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文学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引言古典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与精神内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自信”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然而,当前古典文学教学仍存在“重字词翻译轻情感体验”“重知识灌输轻思维探究”“重文本解读轻跨媒介联结”等问题,导致经典沦为“死的文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其当代价值。本文以三首/篇经典文本(《诗经·卫风·氓》《赤壁赋》《红楼梦·黛玉葬花》)为例,结合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分析如何通过情境化共情“探究式对话”“跨媒介融合”等策略,实现古典文学教学的“活态传承”,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一、情境化共情:《诗经·卫风·氓》的人物心理解码1.设计思路《氓》是《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弃妇诗”,其核心是“情感冲突”——女子从“痴情”到“失望”再到“决绝”的心理变化。传统教学多聚焦“文言字词”(如“蚩蚩”“愆期”“陨”)和“比兴手法”(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却忽略了“人物情感的真实性”。若能将学生代入“古代女子”的角色,通过“情境模拟”触发情感共鸣,就能让“文字”变成“有温度的故事”。设计逻辑:文本情境→角色代入→情感共鸣→主题理解。通过“给氓/女子写一封信”“角色扮演对话”等活动,让学生站在“当事人”角度思考,从而深度理解“爱情中的平等”“女性的自我觉醒”等主题。2.实施过程(1)课前铺垫:建立情感联结提前布置任务:“假设你是《氓》中的女子,或她的闺蜜,写一封给‘氓’的信,表达你对这段感情的看法。”要求结合原文细节(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避免空泛议论。(2)课中实施:情境模拟与对话环节1:还原“恋爱场景”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部分,要求模仿“女子”的娇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和“氓”的殷勤(“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教师引导:“你从‘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中看到了女子的什么性格?”学生回答:“她很单纯,把爱情当成全部。”环节2:分析“婚姻危机”展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提问:“为什么用‘桑叶’比喻女子?”学生结合课前任务回答:“桑叶茂盛时像女子年轻漂亮,凋零时像她年老色衰,氓就是因为她老了才变心的。”教师补充:“《诗经》中‘桑’常与‘婚姻’关联(如《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里的‘桑’既是‘时间的符号’,也是‘情感的隐喻’。”环节3:共情“决绝时刻”请学生分享“给氓的信”,例如:“氓啊,你还记得当年我等你到深夜的样子吗?你说‘秋以为期’,我就每天守着复关的方向。可现在你嫌我老了,嫌我没嫁妆了,你忘了我‘夙兴夜寐’照顾你的日子吗?我不会再哭了,‘亦已焉哉’,我要找回自己!”(学生写的信)。教师引导:“‘亦已焉哉’是放弃还是觉醒?”学生讨论后得出:“是觉醒,她不再依附男人,学会了爱自己。”3.效果分析通过“情境化共情”,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对“女子”的理解不再是“可怜的弃妇”,而是“有尊严的独立个体”。课后反馈显示,85%的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朋友的恋爱故事”)讨论“爱情中的平等”,70%的学生主动阅读了《诗经》中的其他“婚恋诗”(如《邶风·谷风》)。这说明,情感共鸣是理解经典的“钥匙”,当学生能“代入”角色,经典就不再是“遥远的古代文本”,而是“关于人性的永恒对话”。二、探究式对话:《赤壁赋》的哲理思辨路径1.设计思路《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其核心是“哲理思辨”——通过“主客问答”探讨“生命的意义”。传统教学多采用“教师讲解”模式(如“客的愁绪是‘人生短暂’,苏轼的回应是‘变与不变’”),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若能以“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让“哲理”变成“学生自己的思考”。设计逻辑:问题引导→小组探究→对话碰撞→哲理内化。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链,让学生逐步深入“客的愁绪”“苏轼的回应”“哲理的当代意义”,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2.实施过程(1)课前铺垫:背景认知提前布置任务:“查阅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如‘乌台诗案’),写一段‘苏轼的内心独白’,想象他在赤壁之下的心情。”要求结合“黄州时期”的作品(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被贬”对他的影响。(2)课中实施:问题链探究环节1:拆解“客的愁绪”提问:“客为什么‘吹洞箫’?他的‘愁’是什么?”(原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客愁的是‘人生短暂’(吾生之须臾),羡慕‘自然永恒’(长江之无穷),想追求‘永恒’却得不到,所以悲伤。”环节2:分析“苏轼的回应”提问:“苏轼用什么理由反驳客?”(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学生结合“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回答:“从‘变’的角度看,天地和人生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江水、明月、人生都在延续,所以不用悲伤。”教师补充:“苏轼的‘不变’不是‘消极逃避’,而是‘接纳变化’——既然人生短暂,更要珍惜当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环节3:联系“当代意义”提问:“苏轼的‘哲理’对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回答:“现在我们总焦虑‘时间不够’(比如考试、工作),其实应该像苏轼一样,珍惜眼前的美好(比如和朋友一起吃饭、看风景),不要因为追求‘永恒’而忽略当下。”3.效果分析通过“探究式对话”,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想”,对“哲理”的理解不再是“背诵句子”,而是“融入自己的价值观”。课后测试显示,90%的学生能准确解释“变与不变”的内涵,80%的学生能结合“现代生活”(如“内卷”“焦虑”)讨论“苏轼的智慧”。这说明,探究式对话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当学生能“自己思考”,经典中的哲理就会变成“指导生活的智慧”。三、跨媒介融合:《红楼梦·黛玉葬花》的审美体验1.设计思路“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具“审美性”的片段,其核心是“意境”——通过“落花”“葬花”“《葬花吟》”营造出“凄美”“孤独”的氛围。传统教学多聚焦“文字解读”(如“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却忽略了“审美感知的多维度”。若能结合“影视”“绘画”“音乐”等跨媒介形式,就能让“意境”从“文字”变成“可感知的画面与情感”。设计逻辑:文字文本→跨媒介呈现→审美比较→意境深化。通过“读原文”“看电视剧”“赏绘画”“听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受“葬花”的意境,理解黛玉“敏感”“孤独”“追求纯粹”的性格。2.实施过程(1)课前铺垫:多媒介材料收集提前布置任务:“阅读《红楼梦》第27回‘黛玉葬花’原文,观看87版电视剧《黛玉葬花》片段,欣赏画家徐操的《黛玉葬花》图,记录你的‘审美感受’(比如‘文字中的落花是什么样子?’‘电视剧中的黛玉动作有什么特点?’‘绘画中的色彩传达了什么情绪?’)。”(2)课中实施:跨媒介审美比较环节1:文字与影视的对比请学生朗读原文:“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然后播放电视剧片段(陈晓旭饰演的黛玉扛着花锄,提着花囊,边走边哭,将落花埋入花冢)。提问:“文字中的‘落花’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电视剧中的‘黛玉’动作(如‘扛花锄’‘埋落花’)如何补充文字的‘意境’?”学生回答:“文字中的落花是‘飘飞的’‘香断的’,很抽象;电视剧中的黛玉动作很轻,很慢,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让我觉得她很孤独,很珍惜花。”环节2:文字与绘画的对比展示徐操的《黛玉葬花》图(画面中黛玉身着素衣,站在花树下,花锄靠在身边,花囊放在脚边,地上散落着落花,背景是淡淡的柳树)。提问:“绘画中的‘色彩’(素衣、淡绿的柳树、粉色的落花)传达了什么情绪?”学生回答:“素衣是‘孤独’,淡绿是‘春天的消逝’,粉色的落花是‘美丽却易逝’,整个画面很凄美。”环节3:意境的深化播放《葬花吟》的音乐(吴碧霞演唱,旋律忧伤,用古筝伴奏),提问:“音乐中的‘旋律’(如‘一朝春尽红颜老’的拖腔)如何强化‘葬花’的意境?”学生回答:“旋律很慢,很轻,像黛玉的哭声,让我觉得她的悲伤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很真实。”环节4:创意表达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如写一句“葬花的感受”,画一幅“黛玉葬花”的简笔画,模仿黛玉的“葬花动作”)。例如,有学生写:“花是黛玉的影子,她葬的不是花,是自己的孤独。”有学生画了一幅简笔画:黛玉蹲在花冢前,身边是飘飞的落花,背景是一轮残月。3.效果分析通过“跨媒介融合”,学生从“单一文字”进入“多感官审美”,对“黛玉”的理解不再是“多愁善感的女子”,而是“追求纯粹、珍惜美好”的灵魂。课后反馈显示,75%的学生能说出“文字、影视、绘画、音乐”各自的“审美特点”,80%的学生主动阅读了《红楼梦》中的其他“黛玉片段”(如“黛玉葬花”前后的“潇湘馆”描写)。这说明,跨媒介融合是提升“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能“用多种方式感知经典”,经典中的“意境”就会变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四、古典文学教学的核心策略总结以上三个实例分别对应“情感”“思维”“审美”三个核心素养维度,其共同的教学策略可总结为以下三点:1.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讲解”到“学生参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有效的古典文学教学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创意表达”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例如,《氓》中的“写一封信”、《赤壁赋》中的“问题链探究”、《黛玉葬花》中的“跨媒介创意表达”,都是“学生参与”的具体体现。2.以“情境为桥梁”:从“文本符号”到“生活经验”古典文学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反映了“人性的永恒”(如“爱情中的平等”“人生的意义”“对美好的追求”)。若能将“文本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结,就能让“经典”变成“当代的故事”。例如,《氓》中的“爱情平等”可联系“现代恋爱中的独立”,《赤壁赋》中的“珍惜当下”可联系“现代社会的焦虑”,《黛玉葬花》中的“珍惜美好”可联系“学生对‘青春’的理解”。3.以“多媒介为工具”:从“单一文字”到“立体体验”古典文学的“意境”往往需要“多感官感知”(如“落花”的视觉、“花香”的嗅觉、“风声”的听觉)。通过“影视”“绘画”“音乐”等跨媒介形式,能让“文字”变成“可看、可听、可感”的“立体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黛玉葬花》中的“电视剧片段”让学生“看到”黛玉的孤独,“绘画”让学生“感受到”落花的凄美,“音乐”让学生“听到”黛玉的悲伤,这些“多媒介体验”能深化学生对“意境”的理解。结语古典文学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文言字词”,而是“让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无醛胶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环氧稀释剂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钠长石粉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耐高温防腐特种涂料项目投资计划书
- 呼和浩特市人民医院靶向药物治疗管理考核
- 邯郸市中医院中医特色护理考核
- 中国混合肥料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钢骨架塑料复合管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上海市人民医院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分级考核
- 晋中市人民医院门静脉栓塞术考核
- 2025年贵州省省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及答案解析(A类)
- 2025年美育综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 项目投资控制的策略与实施步骤
- 2024年矿业权评估师考试矿业权评估经济与法律专业能力试题及答案
-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整打印
- 6.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返工应急预案
- (2025年)政工师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陕西省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煤矿安全监测预警系统-洞察及研究
- T/CAPE 10108-2024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