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解题指导_第1页
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解题指导_第2页
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解题指导_第3页
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解题指导_第4页
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解题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解题指导一、引言:中考中的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是中考物理的高频考点,涉及概念辨析、计算、实验探究及应用等多种题型,占分比例约为8%~10%。学生常见问题包括:概念混淆(如实像与虚像)、规律记忆不牢(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应用能力不足(如照相机调节)。本文将从基础概念出发,系统梳理核心规律,分类指导解题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基础概念梳理:关键术语与性质要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需先明确以下核心概念: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称“会聚透镜”)。2.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3.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透镜中心)的距离(单位:cm)。4.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恒为正)。5.像距(v):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实像为正,虚像为负)。6.实像与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呈现在光屏上,与物体在凸透镜异侧(如照相机成像);虚像:由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能被眼睛看到,与物体在凸透镜同侧(如放大镜成像)。三、核心规律总结:五种成像情况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取决于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以下是五种典型情况的总结(表格清晰呈现,便于记忆):物距u与f的关系像的性质像距v与f的关系应用例子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摄像机u=2f倒立、等大、实像v=2f测凸透镜焦距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幻灯机u=f不成像(折射光线平行)——平行光源(如手电筒)u<f正立、放大、虚像v>u(像距大于物距)放大镜、老花镜注:“倒立”指像与物体的上下、左右均相反;“正立”指像与物体方向一致。四、解题方法分类指导1.概念辨析题:抓住本质,避免混淆解题关键:根据实像与虚像的定义、成像性质(正倒、大小)判断。例1(2022·北京中考):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B.实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缩小的C.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也能呈现在光屏上D.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解析:A(实像倒立,虚像正立)、D(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虚像由反向延长线会聚)正确;B(实像可缩小、等大、放大,虚像一定放大)、C(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错误。答案:AD。2.计算类题目:公式应用与符号规则核心公式:\(\frac{1}{f}=\frac{1}{u}+\frac{1}{v}\)(\(f\)为焦距,恒正;\(u\)为物距,恒正;\(v\)为像距,实像正、虚像负)。解题步骤:①确定已知量(\(f\)、\(u\)或\(v\));②代入公式计算未知量;③根据\(v\)的符号判断像的虚实。例2(2021·上海中考):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距为15cm时,像距为______cm,成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解析:已知\(f=10\,\text{cm}\),\(u=15\,\text{cm}\),代入公式:\[\frac{1}{10}=\frac{1}{15}+\frac{1}{v}\]解得\(v=30\,\text{cm}\)(正号表示实像)。根据规律,\(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答案:30;倒立;放大。3.实验探究题:操作细节与问题分析实验步骤:①组装器材: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成在光屏中央);②测焦距: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光屏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f\);③探究规律:改变物距\(u\),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u\)、\(v\)及像的性质。常见问题分析:光屏上无像:\(u<f\)(虚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u=f\)(不成像);像不清晰:光屏未移动到像的位置(需来回调节)。例3(2022·广东中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组装器材时,应使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______;(2)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3)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8cm,此时光屏上没有像,原因是______。解析:(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央);(2)\(f<u<2f\),倒立、放大;(3)\(u<f\),成虚像。答案:(1)同一高度;(2)倒立;放大;(3)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4.应用类题目:联系生活,规律应用(1)照相机:原理:\(u>2f\),倒立、缩小实像;调节:拍近景(\(u\)减小),需增大像距(镜头向前伸);拍远景(\(u\)增大),需减小像距(镜头向后缩)。(2)投影仪:原理:\(f<u<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片需倒放);调节:使像变大(增大像距:光屏远离投影仪;减小物距:镜头向下调)。(3)放大镜:原理:\(u<f\),正立、放大虚像;调节:使像变大(增大物距,但不超过\(f\))。例4(2023·浙江中考):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时,若要使屏幕上的像变大一些,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A.减小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B.增大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C.减小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减小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D.增大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增大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解析: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要使像变大,需增大像距(屏幕远离)、减小物距(幻灯片靠近镜头),符合“物近像远像变大”规律。答案:B。五、常见误区避坑:易混淆点分析1.“放大”与“变大”的区别:“放大”指像比物大(\(v>u\));“变大”指像的大小随物距减小而增大(如\(u\)从3f减小到2f,像从缩小变为等大,是“变大”但不是“放大”)。2.虚像能否用眼睛看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但能被眼睛看到(眼睛晶状体将虚像光线会聚成实像在视网膜上)。3.公式符号规则:实像\(v>0\),虚像\(v<0\)(如\(u=3\,\text{cm}\),\(f=5\,\text{cm}\),\(v=-7.5\,\text{cm}\),负号表示虚像)。六、解题技巧提炼:快速判断与计算1.“物近像远像变大”规律:实像(\(u>f\)):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虚像(\(u<f\)):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与实像相反)。2.特殊点快速判断:\(u=2f\):等大实像,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u=f\):不成像,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3.画图辅助法:画两条关键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交点即为像点,可快速判断像的性质。七、实战演练:中考真题解析例5(2023·湖南中考):小明用照相机给同学拍照,拍完后发现同学的像太小,要使像变大,小明应()A.让同学靠近照相机,同时镜头向后缩B.让同学靠近照相机,同时镜头向前伸C.让同学远离照相机,同时镜头向后缩D.让同学远离照相机,同时镜头向前伸解析: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要使像变大,需减小物距(同学靠近)、增大像距(镜头向前伸)。答案:B。例6(2022·山东中考):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蜡烛放在离凸透镜15cm的位置,光屏应放在离凸透镜______cm到______cm之间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此时成的像是______(填“正立”或“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解析:\(f=10\,\text{cm}\),\(u=15\,\text{cm}\)(\(f<u<2f\)),像距\(v>2f\)(即\(v>20\,\text{cm}\)),成倒立、放大实像。答案:20;无限远(或“大于20”);倒立;放大。八、结语:复习建议与注意事项凸透镜成像是中考物理的重点,复习时需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