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开学摸底考(适合上海地区含解析)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开学摸底考(适合上海地区含解析)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开学摸底考(适合上海地区含解析)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开学摸底考(适合上海地区含解析)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开学摸底考(适合上海地区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开学摸底考(适合上海地区含解析)语文·全解全析(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___•长沙》)

(2),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失向来之烟霞。(李白《》)【答案】(1)怅寥廓,沁园春(2)契阔谈讌(3)惟觉时之枕席梦游天姥吟留别,【解析】故答案为:

(1)怅寥廓沁园春(重点字:寥廓沁)

(2)契阔谈讌(重点字:讌)

(3)惟觉时之枕席

梦游天姥吟留别(重点字:枕)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2.按要求选择。(5分)(1)一位朋友热心公益,但担心被孤立,小王可以引用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朋友大胆行善。(2分)A.谦受益,满招损 B.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C.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D.德不孤,必有邻(2)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书法是空间艺术,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要,是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来。A.在时间中体现出空间的节奏 B.体现时间和空间融合的节奏

C.在空间中体现出时间的节奏 D.体现不同的时间变化的节奏【答案】(1)D(2)C【解析】(1)A强调“谦虚”。

B项原意是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强调的是“心地平坦”。

C项意为善行需要长期积累方能使人成名,阐述了善行积累对于个人成名的重要性。不符合热心公益的初心。

D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切合语境。

故选:D(2)语段的内容是传统书法,联系上下文,前面说“但传统书论更强调它的时间性”,后文提到“抽象的线条展示出生命变化的趣味”,强调的是时间性,但不脱离空间。

故选:C。二阅读(50分)(一)阅读《乡土本色(节选)》,完成第3—6题。(10分)乡土本色(节选)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④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⑥“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⑦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⑧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3.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天“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6.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答案】3.A4.C5.B6.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联系,并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并没有作抽象意义的说明(孝,就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解析】3.B项依据第②段“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可知“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理解有误;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理解有误,依据第④段可知,那是“机械的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D项依据第④段“无须选择”可知,“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理解有误。4.A项“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说法绝对;B项强加因果;C项见第⑥段;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不合文意。5.“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无中生有;A项见第④段;C项见第⑦段;D项见第⑧段。6.首先明确题干问题本质,问题由原文第7段“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展开具体内容补充,是用来证明7段的分论点“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也恰恰是符合“没有作抽象意义的说明”这一特征。(二)阅读《命若琴弦》,完成第7—10题。(13分)命若琴弦史铁生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③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到:“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④“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⑤“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⑥“你信不信?”

⑦“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⑧“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

⑨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⑩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⑪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是冬天。没有声息,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老瞎子蹒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哀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⑫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的心弦断了,有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他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但他得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境。

⑬他一路走,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知道怎么对徒弟说了。

⑭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捡了些柴,打起一堆火。小瞎子渐渐有了哭声。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候着。火头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

⑮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⑯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⑰“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⑱“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⑲“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⑳“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㉑“一千二?”

㉒“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㉓“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㉔“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㉕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㉖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作品选》,有删改)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请加以赏析。(3分)8.从故事情节上看,老瞎子对药方这个谎言的认识有个过程,请作简要概括。(4分)

9.请简要分析小说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10.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3分)【答案】7.把人走动时帽子的起伏比成随着河水流动(将人的行走比作不安静的河水),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表现老少两位盲人行走的匆忙艰难,生活的忙碌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暗示下文老瞎子为弹断琴弦重建光明的奔波,与文末呼应,使文章首尾圆合,(增强宿命感)。

8.追逐谎言——发现谎言——认同谎言——传承谎言。

9.描述了老瞎子说书的精彩开场场面,从正侧两面表现了老瞎子说书技艺高超深受欢迎,并乐在其中,为下文得知真相后走出焦虑,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做铺垫。

10.题目源于老瞎子的师父的话“记住,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出好听的曲子,生命在追求目标中才能找到意义。弹好了就够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只要活下去,就行了。那一根根断弦就像是人生不断奋进的历程。【解析】7.这里比喻的本体是“人走动时帽子的起伏”,喻体是“不安静的河水”,既从浅层次写出了盲人行走的状态,也从深层次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情,结构上还与下文“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呼应。

8.老瞎子对药方这个谎言的认识过程,就是整个情节展开的过程。从开头到13段,老瞎子一直非常积极地说书,为的是弹断一千根琴弦,这是“追逐谎言”。

从14到22段,老瞎子终于弹断一千根琴弦,可是师父留给他的药方却是一张白纸,这是“发现谎言”。

从23到25段,老瞎子明白了师父的苦心,知道“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也知道徒弟需要他,这是“认同谎言”。

从26到32段,老瞎子将师父骗自己的话如法炮制讲给徒弟听,并希望徒弟永远不要有发现谎言的一天,这是“传承谎言”。

9.根据上文看,师徒二人紧赶慢赶,为的是达到弹断一千根琴弦的目标。这段描述了老瞎子说书的精彩开场场面,而这个场景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听众的表现是对他技艺的最好肯定,同时也是他知道真相后能够走出失落的重要原因。所以,这段话内容上从正侧两面表现了老瞎子说书技艺高超深受欢迎并乐在其中,结构上为下文得知真相后走出焦虑、理解师父的良苦用心做了铺垫。

10.标题是化用了老瞎子师父的一句话“记住,人的命就象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文章的情节也是紧紧围绕老瞎子要达到弹断一千根琴弦的目标展开,他的人生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无比美好。当他揭开谎言后,便没了之前的激情,之后才悟明白师父的话外之音,最后用“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这句话暗示主旨。所以,从情节上看,“命若琴弦”指的就是弹好了就够了,即使希望落空,只要活下去,有目标就有盼头。从主旨上看,“命若琴弦”指的就是那一根根断弦就像是人生不断奋进的历程,生命在追求目标中才能找到意义。(三)阅读《偶成》,完成第11—13题。(6分)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11.从诗歌体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1分)12.选出对诗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诗中的“轻”是“轻视,轻松放过”的意思。B.“池塘春草梦”化用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表达了诗人朱熹对南国早春的歌咏。C.这是一首劝学诗,诗歌形象生动地劝诫世人不要虚度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光阴。D.全诗通过梦未醒、梧叶秋声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13.请结合全诗分析“春草”“梧叶”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和作用。(3分)【答案】11.七言绝句12.B13.“春草”“梧叶”象征美好,写出自然美景的特点,是春天的写作。用在此处,比喻光阴转瞬即逝,突出对光阴的珍惜。

【解析】11.这首诗共四句,每一句七个汉字,故本诗为七言绝句。

12.B.“表达了诗人朱熹对南国早春的歌咏”错误,这是化用谢灵运的诗句,用在此处,表达内心的感慨,并非是歌咏春天景色。

13.春草:“春草”代表着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开始,就像春天的到来一样,给人以新的希望和活力。诗人通过“池塘春草梦”这个典故,表达了青春的美好时光如同一场春梦般短暂而易逝。梧叶:“梧叶”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诗中的“阶前梧叶已秋声”意味着即使人们没有察觉,时间也在悄然流逝,就像梧桐叶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秋天的声音。这两个意象通过鲜明的对比,生动形象地比喻,展现了季节变化之快,光阴流逝之快,劝诫人们每一寸光阴都要好好珍惜。

译文: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赏析:

《偶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的前两句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年轻人们;后两句是含蓄而形象地写出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的感受。全诗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备增劝勉的力量。(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3分)①韩愈,宇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②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③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④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⑤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⑥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洎举进士()(2)二人名位未振()15.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辟为巡官A.征召B.开辟C.通“避”D.排除(2)累被摈黜A.疲劳B.连及C.累计D.多次16.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17.把第⑤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18.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韩愈人物形象。(3分)【答案】14.(1)考中(2)显达15.(1)A(2)D16.C17.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18.①主动求学,积极上进。从小刻苦学习,不需要别人敦促。②操行坚定正直,敢说真话。对宫市的弊端敢于进言。③为人宽宏通达。和朋友交往无论对方仕途得意或失意他都不改变态度。④乐于援助他人。对后辈给予照顾,即使自己的早饭供不上了也不在意。【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1)“举”,考中。句意:等到考中进士后。(2)“振”,显达。句意:两人的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1)A.“辟”,征召。句意:被征召为巡官。故选A。(2)D.“累”,多次。句意:多次被朝廷排挤贬黜。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大内”指皇宫,是“入”的地方,作其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留禁中三日”构成动宾补完整的句子,应与后面内容分隔开,且“诸寺”作“送”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D。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虽”,即使;“退公”,处理完公事;“谈宴”,交谈会餐。“顾”,理睬。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段写韩愈求学,“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可以看出韩愈在学习上很刻苦,很主动,不需要别人的督促。第二段写韩愈面对宫市的弊端“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用几千字的奏章来劝谏这件事,可以看出韩愈的正直与敢于说真话。最后一段提到韩愈的交友,“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这说明他和别人交往之时不受处境或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他为人的宽宏通达。而且最后一段还提到韩愈对于后辈的照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自己都早饭无法供应还照顾后辈,可以看出他乐于援助他人。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等到考取进士时,(韩愈)在公卿之间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大力为他传布名声,因此他在当时很出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做掾曹。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五)阅读《壮士缚虎》,完成第19—22题。(8分)壮士缚虎

①沂州山峻险,故多猛虎。有焦奇者,日徒步入山,遇虎辄手格毙之,负以归,如是为常。一日入山,遇两虎帅一小虎至。焦性起,连毙两虎,左右肩负之,□以小虎生擒而返。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

②富家某,钦其勇,设筵款之。焦于座上,自述其平昔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益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耽耽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③夫能缚虎而不能缚猫,岂真大敌勇小敌怯哉,亦分量不相当耳。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材者宜知,用材者益宜知也。19.可填入第一段方框内的虚词是()(1分)A.而B.岂C.盖D.然20.对第一段“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众人害怕逃跑反衬焦奇出众的能力。B.写出焦奇打死老虎后骄傲自得的样子。

C.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焦奇的平易近人。D.与后文焦奇无法抓住一只小猫相一致。21.第二段以“曳尾徐步”四字写猫生动巧妙,请加以赏析。(3分)22.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答案】19.A20.A21.“曳尾徐步”中“曳”是动词,“摇着”,“曳尾”是摇着尾巴的意思;“徐”是“慢慢地”,“徐步”就是慢慢地踱步。“曳尾徐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面对看似强大的敌人时镇定自若、洋洋得意的样子。以此反衬出焦奇在小猫面前的无计可施,为下文揭示道理作铺垫。

22.怀才者应当知道,本领再大也是有局限的,人当有自知之明;用人者应当知道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解析】19.A原文中说:焦奇性起,连着杀死两只虎,左右肩各背负一只大虎,并且把小虎活捉然后返回。

A.而,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B.岂,副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等。这里没有反问语气,“岂”不合语境。

C.盖,副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这里没有推测语气,“盖”不合语境。

D.然,指示代词,如此,这样;表转折,然而。这里没有转折语气,“然”不合语境。

故选:A。

20A

B.“写出焦奇打死老虎后骄傲自得的样子”错,焦奇“笑语自若”,意思是焦奇谈笑自若,指他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这句话是对他的赞扬。

C.“使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焦奇的平易近人”错,没有使用夸张手法。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众人都躲的远远的”这里是写实。

D.“与后文焦奇无法抓住一只小猫相一致”错,“众皆辟易,焦笑语自若”主要是运用对比手法,以众人害怕逃跑反衬焦奇出众的能力,为下文写他无法抓住一只小猫形成巨大反差。

故选:A。

21本题没有典型的修辞手法,那就从词语的运用入手,先观察动词形容词的运用。考查词语运用,先判断词性并释义。“曳尾徐步”中“曳”是动词,“摇着”,“曳尾”是摇着尾巴的意思;“徐”是“慢慢地”,“徐步”就是慢慢地踱步。然后说词语运用的特点,“曳尾徐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面对看似强大的敌人时镇定自若、洋洋得意的样子。最后说明词语运用的效果及结构上的作用,写小猫,是为写主要人物服务的,属于以物衬人,用小猫的“曳尾徐步”来反衬出焦奇在小猫面前的无计可施,为下文揭示道理作铺垫。

22“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写作意图”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本文是直接在文章后面揭示出来的:“怀材者宜知,用材者益宜知也。”所以本文的写作意图也就在这两个方面。再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本文中焦奇能捉住老虎却不能捉住猫,是“分量不相当罢了”,焦奇自认为本领强大,不把猫放在眼里,却抓不住它,从“意气自豪”到“面墙呆望而已”,可以看出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怀才者应当知道,本领再大也是有局限的,人当有自知之明。富人让焦奇去抓猫,相当于用“函牛之鼎烹小鲜”,大材小用,也是不能发挥其作用的,告诉我们用人者应当知道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参考译文:

沂州山势险峻,所以多有猛虎。有一个名叫焦奇的,每天步行进入大山,遇到老虎总是徒手搏斗杀死它,背着老虎回家,像这样是经常事。一天焦奇进山,遇到两只老虎带着一只小虎。焦奇性起,连着杀死两只虎,左右肩各背负一只大虎,并且把小虎活捉然后返回。众人都躲的远远的,而焦奇却谈笑自若。

有一个富人,钦佩他的勇敢,设筳款待他。焦奇在座位上,自己讲述他平时捉虎的情形,听的人都变了脸色。而焦奇更加夸大其词,嘴里大讲特讲手上指指画画,洋洋得意。突然一只猫,登上筵席抓食物,腥汁淋漓满座上,焦奇以为是主人的猫,听任它大嚼而去。主人说:“邻家孽畜,竟然如此讨厌!”不一会儿,猫又来了。焦奇急忙起身出拳打它,座上的菜肴全都倒碎了,而猫已跳趴在窗户角落。焦奇大怒,又追打它,窗棂全裂了,猫一跃登上屋角,目视眈眈看着焦。焦更加生气,伸开胳膊拿出擒拿的动作,而猫嗥的一声,摇着尾巴迈着慢步,跳过邻居家墙而离去,焦奇无计可施,面对着墙呆呆望着罢了。主人拍手大笑,焦非常惭愧地走了。

能捉住老虎却不能捉住猫,难道真是遇到大敌勇敢遇到小敌怯懦吗,也是分量不相当罢了。装牛之鼎,不能用来烹小鱼,千斤之弩,不能用来射鼷鼠。怀材的人应该知道,用材的人更加应该知道了。三写作(40分)23.根据要求写作。激情对于行动,是利大于弊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范文】做一个迎接晨光的人激情对于行动是利大于弊吗?私以为激情确实有利于行动的发起,但仍需谨戒。所谓激情,是源于内心本源的冲动与渴望,它常常有狂热与非理性的色彩,一如尼采所描绘的“酒神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