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导学案1(第2课时)_第1页
《师说》导学案1(第2课时)_第2页
《师说》导学案1(第2课时)_第3页
《师说》导学案1(第2课时)_第4页
《师说》导学案1(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师说》导学案第2课时编写:李乐民卜庆凯【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学生背诵全文【重点难点】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不拘(jū)于时或不(fǒu)焉贻(yí)之谀(yú)郯(tán)子苌(cháng)弘老聃(dān)李蟠(pán)2.每日成语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狗尾续貂: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3.读背任务(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4)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

游(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4.文体知识关于“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问题探究】一、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词句的含义。二、自由翻译课文,提倡同位间互相讨论。三、整理重点文言基础知识。(一)一词多义师⑴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①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②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⑴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⑵①古之学者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句读之不知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蚓无爪牙之利③吾欲之南海其⑴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余嘉其能行古道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⑵①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句读之不知小学而大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今之众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形容词作名词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③小学而大遗(四)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五)特殊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不拘于时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时测评】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句读(dòu)或不(fǒu)焉B.官盛则近谀(yú)

针砭(biān)时弊C.郯(dán)子苌(cháng)弘D.老聃(dān)授(shòu)业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3.下列各句中“道”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4.下列各句中“传”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5.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下面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④登泰山而小天下⑤邑人奇之⑥稍稍宾客其父⑦粪土当年万户侯A.①⑤/②⑥⑦/③④B.①②⑥⑦/③④⑤C.①⑤/②⑦③/④⑥D.①②/③⑥⑦/④⑤6.下列选项中跟“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惑”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惑之不解D.孰能无惑7.与“择师而教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B.句读之不知C.蚓无爪牙之利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延伸阅读】闻识大道佚名历史不会让任何人缺席它的宴会,只要你来过,就必然要留下。

如果没有韩愈,《现代汉语词典》里最少会缺少这样一些词汇: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一发千钧……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也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抹掉。

韩愈堪称是一代宗师。

教授学生,这本来应该是儒家的日常工作,不知为何,唐代的学者却以招收弟子为耻。儒家的先祖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到了唐朝,儒家却已经没有招收弟子的习惯了,所以柳宗元才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好为人师今天还是一个时褒时贬的词语,总有一种当别人老师就是骄傲狂妄的味道。其实,好为人师,能够古道热肠,以师自任,有什么不好的呢?韩愈为师,一方面不随俗浮沈,迎合时下的风气,而要移风易俗,行古道,“独为所不为”;一方面提携后人,关心学业,奖掖进步,“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他在《师说》中标示了自己的愿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在潮州开办学校,大兴教育之风,使潮州成了一座文化的名城。有人统计,韩愈以前,潮州登进士第者只有三人,韩愈之后到南宋,潮州登进士第者一百七十三人。所以潮州人民才这样赞颂他:“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尊重知识是一种见识,爱护人才是一种修养,提携后人是一种道德。

出河南孟县县城西不到五公里,太行脚下,黄河岸边,紫金山阳坡,一代文宗韩昌黎安息在这里。

韩公墓前的两株翠柏据言已有1600年历史,是后人专门从长安运来的,翠柏的主干早已斑驳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它们依然苍遒峥嵘,挺拔不屈。但不知为何,却在墓之上,凭空生长出两棵枣树来。看枣树的姿态,也已上了年纪,并且不象专门栽种的。询问陵园的管理人员,果然他也不知道这两棵枣树到底生于何时,他只告诉我,反正很久了,已经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时候生长的了。他还告诉我,两棵枣树,一棵结的甜枣,一棵结的酸枣。

一颗甜枣,一颗酸枣?

一颗甜枣,一颗酸枣,这是上苍赋予韩公的偈语吗?

有人敬他为一代文宗,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有人说他耿介忠诚,有人说他苦心经营;他为大唐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大功,但他却历经人间辛酸;他本是一个书生,却单身匹马降服了山东叛乱;他和柳宗元政见相背,却和柳宗元一生知己;他特立独行,却始终信道守道;他孤独傲岸,却门生无数;他的古诗奇绝酸涩,但他几乎所有的七绝都清新明快;他文起八代之衰,但他还有很多诗文流于无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