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海南省儋州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45分)1.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选育适宜早种的杂交稻品种,实现了“水稻上山”,开辟了稻谷生产新途径,形成了新的种植模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稻上山”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整体原理B.适宜旱种的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成功丰富了物种多样性C.“水稻上山”需要退林还耕、退草还田,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若新的种植模式能提高水稻产量,则能间接减小生态足迹【答案】B〖祥解〗(1)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2)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自生、循环、协调、整体原理。(3)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详析】A、依题意,“水稻上山”的种植模式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整体原理,A正确;B、适宜早种的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并没有形成新物种,因此没有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C、“水稻上山”需要退林还耕、退草还田,减少了物种丰富度,因此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D、若新的种植模式能提高水稻产量,则养活现有人口所需的土地面积减小,相当于减小了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B。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类别玉米地荒地湖泊I湖泊II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1.6%1.2%0.4%01%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23.4%15.1%22.3%21.0%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76.6%84.9%77.7%79.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答案】A〖祥解〗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的值最大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详析】A、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而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错误;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C、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D、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故选A。3.下图为某生态农业示意图,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垃圾的发酵处理可扩大该乡村的生态足迹B.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C.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氧气浓度、总碳量、温度、含水量等【答案】D〖祥解〗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详析】A、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其中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少人工处理,因此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本村的生态足迹,A错误;B、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B错误;C、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循环原理,C错误;D、氧气浓度、总碳量、温度、含水量等会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D正确。故选D。4.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泡菜的说法,错误的是()A.先制酒后制醋,后期需要升高发酵温度,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B.因乙醇为挥发性物质,发酵时进气量不宜太大,放气时要避免空气回流C.泡菜坛中蔬菜装至八成满,以防发酵液溢出D.制作泡菜时加工好的蔬菜不能装满瓶子,泡菜液应没过原料,密封阴凉处发酵7~10d【答案】B〖祥解〗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变为醋酸。【详析】A、先制酒后制醋时,由于醋酸菌是好氧细菌,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而酵母菌发酵时是无氧环境,后期需要升高发酵温度(果酒发酵温度一般为18−30℃,果醋发酵温度一般为30−35℃)A正确;B、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因此产生酒精过程中不需要通入空气,B错误;C、泡菜坛中蔬菜装至八成满,以防发酵液溢出,C正确;D、制作泡菜时,早期有二氧化碳产生,因此,加工好的蔬菜不能装满瓶子,D正确。故选B。5.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湿热灭菌后倒的平板和接种后的平板均需倒置B.将未接种的平板培养并观察有无菌落,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C.稀释涂布法计数时,同一稀释度下至少要涂布三个平板,待菌落数稳定后计数D.纤维素分解菌鉴定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能初步鉴定【答案】D〖祥解〗(1)制备培养基的步骤:计算、称量、溶化、(调节pH)、灭菌、倒平板。(2)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既可防止皿盖上凝结的水滴滴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又可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挥发。(3)稀释涂布平板法:用移液管和无菌水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用涂布器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均匀地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详析】A、平板倒置,既可防止皿盖上凝结的水滴滴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又可避免培养基表面的水分过快挥发,A正确;B、将未接种的平板培养并观察有无菌落,若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有菌落生长,则培养基灭菌不合格,若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无菌落生长,则培养基灭菌合格,B正确;C、同一稀释度下至少要涂布三个平板,进行重复实验,并且要培养到菌落数稳定时计数,菌落数在30~300之间,C正确;D、尿素分解菌可以产生脲酶,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为NH3,NH3呈碱性遇酚红试剂变为红色,故尿素分解菌鉴定时,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指示剂变红则能初步鉴定;若对纤维素分解菌鉴定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试剂,D错误。故选D。6.为推动“美丽田园”打造,科研团队针对某富营养化水域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先是往水域中投放了以藻类为食的特定螺类,接着引种了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还投放了草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期后,水域基本达成了“水净”“景秀”“鱼壮”的治理成效。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治理前的水域难以自我净化,表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B.引入的菖蒲、水葱在和藻类争夺阳光时占据优势,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与繁殖C.在美丽田园建设进程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且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D.投放草食性鱼类能够加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答案】A〖祥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析】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抵抗力稳定性弱,A错误;B、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与藻类竞争光照等资源,它们在竞争光照过程中具有优势,从而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如对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等)远大于直接价值(如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C正确;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投放草食性鱼类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正确。故选A7.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C.生物体的同化量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三个去向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同化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答案】C〖祥解〗每一营养级(不包括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详析】A、甲能量主要分配给后代,则后代的数量会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A正确;B、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竞争,则说明乙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B正确;C、生物体的同化量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两大去向,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属于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错误;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向农田引入其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营造高捕食的环境,促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进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C。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与发展观。以下关于生态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B.大量使用农药,能快速消灭害虫,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通过引入害虫的天敌,利用种间关系,可有效控制害虫种群密度D.森林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C〖祥解〗(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详析】A、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并非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A错误;B、大量使用农药,虽然能快速消灭害虫,但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错误;C、引入害虫的天敌,利用天敌与害虫之间的捕食或寄生等种间关系,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C正确;D、森林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这属于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D错误。故选C。9.鸠鸽科的成员分为食果种类和食种子种类,其中食果鸠鸽羽色鲜艳,具观赏价值。科研人员在某雨林区发现了18种食果鸠鸽,他们选择了多个调查区,对食果鸠鸽所取食的果实大小和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注:图中91g、135g、470g、722g代表不同果鸠的体重A.中型果实()的匮乏对91g果鸠的影响大于722g的果鸠B.将羽色艳丽的食果鸠鸽饲养于动物园以供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某种体重的果鸠的种内斗争加剧可导致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D.图中不同体重的食果鸠鸽之间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答案】A〖祥解〗图中这些食果鸠鸽的食物部分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鸠鸽个体大小影响取食果实大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析】A、91g果鸠主要取食大小位于6-10之间的果实,而722g的果鸠主要取食中型果实(20~30mm),因此,中型果实(20~30mm)的匮乏对91g果鸠的影响小于722g的果鸠,A错误;B、将食果鸠鸽用于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C、某种体重的果鸠的种内斗争加剧,可能导致该果鸠的生存空间或食性等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正确;D、这些食果鸠鸽的食物部分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种问竞争,D正确。故选A。10.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利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数辉煌,在农业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经验被编成了通俗易懂的谚语广为流传,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山无衣,地无皮,人要饿肚皮——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B.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生物群落中的种间竞争D.地尽其用用不荒,合理密植多产粮——提高种植密度可提高产量【答案】D〖祥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详析】A、“山无衣,地无皮,人要饿肚皮”,意思是如果山上没有植被,大地没有植被覆盖,那么就会影响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使人面临饥饿,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A正确;B、“人在屋里热的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说明温度较高时,人会感觉不适,但水稻在适宜的高温环境下生长良好。因为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而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参与,所以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B正确;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苗和草之间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等资源,体现了生物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D、“地尽其用用不荒,合理密植多产粮”,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净光合速率,从而提高产量。但并不是种植密度越高产量就越高,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植物相互遮挡阳光,通风不畅,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还会使种内竞争加剧,反而不利于植物生长和产量提高,D错误。故选D。11.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乙种群为有害动物,则应在时刻以前进行防治B.在时刻,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等于甲种群C.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可能相同D.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模型均可能是“S”形【答案】B〖祥解〗由题意“图中所示为甲种群的数量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增长速率变化”,判断甲种群的增长曲线为“J”形曲线,乙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曲线。【详析】A、t2时刻表示的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2,对有害动物的防治应在K/2以前,A正确;B、图示为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曲线和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3时无法比较二者的增长速率大小,B错误;C、t3时,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在增多,其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D、甲和乙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图中可看出乙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图中不能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增长是否是“S”形,如果延长观察时间,有可能会呈现“S”形增长,D正确。故选B。12.某检测小组为验证使用公筷的必要性,将聚餐时的每道菜品分为两份,一份使用公筷进食,一份不使用公筷进食。通过无菌操作采集样品,定量稀释后等量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恒温培养适宜时间,进行细菌菌落总数统计,结果如下表,(其中CFU/g表示每克样品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总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菜名细菌菌落总数(CFU/g)餐前餐后公筷非公筷凉拌黄瓜140001600045000香辣牛蛙60150560A.为了鉴别上述平板中的菌落是不是大肠杆菌,可配制含刚果红的培养基B.用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可检测配制的培养基是否被污染C.使用公筷能明显降低菜品细菌的污染,使用非公筷不会导致菜品间的交叉污染D.凉拌黄瓜餐前的菌落数远高于香辣牛蛙是由于黄瓜表面更容易携带菌体【答案】B〖祥解〗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使用公筷的必要性,自变量是菜品的种类和是否所用公筷,因变量是菌落数。与餐前相比,餐后无论是否所用公筷,菌落数都增加了,且为所用公筷的增加较多。【详析】A、为了鉴别上述平板中的菌落是不是大肠杆菌,可配制伊红-亚甲蓝培养基,生长在此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呈深黑色,并有金属光泽,A错误;B、在接种前需要检测使用的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方法是用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培养一段时间,若空白培养基经培养后无菌落产生,说明培养基的制备是合格的,B正确;C、分析可知使用公筷能明显降低菜品细菌的污染,使用非公筷会导致菜品间的交叉污染,C错误;D、凉拌黄瓜餐前的菌落数远远高于香辣牛蛙最可能是凉拌黄瓜没有经过高温烹饪,D错误。故选B。13.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口服化妆品”等。如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天然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去除蓝莓枝梗应在冲洗之后,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B.过程③在氧气、糖源充足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C.在过程④时,榨出的蓝莓汁需经过湿热灭菌后才能密闭发酵D.过程⑤中需要将温度升高至30-35℃,并且提供有氧环境【答案】C〖祥解〗(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详析】A、榨汁前需将新鲜的蓝莓进行冲洗,然后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蓝莓破损,防止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A正确;B、过程③是果醋发酵,所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条件下可直接发酵为蓝莓醋,B正确;C、过程④果酒制作的菌种的来源于蓝莓皮上野生的酵母菌,所以蓝莓汁不需经过湿热灭菌,C错误:D、在缺少糖原的情况下,醋酸菌可以把酒精转化为醋酸,故过程⑤将蓝莓酒变成蓝莓醋,作用菌是醋酸菌,好氧细菌,发酵温度30-35℃,D正确。故选C。14.如图是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得到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但该植株并没有地上结番茄、地下长马铃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取原生质体a和原生质体bB.过程②可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法或者灭活的病毒得到杂种细胞C.过程③④⑤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达预期目标与基因无法有序表达有关【答案】B〖祥解〗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详析】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过程①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正确;B、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可采用聚乙二醇融合法得到杂种细胞,此外还可通过物理方法等诱导其融合,不能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灭活的病毒用来融合动物细胞,B错误;C、过程③④⑤⑥过程从一个杂种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发育成了完整的杂种植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D、生物体中基因的作用是相互的,且基因控制相关性状,“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没达预期目标与基因无法有序表达有关,D正确。故选B。15.利用百合脱毒苗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能生产出无病毒、健康、高产百合植株。脱毒苗在商业种植、科研育种和园艺观赏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为百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制备百合脱毒苗的实验操作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取材于百合的分生区,是因为该部位所含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B.过程①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C.过程②不需要更换培养基,但需要增加光照D.培养基中的脱毒苗在移栽前需要去除封口膜,并在培养箱中生长几日【答案】C〖祥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其具体流程为:接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芽→诱导生根→移栽成活。作物脱毒材料:分生区(如茎尖、芽尖)细胞;植物脱毒方法:进行组织培养;结果:形成脱毒苗。【详析】A、用百合的分生区作为外植体培育脱毒苗,是因为该部位所含的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A正确;B、过程①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该过程所用的培养基需要加入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B正确;C、过程①②培育过程中,细胞所需的激素及其比例等条件不同,因此,过程②需要根据细胞的需要更换培养基,C错误;D、培养基中的脱毒苗在移栽前需要去除封口膜,从而降低湿度,然后在培养箱中生长几日,D正确。故选C。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5大题,共55分)16.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以及人类一系列不合理活动,像大规模的乱砍滥伐森林、盲目开垦荒地用于耕种等,不少区域出现了极为严峻的生态问题,例如山体植被光秃、河水浑浊不堪、自然资源匮乏、居民生活贫困,同时水土流失情况极为严重。为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某地区政府积极引导民众,先开展种草行动来降低土壤温度,之后再进行树木种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逐渐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也在稳步恢复。(1)除了水土流失问题,人类的诸多活动还引发了形形色色的其他环境难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除了有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之外,还包括________。(2)伴随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生物多样性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生物多样性包含的层次有________。为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当地农民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现林下种植兰花不仅成本较低,而且产出的兰花品质优良。林下适合种植兰花的原因是_________。(3)该地区在曾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火焰山”区域建立了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并且与周边面积达1万多亩的优质杨梅基地以及具有特色的古村落等景点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当地新的经济增长亮点。这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同时也凸显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原理。(4)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请简述“S”形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_________。(5)在对该地区某一珍稀物种白头叶猴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如果在调查过程中,标志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答案】(1)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2)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②.林下环境较为阴湿,适合兰花喜阴的生长习性(3)①.直接和间接②.整体性(4)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从而呈现“S”形增长(5)①.标记重捕法②.偏大〖祥解〗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直接价值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解析】(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含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生物多样性有遗传(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兰花多为喜阴植物,林下光照弱,环境较为阴湿,适宜其生长。(3)湿地公园旅游等体现直接价值,汀江国家湿地公园能避免水土流失,属于它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将湿地、杨梅基地、古村落结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整体,体现生态工程整体性原理。(4)“S”形增长因环境资源、空间有限,随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天敌等因素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从而呈现“S”形增长。(5)白头叶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用标记重捕法;标记物脱落,会使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偏少,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大。17.近年来,我省部分农村应用稻田蟹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稻蟹共生模式,获得了良好效益。如图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统内的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1)稻田内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_________(填“构成”或“不构成”)一个群落。稻田中的蚯蚓,蜣螂、苍蝇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2)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3)河蟹与稻田昆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_______。(4)在“藻类→浮游动物→河蟹”的食物链中,藻类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_______的粪便和________流向分解者。(5)稻田昆虫稻螟被蜘蛛网粘住后,会不断扇动翅膀企图逃生,被蜘蛛感知振动后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是________。【答案】(1)①.构成②.分解者(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3)①.捕食和竞争②.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4)①.浮游动物②.自身的遗体残骸(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祥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组成。【解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体,故稻田内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能构成一个群落;图中稻田中的蚯蚓,蜣螂、苍蝇等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3)分析题意可知,河蟹捕食稻田昆虫,二者属于捕食关系,河蟹和稻田昆虫都捕食杂草、水稻,两者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河蟹与稻田昆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稻蟹共生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增加了河蟹这一营养级,使杂草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了河蟹,最终流向了人类,故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4)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在“藻类→浮游动物→河蟹”的食物链中,藻类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浮游动物的粪便流向分解者。(5)稻田昆虫稻螟被蜘蛛网粘住后,会不断扇动翅膀企图逃生,被蜘蛛感知振动后捕食,上述过程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益生元是一类能选择性地刺激宿主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和活性,对宿主健康有益的物质。它可间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助力营养吸收等。常见的益生元有低聚果糖等。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低聚果糖常被添加到食品中,在一些发酵食品制作时,常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制作面包时酵母菌的主要来源是______,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将面团放在温暖环境中,目的是_______。(2)某科研小组为测定某样品中酵母菌的含量,开展了如下操作:①第一步:配制培养基,培养基中通常含有______,还需添加______,才能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②第二步: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法灭菌;③第三步:取14mL样品,加入盛有_____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将样液稀释10倍,再依次等比例稀释至105倍。取多个培养皿,分别取0.1mL稀释后的样液,涂布到培养基表面,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隔12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4个培养皿中的菌落数分别为151、150、153、146个,则每毫升样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______个。(3)实验分析:科研小组发现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并非全是酵母菌菌落,还有其他杂菌菌落。某次观察后将培养基放回恒温培养箱继续培养12h,发现酵母菌的菌落数没有增加,而其他菌落数仍在增加,原因可能是______。【答案】(1)①.面粉自带或人工添加的干酵母②.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2)①.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②.维生素③.高压蒸汽灭菌④.126⑤.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⑥.1.5×108(3)酵母菌不适应此时的培养条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而其他杂菌能适应此时的培养条件继续生长繁殖〖祥解〗微生物的接种方法由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其统计的数值往往比实际数目偏低。【解析】(1)低聚果糖常被添加到食品中,在一些发酵食品制作时,常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制作面包时酵母菌的主要来源是面粉自带或人工添加的干酵母,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将面团放在温暖环境中,这样可为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适宜的温度,因为酵母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环境。(2)①第一步:配制培养基,培养基中通常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还需添加维生素作为生长因子,才能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②第二步: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为获得纯净培养物作准备;③第三步:取14mL样品,加入盛有126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将样液稀释(126+14)÷14=10倍,再依次等比例稀释至10倍。取多个培养皿,分别取0.1mL稀释后的样液,涂布到培养基表面,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隔12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4个培养皿中的菌落数分别为151、150、153、146个,该数据处于30~300之间,合理可用,则每毫升样液中的酵母菌数量为(151+150+153+146)÷4÷0.1×105=1.5×108个。(3)实验分析:科研小组发现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并非全是酵母菌菌落,还有其他杂菌菌落,因为菌落具有种的特异性,通过菌落观察可以看到有多种微生物。某次观察后将培养基放回恒温培养箱继续培养12h,发现酵母菌的菌落数没有增加,而其他菌落数仍在增加,可能是由于酵母菌不适应此时的培养条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而其他杂菌能适应此时的培养条件继续生长繁殖。19.ε-聚赖氨酸(ε-PL)能抑制多种微生物的活性,且人体可将其分解为赖氨酸,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食品防腐剂。科研人员欲从土壤中分离能分泌ε-PL的微生物,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过程,Ⅰ~Ⅲ表示菌落。已知ε-PL可使亚甲基蓝褪色,形成透明圈。请回答下列问题:(1)为防止杂菌污染,实验前实验者双手需经_____消毒处理,实验室也需采用_____进行消毒。(2)实验开始时,实验人员称取2.5g土样,加入盛有25mLSG培养基的锥形瓶中,置于30℃、220r/min恒温箱中振荡培养2d,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振荡培养的好处是____。(3)SG培养基为一种分离培养基,其组成成分如下表所示。该培养基中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源的物质为______;结合上述信息,据表分析可知,适宜在SG培养基中生长的微生物,其代谢类型为________。表
SG培养基组成成分(单位:g/L)成分甘油酵母膏NaH2PO4MgSO4·7H2O(NH4)2SO4H2OpH含量100.100.680.250.6610007.0(4)过程①中使用的接种工具为_____;与SG培养基相比,甲培养基需要添加的物质有_____。从用途角度分析,甲培养基属于_____培养基。(5)过程③接种,应挑选_____菌落,原因是_________。【答案】(1)①.70%酒精②.紫外线照射(2)①.扩大培养分泌ε-PL的微生物②.增加溶解氧,提高菌体与营养物质的接触,促进生长(3)①.酵母膏和(NH4)2SO4②.异养需氧型(4)①.涂布器②.琼脂和亚甲基蓝③.鉴别(5)①.Ⅱ②.透明圈更大(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更大),分泌ε-PL的量更多〖祥解〗(1)消毒的常用方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煮沸消毒法,在100°C煮沸5~6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则可使用巴氏消毒法,即在62~65°C消毒30min或80~90°C处理30s~1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并且不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此外,人们也常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除了以上方法,还常用紫外线进行消毒。例如,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前,可以用紫外线照射30min,以杀死物体表面或空气中的微生物。在照射前,适量喷洒石炭酸或谋酚皂溶液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2)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法是将已熔化并冷却至约50℃(减少冷凝水)的琼脂培养基,先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无菌平板。待充分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约0.1 ml)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三角形无菌玻璃涂棒涂布,使菌液均匀分散在整个平板表面,倒置温箱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解析】(1)由分析可知,实验前实验者双手需经70%酒精消毒处理,实验室也需采用紫外线照射(先喷洒煤酚皂、石炭酸溶液再紫外线照射)的方法进行消毒。(2)将土样放入SG液体培养基,目的是扩大培养分泌ε-PL的微生物,使其数量增多。该过程中振荡培养的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提高菌体与营养物质的接触,促进其生长。(3)据表可知,酵母膏和(NH4)2SO4中都含氮元素,因此该培养基中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源的物质为酵母膏和(NH4)2SO4。根据SG培养基的成分可知,该培养基既有碳源又有氮源,因此适宜在SG培养基中生长的微生物,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4)根据平板中的菌落均匀分布,可知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因此过程①中使用的接种工具为涂布器。涂布接种后,并不立即将平板倒置,可以利于涂布的菌液被培养基吸收。与SG培养基相比,甲培养基为固体,需要添加琼脂,已知ε-P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肉品风味生物标志物-洞察与解读
- 气化技术标准化-洞察与解读
- VR角色建模技术优化-洞察与解读
- 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文化冲突管理-洞察与解读
- 2025年护理危重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护理理论基础试题及答案
- 2025年eVTOL分时租赁在港澳台地区市场渗透率分析报告
- 赣州会考政治试卷及答案
- 乐高老师笔试题目及答案
- 护理质量控制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四川省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招聘3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佛山地库信号覆盖施工方案
- 2025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第一批招聘编外人员26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应用写作》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湘少版(三起)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团员考试题目及答案大题
- 2025年皮肤科皮肤病病理形态学诊断能力测试答案及解析
- 哈巴涅拉舞曲课件
- 扬尘治理专项施工方案(水利工程版)
- 双馈风力发电机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