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语文部编版课件-学案51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析同辨异鉴赏联系教材迁移_第1页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语文部编版课件-学案51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析同辨异鉴赏联系教材迁移_第2页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语文部编版课件-学案51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析同辨异鉴赏联系教材迁移_第3页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语文部编版课件-学案51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析同辨异鉴赏联系教材迁移_第4页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语文部编版课件-学案51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析同辨异鉴赏联系教材迁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51诗歌比较阅读鉴赏——析同辨异鉴赏,联系教材迁移复习目标1.分析诗歌比较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2.掌握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真题研透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2022·全国甲卷《画眉鸟》欧阳修《画眉禽》文同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比较意象作用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比较抒情技巧+情感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2022·浙江卷《楼前》[中唐]王建《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比较情感+表达技巧2020·浙江卷《秋江送别》[唐]王勃《送柴侍御》[唐]王昌龄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比较表达技巧2019·全国Ⅲ卷《插田歌(节选)》刘禹锡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比较语言风格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考向一诗歌形象异同比较对于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意象(形象),但是这个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形象异同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作用的异同比较。形象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内涵比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意与深层意有何异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比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形象异同题大都是“求异”比较,这是答题需要注意的地方。形象作用的异同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结构等方面解答。[技法点拨]释义诗歌形象的对比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内容。有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意象(景、物、人、事)描写优劣的比较。解题方法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明确题目比较的具体方向,一是弄清比较的对象,是比较人物形象,还是比较物象;二是弄清比较形象哪方面的特点;三是弄清是比较相同之处,还是比较相异之处,还是二者皆比。第二步:找意象,品内涵找出诗歌中刻画意象的词句,看其刻画了意象怎样的特点和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第三步:做整合,规范答按照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品味到的意象特征合并,然后选用术语分点分条作答。答题规范这两首诗都写了××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抒发了××情感。[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道峡似巫山朱使欣江如晓天静,石似暮云张。征帆一流览,宛若巫山阳。楚客思归路,秦人谪异乡。猿鸣孤月夜,再使泪沾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比喻的手法,写途中的所见:江水像刚刚破晓的天空一样平静,江边的石壁像暮云一样伸展开来。B.颔联首句紧承前文,来来往往的航船一览无余,好像沐浴着巫山的太阳,与“征帆去棹残阳里”意境相似。C.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厚,“思归路”与“谪异乡”相对,以“楚人”和“秦人”来影射诗人自己。D.整首诗歌围绕“思归”,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综合运用想象、烘托等手法,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B解析

B项,“好像沐浴着巫山的太阳”理解错误,“山阳”即山之南,这里是“仿佛置身于巫山之南”的意思;“与‘征帆去棹残阳里’意境相似”说法也不妥,前者是开阔明朗的意境,后者是雄浑苍凉的意境。★(2)郦道元在《三峡》中曾写道: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请简要分析这与本诗尾联中的“猿鸣”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作用。答案

①《三峡》中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与前文构成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表达的是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②《道峡似巫山》中,诗人借助“猿鸣”和“月夜”来烘托情感,借此表达旅途的孤独感伤和浓烈的思乡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事物形象的作用及作者情感的能力。《三峡》中几句内容意为,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文句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这是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三峡又一独特的景致,与前文构成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道峡似巫山》中尾联意思是,猿猴在孤月之夜啼叫,再次让我眼泪湿透了衣裳。猿鸣来象征寂寞和凄凉,诗人的心情也因此而深感孤寂,再次流下了相思之泪。诗人借助“猿鸣”和“月夜”来烘托情感,结合上联“楚客思归路,秦人谪异乡”可知,这是作者借此表达旅途的孤独感伤和浓烈的思乡之情。考向二语言艺术异同比较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字词句”比较题和“语言风格”比较题两类,这两类比较的方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技法点拨]释义一是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同一首诗版本不同,有时用语也不同,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解题方法第一步:审清题目。弄清要比较语言的哪一方面。第二步:分析归纳。“字词句”比较题:先理解诗歌有关“字词句”的表层义,再体会其深层义及其作用,后根据题目要求归纳出“字词句”特点、作用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1.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比较题:先品味诗歌怎样用词、怎样运用句式,再总结诗歌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处。注意总结时要采用术语,如朴素自然、婉约细腻、清新明丽、幽默讽刺、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等。答题规范模板一:我认为××句更好,此句运用了××手法(修辞格),使句子更××(生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的心情。模板二:①两诗中都写了××字(词)。②在前诗中,××字(词)××(统领、引领)下文,表现出对××的××(追求、向往),抒发了××的情怀。③后诗中的××字(词)则表现了诗人对××的××,抒发了××的情怀。[边练边悟]

2.(经典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夫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

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B★(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首先,从选词上说,《插田歌》(节选)多选用口语化词语,似是农民口中讲出,通俗易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选用典雅的词语来指称意象、表达感情,显得典雅庄重。其次,从韵律上说,《插田歌》(节选)采用民歌的表现手法,自然成韵;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七言律诗,讲求平仄严格,声韵调和。再次,从修辞上说,《插田歌》(节选)平白如话,少用修辞,即使用到比喻,也浅显生动,如“田塍”如“线”。《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引用典故,如“闻笛赋”“烂柯人”,对仗也工整。总之,《插田歌》(节选)质朴活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典雅平正。考向三表达技巧异同比较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考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有的明确了表现手法,有的没有明确表现手法,但都需结合作品分析、比较。[技法点拨]释义不同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解题方法1.要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对效果的分析)。2.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内涵、作用以及表达效果,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3.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甄别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甄别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继而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答题规范前诗运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后诗则用了××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抒发了××的情感。[边练边悟]

3.(2024·华大新高考联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张先①(注: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②巴子③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天外吴门清霅④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注】

①张先,浙江湖州人。②此注为作者自注。③巴子:指渝州,在今重庆市郊。④清霅(zhá):指雪溪,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的一条河流。(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明确此词是一首唱和词,并指明对象,据“折柳赠君”可推知是为送别唱和。B.首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场景,次句写巴山重叠处正是相逢之所,离情倍增。C.“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会、谈及旅途艰险难行,友人举杯祝愿作者能平安回家。D.“天外”暗示家乡之遥、虚写离情别意,而“春满缕”则实写家乡春意盎然的景象。D解析

D项,“而‘春满缕’则实写家乡春意盎然的景象”错误。“春满缕”是实写友人赠送的柳枝尽显盎然春意,而不是“实写家乡春意盎然的景象”,“折柳赠君”也蕴含着友人的赠别挽留之意,词人将归而同是“吴门住”的友人却留下了,勾起了友人的思乡之情。这里词人借“春满缕”来告慰友人,说自己会把它和友人的思乡之情一起带回家乡。★(2)“君家正在吴门住”与周邦彦《苏幕遮》中“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分别是如何抒发思乡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①前者间接抒情,借诗句的言外之意抒发思乡之情。表面上说友人的家乡在吴门,实则暗示了友人远离家乡,而“我”与友人是老乡,友人的思乡之情因“我”回家而起;②后者直抒胸臆,先以两地相距之遥(“住吴门”“长安旅”)从空间上突出离家之远,又以“久”字从时间上说明离家之久,以时空角度来强化词人的思乡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君家正在吴门住”这句诗从字面上是很难看出思乡之意的,因此其思乡之情只能是间接表达出来的,也就是说这句诗暗含言外之意,表面上只是在说友人的家乡,暗地里却表明友人远离家乡,而“我”和友人是老乡,友人因“我”回家而生思乡之情。“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则是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词人直接说自己长时间旅居在外,表达了思乡之情;“吴门”和“长安”是两个不同的地点,一是家乡,一是旅居之地,再加上“久”,从空间、时间上强调了词人离家之遥、离家之久,进而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考向四思想感情异同比较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出现的相同或相近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这都是由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不同造成的。因此,比较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重视知人论世。[技法点拨]释义1.同一诗人描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背景下,描写了同一内容,表达的情感往往会不同。2.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的诗人,在诗歌中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感。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解题方法1.注意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感情。2.注意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3.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诗歌往往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4.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有的还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答题规范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表现出××的心情。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后诗侧重表现××。[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注】白居易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注】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自叙攻读和及第的经历,借“十年”和“一上”的对比表达感情。B.“擢第”一联表达了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更看重家乡父老的情谊。C.“时辈”句呼应题目中的“诸同年”,“送我”句交代“留别”的原因。D.“轩车”一联写离歌声中乘车出发时的情景,视听结合,富于动感。解析

B项,“诗人不看重功名利禄”曲解诗意。诗人回乡向父母报喜心情很好,但表示“考中进士也不算什么”,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B★(2)(比较诗歌的思想情感)“及第”和“留别”让本诗呈现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感情,诗人是怎样处理这两种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答案

①诗中“及第”之“喜”和“留别”之“恨”并存,自然合理。科考及第,喜悦不言而喻;但面对与同年的分别又难免离情依依;②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离情是次要的陪衬。诗人写十年苦读后得偿夙愿的欣慰,写回乡可以向父老报喜的荣耀,写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翩然归情,整首诗萦绕着兴奋欢欣的喜气;③虽然同年相送牵动离情,但春风得意减淡了离愁别恨,欢饮微醺使遥远的路途也不放在心上了,写离情更衬托出喜悦之情的强烈。(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结合“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可知,诗人科考及第。“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更有回乡可以向父老报喜的荣耀,所以这是“及第”之“喜”。“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是写与同年分别的场景,分别在即,难免牵动离情,这是“留别”之“恨”。“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是说,虽然同年相送牵动离情,但春风得意减淡了离愁别恨,欢饮微醺使遥远的路途也不放在心上了。可见作者主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离情是次要的陪衬。“及第”和“留别”看似让本诗呈现了矛盾的感情,诗人却处理得很巧妙。测评练案(时间:40分钟分数:4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再现柳色之可爱,以此反衬“巷陌凄凉”,语意深沉。B.“岑寂”之时又近“寒食”,载酒寻欢也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C.最后三句将花落春尽的忧思化作问答,“自碧”两字蕴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叹。D.全词借实景遣怀,从听角看柳写起,从眼中之春到“池塘自碧”,无限哀怨。D解析

D项,“全词借实景遣怀”表述有误,只有上阕写的是实景,下阕中多是虚写之景。“梨花落尽”“燕燕飞来”等都是想象之景。A项,从序中也能推断出,柳色之可爱反衬了“巷陌凄凉”。B项,“明朝又寒食”之后紧接着说“强携酒”,可以看出载酒寻欢只不过是强遣客怀而已,选项分析正确。C项,“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一问一答,用“自”字生动地表现了池塘依旧,春尽寂寥之情。★2.同样是写“空城”,但姜夔不落窠臼,本词与《扬州慢·淮左名都》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

①本词表现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②《扬州慢·淮左名都》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了哀时伤乱、怀昔感今之情。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先分析本词,词前小序中指出,词人目前是“客居”他乡,写作目的是“以纾客怀”,从“寒恻恻”“岑寂”等可以看出词人在他乡情感是孤寂凄凉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过去的“春风十里”对比今日的“荠麦青青”,表达了对扬州的痛惜之情,抒发了哀时伤乱、怀昔感今之情。二、(2024·湖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赠裴十四李白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②。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身骑白鼋③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无题二首(其一)秦观世事如浮云,飘忽不相待。欻然化苍狗,俄顷成章盖。达观听两行,昧者乃多态。舍旃勿重陈,百年等销坏。【注】

①裴叔则:裴楷,字叔则,西晋名士、官员。②玉山:语出《世说新语·容止》,言“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③身骑白鼋: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诗首联使用晋人裴叔则的典故,意在颂赞裴十四具有晋人名士风姿。B.裴十四为了将万里写入胸怀间,骑着白鼋游历,引得人用金买其一顾。C.“俄顷”指时间极短,基于诗句的对称性及语境,可推测“欻然”与其同义。D.秦观认为智者不执着于争论是非,只有愚者才会纠结于多种观点态度。解析

B项,“裴十四为了将万里写入胸怀间”“引得人用金买其一顾”错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是李白称赞裴十四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金高南山买君顾”是说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表现了人物不贪贵乐利的风骨。B★4.林庚《说“木叶”》中提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两首诗都使用了“浮云”的意象,但其暗示性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案

①李诗“浮云”指裴十四飘忽不定的行踪,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深深担忧;②秦诗浮云指世事虚无缥缈,转瞬即逝,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解析

李白诗歌中的“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是说裴十四品格磊落,不容于世,只好像浮云一样暂且西去。以漂泊的浮云状其人,突出其行踪飘忽不定,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友人西去的牵挂,以及对这位超尘脱俗却不容于世的高士未来前途命运的担忧。秦观诗歌中的“世事如浮云,飘忽不相待”,是说世事如同浮云,迅速消逝不等待任何人。用“浮云”比喻世事,突出世事的变幻不定,变化无常,短暂倏忽,借此表达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感叹。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题潼关①楼崔颢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潼关②汪元量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注】

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是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道,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②这首诗是诗人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送南宋被俘的末代皇帝到甘州出家后,返回大都路过潼关所写。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崔诗中诗人骑马赶路到潼关时正逢雨过天晴,于是歇马登楼,眺望山川,虽行色匆匆,但安排次第井然。B.崔诗中诗人“向晚”登楼不禁心生愁绪,既体现出诗人客行的处境,也有怀古伤今之意,表达对国事的担忧。C.汪诗中“绿芜”“黄叶”的破败环境和“人千里”的处境、“酒一杯”的动作等体现出诗人的压抑凄楚。D.汪诗中提醒自己“莫上望乡台”的诗人登上高台,感受到塞外秋风的凛冽,听到大漠中沙场鬼魂的哀哭。解析

D项,“诗人登上高台”错误。诗中并没有提及诗人登上了高台,尾联通过想象,写塞外的风和大漠中为国牺牲的壮士,展现了痛悼故国沦亡之情。D★6.两首诗都写了潼关,但风格迥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首诗风格的不同。(6分)

答案

①崔诗气象雄浑、意境壮阔。写登楼眺望所见,从群山、关门、川原和河流几方面描写了潼关的地势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展现出一派极为雄浑苍莽的境界。通过“三辅”“九州”、川原、河流,将潼关与广袤的土地连接起来,拓展了诗歌意境,形成了一种壮阔宏大之势;②汪诗意境悲凉、萧瑟。通过“蔽日乌云”“绿芜径路”“黄叶邮亭”“塞外秋风”“大漠天寒”等潼关景色的描写,凸显了环境的破败荒凉,充满了凄清之感。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不同风格的分析能力,可结合诗歌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崔诗对潼关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中间两联,正面表现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山河的壮美。“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前一句说从楼上望去,潼关内外,群山连绵起伏、威武雄壮地护卫着“三辅”之地;后一句说潼关的大门紧紧地把持着“九州”,“扼”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势。“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这两句从描写关势险要过渡到交通,是上一联诗意的延伸,“绕”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黄河的走势,形成磅礴的气势。汪诗对潼关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前两联和最后一联,“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中,乌云蔽日的景给人以抑郁的气氛,“昏昏”二字,加强了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中,“绿芜”和“黄叶”凸显了环境的荒凉萧瑟。“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中,“秋风”和“天寒”写出了秋日塞外荒凉、苦寒的景象。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咏春笋杜甫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会须上番【注】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注】

上番:初番、头回的意思,这里指新竹。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B.郑诗第三句重在写景,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B解析

B项,“重在写景,寓情于景”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更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8.两诗的末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