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真题和答案_第1页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真题和答案_第2页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真题和答案_第3页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真题和答案_第4页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真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工作实务练习题和答案一、案例分析题案例1:困境儿童服务10岁的小宇就读于某城区小学四年级,父亲因故意伤害罪服刑5年,母亲在其2岁时离家出走,至今无音讯。小宇目前与72岁的奶奶共同生活,奶奶患有高血压和关节炎,每月仅靠1200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维持生活。近半年来,小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数学成绩从85分下滑至50分,课间常独自坐在教室角落,拒绝参与班级活动。班主任反映,小宇曾在日记中写道“同学们说我是没爸妈的野孩子,我不想上学了”。社区工作者入户探访时发现,祖孙俩居住在30平米的老旧出租屋内,衣物、药品杂乱堆放,厨房仅能煮面条和粥。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小宇面临的主要需求。小宇作为困境儿童,其需求可从生存、安全、发展、情感四个层面分析:(1)生存需求:经济保障不足。祖孙俩月收入仅1200元,需覆盖房租、饮食、医疗(奶奶长期服药)及小宇的学习费用(如课本、校服),基本生活质量难以保障;生活照料缺失。奶奶因年迈和疾病,无法有效照顾小宇的饮食营养(日常以简单面食为主)、个人卫生(衣物杂乱)及学习辅导(奶奶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作业)。(2)安全需求:监护风险。奶奶的身体状况可能导致监护能力弱化,若奶奶突发疾病,小宇可能面临无人照料的危机;心理安全缺失。小宇因家庭背景遭受同伴歧视(“没爸妈的野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安全感严重不足。(3)发展需求:教育支持不足。成绩下滑反映出学习辅导需求(需课后作业辅导)、学习动力不足(需激发学习兴趣);社交发展受阻。小宇拒绝参与班级活动,社交技能缺乏(如如何与同伴建立关系),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4)情感需求:亲情缺失。父母角色长期缺位,小宇缺乏父母的情感关爱(如陪伴、鼓励),奶奶因年龄差距难以满足其情感交流需求(如青春期前期的心理困惑),需替代性情感支持。问题2:针对小宇的情况,设计具体的介入策略。介入策略需遵循“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个人、家庭)、中观(学校、社区)、宏观(政策)层面联动:(1)微观层面:-个案辅导:与小宇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疏导其自卑情绪(如“情绪温度计”游戏,帮助识别“被嘲笑时的感受”);开展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如何回应同伴的嘲笑”),提升其人际互动能力;链接志愿者为其提供课后作业辅导(每周3次,每次1小时),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家庭支持:为奶奶申请“困境儿童家庭照料补贴”(根据当地政策,每月约500元),缓解经济压力;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奶奶建立健康档案,安排家庭医生每季度上门体检,提供高血压用药指导;开展“隔代教养工作坊”(每2月1次),帮助奶奶学习与小宇的沟通技巧(如“倾听式对话”)。(2)中观层面:-学校介入:与班主任沟通,建议开展“家庭多样性”主题班会(如“我的家人故事”分享会),引导学生尊重不同家庭结构;协调学校为小宇申请“教育救助金”(覆盖校服、学杂费),避免因经济原因影响学业;组织“同伴支持小组”(6-8名学生),通过团队游戏(如“寻宝大冒险”)促进小宇与同学的互动。-社区支持:将小宇纳入社区“儿童之家”重点服务对象,提供课后托管(每天16:30-18:30),丰富其课余生活(如手工、阅读活动);链接社区慈善超市,定期提供衣物、学习用品捐赠;组织“社区邻里互助”活动(如节日探访),减少邻居对小宇的歧视性评价。(3)宏观层面:-政策倡导:向民政部门反映小宇家庭的特殊困境(父母双缺失、祖辈监护能力不足),推动“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若符合条件,可申请每月15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建议优化“困境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将祖辈监护家庭纳入重点排查范围,避免服务遗漏。案例2: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15岁的小薇是某初中二年级学生,父母经营一家便利店,每日早7点至晚11点营业,无暇陪伴小薇。小薇从初一开始接触短视频平台,逐渐发展为每天刷视频4-5小时,近期更出现逃学现象(近1个月逃学8次)。班主任发现小薇上课打瞌睡,作业长期未完成,与同学交流时仅谈论“网红主播”。父母发现小薇半夜躲在被窝里刷手机后,采取没收手机、锁房门等方式干预,导致小薇与父母激烈争吵(如“你们只关心钱,根本不管我!”),甚至威胁“再管我就离家出走”。问题1:结合案例,分析小薇网络成瘾的主要成因。小薇的网络成瘾是个体、家庭、社会多因素交织的结果:(1)个体层面:青春期心理需求未满足。小薇处于自我认同关键期(15岁),渴望被关注、有归属感,但现实中学习成绩一般(作业未完成)、同伴交流单一(仅谈网红),难以获得成就感;情绪调节能力不足。面对学业压力(作业未完成)、亲子矛盾(父母干预),缺乏正确的情绪释放方式(如运动、倾诉),转而通过网络逃避现实。(2)家庭层面:亲子互动缺失。父母因工作繁忙(早7点至晚11点营业),与小薇的有效沟通时间极少(如“每天只有吃饭时说几句话”),情感联结薄弱;教养方式不当。父母采取“控制型”干预(没收手机、锁门),未理解小薇的心理需求(“你们只关心钱”),导致逆反心理(威胁离家出走);家庭支持系统薄弱。父母缺乏网络素养(如不了解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无法提供正向引导(如“如何合理使用手机”)。(3)社会层面:网络环境的诱惑。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信息茧房”)持续刺激小薇的注意力(如“越刷越想看”),且内容多为娱乐化、碎片化信息,易引发依赖;学校支持不足。班主任虽发现小薇异常,但未及时介入(如未开展“网络使用指导”课程),同伴群体中缺乏正向榜样(仅谈论网红),加剧其网络依赖。问题2:为小薇设计一份个案服务计划(需包含目标、介入内容、时间安排)。服务目标:-短期(1-2个月):减少每日网络使用时间至2小时以内,恢复正常上学(无逃学现象);改善亲子沟通,每周与父母进行3次以上有效对话(每次15分钟以上)。-长期(3-6个月):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如“学习1小时,手机使用15分钟”);提升自我认同(如在学业或兴趣中获得成就感);与父母形成民主型亲子关系(如共同制定家庭规则)。介入内容与时间安排:|阶段|时间|介入内容|方法||||-|||建立关系|第1周|初次访谈:通过“兴趣话题切入”(如询问喜欢的主播),倾听小薇对“玩手机”的真实感受(如“爸妈不管我,只有手机陪我”),建立信任;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个案会谈(非评判性倾听)||需求评估|第2周|开展“网络使用日记”记录(连续7天,记录使用时间、场景、情绪);与父母访谈(了解家庭互动模式);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在校表现)。|生态系统评估法、家庭结构图||干预实施|第3-7周|(1)个体层面:①认知行为干预:通过“行为功能分析”(如“逃学时刷手机是为了逃避老师批评”),帮助小薇识别网络使用的“触发因素”;②替代行为训练:引导小薇发展新兴趣(如报名学校绘画社团),每周2次活动;③时间管理训练:共同制定“一日作息表”(如“6:30-7:00晨读,19:00-20:00写作业,21:00-21:30手机时间”),使用“番茄钟”辅助执行。<br>(2)家庭层面:①亲子沟通工作坊(父母与小薇共同参与):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如“我看到你半夜玩手机,我很担心你的健康”);②家庭规则制定:共同协商“手机使用公约”(如“饭桌上不玩手机”“22:00后手机交父母保管”);③父母网络素养提升:推荐“青少年网络教育”线上课程(每周1次,每次30分钟)。<br>(3)社会层面:①与班主任合作:在班级开展“健康网络使用”主题班会(如“短视频的利与弊”辩论);②链接同伴支持:介绍小薇加入“兴趣小组”(如绘画社),通过共同活动建立正向社交圈。|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小组工作||评估结案|第8周|评估目标达成情况(如网络使用时间、上学情况、亲子关系);总结服务成果(如“小薇已连续2周无逃学,与父母每天饭后聊天10分钟”);制定“跟进计划”(每月1次电话回访,持续3个月)。|目标达成量表、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案例3:老年人居家养老支持75岁的张爷爷独居在某老城区6层步梯房,子女均在外地工作(儿子在深圳,女儿在杭州),平时仅周末通电话。张爷爷患有高血压(需每日服药)、白内障(视力模糊),近1年摔倒过2次(一次在卫生间,一次在楼梯间)。社区曾建议其入住养老院,但张爷爷拒绝:“我在这住了40年,邻居都熟,去养老院人生地不熟。”社区现有服务资源: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距离1公里)、1支“银龄志愿者”队伍(60-70岁老人,每周开展1次探访)、1处社区食堂(仅午餐开放)。问题1:结合案例,评估张爷爷的居家养老需求。张爷爷的需求可从生理、安全、心理、社会参与四个维度评估:(1)生理照护需求:疾病管理需求。高血压需规律服药(但张爷爷曾因忘记服药导致血压升高)、定期监测(需每月测量血压);视力辅助需求。白内障导致视力模糊(如看不清药瓶标签、楼梯台阶),需视力矫正(如配老花镜)或辅助工具(如放大镜);营养支持需求。独居老人饮食单一(常吃剩菜、面条),需均衡膳食指导(如“每日蔬菜300克、蛋白质50克”)。(2)安全保障需求:居家环境安全。卫生间无扶手(曾摔倒)、楼梯无防滑垫(曾摔倒),需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砖);应急响应需求。独居老人突发疾病时无人救助(如高血压引发头晕),需安装“一键呼叫”设备(连接社区卫生服务站)。(3)心理情感需求:孤独感缓解。子女外地(仅周末通电话),日常缺乏陪伴(社区志愿者每周仅探访1次),需增加情感交流(如“每周2次电话关怀”“邻居日常问候”);价值感维持。张爷爷曾是社区治保主任(有参与公共事务的经验),需提供社会参与机会(如“社区议事会成员”)。(4)社会支持需求:照护资源链接。社区卫生服务站距离1公里(步行需20分钟),张爷爷因视力模糊、行动不便难以自行就医,需“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生活协助需求。采购日用品(如大米、食用油)、取快递等体力劳动困难(楼梯无电梯),需“代买代办”服务。问题2:提出社区层面支持张爷爷居家养老的具体措施。社区需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安全-照护-参与”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1)安全支持:-居家环境改造:申请“适老化改造”专项基金(民政部门补贴),为张爷爷家卫生间安装扶手(高度90cm)、地面铺设防滑砖;在楼梯间(1-6层)加装LED感应灯(解决视力模糊问题)、铺设防滑地垫(每层1块)。-应急响应系统:为张爷爷配备“智能手环”(具备定位、一键呼叫功能),绑定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子女手机;社区建立“独居老人应急档案”(记录过敏史、常用药、紧急联系人),确保突发情况时快速响应。(2)照护支持:-医疗健康服务:协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张爷爷安排“家庭医生签约”(每周1次电话随访,每月1次上门测血压、检查服药情况);联系眼科医院为其提供免费白内障筛查(若符合手术条件,协助申请“光明工程”医疗救助)。-生活协助服务:组织“银龄志愿者”(年轻低龄老人)为张爷爷提供“每周2次”代买服务(如采购蔬菜、药品);社区食堂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早餐、晚餐),提供“送餐上门”(每日3餐,费用按成本价收取)。(3)心理与社会参与支持:-情感陪伴服务:开展“邻里互助结对”(安排隔壁单元65岁的王奶奶每周3次上门陪张爷爷聊天);社区“银龄志愿者”队伍增加探访频率(从每周1次改为每周2次),每次陪伴30分钟以上(如一起看报纸、回忆社区往事)。-社会参与平台:邀请张爷爷担任“社区历史顾问”(整理社区老照片、讲述40年变迁故事),每月参与1次“社区议事会”(讨论小区改造、老年活动安排),满足其价值感需求。案例4:妇女家庭暴力干预32岁的李女士与丈夫结婚8年,育有2个孩子(6岁和3岁)。丈夫经营一家装修公司,近3年因行业竞争激烈,常因“客户拖欠工程款”酗酒,酒后多次殴打李女士(最近一次发生在1周前,导致李女士背部淤青、手臂擦伤)。李女士是全职太太,经济完全依赖丈夫,曾尝试回娘家求助,但母亲说“家丑不可外扬,忍忍就过去了”;向社区妇联求助时,工作人员回应“夫妻吵架很正常,回去好好沟通”。李女士现在整夜失眠,担心“如果离婚,我没工作养不活孩子;如果不离婚,可能会被打死”。问题1:分析李女士面临的主要风险。李女士处于家庭暴力的高风险状态,需从身体、心理、社会、法律四个维度识别风险:(1)身体伤害风险:暴力升级可能。丈夫因经济压力(行业竞争、客户拖欠工程款)酗酒,情绪控制能力下降(“酒后多次殴打”),且暴力后果逐渐严重(从言语辱骂发展为肢体伤害,最近一次导致淤青、擦伤),存在“致命暴力”隐患(如使用工具殴打)。(2)心理创伤风险:创伤后应激反应。李女士整夜失眠(睡眠障碍)、长期处于恐惧中(“可能会被打死”),可能发展为抑郁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自我效能感降低。因经济依赖(全职太太)、社会支持缺失(母亲劝忍、社区敷衍),产生“无力逃脱”的无助感(“没工作养不活孩子”)。(3)社会支持断裂风险:非正式支持失效。原生家庭(母亲)持“家丑不可外扬”观念,未提供实质性帮助;正式支持不足。社区妇联干预停留在“劝和”层面(“夫妻吵架很正常”),未启动强制报告或庇护程序,未链接法律、就业资源。(4)子女受影响风险:目睹暴力的伤害。6岁和3岁孩子长期目睹父亲殴打母亲,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退缩)、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甚至形成“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问题2:设计针对李女士的危机介入步骤。危机介入需遵循“及时、安全、赋权”原则,分阶段开展:阶段1:确保人身安全(48小时内)-评估即时危险:通过“危险评估量表”(如“近期是否威胁要杀你?是否有武器?”)确认李女士当前风险等级(高风险);若丈夫仍有暴力倾向(如持续酗酒、威胁“再告状就打死你”),立即联系公安部门出具《家庭暴力告诫书》,并协助李女士及子女入住“反家暴庇护所”(联系当地妇联协调)。-医疗救助:陪同李女士到医院验伤(拍摄淤青、擦伤照片),开具《伤情鉴定书》(作为法律证据);联系心理医生进行危机干预(如“稳定化技术”,缓解失眠、恐惧情绪)。阶段2:建立支持系统(1周内)-链接正式资源: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丈夫接触李女士及子女、禁止进入住所);联系法律援助中心为李女士提供免费咨询(如“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协调社区为其办理临时救助(发放1个月生活补贴,解决紧急经济需求)。-修复非正式支持:与李女士母亲沟通(如“暴力不会自行停止,忍只会让伤害加剧”),争取其理解与支持(如暂时收留李女士母子);组织“妇女支持小组”(邀请经历过家暴的女性分享“如何走出困境”),帮助李女士打破“孤立无援”的认知。阶段3:促进能力重建(1-3个月)-经济独立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李女士兴趣,如“家政服务”“手工制作”),联系社区工厂提供“弹性工作”(如手工活带回家做,兼顾孩子照顾);协助申请“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若有创业意愿)。-心理康复干预:通过“叙事疗法”帮助李女士重构经历(如“被打不是我的错,是他的暴力违法”),提升自我价值感;开展“亲子辅导”(与孩子共同参与“情绪表达游戏”),修复暴力对子女的心理伤害(如“妈妈现在很安全,我们一起学习保护自己”)。阶段4:预防暴力复发(长期)-跟踪服务:每2周1次家访/电话回访,关注李女士的生活状态(如工作适应、子女情绪);若丈夫有悔改表现(如接受戒酒治疗、参加“施暴者干预小组”),可在李女士同意下开展“家庭调解”(需在安全环境中,社工全程在场)。-社区宣传:在李女士所在社区开展“反家暴”讲座(如“什么是家庭暴力?如何求助?”),提升居民对暴力的识别能力;推动社区建立“家暴快速响应机制”(妇联、公安、卫生联动,24小时内介入)。案例5:社区矛盾调解(电梯加装争议)某老城区8号楼建于1998年,共7层32户,其中1层4户、2-7层各4户。2024年,7层住户发起“电梯加装”申请(需1-7层住户同意),但1层4户坚决反对(理由:电梯遮挡采光、影响房屋价值、分摊费用高);2-3层部分住户态度摇摆(“电梯用得少,不想多花钱”);4-7层住户强烈支持(“老人爬楼困难,急需电梯”)。社区组织了3次协调会,1层住户均中途离场,矛盾逐渐激化(如4层住户在1层门口贴“自私鬼”标语,1层住户堵占电梯井施工区域)。问题1:分析社区电梯加装矛盾的核心焦点。矛盾焦点可归纳为“利益冲突”与“情感对立”两方面:(1)利益分配失衡:-受益差异。1层住户基本不使用电梯(无爬楼需求),却需承担电梯加装费用(按楼层分摊,1层约占总费用的10%)及潜在损失(采光减少、房屋贬值);4-7层住户是主要受益者(方便出行、提升房屋价值),但希望1层“共担成本”。-规则争议。现有《民法典》规定“加装电梯需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且人数四分之三以上同意”,但1层认为“少数服从多数”忽视了其“特殊利益”(采光权、财产权)。(2)情感对立升级:-沟通障碍。前期发起者(7层住户)未充分征求1层意见(直接跳过1层上门签字),导致1层产生“被忽视”的不满(“凭什么不跟我们商量”);协调会中,4-7层住户强调“老人需要”(道德绑架),1层住户反驳“你们的需求凭什么牺牲我们的权益”,双方陷入“立场对抗”。-行为激化。贴“自私鬼”标语(4层)、堵占施工区域(1层)等过激行为加剧了对立情绪,从“利益之争”演变为“尊严之争”(如1层认为“被侮辱”,更坚决反对)。问题2:提出社区介入电梯加装矛盾的具体方法。社区需扮演“中立协调者”角色,通过“理性沟通-利益平衡-共识建立”三步化解矛盾:步骤1:重建沟通渠道(1-2周)-分层访谈:单独与1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