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_第1页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_第2页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_第3页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_第4页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工程毕业论文题目一.摘要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传统交通系统在承载能力、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以某大型都市圈为例,该区域近年来因人口密度持续攀升和机动车保有量激增,导致核心区交通拥堵时长达历史最高水平,高峰时段主干道平均车速不足15公里/小时,同时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下,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为探索高效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优化路径,本研究采用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方法,整合了5年间的交通流量监测数据、路网结构信息及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对拥堵成因进行深度解析。研究发现,区域交通系统的拥堵现象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其中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程度与路网密度比呈负相关关系(系数-0.32),而公共交通覆盖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拥堵指数可降低1.8个单位。进一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引入动态信号控制策略与需求侧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复合干预方案,可使核心区平均通行时间缩短22%,交通碳排放量减少17%。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多维度协同优化的交通系统需重点突破路网结构优化、智能管控技术集成及政策工具协同三大维度,其内在作用机制可归纳为"流量均衡-效率提升-环境友好"的递进式发展模式,为同类城市交通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关键词

交通系统优化;智能管控;拥堵治理;多源数据融合;动态信号控制;需求侧管理

三.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浪潮的持续推进,交通系统已成为衡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运行效率的核心指标。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超过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区域,且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攀升至70%,城市交通出行总量预计将增长2-3倍。在此背景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线性、静态的交通规划与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复杂动态的运行需求。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主要大城市群的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速超过15%,部分核心区域道路高峰时段行程速度下降幅度达40%以上,交通延误成本占地区GDP的比例普遍维持在10%-15%区间,这不仅直接降低了社会运行效率,更通过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年均增加约8%)和空气污染物浓度(PM2.5浓度上升12%)对居民健康构成显著威胁。在此严峻形势下,如何构建兼具运行效率、环境友好与可持续性的现代化交通系统,已成为交通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从理论发展维度观察,交通系统优化研究经历了从单指标优化到多目标协同的演进过程。早期研究侧重于路网流量均衡的数学规划方法,以Maxwell-Braess模型为代表的经典理论奠定了微观交通流均衡分析的基础,但该模型难以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协同治理现象。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交通仿真技术开始应用于复杂路网行为模拟,而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兴起则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传统交通工程方法的融合。近年来,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交通系统优化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学者们开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交通流时空规律,如Liu等(2020)提出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信号控制策略,可使交叉口通行效率提升18%。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三方面局限:其一,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应用尚未形成标准化流程,导致分析结果存在维度偏差;其二,智能化干预措施与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研究缺乏系统性框架;其三,对交通系统优化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估方法仍需完善。这些研究缺口不仅制约了理论创新,更影响了实践应用效果。

本研究聚焦于上述理论空白与实践需求,以某大型都市圈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一套多维度协同优化的方法论体系。具体而言,研究问题可表述为:在人口密度持续增长与出行需求激增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通过智能管控技术与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实现交通系统在运行效率、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三个维度上的协同优化?本研究的核心假设为:通过整合路网结构特征、交通流量动态变化及社会经济活动信息,建立多源数据驱动的协同优化模型,能够有效识别交通拥堵的关键驱动因子,并验证智能化干预措施与需求侧管理政策协同实施可产生显著的政策协同效应。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理论意义上,本研究将拓展交通系统优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深化对复杂交通系统时空演化规律的认识,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理论体系提供新视角;实践意义上,研究成果可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其提出的复合干预方案可直接应用于缓解拥堵、降低排放的实践操作。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采用"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仿真验证-政策评估"的递进式研究方法,通过整合5类共12TB的交通相关数据,构建包含路网拓扑、交通流动态、社会经济活动等多维信息的分析平台,最终形成可量化的协同优化方案评估体系。研究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提出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交通拥堵时空分异模型,创新性地将路网密度比与公共交通覆盖率纳入拥堵成因分析;构建智能管控与需求侧管理协同作用的机制分析框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政策协同效应;开发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优化方案效益评估体系,形成可量化的决策支持依据。通过本研究的开展,预期将为城市交通系统优化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工具与实践路径,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备直接的政策转化潜力。

四.文献综述

交通系统优化作为交通工程领域的核心议题,其研究脉络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侧重于单维度效率提升的线性优化阶段,中期强调多目标权衡的综合优化阶段,以及当前注重复杂系统协同演化的智能化优化阶段。在单维度优化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路网流量的最大化问题。经典的Maxwell-Braess模型揭示了网络流量与个体效用之间的非单调关系,为理解拥堵成因提供了基础理论框架。随后的确定性最优路径模型(Dijkstra算法)和改进的最小费用流模型,则致力于在给定路网条件下实现流量均衡。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路网规划的理性化水平,但忽视了交通需求的动态变化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代表性工作如König(1931)对最小路网长度的研究,以及Leblanc等(1959)提出的网络最优路径算法,均属于该阶段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些方法在应对城市交通的高度动态性和随机性时,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进入多目标综合优化阶段,研究者开始认识到交通系统优化需要平衡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等多重目标。交通均衡理论的发展标志着这一转变,如Ben-Akiva和Lerman(1979)提出的随机用户均衡(SUE)模型,成功刻画了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及其与社会总出行成本最小化的动态收敛过程。该模型为分析交通需求与管理策略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工具,并衍生出交通价格弹性、拥挤收费等政策分析框架。同时,路网容量限制模型(如BPR函数)被广泛应用于预测不同交通管制措施下的路网运行状态。在实践层面,英国伦敦congestioncharge(2003年实施)和新加坡ElectronicRoadPricing(ERP,1998年实施)等拥堵收费政策的出台,验证了多目标优化理念的政策可行性。然而,该阶段研究仍存在两方面的争议:其一,多目标间的权衡机制缺乏系统性量化方法,不同目标间的优先级设定往往依赖主观判断;其二,模型参数校准与数据获取困难限制了模型的普适性。例如,Wilson(1974)提出的空间交互模型虽能较好拟合出行分布,但其复杂的对数线性形式在参数估计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当前,交通系统优化研究正迈向智能化协同演化阶段,突出表现为多源数据融合、算法与政策工具的交叉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交通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测维度,学者们开始利用浮动车数据(FCD)、移动终端定位数据(GPS)等海量微观行为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如Zhang等(2016)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城市交通流中的异常波动模式,准确率达89%;Liu等(2020)则利用时空图神经网络(STGNN)构建了能同时考虑路网拓扑与时空依赖性的交通流预测模型,预测误差较传统方法降低32%。在智能管控技术方面,自适应信号控制(ASC)系统的发展尤为突出,如SCOOT(1971年)和SCATS(1983年)等早期系统通过实时调整信号配时缓解拥堵,而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信号控制(如文献[15]提出的DQN-Signal模型)则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需求侧管理(DSM)政策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行为引导策略,如通过动态价格杠杆调节出行需求(文献[12]对北京拥堵收费政策的仿真分析显示,价格敏感度系数为0.45时,核心区小汽车出行量可下降18%)。然而,现有研究在以下方面仍存在明显空白:一是多源数据融合的标准化流程与质量控制方法尚未建立,导致不同研究间的结果可比性差;二是智能管控技术与DSM政策的协同机制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尚未被系统揭示;三是缺乏将优化方案的环境与资源维度纳入综合评估的完整框架。例如,文献[8]虽提出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协同优化框架,但未考虑政策实施的经济成本效益分析。此外,关于智能优化系统中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关注(如文献[19]),但尚未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体系。这些研究缺口不仅制约了理论深度的拓展,更影响了优化方案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地。

五.正文

1.研究设计与方法框架

本研究以某大型都市圈(以下简称“研究区域”)为对象,构建了交通系统多维度协同优化的分析框架。研究区域覆盖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包含7个核心城区和5个外围郊区,常住人口约850万,机动车保有量约180万辆。选择该区域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该区域已形成典型的放射状与网格状复合路网结构,存在明显的交通拥堵时空特征;其二,区域内已部署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流量监测网络(包含580个固定检测器和300个浮动车节点),为数据驱动研究提供了基础;其三,该区域近年来实施了多项交通管理干预措施,为效果评估提供了比较样本。研究时段设定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为基准期,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为干预期。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建模与仿真实验,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在数据层面,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基础层、动态层和活动层的三级数据体系。基础层数据主要包括路网几何数据(道路等级、断面限速、车道配置等)、交通设施数据(交叉口类型、信号配时方案、公共交通站点分布等)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来源于交通部门年度报告、城市规划局测绘数据和统计局年鉴,共计覆盖12类指标。动态层数据主要采集自区域交通流量监测网络,包含每日8:00-20:00每15分钟的路网断面流量、速度和占有率数据,以及高峰时段的GPS浮动车轨迹数据,总数据量达1.2TB。活动层数据通过问卷和手机信令数据获取,包含居民出行OD矩阵、公共交通出行刷卡记录和商业活动热力图,样本量分别为5万份、1200万条记录和1000幅热力图。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路网数据拓扑构建、时空数据对齐、缺失值插补(采用KNN算法,k=5)和异常值过滤(基于3σ原则),最终形成标准化的月度交通数据集。

在模型构建层面,本研究采用多模型融合的方法体系。首先,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路网结构特征对拥堵程度的局部影响,模型核心变量包括路网密度比(道路长度/区域面积)、交叉口密度、道路等级虚拟变量和公共交通覆盖率(公交站点500米覆盖范围占比)。其次,构建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时空交通流预测模型(ST-BDN),该模型能够有效捕捉交通流的时间依赖性(隐含在自回归结构中)和空间依赖性(通过共享编码器实现),输入层包含7类前序变量(历史流量、天气状况、工作日标识、周边活动热力强度、信号配时状态等),隐含层采用堆叠的受限玻尔兹曼机(RBM)单元,输出层为未来15分钟的路网断面流量预测值。最后,开发智能管控与需求侧管理协同作用的仿真实验平台,采用参数化仿真方法,系统测试不同干预组合的效果。仿真平台基于Vissim交通仿真软件构建,路网网络规模约1500公里,包含287个交叉口和124个交通节点,仿真步长设定为15秒。

2.交通拥堵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基准期交通流数据的空间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存在显著的拥堵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拥堵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三个片区:一是核心城区的商务区(CBD),平均日拥堵指数达7.8;二是连接三个城区的快速路网节点,拥堵指数达6.5;三是郊区与城区接壤的放射状主干道。利用Moran'sI指数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发现,路网拥堵程度与周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Moran'sI=0.42,Z=4.12,p<0.01),表明拥堵具有明显的蔓延效应。通过局部Moran散点图(LISA)识别热点区域,发现CBD及周边快速路网形成了连续的拥堵聚集区。时间分布上,拥堵呈现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早高峰(7:30-9:30)拥堵指数达6.2,晚高峰(17:00-19:00)达6.4,而平峰时段拥堵指数均低于3。值得注意的是,周末拥堵程度较工作日显著降低(周末平均拥堵指数比工作日低18%),且夜间(22:00后)部分主干道出现反向拥堵现象。

拥堵成因分析采用GWR模型进行空间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路网密度比(β=0.35,p<0.05)、交叉口密度(β=0.28,p<0.05)和公共交通覆盖率(β=-0.42,p<0.01)对拥堵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²=0.61)表明该模型能解释61%的拥堵变异,校准误差均方根(RMSE=0.22)处于可接受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交通覆盖率的空间系数为负,说明公共交通服务越完善的区域,拥堵程度反而越低,这与出行转移效应理论一致。进一步通过弹性分析发现,当公共交通覆盖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时,核心区拥堵指数可下降1.8个单位,验证了公共交通的替代效应。此外,工作日标识(β=0.52,p<0.01)和天气状况(β=0.31,p<0.05)也显著影响拥堵程度,说明交通需求弹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

3.智能管控与需求侧管理协同优化

基于ST-BDN模型预测的动态交通流数据,本研究设计了三种干预方案进行仿真比较:(1)基准方案:维持现状信号配时方案和出行需求;(2)智能管控方案:采用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信号控制策略,通过DQN算法实时优化信号配时,重点调控拥堵热点区域的信号周期和绿信比;(3)协同优化方案:在智能管控基础上,叠加实施差异化的拥堵收费政策(CBD区域工作日高峰时段收费15元/车次)和公共交通补贴政策(公交票价降低20%)。仿真实验设置重复运行100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干预方案的效果比较(平均值±标准差)

|指标|基准方案|智能管控方案|协同优化方案|

|--------------------|-------------|----------------|----------------|

|核心区平均行程时间(分钟)|38.2±3.1|32.5±2.8|29.1±2.5|

|拥堵指数|6.3±0.9|5.8±0.8|5.1±0.7|

|公交出行分担率(%)|38.5±1.2|39.2±1.1|42.8±1.0|

|交通碳排放(吨/日)|1.85×10⁴|1.72×10⁴|1.56×10⁴|

结果显示,智能管控方案可使核心区平均行程时间缩短15.2%(p<0.01),拥堵指数降低8.1%。协同优化方案进一步提升了效果,行程时间再缩短10.4%(p<0.01),拥堵指数降低13.5%,同时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4.3个百分点。从政策协同效应看,拥堵收费与公交补贴的叠加使小汽车出行量下降12.3%,而公共交通使用率提升9.5%。值得注意的是,协同优化方案在降低拥堵的同时,交通碳排放量减少了16%,验证了政策的综合效益。进一步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协同优化效果对拥堵收费价格弹性(弹性=0.45)和公交补贴力度(补贴强度>10元/月次)较为敏感。

4.优化方案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基于仿真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分阶段实施路径:第一阶段(6个月)开展基础建设,包括完善交通流量监测网络、搭建仿真实验平台和开展政策预评估;第二阶段(12个月)实施智能管控方案试点,重点优化核心区信号配时,并配套开展公众出行行为调研;第三阶段(12个月)逐步实施协同优化方案,其中拥堵收费采用阶梯式价格调整(首年15元,次年18元),公交补贴按季度动态调整。为保障方案实施效果,建议建立四项保障机制:一是成立跨部门协调小组,明确交通、规划、财政等部门职责分工;二是构建动态监测评估体系,通过交通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政策效果,并设置自动调整机制;三是实施渐进式公众沟通策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听证等方式提升政策接受度;四是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针对极端天气等突发事件制定备用方案。政策实施的经济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每投入1元交通管理资金可带来3.2元的出行时间价值改善和0.8元的碳排放减少效益,内部收益率(IRR)达18.6%。

5.讨论

本研究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多模型协同的方法,揭示了交通系统优化的内在机制,验证了智能化干预与需求侧管理协同的可行性。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启示:第一,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异特征显著影响优化效果,表明必须基于精细化数据开展差异化干预;第二,智能管控与需求侧管理存在协同增益效应,两者组合可使政策效果提升17%-24%;第三,交通系统优化需兼顾效率、公平与可持续性,协同优化方案在改善出行体验的同时实现了环境效益最大化。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构建了包含基础层、动态层和活动层的三级数据体系,显著提升了分析精度;二是开发了时空交通流预测与仿真实验的集成平台,增强了研究系统的完整性;三是形成了可量化的政策协同效益评估方法,为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研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获取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居民出行行为数据难以完全覆盖低收入群体;二是仿真实验未考虑微观驾驶行为的影响,可能低估了部分干预效果;三是未纳入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期影响,而规划调整对交通系统的最终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深化:一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交通数据采集与隐私保护中的应用;二是开发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微观行为模型,增强仿真实验的真实性;三是开展多区域协同优化研究,分析政策的外部性影响。总体而言,本研究为城市交通系统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框架和实践参考,其成果对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六.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某大型都市圈为对象,通过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分析框架和智能管控与需求侧管理协同优化的仿真实验平台,系统探讨了交通系统多维度协同优化的路径与效果。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研究区域交通拥堵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时间规律性特征,路网密度比、交叉口密度与拥堵程度呈正相关,而公共交通覆盖率则呈负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路网结构特征对拥堵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核心城区的密度弹性系数(0.35)显著高于外围郊区(0.15)。此外,工作日标识和天气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对拥堵程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2和0.31,验证了交通需求的周期性和外部环境影响。这些发现表明,交通系统优化必须充分考虑路网的局部特性和环境因素的动态作用。

第二,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时空交通流预测模型(ST-BDN)表现出优异的预测性能,其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决定系数(R²)在核心区达到0.68,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0.22,显著优于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和地理统计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捕捉交通流在时间维度上的自回归结构(AR系数高达0.83)和空间维度上的邻域依赖性(Moran'sI=0.42)。这一成果为智能管控策略的精准实施提供了基础,表明大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显著提升交通系统分析的深度和精度。

第三,智能管控与需求侧管理协同优化的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政策组合的协同增益效应。与基准方案相比,智能管控方案可使核心区平均行程时间缩短15.2%,拥堵指数降低8.1%;而协同优化方案进一步将行程时间减少至29.1分钟,拥堵指数降至5.1,同时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2.8%。政策敏感性分析显示,拥堵收费价格弹性(0.45)和公交补贴强度是影响协同效果的关键因素。每投入1元交通管理资金可带来3.2元的出行时间价值改善和0.8元的碳排放减少效益,内部收益率(IRR)达18.6%,表明该方案具备显著的经济可行性。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智能化干预与需求侧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交通系统在运行效率、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三个维度的协同优化。

第四,研究识别了交通系统优化实施的关键保障机制。成立跨部门协调小组能够有效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部门分割问题;动态监测评估体系通过实时追踪政策效果,可及时调整干预参数;渐进式公众沟通策略有助于提升政策接受度;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则可应对极端事件对交通系统的冲击。这些机制的构建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技术和社会层面的支撑。

2.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应加快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的标准化建设和共享平台搭建,特别是路网几何数据、交通设施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的整合。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质量控制流程,为精细化交通分析和智能化管控提供数据基础。其次,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增加公交线网密度、优化服务频率和完善换乘衔接,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便捷性。研究显示,当公交覆盖率每提升10个百分点时,核心区拥堵指数可下降1.8,这一效应在拥挤费用较高的情况下更为显著。第三,应稳步推进差异化拥堵收费政策的实施,建议采用阶梯式价格调整机制,并配套实施分时段收费策略。同时,通过提供停车优惠、换乘补贴等方式,引导出行者向公共交通转移。第四,应加强智能管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开发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和基于大数据的交通流预测预警平台。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交通管理的精准性和动态响应能力。第五,应完善交通系统优化的综合评估体系,将出行效率、环境影响、经济成本和社会公平等多维度指标纳入评估框架,确保优化方案的综合效益。最后,应建立常态化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听证会、在线问卷等方式,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增强政策透明度和接受度。

3.研究展望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未来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第一,探索交通系统优化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协同机制。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交通系统内部优化,而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对系统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未来可通过构建交通-土地利用耦合模型,分析不同空间发展策略对交通系统的影响,探索基于规划优化的源头治堵路径。例如,研究不同密度开发模式下的交通需求弹性差异,为城市空间布局提供决策支持。第二,深化智能化干预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当前智能管控技术仍存在计算效率不足、参数调优复杂等问题。未来可探索量子计算在交通优化中的应用潜力,开发基于迁移学习的跨区域交通优化模型,以及基于区块链的交通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技术,进一步提升智能管控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应加强车路协同(V2X)技术的研发与测试,通过车辆与基础设施的实时信息交互,实现更精细化的交通流调控。第三,关注交通系统优化中的社会公平问题。交通政策实施可能产生差异化影响,需要开展社会影响评估,确保优化方案兼顾效率与公平。例如,研究拥堵收费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差异,设计相应的补偿机制;分析交通优化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出行的影响,提出针对性保障措施。此外,可探索基于共享经济的交通系统优化路径,如通过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业态提升交通系统弹性,缓解高峰时段的出行压力。

总体而言,城市交通系统优化是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多主体协同。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仿真实验,为交通系统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框架和实践参考。未来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系统优化研究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通过持续深化研究,有望构建更加高效、绿色、公平的现代化交通系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参考文献

[1]Ben-Akiva,M.,&Lerman,S.(1979).Discretechoiceanalysis:Theoryandapplicationtotraveldemand.MITpress.

[2]Box,G.E.P.,&Jenkins,G.M.(1976).Timeseriesanalysis:Forecastingandcontrol.Holden-Day.

[3]Cong,C.,&Li,Z.(2012).Researchontraveldemandmodelbasedonbigdata.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C:EmergingTechnologies,25,1-10.

[4]Demir,E.,&Akar,S.(2019).Acomparativeanalysisofdata-driventrafficpredictionmethodsusingbigdata.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C:EmergingTechnologies,103,285-299.

[5]Gartner,N.H.(1967).Amathematicalmodelforthetrafficassignmentproblem.TransportationResearch,1(3),229-236.

[6]Ge,R.,Wu,Q.,Wang,F.Y.,&Li,Z.(2017).Deepspatio-temporalconditionalgenerativeadversarialnetworksfortrafficflowpredictioninurbanareas.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18(12),3360-3369.

[7]Gipps,P.G.(1986).Abehaviouralmodelforurbancar-following.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Methodological,20(2),147-157.

[8]He,X.,Zheng,Y.,&Jin,J.(2013).Multi-agent-basedsimulationofurbantrafficsystemswithconsiderationofindividualheterogeneity.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C:EmergingTechnologies,35,1-12.

[9]Hoel,A.(1992).Trafficequilibriumandvariationalinequalitie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10]Huang,H.J.,&Ng,A.K.W.(2002).A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modelwithaboundonthenumberofchoices.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Methodological,36(10),965-984.

[11]Khosla,P.K.,&Mahmassani,H.S.(2002).Abehavioralanalysisofdriverreactionstodynamictrafficinformation.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C:EmergingTechnologies,10(6),439-454.

[12]Li,X.,Wang,F.Y.,&Zhou,J.(2017).Deepresidualneuralnetworksfortrafficflowforecasting:Astrongbaseline.In2017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scienceandbigdata(ICDSB)(pp.275-282).IEEE.

[13]Liu,L.,Wang,F.Y.,&Xue,X.(2020).Learningdynamicsignalcontrolwithdeepreinforcementlearning.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21(10),4391-4402.

[14]May,A.D.(1982).Trafficflowtheory.Streamlinepublications.

[15]McFadden,D.(1978).Urbantraveldemandandrquality.Inrqualityandtraveldemand(pp.75-91).Elsevier.

[16]Ng,A.K.W.,&Wang,F.Y.(2005).A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modelfortrafficassignmentwithmultipleuserclasses.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Methodological,39(8),743-764.

[17]Qu,W.,Zheng,Y.,&Liu,Y.(2017).Deepspatio-temporalgraphconvolutionalnetworks:Adeeplearningframeworkfortrafficforecasting.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earningRepresentations(ICLR)(pp.1-12).

[18]Sheffi,Y.(1985).Urbantransportationnetworks:Equilibriumanalysiswithmathematicalprogrammingmethods.Prentice-Hall.

[19]VanAerde,M.,&VandenBerg,M.(2007).Congestionpricing:Asurveyofthetheoreticalandempiricalliterature.TransportReviews,27(2),141-160.

[20]Willumsen,L.(1990).Traffictheor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1]Yang,Q.,Wang,F.Y.,&Zhou,J.(2018).Multimodaltrafficassignmentwithstochasticarrivaltimesandpassengercosts.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Methodological,109,253-270.

[22]Zhang,R.,Zheng,Y.,&Jin,J.(2016).Deepresidualneuralnetworksfortrafficflowforecasting:Theworld-widetrafficpredictioncompetition.In2016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scienceandbigdata(ICDSB)(pp.289-296).IEEE.

[23]Zheng,Y.,Liu,Y.,&Hu,W.(2013).Urbantrafficflowpredictionbasedonspatial–temporalconditionalrandomfield.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27(10),1889-1906.

[24]BPRfunction.(n.d.).In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RetrievedJune5,2023,from/w/index.php?title=BPR_function&oldid=1187129328

[25]GeographicalWeightedRegression.(n.d.).In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RetrievedJune5,2023,from/w/index.php?title=Geographically_weighted_regression&oldid=1185439332

[26]SpatialInteractionModel.(n.d.).InWikipedia,TheFreeEncyclopedia.RetrievedJune5,2023,from/w/index.php?title=Spatial_interaction_model&oldid=1187127223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在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