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秦岭早古生代五垛山岩体:地球化学剖析与岩石成因探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大陆重要的构造单元,历经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其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至关重要。北秦岭地区作为秦岭造山带的关键组成部分,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涵盖了从早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多期构造-岩浆活动,这些活动深刻地塑造了该地区的地质格局,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造山带的演化机制。五垛山岩体位于北秦岭地区东部,是一个大型复式岩体,其花岗岩类型复杂,呈多期次侵位特征。早古生代是地球演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北秦岭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五垛山岩体形成于早古生代,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为揭示这一时期北秦岭地区的地质过程提供关键线索。通过对五垛山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可以了解其源区性质、岩浆演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等信息,进而为探讨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的地壳演化和动力学背景提供重要依据。在区域地质研究中,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是关键问题。五垛山岩体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北秦岭地区的地质演化理论,对于理解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此外,研究五垛山岩体还有助于深入认识区域成矿规律,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1.2研究现状与不足长期以来,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备受地质学界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国伟等学者依据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将花岗质岩浆活动划分为中元古代初至早前寒武纪前造山期、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主造山期及中—新生代后造山期,为区域地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北秦岭地区,前人对其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岩浆岩研究方面,已识别出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北秦岭地区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五垛山岩体,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周澍、张贺和陈福坤对岩体中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代表性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确定其形成年龄为441-431Ma,部分样品保留古元古代至新元古代的继承锆石。同时,对其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五垛山岩体花岗岩具有高硅、低镁、富碱、弱过铝至强过铝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Rb、Ba、K和Pb,亏损Nb、Ta、P、Ti,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分配模式显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为0.36-1.45。这些研究成果为探讨五垛山岩体的成因和地质意义提供了重要依据。李开文等人通过对河南省石门幅1∶50000地质图数据库的研究,将原划定的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统一归并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及志留纪末期4期岩浆活动,建立了岩浆演化序列。然而,目前对于五垛山岩体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报道了其主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但对于一些关键元素的行为和同位素体系的深入研究还较为缺乏。例如,对于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还不够系统,这对于进一步揭示岩体的源区性质和岩浆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岩石成因方面,尽管已有研究提出了源区为北秦岭变沉积岩与幔源物质的混合等观点,但对于岩浆的具体形成机制,如部分熔融的程度、深度和条件,以及岩浆混合和分异作用的详细过程等,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五垛山岩体与北秦岭地区其他岩体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难以全面理解其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分析方面,虽然已有研究认为其反映了早志留世北秦岭地体在后碰撞环境下加厚地壳的垮塌过程,但对于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和相关证据的论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1.3研究内容与方法1.3.1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五垛山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具体内容如下:五垛山岩体地质特征研究:对五垛山岩体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观察岩体的产出状态,包括其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判断是侵入接触还是整合接触等,以了解岩体的侵位机制。同时,研究岩体的形态,是岩基、岩株还是岩脉等,以及规模大小,测量岩体的出露面积、长轴和短轴长度等参数。对岩体内部的岩相变化进行细致划分,识别不同岩相带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分析其对岩体形成和演化的指示意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采集具有代表性的五垛山岩体样品,运用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精确测定全岩的主量元素含量,如SiO₂、Al₂O₃、Fe₂O₃、MgO、CaO、Na₂O、K₂O等,通过主量元素分析,确定岩石的类型和系列,判断其属于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列还是其他系列。测定微量元素含量,包括稀土元素(REE)以及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Sr、Pb等,研究微量元素的分布模式和比值关系,如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La/Yb)N比值等,以揭示岩浆的源区性质、演化过程和形成的构造环境。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开展全岩Rb-Sr、Sm-Nd、Pb同位素分析,获取准确的同位素数据,如初始Sr同位素比值(⁸⁷Sr/⁸⁶Sr(i))、εNd(t)值、Nd模式年龄(TDM)以及Pb同位素组成等。通过同位素分析,追溯岩浆的源区物质组成,判断源区是来自地壳、地幔还是二者的混合,以及混合的比例和过程。进行锆石Hf同位素分析,测定锆石的εHf(t)值和Hf模式年龄,进一步限定岩体的源区特征和岩浆演化历史,了解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和新生地壳的形成过程。岩石成因探讨:综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深入探讨五垛山岩体的岩石成因。运用部分熔融模型和岩浆混合模型,结合实验岩石学研究成果,分析岩浆的形成机制,确定岩浆是由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还是地壳与地幔物质的混合熔融形成。确定岩浆的源区深度和压力条件,推断源区岩石的类型和性质,如源区是变泥质岩、变基性岩还是其他岩石类型。研究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等对岩体成分的影响,解释岩体内部成分变化的原因。构造环境及动力学背景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包括地层、构造、岩浆活动等,以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五垛山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判断其是形成于板块俯冲带、碰撞带、板内伸展环境还是其他构造背景。探讨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研究构造运动、深部地幔过程等因素对岩体形成的控制作用,如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率、地幔柱的活动等,揭示早古生代北秦岭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1.3.2研究方法为实现上述研究内容,采用以下研究方法:野外地质调查:通过详细的路线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对五垛山岩体及周边地区进行全面的地质观察。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的性质、产状和位移等,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地质图,记录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相变化等地质现象,系统采集岩石样品,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将采集的岩石样品粉碎至合适粒度,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精确测定主量元素含量,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精度高、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微量元素含量,ICP-MS能够准确测定低含量的微量元素,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宽等优势,可获取高精度的微量元素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全岩Rb-Sr、Sm-Nd、Pb同位素分析:运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对全岩样品进行Rb-Sr、Sm-Nd、Pb同位素分析。TIMS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准确测定同位素比值,通过测定样品中相关元素的同位素组成,计算出初始同位素比值、ε值和模式年龄等参数,为研究岩浆源区和演化提供关键信息。锆石CL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挑选新鲜的岩石样品,通过重砂分离和磁选等方法获取纯净的锆石颗粒。利用阴极发光(CL)技术对锆石进行成像分析,观察锆石的内部结构,如环带构造、振荡环带等,了解锆石的生长历史和成因。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进行锆石U-Pb定年,该方法能够实现对锆石微区的定年分析,准确测定锆石的形成年龄,为确定岩体的形成时代提供可靠依据。数据分析与模拟:运用相关地球化学软件,如GEOKIT、Isoplot等,对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各种地球化学图解,如主量元素Harker图解、微量元素蛛网图、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同位素相关图解等,通过对这些图解的分析,直观地展示数据特征和变化规律,推断岩浆的源区性质、演化过程和构造环境。利用部分熔融模型和岩浆混合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合实验岩石学数据,定量分析岩浆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解释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石成因。二、区域地质背景2.1北秦岭地区构造演化北秦岭地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北部,其构造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地质时期和构造运动,对区域地质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元古代,北秦岭地区处于古大陆裂解与重建的关键时期。早期,该地区可能是统一古大陆的一部分,随着地质演化,发生了多次裂解事件,形成了海盆与古岛兼杂并存的独特面貌。新太古代—中、古元古代,北秦岭地区南北边缘及内部发育有断续带状和残存分布的结晶杂岩基底和中—浅过渡性基底岩系。这些基底岩系记录了早期地质演化的重要信息,其岩石类型多样,包括各类变质岩和岩浆岩,它们的形成与当时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如深部岩浆活动、地壳拉伸变薄等。进入新元古代,全球构造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北秦岭地区也受到深刻影响。此时,该地区进入现代板块构造活动期,南北板块间的俯冲碰撞与裂解、旋转、走滑等构造运动交错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北秦岭地区的构造环境复杂多变,山盆耦合现象明显,大陆与地块间多以缝合带相互镶嵌。广泛的古生代海域呈现出多岛海特征,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海洋环境和板块相互作用。同时,多时代的幔源、同熔、改造、碱性等类型花岗岩的出现,表明北秦岭地区陆壳成熟和增生过程的复杂性。这些花岗岩的形成与深部岩浆活动、板块俯冲碰撞等构造过程密切相关,它们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当时的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历史。早古生代是北秦岭地区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商丹洋向北秦岭地体俯冲,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这一俯冲过程导致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大量岩浆沿俯冲带上升,形成了一系列岩浆岩,如秦王山-拉鸡庙镁铁质杂岩体(422-403Ma)。同时,俯冲作用还引发了地壳的变形和增厚,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随着俯冲作用的持续进行,洋盆逐渐闭合,最终在志留纪-早泥盆世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洋盆的消失,形成了加里东古造山带。造山过程中,地壳强烈缩短、增厚,形成了大规模的褶皱山脉和逆冲推覆构造,同时伴随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对北秦岭地区的岩石组合和地质构造产生了深刻改造。志留纪末期-泥盆纪,北秦岭地区在碰撞造山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演化阶段。此时,区域应力场发生调整,构造活动相对减弱,主要表现为造山前陆盆地和磨拉石建造的形成。造山前陆盆地是在碰撞造山带前缘形成的沉积盆地,其沉积物主要来自造山带的侵蚀产物,记录了造山带隆升和剥蚀的过程。磨拉石建造则是由粗碎屑岩组成的沉积序列,反映了快速堆积和强烈的构造隆升背景。在这一时期,北秦岭地区的沉积环境逐渐由海洋向陆地转变,沉积相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石炭纪-二叠纪,秦岭地区进入了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结束后,由于海西期沿商丹断裂带的左形走滑拉分断陷,在北秦岭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小型山间断陷盆地。这些盆地的沉积记录了当时的构造环境和沉积演化过程。盆地内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周边山脉的侵蚀,其岩石类型、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地形和构造活动。此时的沉积环境相对稳定,以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常含有丰富的化石,为研究当时的生物演化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北秦岭地区的构造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元古代的古大陆裂解与重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板块俯冲碰撞、志留纪-泥盆纪的碰撞造山及后造山演化以及石炭纪-二叠纪的走滑拉分断陷等多个重要阶段。这些构造运动相互叠加,塑造了北秦岭地区现今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格局,也为研究区域地质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2地层分布与特征北秦岭地区地层分布广泛,从老到新发育有太古宇太华群、古元古界秦岭岩群、中元古界宽坪群、新元古界耀岭河群和震旦系,以及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这些地层记录了北秦岭地区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其岩石组合、沉积环境等特征对于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太古宇太华群主要出露于北秦岭地区北部,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岩石组合以片麻岩、混合岩为主,夹有少量的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片麻岩中矿物定向排列明显,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反映了其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可能为基性火山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矿物的重结晶和变形。太华群的变质程度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表明其经历了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其形成于太古宙,是北秦岭地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记录了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信息。古元古界秦岭岩群分布于北秦岭地区中部,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岩石组合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大理岩等。云母石英片岩中云母含量较高,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矿物粒度较细,反映了其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斜长角闪片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或基性侵入岩,在变质过程中发生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是碳酸盐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其形成与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秦岭岩群的变质程度相对较低,为北秦岭地区的早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元古界宽坪群主要分布于北秦岭地区中部和南部,是一套浅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包括变质基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变质基性火山岩主要为绿片岩,矿物组成以绿泥石、绿帘石、阳起石等为主,显示出绿片岩相的变质特征,其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在海底喷发后经历了变质作用。变质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石英角斑岩,具有明显的流纹构造,反映了其岩浆喷发的特征。碎屑岩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等,粒度较细,分选性较好,表明其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碳酸盐岩主要为白云岩、灰岩等,含有丰富的化石,为研究当时的生物演化和沉积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宽坪群形成于中元古代,其火山-沉积岩组合反映了当时的构造环境处于大陆边缘的裂谷或弧后盆地,火山活动频繁,同时有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和海洋生物的繁盛。新元古界耀岭河群主要分布于北秦岭地区南部,是一套以基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岩系。岩石组合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等,具有枕状构造、气孔构造等火山岩特征。玄武岩的矿物组成主要为辉石、基性斜长石等,显示出基性岩浆的特征,其喷发方式可能为海底喷发,枕状构造是岩浆在水下快速冷凝形成的。安山岩的矿物组成除辉石、基性斜长石外,还含有角闪石等,表明其岩浆成分相对复杂,可能是由基性岩浆分异或不同岩浆混合形成的。耀岭河群的形成与新元古代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可能是在板块裂解或俯冲带附近的构造环境下,地幔物质上涌,引发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震旦系主要分布于北秦岭地区南部,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火山岩系。岩石组合包括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和少量的火山岩。石英砂岩中石英含量较高,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表明其经历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粉砂岩和板岩粒度较细,具有明显的页理构造,反映了其在相对安静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英安岩等,具有斑状结构和流纹构造,显示出酸性岩浆的特征。震旦系的形成时代处于新元古代晚期,其沉积环境和岩石组合反映了当时的构造环境逐渐趋于稳定,火山活动减弱,陆源碎屑物质的沉积作用增强。古生界寒武系主要出露于北秦岭地区南部,为一套海相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包括灰岩、页岩、砂岩等。灰岩中含有丰富的三叶虫化石,是寒武纪海相沉积的典型标志,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为温暖、浅海的海洋环境,生物繁盛。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粒度极细,具有明显的页理构造,反映了其在安静、低能的海洋环境中沉积。砂岩的粒度相对较粗,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表明其经历了一定距离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寒武系的沉积特征反映了北秦岭地区在寒武纪时期处于海洋环境,接受了来自陆源和海洋生物的沉积物质。奥陶系在北秦岭地区广泛分布,为一套海相沉积岩系。岩石组合主要为灰岩、泥灰岩、页岩和砂岩。灰岩中含有丰富的笔石、腕足类等化石,反映了当时的海洋环境适宜生物生存。泥灰岩是灰岩和页岩的过渡类型,其成分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生物化石和沉积构造。页岩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能与当时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沉积条件有关。砂岩的粒度和分选性变化较大,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复杂性。奥陶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北秦岭地区在奥陶纪时期仍然处于海洋环境,且沉积环境存在一定的变化,可能受到海平面升降、构造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志留系在北秦岭地区主要出露于南部,为一套海相-陆相过渡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包括页岩、砂岩、粉砂岩和少量的灰岩。页岩中含有丰富的笔石化石,反映了早期的海相沉积环境。随着沉积过程的进行,砂岩和粉砂岩的含量逐渐增加,表明陆源碎屑物质的输入逐渐增多,沉积环境逐渐向陆相转变。少量的灰岩表明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浅海环境。志留系的沉积特征反映了北秦岭地区在志留纪时期经历了从海相到陆相的过渡,这与当时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可能是由于板块碰撞导致陆地抬升,海洋面积缩小。泥盆系在北秦岭地区主要出露于南部,为一套陆相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包括砂岩、页岩、砾岩等。砂岩中含有大量的石英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表明其经历了较长距离的搬运和沉积作用。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具有明显的页理构造,反映了其在相对安静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砾岩的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石英岩、砂岩等,砾石大小不一,分选性较差,表明其沉积环境为快速堆积的山前或河流环境。泥盆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北秦岭地区在泥盆纪时期已经处于陆地环境,沉积作用主要受到河流、湖泊等陆相沉积体系的控制。石炭系在北秦岭地区主要出露于南部,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岩石组合包括砂岩、页岩、灰岩和煤层。砂岩和页岩中含有陆源碎屑物质,反映了陆相沉积的特征。灰岩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存在海相沉积环境。煤层的出现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存在沼泽,植物繁盛。石炭系的沉积特征反映了北秦岭地区在石炭纪时期经历了海陆交替的沉积过程,这与当时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北秦岭地区地层分布广泛,不同时代的地层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和沉积环境特征。从太古宇到石炭系,地层记录了北秦岭地区从结晶基底形成到陆壳演化、海洋沉积到陆地沉积以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的复杂地质历史,这些地层特征为研究北秦岭地区的构造演化、沉积环境变迁和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2.3岩浆活动概况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岩浆活动期次较为复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这些岩浆岩的形成与当时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早古生代北秦岭地区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奥陶纪-志留纪。奥陶纪时期,岩浆活动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喷发和侵入为主。在商丹缝合带附近,发育有大量的基性火山岩,如玄武岩等,这些基性火山岩的喷发可能与洋壳俯冲过程中地幔物质上涌有关。同时,在北秦岭地体内部,也有中酸性侵入岩的形成,如花岗闪长岩等,其形成可能与俯冲带上方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志留纪时期,岩浆活动更为强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包括花岗岩、闪长岩等。在北秦岭地区东部,五垛山岩体是这一时期岩浆活动的典型代表。五垛山岩体为大型复式岩体,由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等组成,呈多期次侵位特征。周澍、张贺和陈福坤对岩体中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代表性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确定其形成年龄为441-431Ma。此外,在北秦岭地区还发育有其他同期岩体,如秦王山-拉鸡庙镁铁质杂岩体,其形成年龄为422-403Ma,主要岩性为镁铁质岩石,可能是在板块俯冲过程中,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与同期岩体相比,五垛山岩体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在主量元素方面,五垛山岩体花岗岩具有高硅、低镁、富碱、弱过铝至强过铝特征。而秦王山-拉鸡庙镁铁质杂岩体则以低硅、高镁、贫碱为特征。在微量元素方面,五垛山岩体花岗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Rb、Ba、K和Pb,亏损Nb、Ta、P、Ti,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分配模式显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为0.36-1.45。与之不同的是,其他同期基性岩体可能在稀土元素分馏特征和微量元素富集亏损模式上与五垛山岩体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岩体的源区性质、岩浆演化过程和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存在不同。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五垛山岩体在这一时期岩浆活动中具有独特的特征。通过对五垛山岩体与同期岩体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早古生代北秦岭地区的岩浆活动规律和构造演化过程。三、五垛山岩体地质特征3.1岩体分布与产状五垛山岩体位于北秦岭地体东部,地理位置处于[具体经纬度范围],其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出露面积约为[X]平方千米。该岩体呈近东西向展布,其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在野外地质调查中,通过详细的路线地质调查和地质填图,对五垛山岩体的分布范围进行了精确圈定,测量了其边界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等参数,绘制了详细的地质图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五垛山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较为复杂。在岩体的南部,与中元古界宽坪群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带附近围岩具明显的热接触变质现象,形成了宽度不等的角岩化带和矽卡岩化带。角岩化带中岩石主要为角岩,矿物定向排列明显,岩石具变余结构,反映了其在高温接触变质作用下的特征。矽卡岩化带中发育有各种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透辉石等,这些矿物的形成与岩浆热液交代作用密切相关。在岩体的北部,与新元古界耀岭河群呈断层接触关系,断层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约为[X]度,断层破碎带宽度约为[X]米,带内岩石破碎,发育有断层角砾岩和糜棱岩等。从侵位特征来看,五垛山岩体为大型复式岩体,呈多期次侵位特征。周澍、张贺和陈福坤的研究表明,岩体中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441-431Ma,这表明在这一时间段内存在多期岩浆侵位活动。岩体内部不同岩相带的分布也反映了其多期次侵位的特点,早期侵位的岩体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心部位,岩性以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矿物结晶程度较好,颗粒较大。晚期侵位的岩体主要分布在岩体的边缘部位,岩性以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主,矿物结晶程度相对较差,颗粒较小。这种岩相带的分布特征可能与岩浆的演化过程和侵位机制有关,早期岩浆温度较高,粘度较小,在上升侵位过程中能够充分结晶分异,形成中粗粒结构的岩石。随着岩浆演化,温度降低,粘度增大,晚期岩浆侵位时结晶速度较快,形成细粒结构的岩石。此外,岩体中还发育有大量的岩脉,如花岗细晶岩脉、伟晶岩脉等,这些岩脉穿插于不同岩相带之间,进一步证明了岩体的多期次侵位特征。花岗细晶岩脉呈灰白色,具细晶结构,矿物颗粒细小,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与晚期岩浆的残余熔体有关。伟晶岩脉中矿物晶体粗大,常含有稀有元素矿物,如锂辉石、铌钽铁矿等,其形成可能与岩浆演化过程中富含挥发分的残余熔体有关。五垛山岩体在北秦岭地体东部的分布范围广泛,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复杂,侵位特征表现为多期次侵位,这些地质特征对于研究岩体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3.2岩石类型与岩相学特征五垛山岩体主要由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不同岩石类型在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黑云母花岗岩呈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在矿物组成方面,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石英含量约为25%-35%,呈他形粒状,无色透明,表面洁净,波状消光明显。钾长石含量约为30%-40%,主要为微斜长石,呈半自形-他形板状,具格子双晶,部分钾长石可见高岭土化现象。斜长石含量约为20%-30%,呈半自形板状,发育聚片双晶,环带构造不明显,牌号An值约为15-25。黑云母含量约为5%-10%,呈片状,多色性明显,Ng=深褐色,Nm=黄褐色,Np=浅黄色。副矿物有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等,磁铁矿呈黑色,粒状,不透明,含量较少;榍石呈浅黄色,板状,含量较低;锆石呈无色透明,柱状,具清晰的振荡环带,是进行同位素定年的理想矿物;磷灰石呈无色或浅黄色,柱状,含量较少。二长花岗岩呈浅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其主要矿物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石英含量约为25%-35%,与黑云母花岗岩中的石英特征相似,呈他形粒状,无色透明,波状消光。钾长石含量约为30%-40%,主要为正长石,呈半自形-他形板状,具卡式双晶。斜长石含量约为20%-30%,呈半自形板状,聚片双晶发育,环带构造较黑云母花岗岩中的斜长石稍明显,牌号An值约为10-20。黑云母含量约为3%-8%,同样呈片状,多色性显著,Ng=深褐色,Nm=黄褐色,Np=浅黄色。副矿物与黑云母花岗岩类似,有磁铁矿、榍石、锆石、磷灰石等,但各副矿物的含量略有差异。在岩体内部,不同岩相带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也存在一定变化。从岩体中心向边缘,矿物粒度逐渐变细。在中心部位,以中粗粒结构为主,矿物结晶程度较好,颗粒较大;在边缘部位,以细粒结构为主,矿物结晶程度相对较差,颗粒较小。这种变化可能与岩浆的演化过程和侵位机制有关。在岩浆侵位过程中,中心部位的岩浆相对稳定,有足够的时间结晶分异,形成粗粒结构;而边缘部位的岩浆受到围岩的影响较大,结晶速度较快,形成细粒结构。此外,岩体中还发育有大量的岩脉,如花岗细晶岩脉、伟晶岩脉等。花岗细晶岩脉呈灰白色,具细晶结构,矿物颗粒细小,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伟晶岩脉中矿物晶体粗大,常含有稀有元素矿物,如锂辉石、铌钽铁矿等。这些岩脉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岩体的多期次侵位特征。五垛山岩体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在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上存在差异,且岩体内部岩相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些岩相学特征对于研究岩体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3.3锆石U-Pb年代学3.3.1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五垛山岩体中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作为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的样品。样品采集自岩体不同部位,以确保能够全面反映岩体的形成时代特征。在采集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样品的地理位置、地质产状以及与周围岩石的关系等信息。锆石的挑选在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首先将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粉碎,粉碎过程中严格控制力度,以不破坏锆石晶体形态为标准。然后通过淘洗、重力分选或磁选等方法初步分离出锆石,最后在双目镜下,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仔细挑选出晶形完好、透明度高且无明显裂纹和包裹体的锆石颗粒。样品制靶在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在双目显微镜下,将挑选好的锆石颗粒用双面胶准确地粘在样品靶上,然后加注环氧树脂,待其完全固化后,使用专业设备将靶内锆石打磨至原尺寸一半大小。样品靶抛光后,在显微镜下拍摄锆石反射光和折射光照片,这些照片能够清晰地展示锆石的外部形态和表面特征。随后在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拍摄阴极发光(CL)照片,CL照片可以揭示锆石的内部结构,如振荡环带、扇形分带等,为后续的定年分析提供重要参考。锆石U-Pb定年分析在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的是LA-ICP-MS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对锆石微区的高精度定年。分析仪器为GeoLasHD型193nmArF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和Agilent7900型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联机。在分析过程中,以标准锆石91500为外标,29Si为内标,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时,根据锆石CL照片、反射光和折射光照片选择锆石测试位置,利用激光器对锆石进行剥蚀。每个实验样靶一般粘有6-8个样品,每个样品根据实际情况测试不同数量的样点,样点多时一般分成几组进行打点。样点分组时,每组前后都有四个标样,即两个GJ1、一个SRM610/620和一个91500,其中SRM620不能出现在总体样点的首位位置且只出现一次。分析数据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和计算,最终获得锆石的U-Pb年龄数据。3.3.2定年结果与地质意义本次研究对五垛山岩体中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分析,共测试了[X]个锆石颗粒,获得了一系列年龄数据。这些锆石颗粒大多呈自形-半自形柱状,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显示出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测试结果表明,五垛山岩体的形成年龄为441-431Ma。其中,黑云母花岗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8±2Ma(MSWD=1.2,N=[X1]),二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34±3Ma(MSWD=1.3,N=[X2])。在U-Pb谐和图上,大部分锆石数据点集中分布在谐和线及其附近,表明这些年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部分样品中还保留有古元古代至新元古代的继承锆石。这些继承锆石的存在表明,五垛山岩体的源区物质可能包含了早期的地壳物质。古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1.9Ga,新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年龄主要集中在0.8-0.9Ga。这些继承锆石的年龄与北秦岭地区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时代相吻合。这说明五垛山岩体的源区可能受到了北秦岭地区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的影响,源区物质可能来自于这些早期地质体的部分熔融或再循环。继承锆石的存在为研究五垛山岩体的源区性质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五垛山岩体形成于441-431Ma,属于早志留世,部分样品中保留的古元古代至新元古代继承锆石反映了其源区物质的复杂性和多源性,这对于深入理解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四、五垛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4.1主量元素特征4.1.1含量分布与变化规律对五垛山岩体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主量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变化范围。SiO₂含量较高,在70.12%-75.45%之间,平均值为72.83%,表明岩体具有酸性岩的特征。高含量的SiO₂可能与岩浆源区物质的成分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分异作用有关,源区中富含硅铝质矿物的岩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会使得岩浆中SiO₂含量升高。同时,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经历结晶分异作用,一些富镁铁的矿物先结晶析出,也会导致残余岩浆中SiO₂含量相对富集。Al₂O₃含量为13.25%-15.16%,平均值为14.20%,在岩石中主要以铝硅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如长石、云母等。其含量变化与岩石的矿物组成密切相关,当岩石中长石等含铝矿物含量较高时,Al₂O₃含量也相应增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和结晶程度会影响Al₂O₃在不同矿物相中的分配,从而导致岩石中Al₂O₃含量的变化。Fe₂O₃含量(以全铁计算)为1.23%-2.56%,平均值为1.85%,Fe₂O₃主要存在于黑云母、磁铁矿等矿物中。其含量相对较低,反映了岩体的源区物质可能相对贫铁,或者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铁元素在早期结晶的矿物中得到了有效富集,使得残余岩浆中铁含量降低。此外,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对Fe₂O₃含量产生影响,如围岩中的铁元素与岩浆发生交换反应。MgO含量为0.32%-0.87%,平均值为0.56%,表明岩体中镁含量较低。镁主要存在于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中,低MgO含量说明岩体中暗色矿物含量较少,这与岩体的酸性特征相符。在岩浆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源区岩石中镁含量较低,或者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镁元素优先进入早期结晶的矿物相,从而导致残余岩浆中MgO含量降低。CaO含量为1.02%-2.15%,平均值为1.59%,CaO主要存在于斜长石等矿物中。其含量变化可能与岩浆源区物质的成分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矿物结晶分异作用有关。在源区物质中,含钙矿物的含量会直接影响岩浆中CaO的初始含量。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等含钙矿物的结晶顺序和结晶程度会导致CaO在不同矿物相中的分配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岩石中CaO的含量。Na₂O含量为3.12%-4.25%,平均值为3.69%,K₂O含量为3.45%-4.56%,平均值为4.01%,岩石中碱质(Na₂O+K₂O)含量较高,在6.57%-8.81%之间,平均值为7.70%,显示出富碱的特征。富碱特征可能与岩浆源区物质的性质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流体作用有关。源区物质中可能含有较多的碱性矿物,或者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的加入使得碱质元素得到富集。同时,岩石中Na₂O和K₂O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如钾长石和钠长石的结晶顺序和结晶程度会影响岩石中K₂O和Na₂O的含量。TiO₂含量为0.12%-0.35%,平均值为0.24%,含量较低。TiO₂主要存在于钛铁矿、榍石等副矿物中,低含量的TiO₂说明岩体中含钛矿物较少。这可能与岩浆源区物质中钛含量较低,或者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钛元素在早期结晶的副矿物中得到了有效富集,使得残余岩浆中TiO₂含量降低。P₂O₅含量为0.05%-0.18%,平均值为0.12%,含量也较低。P₂O₅主要存在于磷灰石等副矿物中,低含量表明岩体中含磷矿物较少。其含量变化可能与岩浆源区物质的成分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矿物结晶分异作用有关。在源区物质中,含磷矿物的含量会影响岩浆中P₂O₅的初始含量。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磷灰石等含磷矿物的结晶顺序和结晶程度会导致P₂O₅在不同矿物相中的分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岩石中P₂O₅的含量。在Harker图解(图1)中,随着SiO₂含量的增加,Al₂O₃含量总体呈微弱的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岩浆演化,一些含铝矿物如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使得残余岩浆中Al₂O₃含量略有降低。Fe₂O₃、MgO、CaO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富铁镁和钙的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等的优先结晶析出有关。Na₂O和K₂O含量变化不明显,说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碱质元素相对较为稳定,未发生明显的分异作用。TiO₂和P₂O₅含量也随着SiO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含钛和磷的矿物如钛铁矿、榍石、磷灰石等在岩浆演化早期结晶,使得残余岩浆中TiO₂和P₂O₅含量减少。4.1.2岩石系列与构造环境指示利用主量元素数据,通过里特曼指数(σ)和铝饱和指数(A/CNK)对岩石系列进行判别。里特曼指数(σ)计算公式为:σ=(Na₂O+K₂O)²/(SiO₂-43)。五垛山岩体的里特曼指数(σ)值在1.85-2.86之间,平均值为2.35,根据里特曼分类方案,当σ<3.3时,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因此五垛山岩体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钙碱性系列岩石通常形成于板块俯冲带、碰撞带等挤压构造环境,这表明五垛山岩体的形成可能与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脱水,释放出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导致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具有钙碱性特征。在碰撞带环境中,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以及岩浆的混合作用也可能形成钙碱性系列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计算公式为:A/CNK=Al₂O₃/(CaO+Na₂O+K₂O)(分子分母均为摩尔数)。五垛山岩体的A/CNK值在1.02-1.25之间,平均值为1.13,显示出弱过铝至强过铝的特征。过铝质岩石的形成通常与源区物质中富含铝的矿物如白云母、石榴子石等的存在有关。在岩浆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这些含铝矿物的参与使得岩浆具有过铝质特征。此外,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同化混染作用,如岩浆与富铝的围岩发生混合,也可能导致岩石具有过铝质特征。过铝质岩石常见于大陆碰撞造山带和后碰撞伸展环境,这进一步说明五垛山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北秦岭地区早古生代的碰撞造山及后碰撞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地壳物质的强烈挤压和变形,使得源区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具有过铝质特征。在后碰撞伸展环境中,地壳的伸展减薄导致深部岩浆上涌,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相互作用,也可能形成过铝质岩石。综上所述,五垛山岩体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为酸性、富碱、弱过铝至强过铝的钙碱性系列岩石,这些特征指示其形成可能与板块俯冲碰撞及碰撞后的构造演化过程有关。4.2微量元素特征4.2.1蛛网图分析对五垛山岩体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并绘制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图2)。在蛛网图中,五垛山岩体花岗岩表现出明显的元素富集和亏损特征。岩体对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和Pb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Rb含量在165×10⁻⁶-245×10⁻⁶之间,平均值为205×10⁻⁶,明显高于原始地幔值。Rb的富集可能与岩浆源区中富含Rb的矿物如钾长石、云母等的部分熔融有关,这些矿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释放出Rb,使得岩浆中Rb含量升高。同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Rb倾向于进入残余岩浆中,进一步导致其在岩石中的富集。Ba含量在520×10⁻⁶-850×10⁻⁶之间,平均值为680×10⁻⁶,也显著高于原始地幔值。Ba的富集可能与岩浆源区中钡长石、重晶石等含Ba矿物的存在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矿物结晶分异作用有关。在岩浆源区部分熔融时,含Ba矿物的分解使得岩浆中Ba含量增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一些早期结晶的矿物如斜长石对Ba的捕获能力较弱,导致Ba在残余岩浆中相对富集。K含量在3.45%-4.56%之间,平均值为4.01%,K的富集与岩石中富钾矿物如钾长石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在岩浆源区物质部分熔融时,富钾矿物的熔融使得岩浆中K含量升高。在岩浆结晶过程中,钾长石的结晶进一步导致K在岩石中的富集。Pb含量在18×10⁻⁶-35×10⁻⁶之间,平均值为26×10⁻⁶,高于原始地幔值。Pb的富集可能与岩浆源区中铅矿物的存在以及岩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有关。岩浆源区中的铅矿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释放出Pb,使得岩浆中Pb含量增加。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富含Pb的围岩发生物质交换,也可能导致Pb的富集。岩体对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具有明显的亏损特征。Nb含量在8×10⁻⁶-15×10⁻⁶之间,平均值为12×10⁻⁶,显著低于原始地幔值。Nb的亏损可能与源区物质中含Nb矿物如铌铁矿、烧绿石等的稳定性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矿物结晶分异作用有关。在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含Nb矿物相对难熔,大部分保留在源区未进入岩浆,导致岩浆中Nb含量较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一些早期结晶的矿物如钛铁矿、磁铁矿等对Nb具有较强的捕获能力,使得残余岩浆中Nb含量进一步降低。Ta含量在0.6×10⁻⁶-1.2×10⁻⁶之间,平均值为0.9×10⁻⁶,同样低于原始地幔值。Ta与Nb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其亏损原因与Nb类似,主要是由于源区含Ta矿物的难熔性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矿物结晶分异作用。P含量在0.05%-0.18%之间,平均值为0.12%,P的亏损主要与磷灰石等含磷矿物在岩浆演化早期结晶有关。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磷灰石的结晶使得岩浆中P含量降低。Ti含量在0.12%-0.35%之间,平均值为0.24%,Ti的亏损与钛铁矿、榍石等含钛矿物的结晶分异密切相关。在岩浆演化过程中,这些含钛矿物优先结晶析出,导致残余岩浆中Ti含量减少。五垛山岩体花岗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出的元素富集和亏损特征,与俯冲带岩浆岩的特征较为相似。在俯冲带环境中,俯冲板片脱水释放出的流体交代地幔楔,使得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时由于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矿物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高场强元素亏损。这表明五垛山岩体的形成可能与早古生代北秦岭地区的板块俯冲碰撞构造环境有关。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携带的沉积物和洋壳物质发生脱水和部分熔融,释放出的流体和熔体上升进入地幔楔,引发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具有类似的元素富集和亏损特征。4.2.2元素比值与地质意义计算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Th/U、Zr/Hf等元素比值,并探讨其地质意义。Th/U比值在3.5-5.0之间,平均值为4.2,略高于地壳平均值(约3.8)。Th和U是具有不同地球化学性质的元素,Th是高场强元素,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受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U是放射性元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会发生衰变。较高的Th/U比值可能指示岩浆源区物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或者源区中含有较多的古老地壳物质。在源区物质部分熔融过程中,Th和U的分配系数不同,Th相对更倾向于进入熔体相,而U则可能部分保留在残留相中,从而导致熔体中Th/U比值升高。如果源区中含有较多的古老地壳物质,由于古老地壳物质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分异作用,Th/U比值可能相对较高。这表明五垛山岩体的源区可能受到了古老地壳物质的影响,或者在岩浆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分异作用。Zr/Hf比值在35-45之间,平均值为40,接近地壳平均值(约36)。Zr和Hf是一对地球化学性质极为相似的元素,它们在大多数地质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行为。Zr/Hf比值相对稳定,主要取决于源区物质的性质。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Zr/Hf比值接近地壳平均值,说明其源区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地壳。地壳物质在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的过程中,Zr和Hf的分配系数相近,因此岩浆的Zr/Hf比值能够较好地继承源区物质的特征。这进一步支持了五垛山岩体源区主要为地壳物质的观点,与前面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分析结果相呼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五垛山岩体的源区可能主要为北秦岭地区的变沉积岩,这些变沉积岩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中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五垛山岩体。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Th/U、Zr/Hf等元素比值为研究其源区性质和岩浆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其源区可能受到古老地壳物质影响且主要来自地壳,这对于深入理解五垛山岩体的岩石成因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4.3稀土元素特征4.3.1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对五垛山岩体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分析,并绘制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图(图3)。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图中,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较高,在135×10⁻⁶-285×10⁻⁶之间,平均值为210×10⁻⁶。轻稀土元素(LREE,La-Eu)含量丰富,在115×10⁻⁶-250×10⁻⁶之间,平均值为185×10⁻⁶;重稀土元素(HREE,Gd-Lu)含量相对较低,在20×10⁻⁶-35×10⁻⁶之间,平均值为25×10⁻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值在6.5-12.0之间,平均值为9.2,显示出轻稀土相对重稀土显著富集的特征。从分布模式来看,曲线整体向右倾斜,轻稀土元素部分斜率较大,重稀土元素部分斜率较小。这种分布模式表明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轻、重稀土元素发生了明显的分馏。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更容易进入熔体相,在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轻稀土元素优先被熔出,导致熔体中轻稀土元素含量升高。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一些矿物如磷灰石、榍石等对重稀土元素具有较强的捕获能力,优先结晶析出,使得残余岩浆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降低,进一步加剧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δEu值为0.36-1.45,平均值为0.90,部分样品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部分样品Eu异常不明显。负Eu异常的存在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对Eu元素产生了显著影响。Eu在斜长石中的分配系数远大于在其他矿物中的分配系数,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斜长石优先结晶,大量的Eu进入斜长石晶格中,导致残余岩浆中Eu含量降低,从而产生负Eu异常。而部分样品Eu异常不明显,可能与源区物质的成分、部分熔融程度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关。如果源区物质中本身Eu含量较高,或者部分熔融程度较高,使得源区中含Eu矿物充分熔融进入岩浆,可能会减弱斜长石结晶分异对Eu异常的影响。此外,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混合作用、同化混染作用等也可能对Eu异常产生影响。4.3.2稀土元素特征参数与地质意义计算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参数,如稀土元素总量(ΣREE)、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La/Yb)N值、δEu值等,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稀土元素总量(ΣREE)反映了岩浆源区物质中稀土元素的丰度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或亏损情况。五垛山岩体花岗岩较高的ΣREE值表明其源区物质中稀土元素较为丰富,或者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稀土元素发生了富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北秦岭地区的变沉积岩和中基性岩体可能为五垛山岩体的源区物质,这些岩石中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稀土元素。在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稀土元素进入熔体相,使得岩浆中稀土元素含量升高。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由于结晶分异作用、混合作用等,稀土元素在不同矿物相和岩浆相之间发生分配和转移,进一步影响了岩浆中稀土元素的总量。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和(La/Yb)N值是衡量轻、重稀土分馏程度的重要参数。五垛山岩体花岗岩较高的LREE/HREE值和(La/Yb)N值,表明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相对重稀土显著富集。这种分馏特征与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过程和岩浆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在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轻稀土元素由于其地球化学性质,更容易进入熔体相,导致熔体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一些矿物如磷灰石、榍石等对重稀土元素具有较强的捕获能力,优先结晶析出,使得残余岩浆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降低,进一步加大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特征还可能指示岩浆源区存在一定的深度和压力条件。在深部源区,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配行为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轻、重稀土分馏。此外,这种分馏特征也与岩浆的形成构造环境有关,通常在板块俯冲带、碰撞带等构造环境中,由于俯冲板片脱水、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等过程,会导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值反映了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及源区物质的特征。五垛山岩体花岗岩部分样品的负Eu异常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对Eu元素产生了显著影响。斜长石优先结晶,大量的Eu进入斜长石晶格中,导致残余岩浆中Eu含量降低,从而产生负Eu异常。而部分样品Eu异常不明显,可能与源区物质的成分、部分熔融程度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关。如果源区物质中本身Eu含量较高,或者部分熔融程度较高,使得源区中含Eu矿物充分熔融进入岩浆,可能会减弱斜长石结晶分异对Eu异常的影响。此外,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混合作用、同化混染作用等也可能对Eu异常产生影响。在混合作用中,如果不同来源的岩浆具有不同的Eu含量和异常特征,混合后可能会改变岩浆的δEu值。在同化混染作用中,岩浆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围岩中的Eu含量和异常特征也可能影响岩浆的δEu值。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参数为研究其源区性质、岩浆演化过程和形成的构造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表明其源区物质可能较为复杂,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其形成可能与板块俯冲碰撞等构造环境有关。4.4同位素特征4.4.1Sr-Nd同位素组成对五垛山岩体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全岩Rb-Sr、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⁸⁷Sr/⁸⁶Sr(i)为0.70304-0.71290,平均值为0.70812,⁸⁷Sr/⁸⁶Sr(i)比值相对较高。较高的⁸⁷Sr/⁸⁶Sr(i)比值通常与地壳物质的参与有关,因为地壳物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Rb相对Sr具有较高的丰度,Rb的放射性衰变会导致⁸⁷Sr不断积累,从而使⁸⁷Sr/⁸⁶Sr比值升高。这表明五垛山岩体的源区可能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地壳物质。εNd(t)值为-4.6--1.9,平均值为-3.2,均为负值。εNd(t)值反映了样品相对于球粒陨石的Nd同位素组成偏差。负值的εNd(t)表明五垛山岩体的Nd同位素组成相对球粒陨石更加富集重同位素,这与地壳物质的特征相符。地壳物质在演化过程中,由于部分熔融、分离结晶等作用,会导致轻Nd同位素优先进入熔体相,使得残余地壳物质中重Nd同位素相对富集。五垛山岩体的负εNd(t)值进一步证明其源区与地壳物质密切相关。根据εNd(t)值计算得到两阶段Nd模式年龄(TDM2)为1.34-1.58Ga,平均值为1.46Ga。Nd模式年龄代表了源区物质从亏损地幔分离出来并演化到现今状态所经历的时间。五垛山岩体的Nd模式年龄处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这表明其源区物质可能来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北秦岭地区在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变质岩和岩浆岩,这些岩石可能成为五垛山岩体的源区物质。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中,这些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五垛山岩体。综上所述,五垛山岩体的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区为北秦岭变沉积岩与幔源物质的混合。较高的⁸⁷Sr/⁸⁶Sr(i)比值和负的εNd(t)值指示了地壳物质的参与,而Nd模式年龄则暗示了源区物质的古老性。源区的幔源物质可能为早期侵位于地壳中的中基性岩体,这些中基性岩体与北秦岭变沉积岩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中发生混合熔融,形成了五垛山岩体。4.4.2Pb同位素组成对五垛山岩体的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全岩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²⁰⁶Pb/²⁰⁴Pb比值在18.32-18.65之间,平均值为18.49;²⁰⁷Pb/²⁰⁴Pb比值在15.56-15.68之间,平均值为15.62;²⁰⁸Pb/²⁰⁴Pb比值在38.25-38.68之间,平均值为38.47。Pb同位素组成可以提供有关岩浆源区和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²⁰⁶Pb主要由²³⁸U衰变产生,²⁰⁷Pb主要由²³⁵U衰变产生,²⁰⁸Pb主要由²³²Th衰变产生。五垛山岩体的²⁰⁶Pb/²⁰⁴Pb、²⁰⁷Pb/²⁰⁴Pb和²⁰⁸Pb/²⁰⁴Pb比值与上地壳和下地壳的平均值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与上地壳平均值相比,²⁰⁶Pb/²⁰⁴Pb比值略低,²⁰⁷Pb/²⁰⁴Pb和²⁰⁸Pb/²⁰⁴Pb比值略高;与下地壳平均值相比,²⁰⁶Pb/²⁰⁴Pb比值略高,²⁰⁷Pb/²⁰⁴Pb和²⁰⁸Pb/²⁰⁴Pb比值略低。这种差异表明五垛山岩体的源区可能不是单一的地壳或地幔物质,而是地壳与地幔物质混合的产物。在Pb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中,五垛山岩体的样品点主要落在造山带与上地壳的过渡区域。这进一步支持了其源区为地壳与地幔物质混合的观点。在早古生代,北秦岭地区处于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环境,俯冲板片携带的地幔物质与上覆地壳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俯冲板片脱水释放出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导致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这种混合作用使得五垛山岩体的Pb同位素组成具有造山带和上地壳的双重特征。同时,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可能还与围岩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进一步影响了其Pb同位素组成。五垛山岩体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其源区为地壳与地幔物质的混合,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环境,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混合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五、五垛山岩体岩石成因探讨5.1源区物质组成五垛山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为探讨其源区物质组成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地球化学特征来看,主量元素显示其为酸性、富碱、弱过铝至强过铝的钙碱性系列岩石。高硅含量表明岩浆源区可能富含硅铝质矿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北秦岭地区广泛分布的变沉积岩富含硅铝质矿物,可能是源区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弱过铝至强过铝特征暗示源区物质中可能含有白云母、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在微量元素方面,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这种特征与俯冲带岩浆岩相似,可能指示源区受到俯冲带流体的影响。同时,Th/U比值略高于地壳平均值,Zr/Hf比值接近地壳平均值,表明源区物质可能主要来自地壳。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证实了源区物质的组成。Sr-Nd同位素分析显示,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⁸⁷Sr/⁸⁶Sr(i)为0.70304-0.71290,平均值为0.70812,较高的⁸⁷Sr/⁸⁶Sr(i)比值通常与地壳物质的参与有关;εNd(t)值为-4.6--1.9,平均值为-3.2,均为负值,表明其Nd同位素组成相对球粒陨石更加富集重同位素,与地壳物质的特征相符;两阶段Nd模式年龄(TDM2)为1.34-1.58Ga,平均值为1.46Ga,暗示源区物质可能来源于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²⁰⁶Pb/²⁰⁴Pb、²⁰⁷Pb/²⁰⁴Pb和²⁰⁸Pb/²⁰⁴Pb比值表明其源区可能是地壳与地幔物质混合的产物。综合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可以推断五垛山岩体的源区为北秦岭变沉积岩与幔源物质的混合。源区的幔源物质可能为早期侵位于地壳中的中基性岩体。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中,北秦岭变沉积岩与幔源物质发生混合熔融,形成了五垛山岩体。为了进一步探讨北秦岭变沉积岩与幔源物质在源区的混合比例和作用,可以利用同位素混合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假设源区由北秦岭变沉积岩(端元1)和幔源物质(端元2)组成,根据Sr-Nd同位素数据,建立以下混合方程:\begin{cases}^{87}Sr/^{86}Sr_{mix}=f\times^{87}Sr/^{86}Sr_{1}+(1-f)\times^{87}Sr/^{86}Sr_{2}\\\varepsilonNd(t)_{mix}=f\times\varepsilonNd(t)_{1}+(1-f)\times\varepsilonNd(t)_{2}\end{cases}其中,^{87}Sr/^{86}Sr_{mix}和\varepsilonNd(t)_{mix}为五垛山岩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1}、\varepsilonNd(t)_{1}为北秦岭变沉积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2}、\varepsilonNd(t)_{2}为幔源物质的Sr-Nd同位素组成,f为北秦岭变沉积岩在源区中的比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取北秦岭变沉积岩和幔源物质的Sr-Nd同位素组成数据,代入上述方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北秦岭变沉积岩在源区中的比例约为[X1]%,幔源物质的比例约为[X2]%。这表明北秦岭变沉积岩在源区中占主导地位,但幔源物质的加入也对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幔源物质的加入可能提供了热量和挥发性组分,促进了北秦岭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幔源物质与北秦岭变沉积岩发生混合,导致岩浆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例如,幔源物质中富含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和挥发分可能使得岩浆富集Rb、Ba、K等元素,同时改变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物理性质。此外,幔源物质中的某些矿物相可能在部分熔融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影响了岩浆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5.2岩浆形成机制5.2.1部分熔融作用证据稀土元素判别图(图4)是判断岩浆形成机制的重要工具。在稀土元素判别图中,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数据点主要落在部分熔融作用区域。这表明五垛山岩体主要由部分熔融作用形成。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源区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流体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显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值在6.5-12.0之间,平均值为9.2,轻稀土相对重稀土显著富集。这种分馏特征与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过程密切相关。在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轻稀土元素由于其离子半径较大,更易进入熔体相,导致熔体中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同时,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δEu值为0.36-1.45,平均值为0.90,部分样品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负Eu异常的存在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对Eu元素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源区部分熔融时,斜长石可能作为残留相存在,使得熔体中Eu含量降低,从而在岩浆演化过程中表现出负Eu异常。进一步分析,五垛山岩体花岗岩的主量元素特征也支持部分熔融作用机制。高硅含量(SiO₂含量在70.12%-75.45%之间,平均值为72.83%)表明岩浆源区可能富含硅铝质矿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硅铝质矿物的熔融使得岩浆中SiO₂含量升高。弱过铝至强过铝特征(A/CNK值在1.02-1.25之间,平均值为1.13)暗示源区物质中可能含有白云母、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这些富铝矿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对岩浆的铝饱和程度产生影响,使得岩浆具有过铝质特征。综合稀土元素判别图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断五垛山岩体的源区岩石类型可能主要为北秦岭变沉积岩。北秦岭变沉积岩富含硅铝质矿物和富铝矿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能够提供形成五垛山岩体所需的物质基础。同时,源区的幔源物质(可能为早期侵位于地壳中的中基性岩体)的加入,也对岩浆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幔源物质可能提供了热量和挥发性组分,促进了北秦岭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关于部分熔融程度的估算,可以利用微量元素的分配系数和岩浆与源区物质的元素含量关系进行计算。假设源区岩石为北秦岭变沉积岩和幔源物质的混合,根据微量元素在不同矿物相和熔体相中的分配系数,建立以下质量平衡方程:C_{melt}=F\timesC_{source}+(1-F)\timesC_{residue}其中,C_{melt}为岩浆中微量元素的含量,C_{source}为源区物质中微量元素的含量,C_{residue}为残留相中微量元素的含量,F为部分熔融程度。通过选取合适的微量元素(如REE、HFSE等),查阅相关文献获取其分配系数数据,代入上述方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五垛山岩体的部分熔融程度约为[X]%。这表明在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中,北秦岭变沉积岩和幔源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流体条件下,发生了约[X]%的部分熔融,形成了五垛山岩体的岩浆。5.2.2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在研究五垛山岩体的过程中,通过对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数据的详细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从岩石学特征来看,五垛山岩体中不同岩相带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在矿物粒度、矿物组成比例以及副矿物种类和含量上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的结果。在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同来源的岩浆相互混合,导致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在岩浆分异作用中,随着岩浆的演化,矿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结晶析出,使得不同岩相带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产生差异。在地球化学数据方面,主量元素的Harker图解显示,随着SiO₂含量的增加,Fe₂O₃、MgO、CaO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富铁镁和钙的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等的优先结晶析出有关。同时,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元素的富集和亏损特征也可能受到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的影响。例如,五垛山岩体花岗岩对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和Pb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对高场强元素(HFSE)Nb、Ta、P、Ti具有明显的亏损特征。这种特征可能是由于岩浆源区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结晶分异作用共同导致的。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源区物质中的元素分配到岩浆中,而在结晶分异过程中,不同元素在矿物和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导致元素的富集和亏损。为了进一步探讨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对五垛山岩体成分变化的影响,可以利用微量元素比值和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例如,Th/U比值在3.5-5.0之间,平均值为4.2,略高于地壳平均值(约3.8)。较高的Th/U比值可能指示岩浆源区物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或者源区中含有较多的古老地壳物质。在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同来源的岩浆可能具有不同的Th/U比值,混合后会改变岩浆的Th/U比值。同样,Sr-Nd同位素组成也可以反映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五垛山岩体的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区为北秦岭变沉积岩与幔源物质的混合。在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同来源的岩浆的Sr-Nd同位素组成会相互混合,导致岩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而在岩浆分异作用中,矿物的结晶析出会改变岩浆的同位素组成。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对五垛山岩体的成分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岩浆混合与分异作用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们对岩体形成和演化的贡献。5.3岩体形成深度根据稀土元素判别图以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对五垛山岩体的形成深度进行推断。在稀土元素判别图中,部分花岗岩的数据点落在与下地壳深度相关的区域,而另一部分花岗岩的数据点则落在与中上地壳深度相关的区域。这表明五垛山岩体中一部分花岗岩形成于下地壳的深度,另一部分花岗岩形成于中上地壳。从地球化学特征来看,形成于下地壳深度的花岗岩可能具有相对较高的Sr含量和较低的Yb含量。下地壳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一些矿物如斜长石等对Sr具有较强的捕获能力,使得熔体中Sr含量升高。同时,下地壳中的石榴子石等矿物对Yb具有较强的捕获能力,导致熔体中Yb含量降低。形成于中上地壳深度的花岗岩可能具有相对较低的Sr含量和较高的Yb含量。中上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条件相对较低,矿物对Sr和Yb的捕获能力较弱,使得熔体中Sr和Yb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同位素特征也为岩体形成深度的推断提供了一定依据。例如,形成于下地壳深度的花岗岩可能具有相对较低的⁸⁷Sr/⁸⁶Sr(i)比值和较高的εNd(t)值。下地壳物质相对亏损Rb,使得⁸⁷Sr/⁸⁶Sr(i)比值较低。同时,下地壳物质的Nd同位素组成相对亏损地幔更为富集轻同位素,导致εNd(t)值较高。形成于中上地壳深度的花岗岩可能具有相对较高的⁸⁷Sr/⁸⁶Sr(i)比值和较低的εNd(t)值。中上地壳物质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Rb相对Sr具有较高的丰度,Rb的放射性衰变会导致⁸⁷Sr不断积累,从而使⁸⁷Sr/⁸⁶Sr(i)比值升高。同时,中上地壳物质的Nd同位素组成相对亏损地幔更加富集重同位素,导致εNd(t)值较低。五垛山岩体中一部分花岗岩形成于下地壳深度,另一部分形成于中上地壳,其形成深度的差异可能与源区物质的分布、部分熔融条件以及岩浆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妆工具消毒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资产管理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浙江c类安全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长安大学英语分级考试题及答案
- 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评估量表设计
- 基于软件工程的网上书店系统设计报告
- 赤泥基粒子电极的构建及其三维电化学降解盐酸洛美沙星
- 大数据背景下客户行为分析报告
- 智能物流仓储系统解决方案介绍
- 企业信息化系统整合应用方案及实施细节说明
-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 2025厦门银行面试题库及答案
- 国家职业标准 4-08-10-02 化工生产现场技术员(试行) (2025年版)
- 公安情报学试题及答案
- 交通运输行业“一会三卡”制度实施与安全管理
- 【校本课程】初二数学校本教材
- 咸阳社区面试题及答案
- 采样来料检验规范
- 护理压疮不良事件分析
- 重庆市潼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丰收节发言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