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透视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中的隐喻世界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缘起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被誉为“美国诗歌之母”,与华尔特・惠特曼一同被称为美国诗歌星空中的双子星,在世界文学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一生创作了近1800首诗歌,然而在生前仅发表了7首,其卓越的诗才在她去世后才逐渐被世人所发掘和赞赏。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死亡、自然、信仰等诸多人类永恒探索的话题,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意象组合和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象组合在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其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源泉。狄金森善于从平凡的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捕捉独特的意象,并通过巧妙的组合将抽象的情感、复杂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具象化,赋予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例如,在她的诗歌中,常出现将“死亡”与“马车”“房屋”等意象组合,如在《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BecauseIcouldnotstopforDeath)中,“死神”被具象化为一位“温文尔雅”的马车夫,“我”与他共乘马车,沿途经过“学校”“田野”“落日”,最后到达一座“房屋”,这座“房屋”则象征着坟墓。这种独特的意象组合,将死亡这一抽象且沉重的主题以一种生动、具体且充满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死亡的思考和态度。又如,她将“希望”比作“鸟儿”,在《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Hope”isthethingwithfeathers)中,“希望”这一抽象概念通过“鸟儿”这一鲜活的意象,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力,它“栖息在灵魂里”,“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永不停息”,让读者对希望的坚韧和永恒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为深入剖析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和隐喻表达提供了一个全新且有力的视角。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由Levinson(1996/2003)提出,包括内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三种。内在参照框架以物体自身内在特征决定的坐标系来判断图形位置,如“He’sinfrontofthehouse”,以房子有门一侧为“前面”确定“他”的位置;相对参照框架涉及观察者视角、图形和背景间的空间关系,像“He’stotheleftofthehouse”,观察者位置决定房子左面位置;绝对参照框架则以太阳位置和地球磁场提供的固定方向为背景,不依赖说话人位置确定空间关系。该理论认为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许多抽象概念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这与狄金森诗歌中通过意象组合构建隐喻表达抽象情感和思想的创作手法高度契合。借助这一理论,能够从空间认知的角度深入挖掘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背后的隐喻意义,揭示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机制,为狄金森诗歌研究开辟新的路径,使我们对其诗歌的理解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运用空间参照框架理论,深入剖析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背后的隐喻机制,挖掘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情感表达逻辑。具体而言,通过对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组合的细致分析,结合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内在、相对和绝对参照框架,揭示不同参照框架在构建隐喻意义时的作用方式,探讨这些隐喻如何借助空间概念传达诗人对爱情、死亡、自然、信仰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意象组合所反映出的诗人独特的认知视角和创作风格。这一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诗歌研究领域,为狄金森诗歌研究开拓了新的路径。以往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主题、意象、语言风格等层面,而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尚属较新的尝试。通过本研究,能够从空间认知这一独特视角,更深入地理解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的深层逻辑和隐喻内涵,为狄金森诗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对其诗歌艺术的理解维度,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狄金森的诗歌世界,进一步挖掘其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认知语言学领域,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为探讨抽象概念的构建和表达提供了有力工具,而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高度凝练形式,是研究隐喻和认知的绝佳素材。通过对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隐喻的分析,能够验证和拓展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在文学文本分析中的应用,为该理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实证支持,揭示人类如何借助空间概念理解和表达抽象情感、思想,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认知模式和语言表达机制的认识,促进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交叉融合。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对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隐喻分析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文本细读法是本研究的基础方法。通过对狄金森诗歌文本的逐字逐句研读,细致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择、组合方式以及语言表达的细节,挖掘其中蕴含的隐喻意义和诗人的情感思想。如在研读《我为美而死》(IdiedforBeauty)时,对“美”“真理”“坟墓”等意象的具体呈现和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从字词的运用、诗句的节奏韵律等方面入手,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组合所传达的对美与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死的独特思考。案例分析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手段。选取狄金森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组合案例,如“死亡-马车-房屋”“希望-鸟儿”等典型意象组合,深入分析其在不同诗歌语境中的隐喻内涵和作用。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个人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探讨这些意象组合为何能够产生独特的隐喻效果,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狄金森对爱情、死亡、自然、信仰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例如,在分析“死亡-马车-房屋”意象组合时,不仅关注其在《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中的具体表现,还探究这一意象组合与狄金森所处时代的死亡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她个人对死亡的切身体验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其隐喻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首先体现在研究视角上。以往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多从文学、文化、女性主义等传统视角出发,而本研究引入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从空间认知的角度分析其诗歌意象组合的隐喻机制,为狄金森诗歌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能够挖掘出以往研究中未被关注的诗歌内涵和诗人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狄金森诗歌的独特魅力。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将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与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的隐喻分析紧密结合,深入探讨不同空间参照框架在构建隐喻意义时的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通过对大量诗歌文本的分析,揭示狄金森如何运用空间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丰富了对其诗歌意象组合和隐喻表达的研究内容,为认知语言学在文学文本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实证研究案例。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本研究将文本细读法与案例分析法有机结合,既注重对诗歌文本的微观层面分析,又强调从宏观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语境角度进行综合考量。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准确、深入,能够更真实地还原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隐喻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二、理论基石: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与隐喻2.1空间参照框架理论概述2.1.1理论溯源与发展脉络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对人类空间认知的深入探究。早期,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空间中的物体位置与关系,为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例如,皮亚杰(Piaget)和英海尔德(Inhelder)在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对空间的理解是逐步发展的,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认知逐渐过渡到能够理解客观的空间关系,这一研究揭示了人类空间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启发了后续关于空间参照框架的研究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探讨空间概念。莱文森(Levinson)在其著作《语言与认知中的空间:认知多样性探索》(SpaceinLanguageandCognition:ExplorationsinCognitiveDiversity)中系统地提出了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将空间参照框架分为绝对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内在参照框架三种类型,这一分类为后续对空间语言和认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标志着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该理论在认知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学者们运用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分析语言中空间概念的表达和理解机制。例如,通过对不同语言中方位词、介词等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空间关系的认知差异以及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在英语中,常用“infrontof”“behind”等表达前后关系,而在一些语言中可能会有更细致的区分。汉语里,除了“前”“后”,还有“之前”“之后”“面前”“背后”等表达,这些表达反映了汉语使用者对前后空间关系的独特认知和语言编码方式。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空间表达,进一步验证和拓展了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丰富了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理解。在心理学领域,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被用于研究人类的空间记忆、导航等认知能力。研究发现,人们在记忆空间位置和进行导航时,会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和环境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空间参照框架。在熟悉的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内在参照框架,根据周围物体的固有特征来确定位置;而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绝对参照框架,如太阳的位置、指南针的方向等。这些研究为空间参照框架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深化了对人类空间认知机制的认识。在人类学领域,该理论被用于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空间观念和认知模式的差异。例如,对一些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空间认知和语言表达与现代社会存在显著差异,其空间参照框架的选择和运用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一些生活在山区的部落,可能会以山脉、河流等自然地标作为重要的参照点,形成独特的绝对参照框架;而一些以游牧为生的部落,由于经常迁徙,可能更依赖相对参照框架来确定位置和方向。这些跨文化研究表明,空间参照框架不仅是个体认知的产物,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塑造,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研究视野。2.1.2三大参照框架解析绝对参照框架以自然地理特征所提供的固定方向为背景来确定物体的空间方位,不依赖于观察者的位置。常见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太阳的位置、地球的磁场(磁极)、日月星辰的位置以及经纬线等。在这种参照框架下,空间方位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不受观察者主观视角和位置变化的影响。例如,“意大利在法国南面”这一表述,依据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和南北方向的固定定义,无论观察者站在何处,意大利相对于法国的南面位置是恒定不变的。在航海、航空等领域,绝对参照框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航海者依靠指南针指示的地磁方向(绝对参照框架中的一种重要依据)来确定船只的航行方向,确保在茫茫大海中准确驶向目的地;飞行员则借助天文导航系统,依据星辰的位置(也是绝对参照框架的一部分)来校准飞机的航线,实现远程飞行。在野外探险中,探险者也常常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在白天,太阳东升西落,大致可以确定东西方向,进而确定南北方向,以此来规划行进路线,确保自身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不迷失方向。相对参照框架依赖于观察者的自我中心视角来确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它涉及观察者、图形(被描述的物体)和背景(作为参照的物体)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观察者的位置和朝向是确定空间方位的关键因素,当观察者的位置或朝向发生改变时,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描述也会相应变化。例如,“我左手边是卧室”,这个描述是以“我”自身为参照点,基于“我”的左右方向来确定卧室的位置。如果“我”改变站立的位置或转身,那么卧室相对于“我”的位置描述就会发生变化,原本在左手边的卧室可能会变为在右手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时,经常使用相对参照框架。当我们在房间里向他人介绍物品的位置时,会说“桌子前面有一把椅子”“窗户旁边是书架”等,这些描述都是基于我们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观察视角来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方便他人快速理解物品在空间中的布局。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领域,相对参照框架也被广泛应用。设计师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需要考虑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路径和观察视角,以相对参照框架为基础,合理安排家具、设施的位置,使空间布局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和视觉感受。例如,将沙发放置在电视的对面,方便人们观看电视;将餐桌设置在厨房附近,便于上菜和收拾餐具,这些设计都充分考虑了人们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内在参照框架依据参照物自身内在的方位特征来确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与观察者的位置无关。例如,“苹果在桌上”,这里以桌子自身具有的表面(上表面)这一内在特征来确定苹果的位置,无论谁来观察,只要桌子的结构和方位不变,苹果相对于桌子的位置描述就不会改变。在描述建筑物、家具等具有明显内在结构和方位特征的物体时,内在参照框架尤为常用。比如,我们会说“衣柜里面放着衣服”“汽车后备箱里装着行李”,“衣柜里面”“汽车后备箱里”都是基于衣柜和汽车自身的内在结构来确定衣服和行李的位置。在工业设计和机械制造领域,内在参照框架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需要明确各个零部件在产品内部的相对位置,以确保产品的正常组装和运行。例如,在设计一台电脑时,需要确定主板、硬盘、显卡等零部件在机箱内的位置,这些位置关系是基于机箱和零部件自身的结构特点(内在参照框架)来确定的,不同的组装人员按照相同的设计图纸,依据内在参照框架进行组装,都能保证电脑的正确组装和正常使用。2.2隐喻的认知本质与功能2.2.1隐喻的定义与认知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的装饰手段,是在修辞层面上对语言进行的美化和润色。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对隐喻的定义为“metaphoristheapplicationtoonethingofanamebelongtoanotherthing”,即隐喻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强调了隐喻在词语层面的替代作用,将其看作是一种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修辞格。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认知本质逐渐被揭示。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合作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和概念构建的重要工具,突破了传统上对隐喻仅局限于修辞层面的理解。隐喻的认知基础源于人类的身体感知和生活经验。人类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获得了对空间、时间、物体等具体概念的直接体验,这些体验构成了隐喻认知的基础。我们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感知,是基于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而形成的。而在语言表达中,这些空间方位概念常常被隐喻性地用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如“情绪高涨”“地位低下”“前途光明”“落后观念”等。“情绪高涨”将“高”这一空间概念映射到情绪状态上,通过与身体在高处时的积极感受相联系,表达出情绪的兴奋和愉悦;“地位低下”则将“低”与社会地位相联系,暗示地位的卑微和劣势。这种基于身体感知的隐喻映射,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生动,易于理解和表达。再如,我们将“时间”隐喻为“金钱”,“花费时间”“浪费时间”“节省时间”等表达,反映出我们对时间的珍视和对其有限性的认知,这种隐喻源于我们对金钱的使用和价值判断的经验,将时间与金钱在稀缺性和可利用性上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宝贵和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性。这种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映射,体现了隐喻以身体感知和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特点,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2.2.2隐喻在语言与思维中的功能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生动性的重要作用。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抽象、复杂的概念,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尤为广泛,能够极大地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她的笑容是春天里盛开的花朵”这一表述中,将“笑容”隐喻为“花朵”,借助花朵的鲜艳、美丽、充满生机等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她笑容的灿烂和迷人,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其笑容所传达的愉悦和美好,比直接描述“她笑得很灿烂”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又如,在“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中,把“生活”隐喻为“旅程”,“旅程”中包含的起点、终点、沿途的风景、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让人们对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丰富了对生活这一抽象概念的表达。隐喻在思维拓展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发现事物之间潜在的联系和规律。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发现都与隐喻思维密切相关。例如,在物理学中,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隐喻为一个微小的太阳系,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电子则像行星一样围绕原子核旋转。这一隐喻模型使人们能够借助对太阳系结构的熟悉和理解,来认识原子内部的微观结构,为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突破了当时人们对原子结构的传统认知,拓展了科学研究的思维边界。在经济学领域,“看不见的手”这一隐喻,将市场机制比作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这一隐喻使抽象的市场机制变得更加易于理解,为经济学家分析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隐喻还是构建概念体系的重要手段。人类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构建起来的,许多抽象概念都是基于具体概念的隐喻映射而形成的。在情感概念中,“爱是温暖的阳光”这一隐喻,将“爱”与“阳光”相联系,“阳光”所具有的温暖、明亮、给予生机等属性,被赋予了“爱”,使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情感有了更具体、丰富的理解,构建起关于爱的概念体系。在社会文化领域,“国家是一个大家庭”的隐喻,将国家与家庭的概念进行映射,家庭中的成员关系、责任义务、亲情纽带等概念被引入到国家层面,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国家的凝聚力等抽象概念,构建起国家概念的认知框架。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已知的概念和经验应用到未知的领域,从而构建起更加复杂和完善的概念体系,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2.3空间参照框架与隐喻的关联2.3.1空间概念向隐喻的映射机制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通过空间参照框架向隐喻的映射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在绝对参照框架下,以太阳、地球磁场等自然地理特征所确定的固定方向为基础,空间概念被稳定地映射到隐喻中。在一些文化中,“东方”常与“希望”“新生”等概念相联系,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带来光明和新的一天,基于这种绝对的空间方位与自然现象的关联,“东方”这一空间概念被隐喻性地映射到了“希望”“新生”等抽象概念上。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可能会用“向着东方前行,追逐希望的曙光”来表达对希望的追求,借助“东方”这一绝对空间概念的隐喻映射,使抽象的希望变得更加具体可感。相对参照框架依赖观察者的自我中心视角,其空间概念向隐喻的映射体现出更强的主观性和灵活性。观察者的位置、朝向等因素决定了空间关系的描述,这种动态变化的空间概念为隐喻映射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当我们说“他站在我的前方,引领着我前进的方向”,这里的“前方”是基于“我”的相对位置确定的空间概念,它被隐喻性地映射到“引领者”与“追随者”的关系上,“前方”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方位,更代表着引领、指导的抽象意义,通过相对参照框架下空间概念的映射,生动地表达了一种追随和依赖的情感。在描述人际关系时,我们也常说“他在我的身边,给我支持”,“身边”这一相对空间概念被映射为陪伴、支持的隐喻意义,体现了相对参照框架下空间概念映射的灵活性和主观性,使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体验和视角构建出丰富多样的隐喻表达。内在参照框架依据物体自身的内在方位特征来确定空间关系,其空间概念向隐喻的映射具有稳定性和固有性。一个物体的内部结构和方位特征是相对固定的,基于此的空间概念映射也较为稳定。在描述组织内部关系时,我们会说“他处于公司的核心位置,掌控着重要的决策”,“核心位置”基于公司这一组织自身的内在结构,将公司内部的空间位置概念“核心”映射到权力、决策等抽象概念上,表达了其在组织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出现类似的隐喻表达,如“这座城市的中心是文化的殿堂”,“中心”这一基于城市自身内在结构的空间概念,被隐喻为文化的汇聚地和重要象征,体现了内在参照框架下空间概念映射的稳定性,使读者能够依据对物体内在结构的熟悉理解,快速把握隐喻所传达的抽象意义。这种映射机制是基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模式。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与空间的互动,形成了对空间概念的直接感知和理解,这些感知和理解成为隐喻映射的基础。我们对“上-下”“前-后”“内-外”等空间关系的体验,与我们对各种抽象概念的认知相互关联。“上”往往与积极、进步、提升等概念相关联,如“上进心”“上升趋势”;“下”则与消极、下降、低落等概念相联系,如“情绪低落”“地位下降”。这种基于身体经验的空间概念与抽象概念的映射,使得隐喻成为一种自然而有效的认知和表达工具。2.3.2空间参照框架对隐喻理解的影响不同的空间参照框架对隐喻的理解和意义生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隐喻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绝对参照框架赋予隐喻一种客观、稳定的意义。由于其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固定方向,使得隐喻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具有相对一致的理解。在全球范围内,“北方”在一些文化中常与寒冷、遥远、神秘等概念相关联,这是基于地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形成的普遍认知。在文学作品中,当出现“北方的神秘之地”这样的表述时,无论读者来自何种文化背景,都能基于绝对参照框架下对“北方”的共同认知,大致理解其隐喻所传达的神秘、遥远的意味,这种稳定性有助于跨文化的隐喻理解和交流。相对参照框架使隐喻的理解更加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和观察者的视角。由于其以观察者的自我中心视角为基础,不同的观察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隐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在描述一场比赛时,有人说“对手在我的前方,我要努力追赶”,对于说话者而言,“前方”的对手代表着竞争压力和需要超越的目标;而对于旁观者来说,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他们可能会将“前方”的对手看作是比赛的亮点和焦点。这种因视角差异导致的隐喻理解差异,在文学作品中尤为明显,读者需要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立场和情境,才能准确把握相对参照框架下隐喻的含义,增加了隐喻理解的丰富性和深度。内在参照框架则影响着隐喻对事物内在本质和结构的表达。基于物体自身内在方位特征的隐喻,强调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内在关系。在描述一个团队时,说“他是团队的核心成员”,“核心”这一基于团队内在结构的概念,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他在团队中的关键作用和中心地位。这种隐喻理解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在科学、哲学等领域的论述中,内在参照框架下的隐喻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抽象的理论和概念。例如,在物理学中,用“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来隐喻原子核在原子结构中的关键地位,基于原子自身的内在结构,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的重要性。空间参照框架还会影响隐喻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对空间参照框架的偏好和运用方式不同,从而赋予隐喻独特的文化意义。在一些游牧文化中,由于经常迁徙,对相对参照框架的依赖较强,他们的隐喻表达中可能更多地体现出与移动、变化相关的概念。而在一些定居农业文化中,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得绝对参照框架和内在参照框架在隐喻表达中更为常见,隐喻可能更多地与土地、家园、家族等固定的概念相关联。在中国文化中,“家”常被隐喻为温暖的港湾,这一隐喻基于房屋(家的实体)的内在结构特征(提供庇护)以及中国人对家的情感依赖,体现了内在参照框架在文化隐喻中的作用。这种文化差异下的空间参照框架对隐喻的影响,丰富了隐喻的内涵和表达形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认知世界的多样性。三、狄金森诗歌的意象世界3.1狄金森诗歌创作生涯与风格艾米莉・狄金森于1830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的一个名门望族。她的祖父是阿默斯特学院的创始人,父亲是一名律师,还曾担任国会议员,家庭环境优越且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狄金森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0岁时进入阿默斯特学院求学,在那里她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知识,培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敏锐感知。然而,她在18岁进入曼荷莲女子神学院后,仅仅学习了10个月便离开了,此后逐渐回归家庭,过上了相对隐居的生活。从25岁左右开始,狄金森几乎足不出户,将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世界中。她深居简出,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房间窗边的小桌子上埋头写作,或是在自家的花园中漫步,观察自然万物。这种隐居生活持续了长达三十年之久,成为她诗歌创作的重要背景。在这漫长的隐居岁月里,狄金森与外界的接触主要通过书信往来,她与众多亲友保持着频繁而真挚的书信联系,在信中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诗歌创作以及对世界的思考。这些书信不仅是她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许多诗歌的雏形就诞生于这些书信之中。狄金森的诗歌创作始于她的青少年时期,早期创作受到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她熟读圣经,圣经中的故事、意象和宗教观念在她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也对威廉・渥兹华斯、亨利・沃兹沃思・朗费罗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有所涉猎,浪漫主义对自然的赞美、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个体内心世界的关注,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活力和情感深度。在这一时期,她的诗歌风格较为传统,主题多围绕自然、爱情和宗教,语言表达相对直白,韵律和节奏也较为规整。例如她早期的一些诗歌,以清新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如“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起初,一只一只地来——/然后成群地飞来,/仿佛是归家的游子,带着欢快的歌声”,展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热爱,诗歌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体现了早期创作的特点。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和思想的逐渐成熟,狄金森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在这个时期,她经历了家人和恋人的辞世,这些生离死别的痛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她的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死亡、生命的意义、灵魂的归宿等成为她诗歌中反复探讨的话题,诗歌的情感基调也变得更加深沉、复杂。她对死亡的思考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恐惧和悲伤,而是深入到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在《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中,她将死亡具象化为一位和蔼的车夫,与“永生”一同陪伴着“我”踏上旅程,这种独特的意象组合和对死亡的诗意描绘,展现了她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即死亡并非终点,而是通向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入口,体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豁达与平静。在语言表达和诗歌形式上,狄金森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她摒弃了传统诗歌严格的韵律和格式限制,采用自由诗的形式,使诗歌的节奏更加自由灵活,能够更好地表达她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她的诗歌常常运用短小精悍的诗行,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她还大量使用破折号,这些破折号不仅起到了停顿、转折的作用,更成为她诗歌节奏和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跳跃感和韵律美。在《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中,“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这就有了我们一对!可是别声张!/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简洁的语言、自由的节奏和独特的破折号运用,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展现了她独特的诗歌风格。狄金森的诗歌风格还体现在丰富而独特的意象运用上。她善于从日常生活和自然万物中捕捉灵感,将自然景象、动植物、日常物品等融入诗歌,赋予它们深刻的象征意义,构建出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深邃内涵的意象世界。她笔下的自然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她将鸟儿、花朵、星辰等自然意象与爱情、死亡、信仰等抽象主题相结合,创造出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意象组合,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具体可感。在《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中,她将“希望”比作“鸟儿”,“栖息在灵魂里”,“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永不停息”,通过“鸟儿”这一鲜活的意象,生动地表达了希望的坚韧和永恒,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美好。3.2意象在狄金森诗歌中的核心地位意象在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她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关键载体,宛如诗歌的灵魂,赋予了诗歌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狄金森生活相对封闭,她深居简出,与外界接触有限,这种生活经历使得她更加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而意象成为了她连接内心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她通过对日常生活和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捕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将自己复杂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传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意象是情感的直观呈现。她对爱情的渴望、对死亡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信仰的执着,都通过独特的意象组合得以生动展现。在《我从未看过荒原》(IneversawaMoor)中,她写道:“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诗中,“荒原”和“海洋”这两个意象,虽未被诗人亲身目睹,但却成为了她对未知世界渴望和想象的寄托,展现出她内心深处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使读者能够透过这些意象,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丰富而热烈的情感世界。又如在《我为美而死》中,“美”与“真理”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被诗人具象化为两个在相邻坟墓中安息的死者,通过“坟墓”这一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美与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的深刻理解,让读者对诗人为追求精神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情感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意象也是狄金森传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她借助意象的巧妙组合,探讨了诸多深刻的哲学和人生问题,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在《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中,“死神”“马车”“永生”等意象的组合,构建出一个关于死亡的独特隐喻。死神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形象,而是被描绘成一位温文尔雅的车夫,他驾驶着马车,载着“我”和“永生”缓缓前行,象征着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通往永恒的旅程。通过这一意象组合,狄金森表达了她对死亡的独特思考,即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种转化,这种对死亡的超越性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入思考。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感悟。她笔下的自然意象,如“鸟儿”“花朵”“星辰”等,往往不仅仅是对自然事物的简单描绘,更象征着生命、希望、美好等抽象概念。在《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中,“希望”被比作“鸟儿”,鸟儿“栖息在灵魂里”,“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永不停息”,“鸟儿”这一意象象征着希望的坚韧和永恒,它在灵魂深处歌唱,永不消逝,让读者能够从这一形象中深刻体会到希望的力量和美好,激发内心对希望的珍视和追求。又如在《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中,“无名之辈”这一意象象征着那些不追逐世俗名利、坚守自我本真的人,与“显要人物”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观念的不屑和对自我价值的独特认知,引发读者对自我身份和人生价值的反思。3.3狄金森诗歌中常见意象类型3.3.1自然意象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丰富多样,她对自然有着独特的观察和细腻的感知,赋予了自然意象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象征意义。鸟儿是狄金森诗歌中常见的自然意象之一,它们常常象征着自由、希望和灵动的生命。在《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中,“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栖息在灵魂里——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永不停息——”,诗人将“希望”比作“有羽毛的东西”,即鸟儿,生动地展现了希望如同鸟儿般轻盈、灵动,它栖息在灵魂深处,以无声却持久的力量鼓舞着人们。鸟儿的自由飞翔象征着希望的无拘无束和永不磨灭,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少艰难困苦,希望始终如鸟儿般在灵魂中歌唱,给予人们前行的力量和勇气。花朵也是狄金森钟爱的自然意象,不同的花朵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寓意。玫瑰通常象征着爱情,其娇艳的外表和芬芳的气息,被诗人用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热烈。在一些诗歌中,狄金森用玫瑰来描绘爱情的甜蜜与浪漫,“那朵玫瑰,在我的窗前绽放,如同爱情的火焰,燃烧着我的心房”,通过玫瑰这一意象,将爱情的炽热和美好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爱情的魅力。而雏菊则常被赋予纯洁、质朴的象征意义,它的小巧、淡雅,代表着一种纯真无邪的品质。“雏菊在田野中静静绽放,不与百花争艳,它的纯洁,宛如天使的微笑”,诗人以雏菊自喻或赞美他人的纯洁心灵,展现出对纯真质朴品质的向往和珍视。太阳和月亮这两个天体意象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太阳往往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希望和温暖,它的光芒照耀大地,带来生机与光明。“太阳升起,照亮了世界,也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之火”,诗人通过对太阳升起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活力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月亮则常常与静谧、神秘和内心的情感相联系,它柔和的月光洒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在月光下,我独自沉思,心中的情感如月光般流淌”,月亮成为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寄托,它的清冷和神秘,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深沉思考。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还常常与其他主题相互交织,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内涵。自然意象与爱情主题相结合,使爱情的表达更加生动、细腻。在《我从未看过荒原》中,“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我从未与上帝交谈,也不曾拜访过天堂,可我似乎已通过检查,一定会到那个地方”,诗中通过对荒原、海洋、石楠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将爱情的美好与自然的神秘相融合,展现出爱情的深邃和广阔。自然意象与死亡主题相结合,为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增添了一份宁静与超脱。在《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中,“我们缓缓驱车——他知道无需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孩子们正喧闹,在操场上,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诗中通过“学校”“稻谷的田地”“沉落的太阳”等自然意象,描绘了死神来临的场景,使死亡变得不再可怕,而是如同自然的循环一般,充满了宁静与安详,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坦然态度。3.3.2死亡意象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内涵,她对死亡的思考贯穿于众多诗作之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意象表达,展现出对生命和死亡的独特理解。在她的诗歌中,死神常常被赋予人性化的形象,不再是令人恐惧的、狰狞的存在,而是以一种温和、友善的形象出现。在《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里,“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永生’同座”,死神被描绘成一位亲切的车夫,他彬彬有礼地停车等待诗人,邀请她上车,这种形象的塑造使死亡变得不再可怕,反而带有一种温和与亲切的气息。诗人将死亡视为一次特殊的旅程,与“永生”相伴,暗示着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通往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入口,是生命的延续,体现了诗人对死亡超越性的理解。死者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形象,他们不再是冰冷、恐怖的存在,而是以一种宁静、美好的姿态呈现。“面容胜柔嫩花枝”,诗中的死者面容柔美,如同柔嫩的花枝般美好,呈现出一种超凡之美,没有传统观念中死亡的抑郁和腐臭气息,诗歌的基调变得轻快起来。这种对死者形象的描绘,源于诗人对死亡本质的理解,她认为死亡是快乐的,是通向另一世界的特权,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了安宁和永生,因此不必对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葬礼作为与死亡紧密相关的意象,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也有着独特的表达。在《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中,“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送葬者,来来去去,不停地践踏,践踏,直到我几乎昏厥”,诗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葬礼置于自己的脑海中,通过对葬礼场景的细腻描绘,如送葬者的来来去去、不停地践踏等,表达了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诗中也暗示了只有在濒死的时候,人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如何珍惜生命,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这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反思,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狄金森对死亡意象的独特表达,与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她年轻时先后经历了家人和恋人的辞世,这些生离死别的痛苦经历使她对死亡有着深刻的感受,成为她诗歌创作中关于死亡主题的重要灵感来源。她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也对她的死亡观念产生了影响。在当时的西方文化中,死亡与永生相连的观念较为普遍,狄金森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认为死亡并非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这种思想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也促使她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死亡,试图在死亡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她的死亡意象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3.3.3家园意象家园意象在狄金森的诗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诗人生活的实际场所,更是她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承载着她对温暖、安宁和归属感的渴望,与她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房间是狄金森诗歌中常见的家园意象之一,它象征着安全、温暖和私密的空间。狄金森在25岁后逐渐闭门不出,大部分时间都在房间里度过,房间成为了她生活和创作的主要场所,也因此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意义。在《安居雪白光亮的屋子》中,“安居雪白光亮的屋子,不知到何方去——没有痛苦的窗口——也没有欢乐的门廊——”,诗中的“屋子”即房间,被描绘成一个安静、洁白的地方,没有外界的痛苦和欢乐的干扰,给人一种宁静、安全的感觉。房间成为了诗人逃避外界纷扰、寻求内心平静的港湾,体现了她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坚守。庭院也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家园意象,它是自然与家的过渡空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狄金森精通园艺,她的庭院里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是她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美好的地方。庭院中的花朵绽放、鸟儿歌唱,这些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一些诗歌中,狄金森通过对庭院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庭院里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散发出迷人的芬芳,那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记忆”,庭院中的花朵不仅是自然美的象征,更是家园温暖和美好的象征,通过花朵的意象,诗人将对家园的情感与自然的美好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对家园深深的热爱和眷恋。狄金森诗歌中的家园意象还常常与她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相联系,她通过诗歌构建出一个远离尘世喧嚣、充满自然和谐的理想家园。在《离家多年的我》中,“离家多年的我,渴望回到那片神秘的家园,那里有花草树木,有宁静的溪流,没有尘世的纷扰,只有内心的安宁”,诗中的“神秘的家园”是诗人理想中的家园,它远离尘世,充满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是诗人心灵的向往之地。这个理想家园象征着诗人对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家园意象也反映了狄金森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尽管她生活在实际的家园中,但她的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渴望着真正的理解和归属。家园意象成为了她表达这种孤独与渴望的载体,通过对家园的描绘,她试图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在一些诗歌中,她描绘家园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与他人建立更深情感联系的渴望,“我在这宁静的家园中,独自徘徊,渴望着有人能走进我的世界,与我分享这份宁静与美好”,这种对孤独与渴望的表达,使家园意象具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四、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下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的隐喻剖析4.1基于绝对参照框架的意象隐喻4.1.1案例分析:以“太阳”意象为例在狄金森的诗歌中,“太阳”这一意象在绝对参照框架下常常被赋予深刻的隐喻意义,成为表达抽象概念的有力载体。在《我品味未经酿造的酒》(Itastealiquorneverbrewed)一诗中,“太阳”被巧妙地用来隐喻希望与生命力量。诗中写道:“我品味未经酿造的酒,从无数的酒桶中,在珍珠的大酒杯里,从未有凡人品尝——当蝴蝶作为酒徒,畅饮着,直到沉醉,当蜜蜂在花园里,从这朵花飞向那朵花,尽情享受——我将痛饮;当教堂的尖顶,像风向标一样旋转,当钟声开始喧闹,我将举杯——向着太阳!”在这里,“太阳”并非仅仅是天空中那个发光发热的天体,它象征着希望,如同太阳的光芒照亮世界一样,希望也能照亮人们的心灵,给予人们前行的动力。“太阳”还隐喻着生命力量,它的温暖和光芒孕育着万物生长,就像生命力量在人们的体内涌动,支撑着人们不断探索、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另一首诗《我死时听到苍蝇的嗡嗡声》(IheardaFlybuzz-whenIdied)中,“太阳”意象同样具有独特的隐喻内涵。“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停止了流动——当眼睛,最后一次,闭上——我,听见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在光明与我之间;那蓝色的,不确定的,蹒跚的苍蝇,它的嗡嗡声,穿越了光,也穿越了我——当国王们,在我的目光中,排列成行,当我,为我的一切,签署最后的文件——这是,那只苍蝇,打断了我,它的嗡嗡声,在光与我之间,在光与我之间。”诗中,“太阳”所代表的光明象征着生命的希望和活力,而苍蝇的嗡嗡声在“光与我之间”,暗示着死亡的阴影逐渐笼罩,生命的希望之光正在被遮蔽。这里的“太阳”与死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生命与死亡的对立,以及死亡来临时对生命希望的侵蚀。通过“太阳”这一绝对参照框架下的意象,狄金森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抗拒。在《我从未看过荒原》(IneversawaMoor)中,“太阳”意象隐喻着未知世界的神秘与希望。“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我从未与上帝交谈,也不曾拜访过天堂,可我似乎已通过检查,一定会到那个地方”,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太阳”,但“太阳”所代表的光明和希望贯穿始终。诗人对未知的荒原、海洋和天堂充满向往,这种向往如同对太阳的追寻,太阳的光芒照亮未知的远方,象征着希望引领着诗人去探索未知世界,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4.1.2绝对参照框架下隐喻的特点与意义基于绝对参照框架的隐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由于绝对参照框架以自然地理特征所提供的固定方向为背景,不受观察者位置和视角的影响,因此基于此的隐喻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意义。就像“太阳”在狄金森诗歌中隐喻希望与生命力量,无论在何种具体情境下,“太阳”作为希望和生命力量的象征这一隐喻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这种稳定性使得读者在理解诗歌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隐喻所传达的含义,不会因语境和个人视角的差异而产生过多的歧义。例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当读到狄金森诗歌中“太阳”隐喻希望的诗句时,都能基于对太阳光明、温暖等固有属性的认知,理解其隐喻意义,从而跨越文化和语境的障碍,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这类隐喻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自然地理特征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客观存在,基于这些特征构建的绝对参照框架下的隐喻,在人类认知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太阳”“月亮”“南北方向”等自然意象及其隐喻意义,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和理解。在许多文化中,太阳都与光明、希望、生命等积极的概念相关联,这种普遍性反映了人类在认知世界过程中基于共同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这使得狄金森诗歌中基于绝对参照框架的隐喻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增强了诗歌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在狄金森诗歌中,基于绝对参照框架的隐喻对主题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抽象的主题更加具体可感,通过自然意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隐喻联系,将诗人对爱情、死亡、自然、信仰等主题的思考生动地展现出来。在关于希望主题的诗歌中,“太阳”隐喻希望,让读者能够通过对太阳光明、温暖的直观感受,深刻体会到希望的力量和美好。在表达对生命思考的诗歌中,“太阳”隐喻生命力量,使生命的活力和坚韧通过太阳的形象得以具象化,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内涵。这些隐喻还能够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不仅能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能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富有诗意的氛围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4.2基于相对参照框架的意象隐喻4.2.1案例分析:以“观察者与物体”意象关系为例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观察者与物体”的意象关系常借助相对参照框架构建隐喻,生动地表达诗人的心境与情感。在《我感觉一场葬礼,在脑中举行》(IfeltaFuneral,inmyBrain)一诗里,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自身作为观察者,描绘了一场在脑海中举行的葬礼。“我感觉一场葬礼,在脑中举行,送葬者,来来去去,不停地践踏,践踏,直到我几乎昏厥”,这里的“我”作为观察者,“葬礼”这一物体意象围绕着“我”展开,基于“我”的视角构建了空间关系。从相对参照框架来看,“我”的内心成为了葬礼举行的空间,送葬者的来来去去、践踏等动作,都以“我”的感知为参照,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绝望。这种意象关系隐喻着诗人精神世界的崩塌,如同一场葬礼般沉重、哀伤,诗人通过对这一意象关系的描述,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在面对生活困境或精神危机时,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在另一首诗《我为美而死》(IdiedforBeauty)中,“我”与“邻人”作为观察者,“坟墓”作为物体意象,形成了独特的相对空间关系。“我为美而死,对坟墓,几乎还不习惯,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我”和“邻人”在相邻的坟墓中,这种空间位置的相对关系,隐喻着美与真理的紧密联系。基于“我”和“邻人”的观察视角,“坟墓”成为了连接美与真理的空间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美与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二者本质统一性的深刻理解。这里的相对参照框架下的意象关系,使抽象的美与真理的关系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够通过这种空间化的隐喻,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思想。在《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IheardaFlybuzz-whenIdied)中,“我”作为濒死的观察者,“苍蝇”作为物体意象,在相对参照框架下构建了独特的隐喻。“房间里,一片沉寂,就像空气,停止了流动——当眼睛,最后一次,闭上——我,听见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在光明与我之间;那蓝色的,不确定的,蹒跚的苍蝇,它的嗡嗡声,穿越了光,也穿越了我”,“我”处于即将死亡的状态,“苍蝇”的出现以“我”的感知为参照。苍蝇在“光明与我之间”,这一相对位置隐喻着死亡的阴影逐渐笼罩,原本代表生命希望的光明被苍蝇(象征着死亡的不确定性和卑微的存在)所阻隔,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面对死亡时内心的恐惧与挣扎。这种基于相对参照框架的意象关系,通过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变化,细腻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死亡的深刻体验。4.2.2相对参照框架下隐喻的动态性与主观性相对参照框架下的隐喻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其意义随着观察者视角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由于相对参照框架依赖于观察者的自我中心视角,观察者位置、朝向等因素的变动,会导致物体间相对位置的描述发生变化,进而使隐喻的意义产生动态演变。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这种动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中,随着观察者在空间中的移动,对自然意象的描述和隐喻意义也会相应改变。当观察者站在山顶俯瞰森林时,可能会将森林隐喻为一片绿色的海洋,自己仿佛置身于波涛之上;而当观察者走进森林,周围的树木则可能被隐喻为沉默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秘的空间。这种动态变化的隐喻,能够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不同观察视角下对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使诗歌的意象更加丰富多样,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多变。这种隐喻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个人视角和内心感受。不同的观察者由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情感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物体意象在相对参照框架下的隐喻理解也会截然不同。狄金森诗歌中对“房屋”这一意象的隐喻,在不同读者心中可能引发不同的联想和理解。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房屋”可能隐喻着温暖的家,代表着安全和归属感;而对于另一些经历过流离失所的读者,“房屋”可能隐喻着曾经失去的安宁,引发内心的痛苦和思念。这种主观性使得相对参照框架下的隐喻充满了个性化色彩,能够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中的隐喻相结合,从而对诗歌的内涵有更深入、更独特的理解。在狄金森的诗歌创作中,她巧妙地利用相对参照框架下隐喻的动态性和主观性,来表达自己复杂多变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通过不断变换观察视角,她赋予同一意象不同的隐喻意义,展现出内心世界的丰富层次。在表达对爱情的渴望时,她可能将爱人隐喻为前方的明灯,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而在经历爱情的挫折后,爱人又可能被隐喻为遥远的星辰,虽美丽却难以触及。这种动态和主观的隐喻表达,使她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和思想的深邃。4.3基于内在参照框架的意象隐喻4.3.1案例分析:以“房子”意象的内在结构隐喻为例在狄金森的诗歌中,“房子”意象常常借助内在参照框架构建深刻的隐喻,成为表达抽象概念的独特载体。在《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里,“我们在一幢房子前停下,那似乎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几乎看不见,屋檐在地面以下”,这里的“房子”实则隐喻着坟墓。从内在参照框架来看,房子具有封闭、容纳的内在结构特征,而坟墓同样具备这些特点,它是逝者的归宿,将逝者容纳其中,与外界隔绝。狄金森通过将坟墓隐喻为房子,利用房子的内在结构特征,使坟墓这一抽象且令人恐惧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够借助对房子结构的熟悉理解,体会到坟墓的封闭性和终结感,进而感受到死亡的深沉与宁静。这种隐喻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死亡独特的理解,即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归宿,就像人回到房子里一样自然,也通过房子这一熟悉的意象,缓解了读者对死亡的恐惧和陌生感,使诗歌对死亡的表达更加温和、易于接受。在另一首诗中,“我的生命曾是一幢华丽的房子,充满了欢笑与梦想,如今却只剩下寂静的角落,和回忆的尘埃”,这里的“房子”隐喻着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房子的各个部分,如房间、角落等,对应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内心的不同情感体验。房间里曾经的欢笑与梦想,如今只剩下寂静和回忆,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人生的起伏和内心世界的变化。从内在参照框架出发,房子的空间结构被映射到诗人的人生和内心世界中,使抽象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变得具体、形象,读者可以通过对房子空间布局和氛围变化的想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和思想变化。这种隐喻表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窥探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4.3.2内在参照框架下隐喻的隐秘性与深度内在参照框架下的隐喻具有较强的隐秘性,需要读者深入挖掘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是因为内在参照框架依据物体自身的内在方位特征来确定空间关系,这种内在特征往往较为隐蔽,不像相对参照框架依赖观察者的明显视角变化,也不像绝对参照框架基于直观的自然地理特征。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这种隐秘性体现得尤为明显。她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如“房子”“花园”等,其内在结构隐喻的抽象概念并非一目了然,需要读者结合诗歌的整体语境、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生活经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解读“房子”隐喻人生经历的诗歌时,读者需要理解房子的各个部分所象征的人生阶段和情感体验,这并非简单的字面意义解读,而是需要深入挖掘房子内在结构与人生抽象概念之间的潜在联系。这种隐秘性增加了诗歌解读的难度,却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促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研读诗歌,去发现其中隐藏的奥秘。这种隐喻方式对诗歌深度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诗歌能够传达出更为复杂、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和意义空间。通过内在参照框架下的隐喻,狄金森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思考、内心深处的情感等难以直接表达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意象中。在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时,她可能会用“花园”的内在结构隐喻生命的成长与变化,花园中的花朵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瞬间,而杂草则隐喻着生命中的挫折与困境。这种隐喻表达使诗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生命的本质层面,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内在参照框架下的隐喻还能够增强诗歌的含蓄美,使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蕴含无限的韵味,让读者在反复品味中不断获得新的感悟,从而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层次。五、空间参照框架下隐喻分析的价值与局限5.1价值体现5.1.1对狄金森诗歌深层意义的挖掘空间参照框架下的隐喻分析为挖掘狄金森诗歌的深层意义提供了有力工具,使我们能够透过诗歌的表面意象,深入探究诗人隐藏在其中的丰富情感和深邃哲学思考。在狄金森的诗歌中,许多意象组合借助空间参照框架构建隐喻,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以《因为我不能停下等待死神》为例,诗中“死神”“马车”“房屋”等意象的组合,在绝对参照框架和内在参照框架的交织作用下,构建起独特的隐喻体系。从绝对参照框架来看,“死神”的到来如同自然规律般不可抗拒,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这隐喻着死亡是生命进程中无法逃避的终点,体现了生命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永恒秩序。从内在参照框架分析,“房屋”隐喻坟墓,房屋所具有的容纳、封闭的内在结构特征,与坟墓作为逝者归宿的特质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死亡的终结感和归宿感。通过这种空间参照框架下的隐喻分析,我们能够深刻理解狄金森对死亡的独特思考,她将死亡视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是通往永恒的旅程,这种对死亡超越性的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使我们对诗歌的深层意义有了更透彻的把握。再如《我为美而死》中,“我”与“邻人”在相邻坟墓中的意象关系,在相对参照框架下隐喻着美与真理的紧密联系。“我”和“邻人”作为观察者,“坟墓”作为物体意象,基于二者的相对位置构建了空间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美与真理本质统一性的深刻认识。这种隐喻分析使我们能够深入体会诗人为追求精神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情感,以及她对美与真理的执着追求,挖掘出诗歌中蕴含的对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深层思考。通过空间参照框架下的隐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狄金森诗歌中意象组合所传达的微妙情感和复杂思想,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对生命、爱情、死亡、自然等主题的独特感悟,使我们对狄金森诗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文字解读,而是上升到对其思想精髓和情感内核的深度挖掘。5.1.2拓展诗歌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为诗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打破了传统诗歌研究中仅从文学、文化、历史等单一维度分析诗歌的局限,将诗歌研究与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宽了诗歌研究的边界。传统的狄金森诗歌研究主要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深入探究诗歌意象组合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模式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空间参照框架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能够从空间认知的角度重新审视狄金森诗歌,为诗歌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组合在不同空间参照框架下构建隐喻的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视角,揭示人类如何借助空间概念理解和表达抽象情感、思想,这是传统研究视角难以触及的领域。这种研究方法还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空间参照框架理论本身涉及认知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将其应用于诗歌研究,使得诗歌研究与这些学科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研究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的隐喻时,我们不仅要从诗歌文本出发,分析语言表达和意象运用,还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构建机制;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理解人类空间认知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这些认知模式如何影响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理解;参考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空间概念和隐喻表达的差异,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狄金森诗歌意象组合隐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丰富了诗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为诗歌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动诗歌研究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不断发展创新。5.2存在的局限性5.2.1文化背景差异对隐喻理解的干扰不同文化背景下,空间概念和隐喻理解存在显著差异,这对基于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分析狄金森诗歌隐喻造成了一定干扰。在西方文化中,太阳常与希望、生命力量等积极概念相联系,这与西方文化中对太阳光明、温暖属性的认知以及基督教文化中光明象征上帝的恩赐和希望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在狄金森的诗歌中,“太阳”隐喻希望与生命力量,这一隐喻在西方文化语境下,读者能够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和认知经验,较为容易地理解其内涵。然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太阳的隐喻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太阳有时象征着皇权,如“日为君象”,太阳的东升西落被用来隐喻皇权的兴衰更替。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在理解狄金森诗歌中“太阳”的隐喻时,可能会产生偏差,难以完全领会诗人基于西方文化背景所赋予“太阳”的希望与生命力量的隐喻意义。对于绝对参照框架下的隐喻,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干扰更为明显。不同文化对自然地理特征的认知和赋予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使得基于这些特征构建的隐喻在跨文化理解中面临挑战。在一些靠近北极的文化中,北方可能被视为寒冷、荒芜的象征,与艰难、困苦等概念相关联;而在狄金森所处的西方文化中,北方可能更多地与寒冷、遥远的意象相关联,但不一定带有如此强烈的负面情感。当读者以自身文化背景中对北方的理解去解读狄金森诗歌中基于绝对参照框架下的“北方”隐喻时,就可能出现理解偏差,无法准确把握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相对参照框架下的隐喻理解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文化对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空间关系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在理解狄金森诗歌中基于相对参照框架的隐喻时产生困难。在一些集体主义文化中,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紧密联系,观察者对物体的空间感知和隐喻构建可能更多地受到集体视角的影响;而在狄金森所处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相对参照框架下的隐喻更侧重于观察者的个人视角和感受。这种文化差异使得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读者在理解狄金森诗歌中基于相对参照框架的隐喻时,可能难以完全体会到诗人从个人视角出发所表达的独特情感和思想。文化背景差异还会影响对诗歌意象组合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狄金森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组合,如“死亡-马车-房屋”,其隐喻意义与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会习俗密切相关。在西方文化中,马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将死亡与马车联系起来,隐喻着死亡是一次旅程;房屋隐喻坟墓,与西方文化中对坟墓作为逝者归宿的认知相关。然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死亡观念和丧葬习俗与西方截然不同,可能不存在将死亡与马车、房屋进行类似隐喻关联的文化背景。东方文化中,死亡可能更多地与轮回、灵魂的归宿等概念相关联,对坟墓的理解也可能更侧重于其与家族、祖先的联系。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在理解狄金森诗歌中这一意象组合的隐喻时,可能无法完全把握其背后深厚的西方文化内涵,从而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游戏开发程序员应聘面试指南及预测题
- 光电材料与器件教学课件
- 乡村教师廖老师教学课件
- 2025年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高级模拟题及解析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面试初中生物高频考点预测
- 健全安全评价与监测体系支持企业安全管理
-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列管式换热器
- 青光眼护理查房
- 修辞手法教学课件
- 《望洞庭》教学课件
- 《儒林外史》人物基本情况及形象分析
- 中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
- 菲林格尔维修人员上门维修服务规范525
- 龋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 个体工商户合伙协议书律师审核起草
- 抚养费纠纷民事起诉状(10篇)
- 2025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核安全863文化宣讲
- 学费分期付款申请书
- GB/T 23694-2024风险管理术语
- 初中班主任培训讲座课件(27p)-2024鲜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