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1页
202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2页
202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3页
202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4页
2025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文言文阅读

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课内阅读

1.(2023•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感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1)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一狼径去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皆以美于徐公

C.七里之郢出郢相扶将

D.星天时不如地利也星故学然后知不足

(2)翻译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二、对比阅读

2.(2021•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

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④之。……故从其四欲⑤,则远者自亲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

知予之为取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②佚乐:使......安乐。③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

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腰白玉之坏

B.知非不深也南冥者,天河也

C.零而去之与人期行,相零而去

D.故丛其四欲,则远者自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丛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西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财山不加增

B.域民不"封疆之界以钱覆其口

C.民恶贫贱,我富贵之前人之述备矣

D.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不效,则治臣之罪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

为""(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

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

施,利民要有真成效。甲文中的_____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3.(2021・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与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争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呼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乙】

高祖日:”列侯诸将兀敢隐臊皆言其情童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

目:“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日:“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

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巴彦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冬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季而去之②亲戚畔之

③银国家④连百万之军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书城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连百万多军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我们也可以用

【甲】文原句②""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刘邦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4.(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日:"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用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

下,兽之走扩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旷(kuang):原

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套而去之()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所晋勿施尔也()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翻译o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妨也。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参考答案

【答案】1.(1)B

(2)所以君子要么不去发动战争,要发动战争一定会胜利的。

(3)示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文王姬吕为西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

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面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弊送了商朝。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A.动词,离开/动词,离开。意思和用法相同。

B.介词,凭借/动词/动词,认为。意思和用法不同。

C.名词,外城/名词,外城。意思和用法相同。

D.代词,这,这样/代词,这,这样。意思和用法相同。

故选Bo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

故:所以;必:一定;胜:取得胜利。

(3)本题考查理解主旨的能力。

依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可知,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

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

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胜算越大;反之亦

然。据此,组织答案语言即可。

示例:楚汉之争的事例就能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

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

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

突圈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2.(1)C(2)D

(3)①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②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是治国的法宝。

(4)人和从其四欲施行仁政("得道")。

【分析】2.(1)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环:包围,围绕/环形的玉;

B.池:护城河/池塘;

C.委:都是“舍弃”的意思;

D.从:顺从,听从/跟从,跟随;

故选Co

(2)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而:表顺承,且/表转折,去k

B.以:介词,凭借/介词,用;

C.之:代词,他们/助词,的;

D.则:都是"连词,那么";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的"寡(少)、畔(同‘叛’)、顺(顺从)"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②句中的“故(所以)、予之为取者(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宝(法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①从甲文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知,其所强调的"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②从乙文中的"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故从其四欲"可知,"从其四欲"就可以赢得民心。

③甲文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而要做到“人和",就要实施“仁政",这也正是孟子的思想。

【点睛】参考译文:

【乙】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

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此,满足上

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

于民就是取之于民”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答案】3.(1)①离开②同"叛",背叛③镇守④统率(2)B

(3)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①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②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

(5)心胸宽广、善于用人之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析】3.(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

揣摩其意思。

①委而去之:守城一方弃城而逃。去:离开

②亲戚畔之: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同"叛",背叛。

③镇国家:镇守国家。镇:镇守。

④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连:统率。

(2)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

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

A.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小城。之:结构助词,的;

B.夫环而攻之: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之:代词,它;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之:结构助词,的;

D.连百万之军:统率百万的大军。之:结构助词,的;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

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

断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意思是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所以断句为"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至:极点;顺:

归顺,服从;运筹:制定策略,筹划;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决:决定。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内容分析。甲文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等内容阐述

的道理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乙文中"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

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等内容从侧面表现刘邦的心胸宽广;"夫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

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

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等内容表现刘邦能利用人所长。

刘邦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心胸开阔、能用人所长,所以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而项羽嫉贤妒能,不能和天

下任共享利益,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所以刘邦战胜了项羽。从而揭示了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道理。

【点睛】译文:

【乙】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

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

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

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

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

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