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科中医病历范文_第1页
脾胃科中医病历范文_第2页
脾胃科中医病历范文_第3页
脾胃科中医病历范文_第4页
脾胃科中医病历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胃科中医病历范文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姓名:张某性别:男年龄:45岁职业:公司职员婚育状况:已婚,育有一女民族:汉族籍贯:[具体籍贯]现住址:[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电话号码]入院时间:[具体年月日]记录时间:[具体年月日]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二、主诉反复胃脘部疼痛伴胀满不适5年,加重1周。三、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为隐痛,程度时轻时重,同时伴有胃脘部胀满不适,每于进食后症状加重,偶有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等。曾自行服用“胃药”(具体不详),症状可稍缓解,但病情反复。近1周来,因工作劳累,精神压力较大,上述症状加重,胃脘部疼痛呈持续性,胀满感明显,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睡眠欠佳,大便溏薄,每日23次,小便正常。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胃脘痛”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一般,体力有所下降,体重无明显变化。四、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进行。五、个人史1.生活习惯:患者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久坐少动,缺乏规律的体育锻炼。平时工作较为繁忙,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2.饮食情况:饮食不节,喜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常在外就餐,饮酒史20余年,平均每周饮酒34次,每次饮用白酒约100150ml。3.情志状态: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情绪易焦虑、抑郁。六、婚育史已婚,配偶体健。夫妻关系和睦,育有一女,体健。七、家族史家族中无遗传性及传染性疾病史。八、体格检查1.生命体征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2.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营养中等,发育正常,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淡红,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3.胸部检查胸廓对称,双侧呼吸运动均等,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处,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4.腹部检查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胃脘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约45次/分。5.脊柱四肢脊柱无畸形,活动自如,四肢关节无红肿、疼痛,活动正常,双下肢无水肿。6.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九、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5×10⁹/L,红细胞4.5×10¹²/L,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200×10⁹/L,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均正常。幽门螺杆菌检测(呼气试验):阳性。2.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胃窦部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散在糜烂灶,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腹部B超: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1.辨病依据患者以胃脘部疼痛伴胀满不适为主症,故可诊断为“胃脘痛”。2.辨证依据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辛辣、油腻、生冷之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又因工作劳累,精神压力大,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进一步加重脾胃气机阻滞。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故见胃脘部胀满不适、食欲减退、大便溏薄;湿热内蕴,气血不畅,不通则痛,故胃脘部疼痛;肝郁化火,扰动心神,故睡眠欠佳。结合舌象、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证。十一、西医诊断依据1.患者有反复胃脘部疼痛伴胀满不适5年,加重1周的病史。2.体格检查:胃脘部压痛明显。3.辅助检查:胃镜检查提示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综合以上表现,西医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与真心痛相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等症,病情危急。而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多伴有胀满、嗳气、反酸等脾胃症状,一般无心悸、气短等心系症状,两者不难鉴别。2.西医鉴别诊断与消化性溃疡相鉴别:消化性溃疡疼痛具有周期性、节律性,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出现,至下次进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空腹时发作,进食后缓解。胃镜检查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方法,消化性溃疡可见胃或十二指肠黏膜有圆形或椭圆形溃疡病灶,而该患者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故可与之鉴别。十三、诊疗计划1.中医治疗(1)治则:疏肝泄热,清热化湿,理气和胃。(2)方药:化肝煎合黄连温胆汤加减。青皮10g、陈皮10g、丹皮10g、栀子10g、黄连6g、半夏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厚朴10g、木香6g、砂仁6g(后下)、甘草6g。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3)针灸治疗: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太冲、期门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和胃理气;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少阳三焦经,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别走阳明胃经,亦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能调理脾胃气机;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可疏肝理气;期门为肝之募穴,能疏肝解郁。诸穴合用,共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4)中药穴位贴敷:选用吴茱萸、黄连、延胡索等中药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于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以达到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每日更换1次,每次贴敷68小时。2.西医治疗(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具体方案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口服;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饭后口服;克拉霉素片0.5g,每日2次,饭后口服。疗程为14天。(2)保护胃黏膜:给予铝碳酸镁咀嚼片1.0g,每日3次,饭后12小时嚼服,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3)促进胃肠动力:莫沙必利片5mg,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脘部胀满症状。3.饮食及生活调护(1)饮食调整:嘱患者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馒头、蔬菜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2)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3)情志调节:告知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十四、病程记录1.入院第1天患者因反复胃脘部疼痛伴胀满不适5年,加重1周入院。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腹部B超等。给予中医疏肝泄热、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治疗,拟方化肝煎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同时给予西医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等治疗。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告知其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并配合治疗。2.入院第3天患者诉胃脘部疼痛较前稍有缓解,但胀满感仍明显,食欲欠佳,睡眠较前改善。查体:胃脘部压痛减轻。复查血常规、生化指标无异常。继续目前治疗方案,加强饮食及生活调护指导。3.入院第7天患者胃脘部疼痛明显减轻,胀满感有所缓解,食欲较前增加,大便成形,每日1次。查体:胃脘部压痛不明显。考虑治疗有效,继续原方案治疗。同时,向患者讲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知识,强调按疗程服药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入院第14天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胃脘部无明显疼痛及胀满不适,食欲正常,睡眠良好,大便正常。复查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结果仍为阳性。考虑可能是疗程不足,继续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1周,并调整中药方剂,以巩固疗效。5.入院第21天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精神状态良好。复查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结果转为阴性。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黏膜糜烂灶基本愈合。患者病情好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