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一度获得大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中外历史纲要》(下)P107苏联裂变中国蜕变东欧剧变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壹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1.成就: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①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②国防科技发展: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③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1940年1952年钢1800万吨3440万吨煤炭1.65亿吨3亿吨石油3100万吨4700吨电力480亿千瓦1190亿千瓦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在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影响下,1950年后工业增长速度下降,1952年已降为11.6%。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美国外交官拍摄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莫斯科食品商店门口排着长队

2.存在问题:(1)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盛行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苏联的改革背景:1.根本: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直接: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契机3.客观: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相对稳定,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参加斯大林追悼会的人们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演讲席上,当着全世界代表脱下大皮鞋,用手一边大力敲打演讲台,一边口沫横飞赫鲁晓夫和玉米赫鲁晓夫因急躁、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二)苏联的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领域措施结果经济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二)苏联的改革①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实行的苏联农产品收购形式,特点是国家无偿或半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部分农产品,其余产品可自由出售。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二)苏联的改革1953-1964年,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落后地位,也没有触及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的集体农庄制度。同时,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在苏联各地种植玉米,导致“玉米运动”最终失败。大规模的垦荒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业领域的改革未能产生长远效果。1963年,苏联粮食大幅度减产,不仅被迫实行粮食定量供给制,而且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玉米运动”宣传画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领域措施结果经济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二)苏联的改革①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领域措施结果经济政治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二)苏联的改革①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种植玉米运动;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名)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推进了农业的发展;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失败根因: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探究】“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是否同意?为什么?掘墓:挑战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定改变守墓: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探究】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如何运用所学史实理解“毁誉参半”?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苏联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领域改革措施经济军事政治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发展科技,军备竞赛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1)概况: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苏联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2)评价:积极:改革前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消极: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③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苏联的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内容结果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苏联的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内容结果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三)苏联的解体1990.03.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俄罗斯等11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8.19.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1991.12.26.苏联停止存在1991.12.21.《阿拉木图宣言》1.过程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三)苏联的解体【探究】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1)根本: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3)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尼克松2.原因3.影响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推动了“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贰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一览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以“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了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向于苏联的社会结构。斯大林神化为政治符号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苏联模式消极面的影响,其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剧变(一)东欧的建设【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将表格补充完整。国别措施结果问题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工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较满意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布拉格之春”: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实施“新经济体制”,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剧变(二)东欧的改革

1989年10月,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现民众示威游行,原有社会制度发生变动。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体制的剧变。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枪决,政权更迭。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天鹅绒革命”,政权发生变更。东欧剧变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剧变(三)东欧的剧变原因:①现实原因: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到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蜕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表现: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结果: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都是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剧变(三)东欧的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叁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年中国历史新纪元。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①成就: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②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剧变(一)改革开放前1978198421世纪19801992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姓资姓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东欧社会主义的建设、改革和剧变(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