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历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2026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GAOKAOZONGFUXIYOUHUASHEJI内容索引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时空观念•图示构建][基本线索•阶段特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及社会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方面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政治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承秦制”,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两汉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拓展了疆域方面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实行“工商食官”铁器和牛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经济重心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文化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从“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从奉行法家思想到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科技成就突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石器时代
时代代表性遗址生活状况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制作黑陶(“蛋壳陶”)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二、社会组织
阶段概况原始人群时期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①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管理组织: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③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深挖教材1.阅读对应教材第4页“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其处于什么时期?并说出理由。2.阅读对应教材第5页“史料阅读”,从材料可以看出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材料涉及一些神话传说,你如何认识这些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提示: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理由:从图中的“祭坛”“积石冢”“古城城墙”可知,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说明当时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提示:状况:先民已经能够建房定居,并且懂得人工取火。历史价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神话传说虽然大都是在文字发明之前口耳相传所得,其内容本身有夸大成分,但是依然与远古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是研究人类早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时代:三皇神话色彩浓厚,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黄帝联合炎帝组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年老时通过“禅让”由舜继承其位。2.“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国家的产生——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国家管理(1)夏王:是最高统治者。(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3)地方: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知识点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2.文字: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3.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政治统治(1)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西周灭亡(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2)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深挖教材3.阅读对应教材第6页“西周分封示意图”,从诸侯国的分布角度分析该图蕴含了哪些信息。4.阅读对应教材第6页“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及文字说明,何尊铭文中出现了“宅兹中国”字样,查阅资料指出此时“中国”的内涵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诸侯国分布广泛,北至燕地、南及长江流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该图直观地反映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提示:“中国”指的是中央地区。说明此时已经有了天下观念。
图解历史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1.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表现(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概念阐释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知识点四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
概况“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二、华夏认同1.概况(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深挖教材5.阅读对应教材第10页“史料阅读”,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是什么性质的事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你是否同意?提示:性质:地主阶级夺权的斗争。同意。因为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他们就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制权,同时战争还给人民带来了生命财产损失。所以说他们进行的战争,都是不义的战争。不同意,这种说法太绝对。在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这有利于以后的统一;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纷纷进行变法与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战争中,各诸侯国的民众往来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五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二、变法运动1.目的:富国强兵。2.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主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深挖教材6.阅读对应教材第11页“史料阅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为什么经济还会蓬勃发展?提示:政治上,各诸侯国进行变法与改革,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从上层建筑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上,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概念阐释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秦汉时期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宋元时期“专卖”法乃至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均是重农抑商的表现。知识点六思想文化一、孔子和老子
项目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思想核心观念是“仁”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追求天人合一,其思想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项目孔子老子思想教育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二、百家争鸣1.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概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3.学派
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实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意义: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概念阐释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1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材料
江苏省东山村遗址(距今约6000年)在江苏省东山村遗址,考古学家发现高等级大墓和小型墓葬共存、分区埋葬的现象,大墓中发现多件石钺、石锛等仪仗武器。在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一条长达2000米、最宽约30米、最深至6米的大型环绕壕沟遗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最大壕沟遗迹之一。初步估算,这一工程仅土方总量就达十几万立方米。——以上材料摘编自李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世界空白》(《光明日报》2018年05月30日
05版)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研读分析]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剩余产品,进而逐步产生了私有观念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国家开始形成。[探究运用]根据材料中的遗址,说明在距今约6000—5000多年前,我国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提示:通过墓葬规模的差异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出土的代表权力的仪杖用品、礼器,说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发掘出的大型壕沟等工程说明当时社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能力。可以推测,在距今约6000—5000多年前,我国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史论生成多角度认识早期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实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2)国家的基本特征:国家按地域划分来统治居民;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关;国家向居民征收赋税。(3)早期国家起源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考题验证](2024甘肃卷,1)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了部落公共活动中心,这说明部落内部的活动和事务逐渐增多,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的内容,排除C项;仅“大房子”的出现不足以表明国家形态的初步具备,排除D项。[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下面是关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示意图。——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研读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在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社会实现了一次社会大转型。[探究运用]根据材料和相关史实,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并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转型予以说明。提示:社会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存在多方面转型因素;社会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等。说明:经济转型: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旧的土地制度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工商业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封建国家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政治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思想文化转型: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民族关系转型:“华夷”观念削弱,各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史论生成诸子百家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异同
背景物质条件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政治条件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阶级关系士阶层崛起,受到统治者重用,其代表不同阶层提出自己的主张教育发展私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学术环境相对宽松,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民族关系战争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相似性要求统一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关爱民众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限制君权孟子强调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差异性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人与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考题验证](2024安徽卷,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C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本为礼器,到春秋战国,由图腾意味的纹饰走向现实性的动物性纹饰,说明青铜器作为礼器的功能在弱化,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崩溃,但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A项;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青铜农具大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很少作为农具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是指铁农具的使用,排除D项。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素养剖析]【例题】
(2024山东卷,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解题思维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故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答案:A[典题实战]一、中华文明的早期交流1.(2024湖北卷,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二、史学研究的方法2.(2024江苏卷,1)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
)A.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B.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C.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B题干中提及的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来源于《史记》,这是文献史料,而“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是实物史料,这两种史料可以推断出秦人养马的史实,故研究历史时,应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联系,B项正确;西周晚期,原始农耕和畜牧已经存在,排除A项;秦人是否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与材料中的苜蓿属植物和马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具有不同的价值,且史料间要相互认证,排除D项。三、史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身教练会员训练计划制定
- 汽车维修基础知识与保养计划初级版
- 幼儿园取缔整改通知书
- 广宇房子停工通知书
- 广西天然气价调整通知书
- 府佑花苑停电通知书
- 康润家园停电通知书
- 建湖一中返校通知书
- 建设大道停电公告通知书
- 开发商商品房验收整改通知书
- 2025-2026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测试卷(附答案)
- 全身器官捐赠协议书
- 热力公司安全检查表
- 临床超声实时引导下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实践经验分享
- 2025宁都县源盛公用事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聘员工9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中远海运集团介绍
- 阳城消防比武活动方案
- 基于stm32的老人健康监测系统设计
- 2025年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静物摄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美味的石榴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