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第五单元 第21课 梦回繁华》部优公开课听评课记录_第1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第五单元 第21课 梦回繁华》部优公开课听评课记录_第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第五单元 第21课 梦回繁华》部优公开课听评课记录_第3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第五单元 第21课 梦回繁华》部优公开课听评课记录_第4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第五单元 第21课 梦回繁华》部优公开课听评课记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部优公开课听评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2023年10月26日,上午第二节课,听课教师为张华,职务为初中语文教研员,本次听课目的是教学研究,旨在探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季《第五单元第21课梦回繁华》的教学实施策略,重点关注学生对于宋代绘画艺术的理解及文本语言特色的把握。授课教师为李明,学科为语文,班级为八年级(3)班。本课主题为《梦回繁华》,选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赏析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宋代市井生活的繁荣景象,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教材分析显示,本课属于“艺术审美”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李明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包括知识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描写性语言分析画面细节)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分析画面细节,理解作者情感表达”,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课堂观察记录

1.教学准备

教师的教学计划清晰,围绕“感受繁华、品味细节、理解情感”三个环节展开,逻辑层次分明。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包括教材、彩色《清明上河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包含历史背景资料、画面分段解析视频)以及学生用学习单。教材使用规范,教具选择恰当,多媒体资源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尤其是视频片段生动展现了汴京城的市井生活,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直观支持。学习单设计合理,包含“画面细节记录表”和“情感分析题”,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和思考。

2.教学过程

(1)开始阶段(导入新课)

教师采用“情境导入法”,播放一段宋代风情动画视频,配以《清明上河图》局部画面,提问:“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场景?你从哪里感受到宋代生活的特点?”通过视觉刺激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导入自然。随后展示画作全景图,补充背景知识(如创作年代、社会背景),并板书课题,强调“梦回”的意象,引发学生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导入效果良好,约三分之二学生能主动描述画面内容,课堂氛围活跃。

(2)展开阶段(教学方法应用)

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法”,将课堂分为“整体感知—局部探究—主题升华”三个层次。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画作分段(虹桥、汴河、市井等),引导学生用“繁华”概括画面特点,并记录关键词。局部探究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教师点拨”模式,分发学习单,要求小组讨论“画面中的五种人物类型及其作用”,教师巡视并记录典型问题(如“船夫与岸上人群的互动如何体现紧张感?”)。这一环节中,教师运用“问题链”教学法,逐步深入(从“看到了什么”到“为什么这样画”再到“表达了什么”),使分析系统化。主题升华环节播放画家张择端生平视频,对比《清明上河图》与《清明杂剧》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教学方法多样,讲授与讨论结合,符合八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3)结束阶段

教师通过“对比总结法”归纳本课要点,将《清明上河图》与《清明时节雨纷纷》进行跨学科关联,提问:“杜牧的诗描绘了怎样的清明景象?与张择端的画有何异同?”最后布置作业:“用200字描写画面中最吸引你的一个场景”,并推荐拓展阅读《宋代风俗考》。总结环节简洁有力,作业设计兼顾巩固与拓展,但时间分配略长,约占全课的15%,可适当压缩。

3.师生互动

师生交流频率高,教师提问涵盖全体学生,约90%的学生能举手回答基础问题(如“画中有多少桥?”),互动质量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采用“支架式指导”,对落后小组提供提示(如“从人物动作入手分析”),对领先小组追问(“为什么画家特别关注桥梁区域?”)。学生反应积极,课堂中多次出现学生主动补充、反驳的现象,如有学生指出“卖针woman的动作与课本描述不符”,教师及时调整讲解重点。但个别内向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师可通过“随机点名+同伴互评”方式加强覆盖面。

4.学生学习状态

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高,专注度达85%以上,尤其在观看视频和讨论“汴河交通”时表现活跃。合作学习效果显著,小组在记录细节时分工明确(有人画图、有人记录、有人总结),学习单完成率100%。但存在个别学生“走神”现象,可能与多媒体屏幕反光或讲解节奏有关。教师可通过“眼神交流+桌间巡视”提醒,同时增加“快速问答”环节维持注意力。

5.课堂管理

课堂纪律良好,学生遵守发言规则,小组讨论时保持安静。时间分配基本合理,但总结环节超时5分钟,导致作业布置仓促。教师采用“时间胶囊”法管理,课前用计时器标注各环节时长,并通过手势(如举起右手表示时间到)提醒学生。课堂节奏控制得当,从导入到展开逐步推进,但局部探究环节因讨论热烈略有延宕,可预设“讨论时间上限”以平衡深度与效率。

6.教学技术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有效,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高度融合,特别是动画视频将静态画作动态化,帮助学生理解“人流与车流的交织”。技术支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如通过分段解析视频,学生能直观把握画面结构。但存在技术短板:部分学生因观看角度问题未看清屏幕细节,教师虽及时调整投影距离,但未配备备用投屏设备。建议增加实物展示环节(如仿制品局部),以弥补技术局限。

总体而言,本课教学设计科学,方法灵活,学生主体性突出,符合八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需在时间控制和个别化关注上进一步优化。

三.教学效果评价

1.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的设定清晰且适切,全面覆盖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预设的三项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宋代市井生活)、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描写性语言分析画面细节,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宋代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均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具体落实。从课堂表现看,学生基本达成了知识目标,约80%的学生能准确描述画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虹桥、汴河、樊楼)及其文化意义,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中的“画面细节记录表”,体现了对基本史实和艺术信息的掌握。能力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尤其在“人物类型分析”环节,学生能结合具体画面(如“官差”“商贩”“船工”)进行多角度解读,部分小组的发言展现出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如用“步履匆匆”“吆喝声此起彼伏”等词语描绘场景。情感目标的渗透相对隐性,但从课堂讨论中,教师捕捉到学生多次自发表达对“宋代市井活力”的赞叹,以及对比《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产生的文化认同感,表明情感激发初见成效。然而,目标的达成并非完全均衡,能力目标中的“深度批判性分析”(如探讨画家选择特定视角的原因)因时间限制未能充分展开,情感目标中对“时代局限”(如阶级差异)的引导也较为简略,这反映了在实际操作中,达成度受课堂节奏和学生基础影响。

2.知识掌握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整体良好。核心知识点如《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艺术成就、画面结构(以虹桥为中心的辐射式布局)等,通过多媒体图文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被有效植入学生认知体系。在随堂练习中,当教师提问“画中最繁忙的路段是哪里?依据是什么?”时,超过70%的学生能准确指向汴河段落,并引用“船只密集”“桥梁拥挤”等细节佐证,显示出对关键信息的把握。技能掌握方面,描写性语言的应用得到初步锻炼。在“我最感兴趣的细节”分享环节,部分学生能尝试运用课堂所学词汇(如“鳞次栉比”“络绎不绝”)进行描述,尽管表述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存在差异,但已体现出从“识别信息”到“转化表达”的初步能力。例如,有学生描述汴河上的船时,不仅指出“船工动作幅度大”,还补充“船桨激起的水花打湿了岸上行人”,这种细节的关联体现了观察与语言表达的初步结合。然而,知识的深度记忆和灵活运用仍有提升空间。当教师追问“如果将《清明上河图》与《清明杂剧》并置,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时,多数学生仅能停留在表面比较(“前者是画,后者是剧”),未能深入到“空间表现vs.时间叙事”“写实vs.虚构”等层面,反映出对跨学科知识迁移的掌握不足。此外,个别学生对宋代社会背景的理解仍显浅层,如对“瓦舍勾栏”文化内涵的阐释较为模糊,这提示教师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背景知识的具象化呈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表现出积极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主要通过艺术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感培养两条路径实现。首先,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审美体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资源(如动态人流模拟、细节放大对比)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体验,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专注度和参与热情。当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画家为何反复描绘桥梁?”时,有学生联想到“桥梁是交通枢纽,象征经济繁荣”,这种由审美感受引发的价值判断,体现了情感态度的自然流露。其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较为隐性但有效。通过对比宋代市井的繁华与后世其他朝代的风貌,以及提及《清明上河图》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课堂小结环节,教师播放《千里江陵一日还》配乐诗朗诵,将视觉艺术与文学经典结合,强化了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学生的情感反应体现在多次自发发出的“太厉害了”“我们古代就有这么厉害的画家”等感叹中,表明课堂活动成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但价值观引导也存在可优化空间。在讨论“画中哪些细节反映了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时,教师虽点到为止,但学生对此类议题的深入思考不足,课堂讨论迅速转向正面评价,反映出价值观引导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此外,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本课中未得到充分体现,如未涉及宋代绘画与其他文明(如伊斯兰文化)的交流等,这可能与课时限制有关,但也提示教师在后续教学中需拓展视野。

综合评价,本课教学效果显著,目标达成度较高,尤其体现在知识传递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情感体验丰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知识深度、技能迁移和价值观引导的全面性仍有提升潜力,建议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可进一步优化时间分配,加强深度探究环节的设计,并拓展跨文化比较视野,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与建议

1.总体评价

本节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一节设计精良、实施有效的语文公开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充分展现了授课教师李明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调控能力。最突出的优点在于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资源的整合运用。教师能够围绕“梦回繁华”这一核心主题,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环节过渡自然,逻辑推进清晰。特别是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从动画导入到分段解析视频,再到实物仿制品的辅助展示(尽管短暂),有效突破了传统绘画教学的难点,将抽象的艺术形象具体化、生动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欲望。此外,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如通过“画面细节记录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用“人物类型分析”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管理方面,教师能够有效掌控课堂节奏,运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如点名、表扬)维持学生注意力,整体课堂秩序井然。总体而言,本节课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一课的优秀教学范例,值得借鉴和推广。

2.改进建议

尽管本节课已展现出较高水平,但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仍有一些方面可以优化和完善。首先,在时间管理上需更加精准。本课总结环节的超时对后续作业布置和课堂整体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建议教师在未来教学中,更加严格地执行预设时间表,并预留弹性调整空间。例如,可以在课前将各环节时间细化到分钟,并在课堂中使用计时器进行实时监控;对于讨论热烈的话题,可适当调整后续环节的时长,或采用“延时讨论”机制(如课后在线论坛继续交流),确保核心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需进一步提升深度探究的层次。本课在能力目标上,对“分析画面细节”的引导较为侧重于描述性语言,对于更深层次的解读(如象征意义、艺术手法的创新性)涉及不足。建议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可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样”。例如,在分析虹桥区域时,可补充提问“画家为何选择仰视角度?这种视角传达了怎样的情绪?与平视或俯视有何不同?”,通过比较视野拓展学生的艺术鉴赏深度。此外,可引入对比阅读法,将《清明上河图》与同时期的其他绘画作品(如《溪山行旅图》)或不同文明的同类题材(如伊斯兰细密画的市井场景)进行并置分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再次,需关注个体差异,优化分层教学策略。本课小组合作效果良好,但部分内向学生或基础较弱的学生仍参与不足。建议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可预设不同难度层次的任务,并明确分工机制(如“学优生带动型”“小组长负责制”),同时增加教师巡视指导的频率和针对性,对薄弱学生提供“脚手架式”的即时支持(如提供关键词句、引导性提问)。最后,可丰富作业设计的类型。本课作业以描写为主,建议增加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如“尝试用绘画或手绘地图的方式还原汴京城的一角”“搜集宋代其他文学或艺术作品,对比其与《清明上河图》在时代风貌上的异同”,以巩固课堂所学,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3.后续跟踪

建议对本次听课的改进情况进行后续跟踪。鉴于本次课堂在时间管理和深度探究方面存在提升空间,计划在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听课,重点关注李明老师如何将本次评课建议应用于实际教学。第二次听课的观察重点将聚焦于:一是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是否能在保障核心内容讲解的同时,有效控制各环节时长;二是深度探究环节的实施效果,学生是否能围绕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三是分层教学策略的落实情况,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是否能获得适切的发展。在跟踪听课前,将与授课教师进行一次非正式的交流,反馈本次评课的主要建议,并了解其初步的教学改进计划,以便更精准地观察和评估后续变化。同时,将采取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