡。句意: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的人。/本来预先知道会这样

D.错误。介词,凭借;/连词,因为。句意:也是凭借这方面而审察的。/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用大量篇幅赞美唐太宗”错,在提出“十思”之前,作者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重要性;然后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并未用大量篇幅

赞美唐太宗。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的原因;“窃”,私下;“计”,考虑;“慨然”,感慨万千。

⑵“诚”,如果;“虽”,即使;“害”,妨碍。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由原文“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

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可知,王安石建议皇帝应有真诚恳切的忧虑天下之心

(忧患意识),不能一味守旧而应有长远之计,应修明法度,广纳贤才,使国家富强。

由原文“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可知,苏轼建议皇帝应崇尚道德、重

视风俗,而不是一味追求功业,追求富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私下里观察,自古以来,国君在位的时间很久了,但如果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

识,即使那暴政酷刑没有施加到百姓身上,天下也没有不发生战乱的。从秦代以后,在位时间较长的帝王

有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这三位帝王,都是聪明有智谋且有卓著功业的天子。他们在位时间长久,对

国内和国外没有忧患意识,只知道沿袭旧的办法行事,得过且过,没有极其真诚恳切的为天下担忧的意

识,只考虑得过且过地度过眼前的日子,而从来不做长远的打算,自以为灾祸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往往

是自身遭遇灾祸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即使有时候自身可以免于遭难,可是国家本来已经受到了损毁和污

辱,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遭受了贫困而走投无路,天下的百姓本来也已经尸横遍野,那些活着的人也不能摆

脱困顿饥饿、艰险窘迫的祸患。晋、梁、唐三朝帝王,都是由于安逸而败亡,他们自认为那些灾祸不会降

临,却不知道那些灾祸突然之间就已经到来了。

皇帝陛下有谦恭节俭的美德,有聪颖明智的卓然才能,有善待百姓珍爱万物的心意。然而在位时间

很久了,此时确实是应该诚心恳切地忧虑天下,把晋、梁、唐那三朝帝王作为借鉴的时候了。据我的观

察,现在朝廷中担任官职的人,还不能说都是任用了贤才;实施的政令措施,也不能说是完全合乎法度。

官员在上面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风俗一天天浮薄,国家财力一天天趋于匮乏。而陛下高居帝

住、垂拱而治,不曾有咨询考察讲求法度的意愿。这就是我私下替陛下考虑,而不能不感慨万千的原因。

像那些做事守旧、只顾眼前快乐而得过且过,贪图安逸而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凭借一时幸运而意外

获得成功,却不能依靠它保持天长日久。用古代来衡量当下,那么天下的安危成败还可以加以挽救。有所

作为的时机,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紧急,过了今天,我担心后悔也来不及了。既然这样,那么用至诚的

态度咨询考察、广泛培养贤才,用至诚的态度讲求法度并极大地修明法度,陛下今日怎么能不抓紧时间去

做呢?

材料二:

国家的存亡,在于道德的深浅,不在于国家的强弱;国运的长短,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国家的

贫富。道德如果深厚,风俗如果淳厚,即使国家贫穷弱小,也不妨碍它长久存在;道德如果浅薄,风俗如

果浇薄,即使国家富强,也会因为它的浅薄而灭亡。君主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轻重。

因此古代贤君,不因为国家弱小而忽略道德,不因为国家贫穷而伤害风俗,有智慧的人看别人的国

家,也是凭借这方面而审察的。齐国极度强盛,周公预言齐国后世必有弑君篡权之臣(后来,齐简公果然

被权臣田常所杀);卫国极其弱小,季札(见卫国贵族中多有贤人)便认为卫国会在最后才灭亡;吴国攻

陷了楚国的都城郢,而陈国大夫逢滑预言楚国不久将复国(楚国果然于次年复国);西晋武帝吞并了吴国

后,何曾知道其后世将会出现动乱(至晋惠帝时果然有八王之乱)。所以臣希望陛下一定要致力于崇尚道

德、注重风俗,不希望陛下急切求功、贪取富强,使陛下的天下富贵如隋,强大如秦,向西攻取灵武(西

夏),向北攻取燕蓟(辽),称之为有功业,是合适的,但是国运的长短,却不在于此。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日:“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

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脏今欲造二殿材木已具远理秦皇之事遂不复作也至如雕镂器物,珠玉

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娶、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

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岑文本为中书令,宅卑湿,无帷帐之饰。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目:“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

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更得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户部尚书戴胄卒,太宗以其厝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

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素褥布被,以遂其所尚o

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日:“臣自擢居左右,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

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疏奏,

大宗谓征目:“人臣事主,顺旨甚易,忤情尤难,朕今闻过能改,庶几克终善事。若违此言,更何颜与公

相见?复欲何方以攀天下?自得公疏,深觉词强理直,逐列为屏障,朝夕瞻仰。又录付史司,冀千载之

下,识君臣之义,”乃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材料二:

贤良日:盖槐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质。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故民警,示之以俭;民

俭,示之以礼。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单衣服,躬亲节俭,率以敦朴,罢园池,损田宅,内无

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鬻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节选自《盐铁论•救匮》,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今A欲造B一殿C材木D已具E远想F秦皇之事G遂不复H作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居住,与《谏太宗十思疏》“居域中之大”中的“居”含义不同。

B.尚,崇尚,与《促织》“宫中尚促织之戏”中的“尚”含义相同。

C.理,治理,与《答司马谏议书》“而天下之理得矣”中的“理”含义不同。

D.适,恰当,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因为唐太宗实施了俭约

治国的举措。

B.贞观年间,因为岑文本出身低微,没有建立劳苦征战的功绩,配不上高官厚禄,故而他无法去谋

求私产。

C.魏征担心太宗违背过去的志向,于是进呈奏章加以劝谏;太宗认为自己听到错误就能改正,可以

把善事坚持到底。

D.只要官府不致力于在集市上开店经商,不致力于在野外开辟山林川泽,百姓就能各得其所,国家

也就会贫富调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

(2)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

5.材料二中举了晏婴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1.CEG2.D3.A

4.(1)等到(魏征)生了病,太宗当时正要建造一座小殿,就(停止建造)让出一些材料给他营造正堂,五天

就完。

(2)(陛下)常常赞许仁义之道,要坚定奉行不违背;厉行俭约的志向,要坚持到底不改变。

5.材料二举晏婴做齐国宰相时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的例子,说明纠正民风、制止浮华奢靡应当让公卿大

夫以身作则,率先做出表率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原料已经准备好了,(我)想到过去秦始皇的事,就不再修建了。

“朕今欲造一殿”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C处断开;

“材木已具”主语是“木材”,“远想”的主语是“朕”,故E处断开;

“远想秦皇之事”是动宾结构,其后G处断开。

故选CEG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居住;处在。句意:太宗因为他居住的宅第破旧不堪。/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B.正确。句意:成全他崇尚俭约的节操。/宫中崇尚促织之戏。

C.正确。治理;道理。句意: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治理天下呢?/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D.错误。恰当;享有。句意:穿着合乎礼法的衣服。/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错误,由原文“吾本汉南一布衣耳,竟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

己多,更得言产业乎”可知,岑文本说对目前的地位和俸禄已经十分忧虑担心,不想置办私产。不是因为

出身低微,无法谋求私产。

C.“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错误,由原文“庶几克终善事”可知,应是也许还可以把善事坚持到底。

D.“只要……就……”错误,原文"……内无事乎市列,外无事乎山泽,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鬻其业,

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选项表述与文意不符,过于绝对。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遇疾”,生病;“辍”,停止,中止;“就",完成,完工。

(2)“许”,赞许;“失”,违背;“渝”,改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昔者,晏子相齐,一狐裘三十载。……方今公卿大夫子孙,诚能节车舆,适衣服,躬亲节俭,率

以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