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象、意象、印象:指向“主题听辨”能力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摘要: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发展围绕的中心,学生的音乐主题听辨能力培养是发展音乐实践能力、提高音乐审美品位的重要一环。本文围绕音乐主题的听辨,从主题形象塑造、意象感知和加深主题印象三个方面具体开展阐述,以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有效记忆音乐主题,感知主题音乐要素,理解音乐、感悟音乐。关键词:音乐主题;听辨能力;欣赏教学音乐主题是一首乐曲最主要的乐思,即音乐的核心部分。它是音乐思维的“种子”,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有个性鲜明、表现力强、音意完整等特点。音乐主题一般只有一个,但在大、中型音乐作品中,主题会有两个或者更多,优秀的音乐主题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理解了音乐主题就是理解了整个音乐作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指出,通过“欣赏”,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情感,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体裁与风格等,发展音乐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所以,只有通过抓住音乐欣赏作品核心,提取主题有效“音乐信息”,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音乐主题核心,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音乐素养。一、塑造形象,要素为本,理解音乐主题音乐形象是一种由音响所引发,通过人们的想象和联想而感受到的音乐印象。音乐形象的塑造需要节奏、节拍、旋律、体裁等众多的音乐要素来达成,理解音乐主题的前提之一就是需要明白音乐所塑造的形象特点。所以,从主题的音乐要素入手,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抽丝剥茧中理清音乐形象特点,提高学生音乐审美品位和解读音乐的能力。(一)问题链式设计问题是课堂的助推器,问题“链”则通过音乐主题的内容,遵循严谨的逻辑结构,设计如链条般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不断推动课堂深入。在音乐主题的形象理解中,以多个关键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明晰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音乐的内部肌理,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从而理解音乐主题。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管弦乐作品《对花》,这首作品的主题形象通过乐器、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展现了互相问答、不断交替的盛大“对歌”场景。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把碎片化的问题进行了串联,形成了三个关键问题,问题一“演奏乐器是什么?”,主题一中双簧管仿佛是男子在演唱,而长笛则是温柔的女性角色,这两种鲜明的音色区别表现了“对歌”中的不同人物角色。问题二“旋律走向是如何变化的?”,每个乐句的前半句旋律走向由低到高,而后半句与之呼应则由高到底,仿佛一问一答的形式,展现了“对歌”中不同人物相互“应对”。问题三“情绪有何变化?”,乐曲在第二个主题中力度不断增强,短笛、木琴、弦乐组等加入,让情绪更加热烈,烘托了“对歌”的欢腾热闹场景。(二)分析表式引导音乐主题最能够体现音乐的形象,主题的理解不仅仅需要感性的体验,也需要理性的表达。分析表聚焦音乐主题要素,是呈现主题要素的最好方式之一,它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关系,抓住课堂中的聆听重点,提高课堂的聆听效率。例如六年级下的《阿细跳月》,音乐主题虽然只有4个乐句,但是通过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创作形式,表现了彝族人民在月下踏歌、欢庆节日的热闹景象。由于主题旋律一共重复了14次,每次在乐器音色、速度、力度、音区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变化,为了抓住主题塑造的“彝族人民月下踏歌”的形象,所以利用音乐主题分析表的形式,记录主题音乐要素变化的内容。第一个主题中,演奏的乐器是笛子,力度上由弱到强,均匀的速度仿佛拉开了这场盛会的序幕。第二个主题中,加入的拉弦乐器在情绪上推波助澜,速度加快、力度加强。通过14次的变化记录让学生清晰直观地发现音乐主题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彝族人民的快乐,提高学生聆听的关注度和对主题的理解。(三)任务组式深入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探究的形式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课堂中以任务为驱动,组建任务小组的形式来探究音乐的各种要素,从而达到音乐形象的建立和理解,促成学生对音乐主题从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水上音乐》A段主题的教学中,笔者以“盛大的宫廷舞会”为音乐形象进行了任务组的教学设计,通过聆听音乐,感受盛大的场景,解决主题演奏中乐器的听辨。首先是“识乐器”任务,通过聆听《水上音乐》第二个主题听一听一共出现了几种主奏乐器?然后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其次是“摆乐器”任务,通过第一个活动,小组内达成共识之后,再复听《水上音乐》第二个主题,边听音乐边用乐器卡摆出乐器出现的正确顺序,摆完之后再次聆听音乐进行核对,并且纠正错误。最后是“展成果”任务。对乐器出现的顺序进行小组汇报,并统一粘贴至黑板上进行展示,同时再次播放主题音乐进行核对。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在不断反复的聆听中感受不同的乐器音色交织在一起所表现的“盛大场景”。(四)内容图式呈现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音乐主题的知识结构,是呈现音乐思维过程和展示思考成果的图形工具。在思维导图的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前搭好思维导图图示,由学生来对思维导图进行填充,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聆听中的关注点,聚焦更加明确,而且也更直观地了解要素是如何来表现音乐主题的。例如在《海德薇格主题》的教学中,笔者将音乐主题分成三个不同的主题形象,分别是魔幻形象、滑稽形象和飞翔形象。在聆听魔幻形象这个主题时,抓住“魔幻”这个关键词,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直接出示思维导图框架,从音色、拍号、旋律、乐句、力度、节奏六个方面进行深度聆听。在音色中,钟琴的独特音响效果充分地营造神秘的氛围,大管、圆号的加入让音色更加变化莫测飘忽不定。在旋律中,旋律连续下行的走向,更让音乐蒙上了一种不稳定、难以捉摸的感觉。整个主题力度由弱强的变化和舒展带有大量附点的节奏形式都深化了主题魔幻的形象。通过利用思维导图,让“魔幻”变得“清晰”,一步步带领学生探索音乐魔幻形象的来源、揭示主题的要素构成。二、感知意象,体验为先,深入音乐主题意象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音乐意象则是学生对音乐形象产生直观感知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内心审美有关的具体感受。音乐主题往往就是这一首作品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感知音乐主题,需从感知意象的角度出发,通过律动、表现、探究等多重的亲身体验,感知音乐主题表现的深邃意境和深厚情感。(一)动作体验,享受意象之美每个主题都有其独特之处,挖掘主题最突出的某个特点,采用动作体验来凸显这一个特点,设计合理的肢体动作,在表现音乐形象之中,加深对音乐的情感寄托,激发学生对于主题的情感认知,感受主题表达的意象之美。例如五年级下册《京调》,作品改编自京剧传统戏《苏三起解》,如果只是流于表面的聆听,无法感受京剧深厚的文化,所以在了解京剧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应该在体验中加深学生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以京剧“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的“做功”为手段,《京调》主题一节奏紧凑、情绪激动,仿佛是苏三在述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因此采用旦角的兰花指形式,跟随音乐的速度走圆场步并且配上亮相的动作;主题二节奏舒展,邀请一位学生打板敲鼓,教师带领其它学生表现生角,采用虎口掌的形式,右臂画大图在胸前定格,跟随音乐打开双手亮相。通过“做功”的体验,在聆听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京剧角色的不同特点,体验主题音乐在塑造角色的同时所传递的京剧独特魅力。(二)表演体验,感受意象之趣2022年版课标提出:“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引导学生多感官地体验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有趣、参与性强的音乐表演体验,能够充分唤起学生对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和美好的参与感,让单一的欣赏转化为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解音乐形象背后所表达的情感。《铁匠波尔卡》这首作品的主题音乐中多次出现了打铁声,清脆的打铁声与活泼欢快的旋律共同营造了欢乐的打铁场景。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充分聆听音乐,感受打铁的欢乐,明白劳动最光荣,以表演为手段,创设了“角色之趣”,在音乐中找寻“大铁锤”的音色和“小铁锤”的音色。“故事之趣”则以闯关的形式,在节奏关卡中感受后半拍为重拍带来欢快感,在旋律关卡中体会倚音带来的旋律变化,在歌词关卡中填词演唱形象化感受铁锤。“情感之趣”是跟随音乐完整直观地感受到“打铁”的情绪,在欢乐的情绪中引导学生发现劳动的快乐。(三)探究体验,寻觅意象之真真是指真实,如果说形象是外在,那么意象是本质,探究音乐的真实本质,才能够真正地理解音乐。探究体验是通过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利用“导学单”等工具,引导学生在探究型的学习中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音乐主题内容和主题文化,感受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自主审美能力。例如《阿细跳月》这首作品,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表现了彝族人民月下踏歌的情境,而其背后所传递的是彝族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笔者以导学单的形式,从主题的音乐性和文化性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比如说在彝族传统音乐中,学生发现音乐的拍子都是以五拍子为主,通过主题学习,发现五拍子更容易形成推动力的律动,适合用来舞蹈。从已经学习过的彝族歌曲如《彝家娃娃真幸福》等作品与《阿细跳月》的主题作对比,发现音乐的主干音都为“135”,这三个音组合使简单旋律变化无穷。从彝族的地理特征、节日文化等方面发现彝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乐观、勤劳。三、加深印象,拓展为翼,发展音乐主题对于主题的印象是学生记忆音乐主题,探究音乐主题,发展音乐主题的必要前提。在音乐主题听辨中,可以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主题的印象,拓宽对于主题的听辨认知和创造,发展学生音乐主题的创造能力,推动学生音乐主题欣赏的再成长能力。(一)对比赏析,找主题风格差异在拓展主题听辨、发展主题阶段,可以通过对比相同体裁的作品,唤醒学生对于同一个体裁下不同作品风格研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音乐思维,让学生主动去聆听、对比、分析同一体裁的音乐作品,在主动的学习中达到认识、理解和发展主题的目的。例如在《同伴进行曲》的拓展教学环节,笔者采用了横向对比的方式,从课外精选了两首学生熟悉的作品,截选了作品的音乐主题,分别是《葬礼进行曲》(俗称《哀乐》)和《婚礼进行曲》,三首作品体裁是相同的,都是进行曲,但是风格差异较大,分析对比有以下差异:在教学中,首先播放《葬礼进行曲》,让学生横向对比《婚礼进行曲》与《同伴进行曲》的差异,提示学生可以从风格、要素等角度出发,发现速度、旋律等方面的差别,然后再聆听《婚礼进行曲》,重复刚才的教学步骤,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对原有的音乐主题有了更深入和更广阔的认识。(二)创编演绎,固主题旋律记忆创编主要为了打开学生音乐眼界,熟练地运用自己已有的音乐手段,来进行主题的二次创编与改造,感受作曲家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精巧,让学生能够“像作曲家一样在作曲”。创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主题旋律的歌词创编,另一方面是用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让学生巩固主题旋律,深度记忆主题。◆主题旋律歌词创编。例如《狮王进行曲》,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音乐主题的记忆更应该是趣味化、情景式的,所以在这首作品的主题教学中采用填入歌词演唱主题的方式,让复杂的旋律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词,从而简化主题旋律的记忆难度。创编歌词如下:◆主题旋律乐器演奏。例如在《可爱的家》这首作品的教学中,由于这首作品较为简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难度不大,所以笔者就从主题的器乐演奏出发,与课堂乐器陶笛结合,在主旋律的下面,创编了一条简单的二声部旋律,与高声部相互呼应,在演奏中加深了学生对于主题的记忆。(三)背景解读,溯主题文化之源每个音乐主题都是这首作品的核心,同样每一个主题都极具明显的风格特点和所相应的文化背景,深度解读和认识主题要知其然,更须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沿着音乐主题的文化脉络,探寻主题背后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时代环境等,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来“溯源”音乐,找到音乐最初的起源,进而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例如《茉莉花》这一组作品的教学,教材中为我们安排了三首《茉莉花》,其核心的旋律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地域的不同,江苏的《茉莉花》具有婉约之美,东北的《茉莉花》具有豪放之美,河北的《茉莉花》具有洒脱之美,通过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作品,从地域上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歌,每朵花都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和相应的风土人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传染病培训试题(+答案)
- 病房护理及值班、交接班制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产前准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完整版液压与气压传动考试题及答案
- 营养性患儿疾病的护理
- 2025版介入放射学常见疾病症状及护理要点
- 教师课堂教学自我介绍
- 整形医院外科科普
- 非遗民俗工艺介绍
- 2025年学条令条例心得体会范文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越野车散热风扇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GB/T 3672.1-2025橡胶制品的公差第1部分:尺寸公差
- 中心静脉压团体标准2024标准解读
- 制备液相色谱技术(LCMS)课件
-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造价综合定额答疑汇编2022年11月更新
- 感染性与非感染性骨关节炎课件
- 中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DB4401-T 3-2018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高清现行)
- 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科普讲座课件
- 腹膜透析护理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