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标准AQ6201解读_第1页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标准AQ6201解读_第2页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标准AQ6201解读_第3页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标准AQ6201解读_第4页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标准AQ6201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标准AQ____解读:筑牢煤矿安全防线的技术基石一、标准概述:煤矿安全监控的"根本大法"AQ____《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标准》是我国煤矿安全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应急管理部(原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发布,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核心技术依据,其修订背景源于煤炭行业技术升级(如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与监管需求提升(如强化瓦斯、一氧化碳等重大隐患预警),旨在解决2006版标准存在的"技术指标滞后、功能要求不完善、维护责任不明确"等问题。1.1适用范围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及地面安全监控系统(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矿井的系统配置,以及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覆盖"瓦斯、一氧化碳、温度、风速、压力、烟雾"等10余种监控参数,明确了从"传感器感知"到"主机决策"的全流程技术要求。1.2框架结构标准采用"总则-系统组成-技术要求-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验规则"的逻辑框架,共10章3个附录(包括传感器安装位置示意图、传输线路敷设要求等),核心内容聚焦"功能有效性""指标可靠性""运行稳定性"三大维度。二、系统组成与功能要求:构建"感知-传输-决策"闭环AQ____明确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最小组成单元:主机、传输接口、分站、传感器、执行器、电源、传输线路。各单元功能需形成"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报警-控制"的闭环,确保隐患能"及时发现、准确预警、快速处置"。2.1核心单元功能解析主机:系统的"大脑",需具备数据存储(不少于30天原始数据)、多终端显示(本地+远程)、报警联动(如瓦斯超限触发断电)、报表生成(日/周/月统计)等功能;支持与煤矿其他系统(如人员定位、应急广播)互联互通(附录B要求)。传感器:系统的"感知器官",需满足"本质安全型"(Exi)或"隔爆兼本质安全型"(Exd[ib])防爆要求;不同参数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需严格遵循标准(如瓦斯传感器距顶板≤300mm、距巷壁≥200mm,风速传感器安装在巷道断面中心)。执行器:系统的"执行手脚",主要包括断电控制器、声光报警器等;要求"动作可靠"(断电响应时间≤30s)、"状态反馈"(执行结果需回传主机)。2.2关键功能要求实时监测:系统对所有监控参数的采集周期≤10s(瓦斯、一氧化碳等关键参数≤5s);分级报警:支持"预警(预报警阈值)、报警(报警阈值)、紧急报警(超限阈值)"三级预警,报警声级≥85dB(井下)、≥70dB(地面);异地控制:主机可远程控制井下执行器(如切断超限区域电源),控制指令传输时间≤2s;故障自诊断:系统需自动识别"传感器断线、分站通信故障、电源异常"等问题,并在30s内报警。三、关键技术指标:用"量化标准"保障系统可靠性AQ____对系统各环节的技术指标进行了严格量化,重点聚焦"传感器精度""传输性能""电源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四大核心领域,直接决定系统能否"测准、传稳、控住"。3.1传感器:"感知准确"是基础传感器的精度是监控系统的"生命线",标准对不同参数的允许误差、漂移量作出明确规定(以常见参数为例):参数测量范围允许误差零点漂移(24h)量程漂移(24h)瓦斯(CH₄)0~4.00%CH₄±0.10%(0~1.00%);±0.20%(1.00%~3.00%);±0.30%(3.00%~4.00%)≤0.05%CH₄≤0.10%CH₄一氧化碳(CO)0~500×10⁻⁶CO±2×10⁻⁶(0~20×10⁻⁶);±4×10⁻⁶(20~100×10⁻⁶);±5%FS(100~500×10⁻⁶)≤2×10⁻⁶≤4×10⁻⁶温度0~40℃±0.5℃≤0.3℃≤0.5℃注:传感器需每7天进行1次"零点校准"(用新鲜空气)和"量程校准"(用标准气体),每6个月进行1次"全性能检验"(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完成)。3.2传输系统:"数据畅通"是关键传输线路是系统的"神经纤维",标准要求:传输介质:井下必须使用"煤矿用阻燃电缆"(如MHYV、MHYVP),地面可使用光缆;传输性能:传输速率≥2400bps(数字传输),误码率≤10⁻⁶,单条传输线路最大距离≥10km(电缆)或≥20km(光缆);抗干扰:系统需通过"电磁兼容试验"(GB/T____),能抵御井下电机、变频器等设备的电磁干扰(电场强度≤10V/m时,数据传输无错误)。3.3电源:"持续供电"是保障系统电源需满足"双回路供电"(主电源+备用电源),备用电源(蓄电池)的续航时间≥8h(井下)、≥4h(地面);电源输出电压波动≤±5%,确保传感器、分站在电压波动时仍能正常工作。3.4控制性能:"快速响应"是核心当监控参数超过报警阈值时,系统需在30s内触发执行器动作(如切断超限区域的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电源);控制指令需"不可逆"(即断电后需人工确认隐患排除方可复电),防止误操作。四、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从"建设"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AQ____不仅规定了系统的"技术要求",更明确了"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流程标准,强调"责任到人",避免"重建设、轻运维"的问题。4.1安装:"位置正确"是前提传感器安装:瓦斯传感器需安装在"采掘工作面回风隅角""巷道顶部瓦斯易积聚区域";一氧化碳传感器安装在"采掘工作面回风巷""机电设备硐室";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巷道底部空气流通处"(距地面≤1.5m)。分站安装:井下分站需安装在"无滴水、无杂物、通风良好"的位置,距地面≥1.5m;分站与传感器之间的线路长度≤1km(电缆)。传输线路敷设:电缆需"悬挂整齐"(距顶板≤300mm,间距≥100mm),避免与动力电缆交叉(交叉时需用绝缘材料隔离);光缆需"穿管保护"(如PVC管),防止机械损伤。4.2调试:"功能验证"是关键系统安装完成后,需进行通电调试,内容包括:1.线路检查:用万用表测试电缆通断、绝缘电阻(≥10MΩ);2.设备校准:对传感器进行"零点调整""量程调整"(用标准气体),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3.功能测试:模拟"瓦斯超限""传感器断线"等场景,验证报警、控制、故障诊断功能是否正常;4.通信测试:检查主机与分站、传感器之间的通信状态(如分站在线率≥99%)。4.3运行维护:"定期巡检"是保障日常维护:每天检查传感器的"清洁度"(如瓦斯传感器的气室需无灰尘)、"安装位置"(是否移位)、"电池电量"(备用电源电压≥12V);定期校验:每7天调校1次传感器(零点、量程),每3个月更换1次传感器的"过滤膜"(防止堵塞);故障处理:系统故障需在24小时内修复(重大故障如主机宕机需立即停机处理);故障期间需采取"人工监测"等临时措施;记录管理:建立"传感器调校记录""系统故障记录""报警处置记录",保存期限≥1年。五、标准实施与落地建议:从"纸上条款"到"现场实效"AQ____的生命力在于落地执行。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从"制度、人员、技术"三方面推动标准落实:5.1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操作规程》《传感器校验管理办法》《故障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明确"监控人员""维护人员""值班领导"的责任(如监控人员需24小时值班,每1小时查看1次系统数据)。5.2加强人员培训监控人员:需掌握"系统操作""报警处置""数据分析"技能,考核合格后上岗;维护人员:需具备"电气知识""传感器校准"能力,定期参加厂家或监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一线员工:需了解"传感器位置""报警信号含义"(如瓦斯报警声为"连续蜂鸣"),能在报警时及时撤离。5.3推动技术升级鼓励采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智能传感器:采用"激光式""红外式"传感器(如激光瓦斯传感器,精度更高、漂移更小);边缘计算:在分站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本地数据处理""实时报警"(减少主机压力);大数据分析:通过历史数据挖掘"瓦斯浓度变化规律",实现"预测性预警"(如提前1小时预警瓦斯超限)。六、结论:标准是底线,执行是关键AQ____作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技术基石",其核心目标是"预防重大事故"。企业需将标准转化为"现场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