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文言文阅读 学案2(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文言文阅读 学案2(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文言文阅读 学案2(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文言文阅读 学案2(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文言文阅读 学案2(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限时训练

题组一基础练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⑪日削月害!I,以趋于亡(《六国论》)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

师》)________

Q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答案: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

于“

②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

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⑩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0副词,同“已”,“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画友麋鹿(《赤壁赋》)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面笑(《荆轲刺秦王》)

④君子博学百日参省乎己(《劝学》)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⑨赂秦耐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答案: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本(《师说》)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答案: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

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结构助词,“的”

⑪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虽九死不犹未悔(《离骚》)

③基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于乱石间择基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⑤则或咎不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⑥基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⑧臣从不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①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语气助词,无义

③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代词,表第三人称,“他的”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③州司临门,急干星火(《陈情表》)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

答案:①介词,“从”

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介词,表比较,“比”

④介词,“向”

⑤介词,“对”“对于"

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骰之战》)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序》)_______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答案: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介词,“被”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⑦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⑧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贝h与'乎、也'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他(《过秦论》)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停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答案:①同“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疑问副词,“怎么”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答案:①副词,“才”“就”

②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副词,“甚至”

⑥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耳适南冥也(《逍遥游》)

②誓不相隔卿,耳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③固不如也!耳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又有若老人咳耳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⑤旦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⑥耳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旦已久疲(《赤壁之战》)

⑧臣死耳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答案:①副词,“将”“将要”

②副词,“暂且”“姑且”

③副词,“将要”

④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⑦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连词,表让步,“尚且”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骰之战》)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以茬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芳(《诗经•卫风•氓》)

答案:①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动词,“似”“好像”

④代词,“这样”

⑤动词,“及”“比得上”

⑥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答案:①名词,“处所”“地方”

②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且厚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置《石钟山记》)

④犹且从师而问厚(《师说》)

答案: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代词,相当于“之”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国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②或应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③国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⑥罔不国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⑦项王即日应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答案:①介词,“趁机”

②介词,“随着"

③介词,“通过”

④介词,“因为”

⑤连词,“于是”“就”“便”

⑥介词,“依照”“根据”

⑦副词,“便”“就”

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骰之战》)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答案:①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副词,“原来”“已经”

③副词,起突出强调作用,“就是”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答案:①介词,“和”“跟”“同”

②连词,“和”“跟”“同”

③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④动词,“亲附”“亲近”

⑤动词,“给予”

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_

④生平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答案:①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呢”

④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⑥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①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

③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有(《塞翁失马》)

②当其南北分看,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看?(《鸿门宴》)

④何春?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

⑤求人可使报秦君,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古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有(《庖丁解牛》)

答案:①代词,”……的人”

②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⑦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题组二语段练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

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贫故竭力饮助。

崇祯末,旱煌相仍,民残手道路,君岁减康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

力之家,全活甚众。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

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蹶;流涕

日:“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日: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日: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

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

上下相安,西盗贼不作。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

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若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

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君不以贫故竭力依助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f民殛于道路

B'i河内凶,则移其民干河东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I秦以城求璧画赵不许,曲在赵

[不庶几于是者与

D]尔基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

“以”,均为介词,因为。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

介词,到。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是连词,

表假设关系。D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概;第

二个表示祈使,一定。

答案:A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

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乡里之间

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徐君的

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

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

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

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

来的人很多。可是,乙酉丙戌年间,盗贼四起。徐君以身作则保卫一方,

每听到盗贼来临,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壮士守卫防御。盗贼很仇恨

他,最后杀死徐君。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

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

家,徐君因为好义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

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

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

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

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

为徐君写的文章了。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

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注]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

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腹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口嗣

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

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

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

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

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

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口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口死。一军尽覆。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口死

A.①因②且③乃B.①为②而③以

C.①因②而③以D.①为②且③乃

解析:本题考查“因、为、且、而、乃、以"六个虚词的用法。①

写卢象昇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主和派杨嗣昌、高起潜

的阻挠。“因”在此处似乎只有表原因可讲通;“为”作介词,可表被动,

表原因、目的。比较二者,表被动最合适,所以此处应用“为”,据此

可排除A、C两项。②写杨陆凯因为怕敌人乱砍卢象昇的尸体,因此就

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而”是连词,可以表因果,用于后一分句译

为“因而、因此”,合乎语境;而“且”要么表递进,要么表并列,要

么表让步,这里都讲不通。据此可排除D项。③写杨陆凯为护卫卢象

昇的尸体背上挨了二十四箭因而死掉了。“以”和“乃”都有表承接的

用法,但是这句更强调杨陆凯的死因,用“以”更恰当。

答案:B

【参考译文】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

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来护卫京师。赐予卢象昇尚方宝剑,统率

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卢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

郊区。这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议。卢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

慨地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

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

但是很多事都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卢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

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卢象昇指挥,山海关、

宁远等各路部队归高起潜指挥。卢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

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兵分三路……卢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昇进兵到了贾庄。当时高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

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卢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高起

潜不接应。卢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卢象昇带领中路部

队,虎大威率左路,杨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第二天,(清

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

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卢象昇挺

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

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

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整个部队

都覆灭了。

2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及裴延龄诬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目:

“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

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藏罪。

顺宗方为皇太子,乃开救,良久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

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选自《新唐书•阳城传》,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乃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论延龄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吾当取白麻坏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哭于廷

ci得复见将军干此

J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与文中“为开救”的“为”字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解析:(1)C项,均为介词,在。A项,连词,于是、便/副词,竟

然。B项,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D项,语气词,表判断和肯定/

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

(2)A项与例句均为介词,替、给。B项,成为。C项,介词,因为。

D项,介词,被。

答案:(1)C(2)A

【参考译文】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官员时,皇帝对陆贽等

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

谏官一职,不能让皇帝杀无罪的大臣。”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在延英

殿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情绪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

辩是非,多日不止。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顺宗当时是皇太

子,为阳城展开营救,过了很长时间,阳城得以免罪。可是皇帝的怒气

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阳城扬言:“(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

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延上哭来破坏这件事。”皇帝最终没有任命裴延龄为

相,正是阳城的功劳。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召晖拜为郎。晖寻个病去,卒业于太学。

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

家。人或讥焉,晖日:“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骡骑

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海。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

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微不奉法。苍坐朝堂,漏耳尽,而求

璧不可得,顾谓掾属用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

之日:“我数闻璧西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

之。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删改)

注]掾属:佐治的官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乃召晖拜为郎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漏耳尽,而求璧不可得

B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我数闻璧画未尝见,试请观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焉”字,与“骡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

甚礼敬带”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帚

B.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

C.犹且从师而问帚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解析:(1)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转折,却。A项,副词,于

是、就。C项,介词,因为。D项,连词,表转折。

(2)C项与例句均为代词,他。A项兼词,相当于“于此B项形

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D项句中语气词,表示停

顿,相当于“也”。

答案:(1)B(2)C

【参考译文】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城人。起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都在长

安学习,有旧交。等到光武帝即位后,探访朱岑,这时朱岑已死,于是

召朱晖做郎官。朱晖不久因病离职,毕业于太学。

后来朱晖做了郡吏,太守阮况曾经想买朱晖家的婢女,朱晖不答应。

等到阮况死了,朱晖送厚礼到阮况的家。有人讥讽他,朱晖说:“从前

阮府君有求于我,实在是怕用财物污辱了他。”骡骑将军东平王刘苍听

说后,提拔朱晖,对他十分礼遇尊崇。正月初一,刘苍应当入贺。按照

旧例,少府给璧玉。这时阴就为府卿,(自认为)高贵并且骄横,官吏傲

慢而不守法。刘苍坐在朝堂之上,更漏将尽,而璧玉找不到,刘苍回头

对佐治的官吏说:“怎么回事?”朱晖看见少府主簿手持璧玉,就去欺

骗他道:“我多次听说有璧玉却不曾见过,请给我看看。”主簿把璧玉给

朱晖,朱晖回头召令史给刘苍。刘苍行礼已毕,对朱晖说:“你自认为

与蔺相如哪个强些?”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南屏石,无出奔云右者。奔云得其情,未得若理。石如滇茶一朵,

风雨落之,半入泥土,三四层摺。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黄寓庸先生

读书其中,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余幼从大父访先生。先生面焦黑,

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交际酬酢,八面应之。

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傻奴,杂沓芒前,未尝少错。客

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

生寝食冬不异也,余深服多。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未得其理

其如土石何

J夜即与同榻

蜩与学鸠笑之

|杂沓于前,未尝少错

cI青,取之于蓝而青干蓝

I先生寝食之不异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余深服之”的“之”字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而思报父母之仇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吾从而师之

解析:(1)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A项,代词,它的/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B项,介词,和

/连词,和。C项,介词,在/介词,比。

(2)D项与例句均为代词,他。A项,助词,的。B项,助词,宾语

前置的标志,可不译。C项,动词,去、到、往。

答案:(1)D(2)D

【参考译文】

南屏石,没有超过奔云石的。奔云石得到了南屏石的情致,但没有

得到南屏石的理趣。奔云石像一朵云南茶,被风雨吹落,一半陷入泥土

中,折叠了三四层。人走在那奔云石中,像蝴蝶飞入花心。黄寓庸先生

在那里读书,四方来求学的弟子有一千多人,门庭若市。我小时候跟随

祖父拜访过黄先生。黄先生面目黄黑,胡须很多,满颊胡须,目清口阔,

眉骨分明,鼻梁挺直,常爱张口大笑。交际应酬,八面玲珑。耳中听着

客人的谈话,眼睛看着送来的文书,手中写着回信,口中嘱咐奴仆,纷

杂繁多的事情放在面前,未曾有一点错误。客人到了,无论贵贱,用家

常的肉、饭款待他们,夜晚就和客人同床而卧。我有一书记官前往,这

个书记官非常丑陋污浊,先生和他一道吃饭、睡觉没有差异,我非常佩

服先生。

题组三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

凛然如成人,闻讲《江出春愁》,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

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常用。性不喜华靡,闻喜宴

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

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

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汆贱,亦可渐纾河东贵

余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

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

抚其子如是单,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

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

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事食不满分,或京师

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

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

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

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

下果断力行。”帝况昼久之旦得韭欲选宗室为继嗣者受此忠臣之宜但人

丕敢及耳光旦反宣此自谓必死丕意悭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

之。二光退木闻命,―复上魂旦」区向者进逸,意谓即彳工2“令寂无所闻,

此必有4、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4、人无远虑,特欲仓

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

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

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

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皇子辞不觉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

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词马光传》)

2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

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B.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

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C.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

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D.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

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解析:以对话“日”及虚词“之”“乎”“耳”等标志进行断句。

答案:D

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

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

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

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答案:C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

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

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

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

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解析:“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

答案:B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