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以下哪种不属于食源性疾病()A.食物中毒B.食源性肠道传染病C.食源性寄生虫病D.食物过敏E.营养过剩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以下哪项信息不是必须收集的()A.患者基本信息B.临床症状和体征C.既往病史D.发病前72小时内饮食史E.患者职业3.以下哪种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常导致剧烈呕吐()A.沙门氏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大肠杆菌O157:H7D.副溶血性弧菌E.李斯特菌4.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卡中,“发病地点”应填写()A.患者就诊医院地址B.患者居住地地址C.患者发病时所在的具体地点D.患者工作地点E.患者就餐地点5.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粪便标本,一般要求采集量为()A.1-2gB.3-5gC.5-10gD.10-15gE.15-20g6.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A.同一学校在24小时内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B.同一家庭在48小时内发生2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C.同一建筑工地在72小时内发生5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D.同一单位在1周内发生2例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E.同一餐馆在24小时内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7.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病例的“诊断时间”是指()A.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B.患者就诊的时间C.医生做出诊断的时间D.标本采集的时间E.报告病例的时间8.以下哪种病原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A.弯曲菌B.耶尔森菌C.志贺氏菌D.大肠杆菌O157:H7E.变形杆菌9.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中,对患者的饮食史调查应追溯到发病前()A.12小时B.24小时C.48小时D.72小时E.96小时10.以下哪种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最容易受到肉毒杆菌污染()A.罐头食品B.速冻水饺C.新鲜水果D.巴氏消毒奶E.凉拌黄瓜11.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对于呕吐物标本的采集,应在患者呕吐后()内进行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小时E.6小时12.以下哪种食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贝类引起()A.诺如病毒感染B.甲型肝炎C.霍乱D.痢疾E.伤寒13.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卡中,“主要临床症状”应填写()A.患者所有的症状B.最突出的1-3个症状C.医生诊断的疾病名称D.实验室检查结果E.患者的饮食情况14.以下哪种情况需要进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A.同一学校在1周内发生2例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例B.同一家庭在24小时内发生2例诺如病毒感染病例C.同一餐馆在24小时内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D.同一单位在1个月内发生3例大肠杆菌感染病例E.同一社区在1周内发生2例弯曲菌肠炎病例15.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以下哪项标本的采集不需要无菌操作()A.血液标本B.粪便标本C.呕吐物标本D.尿液标本E.剩余食物标本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食源性疾病的危害包括()A.影响患者身体健康B.增加医疗负担C.引发社会恐慌D.影响食品贸易E.破坏生态环境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目的包括()A.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B.识别食源性疾病暴发C.掌握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D.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依据E.评估食品安全监管效果3.以下哪些属于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A.腹痛B.腹泻C.呕吐D.发热E.头痛4.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中,需要采集的标本包括()A.粪便标本B.血液标本C.呕吐物标本D.剩余食物标本E.餐具涂抹标本5.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需要报告的内容包括()A.患者基本信息B.临床症状和体征C.饮食史D.实验室检查结果E.诊断结果6.以下哪些病原体可引起食源性疾病()A.细菌B.病毒C.寄生虫D.真菌E.有毒动植物7.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的判定要点包括()A.病例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B.病例在时间上有聚集性C.病例在地点上有聚集性D.病例之间有共同的饮食暴露史E.病例的年龄、性别相同8.对于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标本采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标本采集应尽早进行B.采集的标本应具有代表性C.标本采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D.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E.不同类型的标本采集方法相同9.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医疗机构的职责包括()A.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诊治B.采集患者的标本C.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卡D.上传监测信息至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E.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10.以下哪些措施可以预防食源性疾病()A.保持食品清洁B.生熟分开C.彻底煮熟食物D.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E.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食源性疾病仅指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只需要关注急性发病的患者。()3.采集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时,不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服用过抗生素。()4.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病例的“发病时间”是指患者出现第一个症状的时间。()5.同一家庭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一定属于聚集性病例。()6.对于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标本采集,只要采集到一种标本即可。()7.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8.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人群中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9.预防食源性疾病,只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不需要关注食物的来源。()10.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监测工作,医疗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工作流程。2.请列举5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主要病原体。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E。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营养过剩不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2.E。患者职业信息并非食源性疾病监测必须收集的信息,而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和体征、既往病史、发病前72小时内饮食史对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溯源非常重要。3.B。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引起剧烈呕吐,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李斯特菌引起的症状以腹泻等为主。4.C。“发病地点”应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的具体地点,以便分析发病的环境因素。5.C。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粪便标本,一般要求采集量为5-10g。6.D。同一单位在1周内发生2例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时间跨度较长,且病例数较少,不属于聚集性病例的范畴。7.C。病例的“诊断时间”是指医生做出诊断的时间。8.D。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可能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9.D。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中,对患者的饮食史调查应追溯到发病前72小时。10.A。罐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杀菌不彻底,容易受到肉毒杆菌污染。11.B。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对于呕吐物标本的采集,应在患者呕吐后2小时内进行。12.B。甲型肝炎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贝类等水产品引起。13.B。“主要临床症状”应填写最突出的1-3个症状。14.C。同一餐馆在24小时内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需要进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15.E。剩余食物标本的采集相对不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但也要注意避免污染。二、多项选择题1.ABCD。食源性疾病主要影响患者健康、增加医疗负担、引发社会恐慌和影响食品贸易,一般不会破坏生态环境。2.ABCDE。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目的包括及时发现病例、识别暴发、掌握流行特征、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评估监管效果等。3.ABCDE。腹痛、腹泻、呕吐、发热、头痛都是食源性疾病的常见症状。4.ABCDE。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中,粪便、血液、呕吐物、剩余食物、餐具涂抹标本等都可能需要采集。5.ABCDE。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和体征、饮食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结果都需要报告。6.ABCDE。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有毒动植物都可引起食源性疾病。7.ABCD。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判定要点包括病例有相似症状、时间和地点聚集、有共同饮食暴露史,与病例的年龄、性别无关。8.ABCD。标本采集应尽早、有代表性、严格无菌操作、及时送检,不同类型标本采集方法不同。9.ABCD。医疗机构负责诊治、采集标本、填写报告卡、上传信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处理由相关卫生部门负责。10.ABCDE。保持食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食物、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都可预防食源性疾病。三、判断题1.×。食源性疾病不仅包括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还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造成的疾病。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不仅要关注急性发病患者,慢性发病且与食物有关的疾病也应关注。3.×。采集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服用过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能影响病原体的检测结果。4.√。病例的“发病时间”是指患者出现第一个症状的时间。5.×。同一家庭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不一定属于聚集性病例,还需要满足有共同饮食暴露史等条件。6.×。对于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标本采集,应尽量多采集不同类型的标本,以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7.√。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8.√。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人群中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相似症状的食源性疾病病例。9.×。预防食源性疾病,不仅要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还要关注食物的来源是否安全。10.×。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共同负责具体实施。四、简答题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的工作流程如下:-病例发现: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对具有可疑食源性疾病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的患者进行识别和登记。-信息收集: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前72小时内饮食史、既往病史等信息。同时,按照规范采集患者的粪便、血液、呕吐物、剩余食物等标本。-报告填写:医疗机构医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卡,确保信息准确、完整。-信息上报:医疗机构将填写好的报告卡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进行上传,同时将采集的标本及时送往有检测能力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室检测:实验室对收到的标本进行检测,确定是否存在病原体,并对病原体进行鉴定和分型。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和相关卫生部门。-数据分析与评估:卫生部门对上报的监测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流行趋势、可能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等。-暴发识别与调查:如果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或暴发事件,卫生部门及时组织开展调查,确定暴发的范围、原因和责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反馈与持续改进:卫生部门将监测结果和调查处理情况反馈给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以下是5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及其主要病原体:-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主要病原体为沙门氏菌,常见于禽肉、蛋类、奶制品等食物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一般在进食受污染食物后6-72小时内发病。-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引起,常见于含奶、蛋、肉多的食品,如奶油蛋糕、火腿肠等。症状以剧烈呕吐为主,同时伴有腹痛、腹泻,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