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测量放线技术规范_第1页
市政道路测量放线技术规范_第2页
市政道路测量放线技术规范_第3页
市政道路测量放线技术规范_第4页
市政道路测量放线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政道路测量放线技术规范1引言市政道路测量放线是道路工程施工的基础工序,其精度直接影响道路线形、高程、宽度等关键指标的控制,关系到工程质量、行车安全及使用寿命。本规范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____)、《市政工程测量规范》(CJJ/T____)等现行国家标准,结合市政道路施工特点,对测量放线的前期准备、控制测量、放线作业、成果验收及质量安全管理等环节进行系统规定,旨在为施工单位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南。2前期准备2.1技术准备1.资料收集:设计文件:道路工程施工图(含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设计说明书、坐标系统(如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基准(如1985国家高程基准)。现场资料:原有平面控制点(如GPS点、导线点)、高程控制点(如水准点)的成果表及位置图。规范标准:《工程测量规范》《市政工程测量规范》等。2.资料核对:核对设计坐标与现场原有控制点的坐标系统一致性(如是否采用同一椭球参数、投影方式)。核对设计高程与现场水准点的高程基准一致性(如是否为同一海平面基准)。检查设计图纸中的曲线要素(如半径、转角、切线长)、道路宽度、纵坡等参数是否完整。3.测量方案编制:内容包括:测量范围(道路起点至终点、附属设施)、测量内容(控制测量、中线放线、边线放线、高程放线)、测量方法(全站仪、GPS、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人员安排(测量负责人、操作员、记录员)、设备计划(仪器型号、数量)、进度计划(与施工进度匹配)。方案需经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实施。2.2人员与设备准备1.人员要求:测量负责人:具备中级及以上测量资质,5年以上市政道路测量经验,负责方案编制与质量控制。测量操作员:持有测量员证书,熟悉全站仪、GPS、水准仪等设备操作,掌握坐标计算、曲线要素计算等技能。记录员:负责测量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要求字迹清晰、数据准确。2.设备要求:主要设备:全站仪(精度≥2″、2mm+2ppm)、GPS接收机(静态精度≤5mm+1ppm,动态精度≤10mm+1ppm)、水准仪(DS3级及以上)、水准尺(铝合金或木质,分度值1cm)、棱镜(配套全站仪使用)、钢尺(50m,分度值1mm)。辅助设备:对讲机、反光衣、安全帽、警示标志(锥形桶、警示牌)、木桩(φ10cm×50cm)、油漆(红、白)。3.设备校准:仪器需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且在有效期内(一般为1年)。使用前检查:全站仪检查电池电量、水准管气泡、激光指向;GPS检查卫星信号接收情况;水准仪检查水准管灵敏度、视准轴误差。2.3现场踏勘1.踏勘内容:地形地貌:了解现场起伏、沟壑、植被等情况,判断测量难度。障碍物:记录原有建筑物、电线杆、树木、地下管线(需联系产权单位确认位置)的位置,制定避障方案。交通情况:观察道路周边交通流量,确定测量时的安全防护措施(如设置警示区)。原有控制点:查找现场原有平面控制点(如“GPS点”“导线点”)、高程控制点(如“水准点”)的位置,检查其是否被破坏、是否便于使用。2.踏勘记录:绘制现场草图,标注原有控制点编号、位置、状态(如“GPS点1:位于道路东侧10m,桩身完好”)。记录障碍物类型及位置(如“距起点500m处有高压电线,影响GPS信号”)。3控制测量控制测量是放线作业的基准,分为平面控制测量与高程控制测量,需满足“整体控制、局部加密”的原则。3.1平面控制测量1.原有平面控制点复核:复核范围:现场原有平面控制点(如设计文件中提供的GPS点)。复核方法: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或GPS静态测量,复核点数不少于总点数的1/3。精度要求:复核误差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____中“城市道路平面控制网”的要求(如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10√n″,n为测站数;边长相对误差≤1/____)。处理措施:若复核误差超过允许值,需向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提出,待修正后重新复核。2.加密平面控制点布设:布设原则:均匀分布:控制点间距宜为300~500m(主干道取小值,次干道取大值)。稳定可靠:选择视野开阔、远离障碍物(如建筑物、树木)、不易被施工破坏的位置(如道路两侧人行道、绿化带)。便于使用:控制点应靠近测量路线,避免长途搬运仪器。布设方法:导线测量:采用闭合或附合导线,测站数不宜超过10个。GPS测量: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模式,基准站需设置在原有控制点上,流动站间距≤500m。点标记:采用水泥桩(φ30cm×80cm),桩顶刻十字线,标注点号(如“PK1+000”)、坐标(X,Y)。3.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计算:导线测量:使用专业软件(如南方CASS、徕卡LGO)计算角度闭合差、边长闭合差,调整后得到各加密点坐标。GPS测量:通过基线解算、网平差,得到各加密点坐标,精度需符合“城市道路平面控制网”要求(坐标中误差≤±10mm)。3.2高程控制测量1.原有水准点复核:复核范围:现场原有水准点(如设计文件中提供的“BM1”“BM2”)。复核方法:采用二等或三等水准测量(主干道用二等,次干道用三等),复核路线为闭合或附合。精度要求:二等水准闭合差≤±4√Lmm(L为路线长度,km);三等水准闭合差≤±12√Lmm。处理措施:若复核误差超过允许值,需重新测量或联系设计单位修正。2.加密水准点布设:布设原则:均匀分布:间距宜为200~300m(主干道取小值,次干道取大值)。稳定可靠:选择远离地下管线、交通繁忙路段的位置(如建筑物墙面、电线杆),标注“BM”字样及点号。布设方法:采用附合水准路线,从原有水准点出发,加密后回到另一原有水准点。点标记:在建筑物墙面用红油漆标注“BM3:12.345m”(点号+高程),或用水泥桩(φ20cm×50cm)标注。3.高程控制测量成果计算:使用水准测量软件(如南方CASS、天宝TrimbleBusinessCenter)计算闭合差,调整后得到各加密点高程,精度需符合“城市道路高程控制网”要求(高程中误差≤±10mm)。4放线作业放线作业是将设计图纸中的中线、边线、高程转化为现场标记的过程,需严格按照“先中线、后边线,先高程、后施工”的顺序进行。4.1中线放线中线是道路的核心基准线,包括直线段中线与曲线段中线(如圆曲线、缓和曲线)。1.中线点坐标计算:直线段:根据设计起点(如“K0+000”)、终点(如“K1+000”)的坐标,计算中间点坐标(如每隔20m或50m设一个中线点)。公式:\[X=X_0+L\times\cos\theta\quad;\quadY=Y_0+L\times\sin\theta\]其中,\(X_0,Y_0\)为起点坐标,\(L\)为点距起点的距离,\(\theta\)为直线方向角(由设计图纸提供)。曲线段:根据设计曲线要素(如半径\(R\)、转角\(\alpha\)、切线长\(T\)、曲线长\(L\)),计算曲线起点(ZY)、中点(QZ)、终点(YZ)及中间点坐标。可使用专业软件(如鸿业道路、纬地道路)自动计算。2.中线放样方法:全站仪放样(常用方法):1.安置仪器:将全站仪架设在测站(加密平面控制点)上,对中、整平。2.设置测站:输入测站坐标(\(X_0,Y_0\))及高程(\(H_0\),若需测高程)。3.定向:输入后视点坐标(\(X_1,Y_1\)),瞄准后视点棱镜,按“定向”键完成定向。4.输入放样点:输入中线点坐标(\(X,Y\)),仪器显示放样点相对于测站的方向(角度)和距离(\(D\))。5.移动棱镜:测量人员手持棱镜,按照仪器显示的方向移动,仪器实时显示棱镜与放样点的水平偏差(\(\DeltaX,\DeltaY\))和垂直偏差(\(\DeltaH\))。6.标记点:当偏差≤允许值(主干道≤20mm,次干道≤30mm)时,用木桩标记,桩顶刻十字线,并用红油漆标注点号(如“K0+100”)。GPS放样(适用于开阔区域):1.设置基准站:将GPS基准站架设在原有平面控制点上,输入基准站坐标。2.流动站测量:流动站接收基准站信号,输入放样点坐标,显示偏差(\(\DeltaX,\DeltaY\)),调整位置至偏差≤允许值,标记点。3.中线点保护:用围栏或警示标志(锥形桶)保护中线点,避免被施工车辆破坏。定期检查中线点状态(每天施工前检查),若有破坏,及时重新放样。4.2边线放线边线是道路路基、路面的边界线,需根据中线点坐标及道路宽度计算边线点坐标。1.边线点坐标计算:道路宽度为\(B\)(由设计图纸提供,如主干道宽40m),中线点坐标为(\(X,Y\)),直线方向角为\(\theta\),则:左侧边线点坐标:\(X_L=X-\frac{B}{2}\times\cos\theta\);\(Y_L=Y-\frac{B}{2}\times\sin\theta\)右侧边线点坐标:\(X_R=X+\frac{B}{2}\times\cos\theta\);\(Y_R=Y+\frac{B}{2}\times\sin\theta\)曲线段边线点:需考虑曲线加宽(如弯道内侧加宽),坐标计算需加入加宽值(由设计图纸提供)。2.边线放样方法:以中线点为基准,用钢尺量取道路宽度(\(B/2\)),确定边线点位置(适用于直线段)。用全站仪或GPS放样边线点坐标(适用于曲线段或宽道路),步骤同中线放样。3.边线标记:用白油漆在地面画连续线(如道路两侧各画一条白实线),或用木桩标记(如“K0+100左侧边线”)。4.3高程放线高程放线是控制道路路基填筑、路面铺筑的关键,需将设计高程转化为现场标记。1.高程点计算:根据设计纵断面图,计算各中线点或边线点的设计高程(\(H_d\))。若需控制路基分层填筑,需计算每层的填筑高程(\(H_d+分层厚度\))。2.高程放样方法:水准仪放样(常用方法):1.安置仪器:在已知水准点(\(BM\))与放样点之间安置水准仪,整平。2.读取后视:在\(BM\)上立水准尺,读取后视读数(\(a\)),计算仪器高程(\(H_i=H_{BM}+a\))。3.计算前视:根据设计高程(\(H_d\)),计算前视读数(\(b=H_i-H_d\))。4.放样点:在放样点(如中线点)立水准尺,调整水准尺高度,使前视读数等于\(b\),此时水准尺底部即为设计高程位置,用红油漆在木桩上标记“↑\(H_d\)”。全站仪放样(同时测坐标与高程):在中线放样时,全站仪可同时测量放样点的高程(\(H\)),与设计高程(\(H_d\))比较,调整位置至\(H=H_d\),标记点。3.高程误差允许值:路基高程:≤±50mm(主干道)、≤±70mm(次干道)。路面高程:≤±20mm(沥青路面)、≤±30mm(水泥混凝土路面)。5成果验收与资料整理5.1成果验收1.验收组织:由建设单位牵头,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参与。验收人员需具备测量专业知识,熟悉相关规范。2.验收内容:平面控制测量:检查加密平面控制点的坐标精度(坐标中误差≤±10mm)、点标记完整性。高程控制测量:检查加密水准点的高程精度(高程中误差≤±10mm)、点标记完整性。中线放线:检查中线点位置偏差(主干道≤20mm,次干道≤30mm)、点号与设计一致。边线放线:检查边线点与中线点的距离(道路宽度偏差≤30mm)。高程放线:检查放样点高程与设计高程的偏差(≤50mm,路基;≤20mm,路面)。3.验收程序:施工单位自检:完成测量放线后,填写《测量成果自检表》,由测量负责人签字。监理单位验收:监理单位对测量成果进行抽检(抽检比例≥30%),填写《测量成果验收表》,由监理工程师签字。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如路基填筑)。5.2资料整理1.资料内容:测量方案:经监理单位审核的《市政道路测量方案》。控制点资料:原有控制点复核记录、加密控制点成果表(坐标、高程)、控制点位置图。放线记录:中线放线记录、边线放线记录、高程放线记录(含测站、后视点、放样点坐标/高程、偏差值)。验收资料:《测量成果自检表》《测量成果验收表》。仪器资料:仪器检定证书、仪器使用记录。2.资料要求:真实:数据需与现场测量一致,不得伪造。完整:所有测量环节的资料需齐全,不得遗漏。规范:表格需采用统一格式(如建设单位提供的表格),字迹清晰,签字盖章齐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3.资料归档: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____)的要求,将资料整理成册,提交给建设单位。资料需存入工程档案,保存期限≥50年(永久性档案)。6质量控制与安全措施6.1质量控制1.过程控制:自检:每一步测量作业(如放线前检查测站、后视点,放线后检查放样点位置)需由操作员自行检查。互检:由另一名测量员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查(如重新测量放样点坐标/高程)。专检:由测量负责人对测量成果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符合规范要求。2.误差处理:若发现误差超过允许值,需停止作业,查找原因(如仪器误差、操作误差、外界干扰)。纠正措施:重新校准仪器、重新测量(如更换测站)、排除外界干扰(如避开交通高峰)。3.质量检查频率:控制点:每月复查1次,若有破坏,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