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
1.(2025年南京市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瞰邑,字仲尼。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
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ft
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学鼓琴师襄
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
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
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
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子贡日:“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己。”颜渊喟然
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达巷党
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
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博辩广大A危其身者B发人之恶者C也D为人子E者毋以有己F因为人臣者G
毋以有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俎豆,依据上下文孔子少时玩礼仪游戏的语境,可推知指某种礼器。
B.辟席,打扫坐席,拂去灰尘,以备跪拜行礼之用,表示对人的尊敬。
C.性命,这里是两个词,指人的本性和天命,现在合为一词,表生命。
D.折中,取其正,择其中,用来作为判断的标准,与现代常用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孔子与南宫敬叔在鲁君的赞助下到周王室所在之地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临
别赠言,提醒孔子要谨言以全身,克己以为人。
B.孔子以儒家经典著作作为教学材料,广收弟子。三千弟子中,颜浊邹等七十二人
精通《诗》《书》《礼》《易》《乐》《春秋》。
C.司马迁引《诗经》名句称颂孔子高德硕学,让人崇敬仰望,让人效法遵行,文中
弟子喟叹、诸生习礼、学者宗仰等可为印证。
D.司马迁读孔子著作,深入文本,从而能想象孔子之为人,这与孔子学《文王操》
而能想象作者之为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②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5)选文第四段孔子两次学乐的经历,对我们的学习有哪些启示?依据文本,简
要概括。
(24-25高一上•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
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目:"登彼西山兮,采其
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材料二: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奉天下之贤士与
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
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
道笃而自知明也。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日: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
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韩愈《伯夷颂》)
材料三:
武王克殷,以殷遗民封纣子武庚禄父,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武王崩,
禄父与管、蔡作乱,成王命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
苏子日:武王,非圣人也。昔者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
敢,然数致意焉,目:“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日:“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伯夷、叔齐之于武王也,盖谓之弑君,至耻之不食其
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
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
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纣,纣不见伐,而以考终,或死于乱,殷人立君以事周命为
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岂不两全也哉?武王观兵于孟津而归,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
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无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归之,圣人所不
得辞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杀之,可乎?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武王亲以黄钺斩
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
武庚,盖亦不得已焉耳。般有天下六百年,贤圣之君六七作,纣虽无道,其故家遗俗
未尽灭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
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武王非圣人》)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o
殷人立A君以事B周C命D为二王后E以祀F殷G君臣之道H岂不两全也哉?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及饿且死”的“及”解为“到”,与《登泰山记》“皆不及往”的“及”不同。
B.微二子,文中指微子和伯夷叔齐两人,韩愈在文中强调他们三人都有高洁的品
格。
C.相,文中作为动词使用,指辅佐之意。古时“相”为百官之长,后通称宰相。
D.黄钺是指饰以黄金的长柄斧子,一般作为天子仪仗或用以征伐,文中是后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伐纣之后,天下归顺,但是伯夷、叔齐认为武王是通过暴力的手段来解决
暴君统治造成的社会问题,对此并不认可,所以不食周粟。
B.韩愈认为武王、周公都是圣贤之人,他们汇集了天下的贤才与诸侯去讨伐殷纣,
大部分人都支持他们的做法。
C.武王死后,禄父连同管叔鲜、蔡叔度叛乱,同时许诺微子可在宋立国称王,成
王因此命令周公讨伐他们。
D.苏轼认为周文王时,各路诸侯无需召唤就自行前来拜谒进贡,因此才能够承受
天命而称王天下,有资格来行使天子的职事。
8.下列不能作为苏轼“武王非圣人”一说的论证依据的一项是()
A.武王作为殷商臣子,以臣下身份诛杀殷纣,从礼法上来说属于弑君,这种行为
遭到伯夷、叔齐的不耻,也违背孔子的理念。
B.殷纣虽然残暴,然而周文王时也没有兴兵讨伐,武王作为人子不能继承父亲仁
政,观战孟津而最终决定诛杀纣王,这种行为不合孝道。
C.武王是否能够称王取决于人心向背,殷纣统治暴虐必然遭人唾弃,只要武王布
施仁德,自会得到人民亲附。如今以暴易暴,方式手段非正义。
D.武王杀掉纣王而分封其子武庚,武庚自然会因替父报仇而反叛。武王这种试图
安顿天下的处事之道并不合理,为社会动荡埋下祸根,施政策略不妥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2)纣若改过,否则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
(24-25高一上•江苏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题。
材料一:
鄂尔泰,字毅庵。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后袭佐领。从圣祖猎,和诗称旨。世宗在藩邸,
偶有所嘱,鄂尔泰拒之。世宗即位,召曰:“汝为郎官拒皇子,其执法甚坚。“深慰谕
之。雍正元年,充云南乡试考官,特擢江苏布政使,察太湖水利。于廨中建春风亭,
致能文士。迁广西巡抚,调云南,以巡抚治总督事。贵州仲家苗为乱二十余年,巡抚
石礼哈请用兵,上久未定,诏诰鄂尔秦。遂上疏矣改土归流①事,疏入,上深然之。
会石礼哈疏报遣兵击破谷隆诸隘,擒其渠及诸苗之从为乱者。鄂尔泰遣兵三道入,破
降数十寨,抚苗民五百余户,察出荒熟田地三万亩。又以镇远土知府刁潸、霏益士知
州安於藩素凶诈,计擒之,改土归流。鄂尔泰疏报仲家苗悉定。上嘉其成功速,令议
叙。旋条上经理仲苗诸事,报可,真除云贵总督。云南南鄙与安南接,高其倬疏言,
安南国界应属内地者百二十里,请以河为界。安南国王黎维福奏辩,上命鄂尔泰清察。
鄂尔泰请与地八十里上从之敕谕安南维福表谢雍正十三年,台拱苗复叛。上命设办理
苗疆事务处,以鄂尔泰等董其事。苗患日炽,焚掠诸地。鄂尔泰以从前布置未协,引
咎请罢斥。允其请,予休沐,仍食俸。世宗疾大渐,鄂尔泰仍以大学士与张廷玉等同
被顾命。高宗即位,命总理事务,乾隆四年,命鄂尔泰按视河道,寻加太保。十年,
以疾乞解任。上慰留,加太傅。卒,命遵遗诏配享太庙,并祀贤良祠,赐祭葬,谥文
端。
(选自赵尔巽等《清史稿》)
[注]①改土归流:指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土,土司、土官,由少数
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流,流官,由朝廷派遣的、非世袭的地方官,有流动性。
材料二:
流上之分,殆以地属边鄙,入版图未久,蛮烟瘴露,穷岭绝壑之区,人迹罕到。官斯
地者,其于狒俗苗情实难调习,故令士官为之钳制,以流官为之弹压,开创始势,不
得不然。今至有明以来已数百年,中外一体,流土同官,既有职衔,宁无考察?乃仍
以夷待夷,遂致以盗治盗,徒令挟土司之势,以残虐群苗,随复逞群苗之凶,以荼毒
百姓。横征苛敛,贡之朝廷者百不一二,而烧杀劫掳,扰我生民者,十常八九。然所
以清盗之源者,莫善于保甲之法,无微不烛,无远弗照,而后军民相得以安。
圣谕:流官有设立吏目者,职分卑微,无印信可行,无书役可遣,土司意中倘有轻忽
之念,则未必肯遵其约束,今可否酌土司之大小,将微员如何改设,重其职守,使流
土相适地方。
(选自雍正《朱批谕旨•鄂尔泰分别流土考成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鄂尔泰请A与地B八十里C上D从之E敕谕F安南G维祠H表谢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招引,与《劝学》“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
B.迁,贬官,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迁”意思相同。
C.所以,用来……的,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
同。
D.烛,照,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鄂尔泰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受到祖上荫庇,继承佐领职位,并且在跟随康
熙打猎时,所作的诗歌符合康熙心意,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干。
B.雍正作为皇子时,曾有求于鄂尔泰,但遭到他的拒绝,雍正即位后谈到这件
事时好言抚慰他,临终前任命他和张廷玉等人同为顾命大臣。
C.鄂尔泰的才干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认可,在乾隆即位后,他奉
命完成了从未接触过的巡视河道水利的差事,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D.在苗疆事务治理方面,雍正非常重视鄂尔泰的意见,同意鄂尔泰提出的改土
归流的举措,并提出加重吏目职守,使流官士官相互配合和适应。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及教材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石礼哈疏报遣兵击破谷隆诸隘,擒其渠及诸苗之从为乱者。
②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姚鼐《登泰山记》)
14.材料一两次提及“改土归流”,试根据材料二分析“改土归流”的原因。
(24-25高一上•江苏无锡・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骥一日而千里,鸾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
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
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
“有厚无厚”之察①,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之行②,非不难也,然
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
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蹉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厌其源③,开其渎,江河可羯;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
也④,岂若跛鳖之与六骥是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
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
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
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持挈当世⑤,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
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
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
三纲弛绝,斯道竞不坠矣。
(节选自杨俅《荀子序》)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期名家学说中的一些命题。②倚魁:
怪异。③厌:堵塞。④县:同“悬”。⑤椅挈:椅摭,指摘。
1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礼A然B而然C则是D情安礼也E师F云G而云H则是I知若师也。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折骨绝筋”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B.故,缘故、原因,与《琵琶行并序》“暮去朝来颜色故”的“故”意思不相同。
C.所以,用来……的,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非徒诸子之言也”与《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之”用法相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无止境地追求无法穷尽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荀子是否定的,他认可君子
之行有所止。
B.再小的事,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如果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时而向左时而
向右,也是不利的。
C.荀子强调了礼和老师对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修身应遵循礼的准则,重视老
师的示范引领。
D.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杨掠认为荀子学说有助于巩固王道,其
地位高于孟子。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骥一日而千里,鸳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2)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19.材料一第一段中“跛鳖千里”的比喻阐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24-25高一上•江苏盐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出猎。归召晏子而问之日:“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
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
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
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桓公问于管仲日:“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毋害于霸乎?”管仲对目:“此极
非其贵者耳,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何如而害霸?”管仲对曰:“不知贤,害霸;
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复使小人参之,害霸。“桓公:“善。”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
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
范、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三: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
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日:“此
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度敦趣。及谒见,
与语,帝大说,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
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日:“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
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
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日:“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
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羯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2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今日A寡人B出猎C上山D则见虎E下泽F则见蛇G殆所谓之H不祥也?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贤而不知”与《师说》“吾从而师之”中的“而”用法不同。
B.说,同“悦”,喜欢;与《静女》“说怪女美”的“说”意思相同。
C.中,合于、符合;与《劝学》中“其曲中规''的"中''意思相同。
D.思、,想念;与《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思”意思相同。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国君对贤人“不知、不用、不任”是国之不祥,而景公出猎所见与
不详无关。
B.管仲认为,酒变酸、肉腐烂之类生活琐事并不妨害称霸,由此引出齐桓公的“尊
贤”论。
C.孔子认为,尊重贤能的人却不任用他,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远离他,仍然难以
治理好国家。
D.常何上奏的建议得到唐太宗认可,但常何说是自己门客马周所写,可见常何
是忠信之人。
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怨仇并前,范、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2)太宗即召之,未至间,遣使者四度敦趣。
2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治国要知贤、用贤、信贤,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
现了这一点?
(24-25高一上•江苏盐城亭湖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虽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
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杆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
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②
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
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
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节选自乐正克《学记》)
材料二: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
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④,便被举主取去,今皆
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
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
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
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
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节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
【注】①杆格(hange):互相抵触。②道,通“导”,引导。③节目:原指树木枝
干交接处、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④才尘忝后:指通过科举考试
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谦词。
25.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知其心A然后B能救C其失也D教也者E长善F而救G其失者也。
2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事理、规律,与《登泰山记》中“道中迷雾冰滑”的“道”意思不同。
B.“则勤苦而难成”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两句中的“则”意思相同。
C.术,方法、策略,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术”意思不同。
D.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与成语“治国安民”中的“治”意思不同。
2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记》认为: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
位。因为民众需要教化学习。
B.《学记》中阐释了教育兴旺的四个原因及其衰败的六个理由,认为君子洞察
明晰这些后就可以做老师了。
C.苏轼在给王庠的回信中,肯定了王庠优秀的才能,相信他经过多年的积累和
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
D.苏轼认为自己提出的学习之法有些迂阔笨拙,有一天学业有成了,会八面受
敌,比不上那些广泛涉猎的读书人。
28.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29.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谈谈材料二中苏轼是如何引导启发王庠等年轻人的。
(24-25高一上•江苏盐城东台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游双溪记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
弟仲严,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
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目双溪。松
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
状万变。夜共一镣,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
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爰。从
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
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选自姚鼐《惜抱轩诗文集》)
材料二:
观披雪之瀑记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
中陷为石潭大腹弃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
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日:“敷阳王孚信道、建安
陈信臣、荥阳张跷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凡三十六字。“信臣''"皇
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
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
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诗文集》)
3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水源出乎A西山B东流C两石壁之隘D隘E中陷为石潭F大腹G弃口若罂
3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巳,是天干地支纪日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的“壬戌”不一样。
B.登,是升任的意思,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身登青云梯”的“登”意思不同。
C.“蛇折雷奔”中“蛇”“雷”的用法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上”“下”
用法相同。
D.“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的句式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不
同。
3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语言简练,不发议论,极少流露个人情感,而《游双溪记》则
不乏有直抒胸臆之词。
B.《游双溪记》作者置身于家乡的美景,凭吊功成身退的乡人前贤张文端,因
而顿生辞官归隐之心。
C.两篇文本对于景物的描写皆用比喻,生动形象,开合适度,自然清新之中给
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D.《观披雪之瀑记》中石潭壁上刻文和《登泰山记》中道中石刻都属于人文景
观,体现作者的文化追求。
3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穿。
(2)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
34.请简要概括两篇游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4-25高一上•江苏盐城五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
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
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叹,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
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
先生城,请渝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日:“蕃,仁勇人也。''或者日:“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
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
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日:“朱讹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
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
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
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
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
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节选自韩愈《太学生何蕃传》)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
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目:“彼与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3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是故蕃之A仁义充B诸心C行诸D太学E积者F多G施者H不遐也。
3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部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齿,并列。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中的“齿”意思相同。
B.雨,下雨。与"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意思和用法相同。
C.所以,……的原因。与成语“忘乎所以''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句读之不知”与“蚓无爪牙之利”的文言句式相同。
3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蕃在太学二十多年,学业有成,品行高尚,太学的学生都推崇称颂他,司
业、祭酒将他的事迹上报到礼部。
B.何蕃因为双亲年迈,想要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还向司
业阳城求助,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何蕃。
C.有的人认为何蕃既算不上仁义,也不勇敢,欧阳詹先生以何蕃在朱玳作乱之
时阻止太学生跟随叛军一事对此进行了驳斥。
D.材料二作者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进行对比,认为这是
圣愚之分的关键所在。
3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9.两则材料分别针对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请简要说明。
(24-25高一上・江苏常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四菩萨阁记
苏轼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
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板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为天王,
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板以逃。西奔于岐,
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板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
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板以归。既免丧,所尝与往
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轼用其说思先
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板故遂以与之。且告之日:”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师说课件
- 2025年春季教导处工作计划(附2至6月工作安排)
- 高中东南亚课件听
- 知识产权许可与转让常年法律顾问服务协议
- 城市绿化工程合同签订条件及植物养护责任规定
- 离异家庭财产分割及子女教育基金协议
- 离婚协议书撰写参考:共同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协议
- 如何在初高中生中进行性别平等教育
- 巴鲁兄弟的幽默漫画规程
- 优雅走向成功的商务礼仪课程
- 室内电梯安装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 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角度谈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 小儿支气管肺炎课件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 DB32-T 3751-2020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标准-(高清现行)
- 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
- 原创领袖的风采-易发久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中规定的个文言实词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 苹果电脑的发展史ppt课件
- 北京中考英语词汇表1600词汇+词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