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流程优化作业实战指南_第1页
生产流程优化作业实战指南_第2页
生产流程优化作业实战指南_第3页
生产流程优化作业实战指南_第4页
生产流程优化作业实战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产流程优化作业实战指南TOC\o"1-2"\h\u22234第一章生产流程概述 398761.1生产流程基本概念 3286991.2生产流程优化意义 331444第二章生产流程诊断与分析 4123952.1生产流程现状分析 4110872.2生产流程问题识别 4206972.3生产流程瓶颈分析 58711第三章流程优化策略制定 571113.1流程优化目标设定 537413.2流程优化方法选择 5240783.3流程优化方案制定 624400第四章作业流程优化 657514.1作业流程梳理 6253894.2作业流程重构 7321854.3作业流程优化实施 726240第五章设备与工艺优化 850145.1设备选型与配置 8256045.1.1设备选型原则 84735.1.2设备配置策略 8308265.2工艺流程优化 8277095.2.1工艺流程诊断 8294755.2.2工艺流程优化策略 9154905.3设备维护与保养 9303705.3.1设备维护保养原则 9133745.3.2设备维护保养措施 927492第六章人员与管理优化 967036.1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9257326.1.1培训计划的制定 9181976.1.2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跟踪 10188546.1.3技能提升 10139146.2管理体系优化 10310966.2.1管理流程优化 1084756.2.2管理制度完善 10289696.2.3管理团队建设 1177546.3人员激励机制设计 11103576.3.1设计原则 11227816.3.2激励方式 1138996.3.3激励机制实施与评估 1113869第七章供应链协同优化 11165807.1供应商管理优化 11198217.1.1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11251097.1.2供应商关系管理 12297987.2物流配送优化 1230797.2.1仓储管理优化 12233197.2.2运输管理优化 12263687.2.3配送管理优化 12264087.3供应链信息共享 1334497.3.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13119917.3.2加强信息传输与处理 13132447.3.3促进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1314404第八章质量控制与改进 13180398.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320898.1.1概述 13325458.1.2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1390238.1.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1492808.2质量控制方法应用 14327378.2.1概述 1474318.2.2统计过程控制(SPC) 1445208.2.3全面质量管理(TQM) 14314818.2.4质量成本分析 14100128.2.5质量审核 14290288.3质量改进措施实施 15209048.3.1概述 15127888.3.2流程优化 1547268.3.3设备维护与更新 1578608.3.4人员培训与激励 1568758.3.5供应商管理 1513298.3.6客户满意度调查 159597第九章生产效率提升 15295989.1生产计划优化 15218549.1.1引言 15379.1.2生产计划编制原则 15129029.1.3生产计划优化方法 15235089.2生产调度优化 16223149.2.1引言 1655639.2.2生产调度原则 16168959.2.3生产调度优化方法 16225879.3生产效率评估与改进 1629769.3.1引言 16311299.3.2生产效率评估指标 1661179.3.3生产效率改进方法 1616972第十章生产流程优化成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71469210.1优化成果评估 17784410.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71816710.1.2评估方法与流程 172425010.2持续改进策略 172315110.2.1制定持续改进计划 173245410.2.2建立激励机制 172714610.3生产流程优化案例分享 18第一章生产流程概述1.1生产流程基本概念生产流程,又称生产过程,是指在生产系统中,从原材料投入开始,经过一系列加工、装配、检验等环节,直至最终产品产出为止的整个过程。生产流程涵盖了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加工、检验、包装、物流等环节,是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路径。生产流程具有以下特点:(1)连续性: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依赖,前一环节的产出是后一环节的输入。(2)有序性: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3)协调性: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协调配合,保证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4)可追溯性:生产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追溯,便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查找和解决。1.2生产流程优化意义生产流程优化是指通过对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改进和整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一种管理活动。生产流程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和冗余操作,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2)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流程有助于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3)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流程优化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降低不良品率。(4)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生产流程可以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5)提高客户满意度:生产流程优化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交货期,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6)促进可持续发展:生产流程优化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生产流程优化,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第二章生产流程诊断与分析2.1生产流程现状分析生产流程现状分析是生产流程优化的基础。通过对生产流程现状的深入了解,可以揭示现有流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依据。以下是对生产流程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1)生产流程概述:详细描述生产流程的基本情况,包括生产线的布局、生产设备的配置、生产环节的划分等。(2)生产效率分析:评估生产线的整体效率,包括生产速度、生产周期、设备利用率等指标。(3)生产成本分析:对生产成本进行详细剖析,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维修成本等。(4)质量状况分析:对产品质量进行分析,包括合格率、不良品率等指标。(5)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计划完成率、订单交货期等。2.2生产流程问题识别在分析生产流程现状的基础上,需要对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以下为生产流程问题识别的关键点:(1)生产效率问题:分析生产过程中是否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环节。(2)质量问题:识别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良品率高等问题。(3)生产成本问题:查找生产成本过高的原因,如原材料浪费、设备维修成本高等。(4)生产计划执行问题:分析生产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计划调整频繁、订单交货期延误等。(5)人员配置问题:评估现有人员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员冗余或不足。2.3生产流程瓶颈分析生产流程瓶颈分析是找出制约生产流程优化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生产流程瓶颈分析的主要内容:(1)瓶颈环节识别: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观察,找出生产流程中的瓶颈环节。(2)瓶颈原因分析:对瓶颈环节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设备功能、人员操作、工艺流程等。(3)瓶颈解决方案:针对瓶颈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改进设备、优化人员配置、调整工艺流程等。(4)瓶颈改进效果评估: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保证生产流程瓶颈得到有效解决。(5)持续优化:在解决现有瓶颈的基础上,持续关注生产流程中的其他环节,不断优化生产流程。第三章流程优化策略制定3.1流程优化目标设定流程优化目标的设定是流程优化工作的首要环节。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明确流程优化的目标。具体而言,流程优化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效率:通过优化流程,降低非价值增值环节,提高整体流程的运行效率。(2)降低成本:通过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流程运行过程中的成本。(3)提升客户满意度:优化流程,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升客户体验,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3.2流程优化方法选择流程优化方法的选择是保证流程优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几种方法可供企业参考:(1)流程梳理:对现有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流程建模:运用流程建模工具,对现有流程进行建模,分析流程的瓶颈和优化点。(3)价值流分析:通过价值流分析,找出流程中的浪费环节,提出改进措施。(4)标杆对比:对比行业内优秀企业的流程,借鉴其成功经验,优化自身流程。(5)流程再造:对现有流程进行彻底变革,构建全新的流程体系。3.3流程优化方案制定在明确了流程优化目标和选择合适的方法后,企业应着手制定具体的流程优化方案。以下是流程优化方案的主要内容:(1)流程优化范围:明确流程优化的具体范围,包括流程涉及的部门、岗位和业务环节。(2)流程优化步骤:根据流程优化方法,制定具体的优化步骤,包括流程梳理、流程建模、价值流分析等。(3)流程优化措施:针对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如简化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信息化水平等。(4)流程优化预期效果:预测流程优化后的预期效果,包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5)流程优化实施计划:明确流程优化的实施时间表、责任人和资源配置,保证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6)流程优化评估与调整:在流程优化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证优化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第四章作业流程优化4.1作业流程梳理作业流程梳理是流程优化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对现有作业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描述。需要对作业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明确各环节的操作内容、操作顺序和操作标准。还要关注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在梳理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现场观察:深入作业现场,实地观察作业过程,了解作业流程的实际运行情况。(2)访谈法:与作业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作业流程的看法和建议。(3)流程图:绘制作业流程图,直观地展示作业流程的各个环节和关联关系。(4)数据分析:收集作业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如作业时间、作业成本、作业质量等,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4.2作业流程重构在梳理完作业流程后,需要对作业流程进行重构。作业流程重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节优化:针对梳理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对作业流程中的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合并或删除重复环节,增加缺失环节,调整环节顺序等。(2)资源整合:对作业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3)作业标准化:制定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证作业过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4)信息化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作业流程的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4.3作业流程优化实施作业流程优化实施是流程优化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作业流程优化实施的主要步骤:(1)制定优化方案:根据作业流程梳理和重构的结果,制定具体的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应包括优化目标、优化措施、预期效果等内容。(2)方案评估:对制定的优化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方案的可行性、实施难度、成本效益等。(3)方案实施:按照优化方案,对作业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人员培训:保证作业人员熟悉优化后的作业流程和操作规程。(2)监控实施过程:对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发觉问题及时调整。(3)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优化效果。(4)持续改进: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觉问题,对作业流程进行持续改进。通过以上步骤,实现对作业流程的优化,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降低作业成本。第五章设备与工艺优化5.1设备选型与配置5.1.1设备选型原则设备选型是生产流程优化中的关键环节。合理的设备选型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应性:设备应适应生产规模、生产任务和生产环境,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2)可靠性: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减少故障率,保证生产稳定。(3)先进性: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4)经济性:设备选型应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投资成本。5.1.2设备配置策略设备配置应根据生产任务、生产规模和设备功能进行合理规划。以下是一些建议:(1)设备类型:根据生产任务,选择适合的设备类型,如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2)设备数量:根据生产规模,合理配置设备数量,避免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3)设备布局:合理规划设备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空间利用率。(4)设备配套:保证设备之间的配套性,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功能。5.2工艺流程优化5.2.1工艺流程诊断工艺流程诊断是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下是一些建议:(1)收集数据:收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如生产时间、不良品率等。(2)分析问题:分析数据,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3)确定优化方向: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工艺流程优化的方向。5.2.2工艺流程优化策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艺流程优化策略:(1)简化流程:简化生产过程中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2)优化工序:调整工序顺序,减少不必要的工序,降低生产成本。(3)提高自动化程度:采用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4)优化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等待时间。5.3设备维护与保养5.3.1设备维护保养原则设备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1)定期检查: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预防为主:注重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降低故障率。(3)维修及时:设备发生故障时,及时进行维修,减少停机时间。(4)保养全面:对设备进行全面保养,保证设备功能稳定。5.3.2设备维护保养措施以下是一些设备维护保养措施:(1)清洁:定期清洁设备,保持设备表面干净,防止腐蚀和磨损。(2)润滑:定期对设备运动部位进行润滑,降低磨损。(3)检查:定期检查设备紧固件、电气元件等,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更换:定期更换设备易损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第六章人员与管理优化6.1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6.1.1培训计划的制定为了提高生产流程中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企业需制定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涵盖新员工入职培训、在岗员工定期培训以及特殊岗位的专项培训。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培训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岗位需求,明确培训目标,保证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2)制定培训内容:结合岗位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安全意识等。(3)选择培训方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培训效果。6.1.2培训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为保证培训效果,企业应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与跟踪机制,具体如下:(1)培训前评估:了解员工培训需求,保证培训内容与需求相匹配。(2)培训中监控:关注员工参与程度,及时调整培训方式和方法。(3)培训后评估:通过考试、实操等方式,评估员工培训效果,持续优化培训内容。6.1.3技能提升企业应关注员工技能提升,以下为技能提升的几个方面:(1)建立技能等级制度:根据岗位特点,设定技能等级,鼓励员工主动提升技能。(2)开展技能竞赛:定期举办技能竞赛,激发员工学习热情,提升整体技能水平。(3)提供外部培训机会:选派优秀员工参加外部培训,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技能水平。6.2管理体系优化6.2.1管理流程优化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具体措施如下:(1)精简流程:合并或取消不必要的环节,降低管理成本。(2)明确权责: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权责,提高执行力。(3)加强沟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部门间的协作。6.2.2管理制度完善完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运营规范,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全面的制度体系:涵盖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保证制度完善。(2)加强制度执行: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3)定期修订制度:根据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定期修订管理制度。6.2.3管理团队建设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培养管理人才:通过内部选拔、外部招聘等方式,选拔优秀管理人才。(2)加强团队协作:组织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团队凝聚力。(3)激发管理创新: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创新性建议,提升管理水平。6.3人员激励机制设计6.3.1设计原则人员激励机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保证激励机制对所有员工公平,避免产生不公平现象。(2)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既要激发员工积极性,又要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3)个性化原则:根据员工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激励机制。6.3.2激励方式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激励方式:(1)薪酬激励:提高员工薪酬水平,激发员工积极性。(2)职业晋升: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工作动力。(3)培训机会:提供外部培训机会,提升员工素质。(4)荣誉激励: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荣誉表彰,提高员工归属感。(5)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6.3.3激励机制实施与评估为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实施,以下为具体措施:(1)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激励措施、实施时间、责任人等。(2)加强宣传与引导:让员工充分了解激励机制,积极参与。(3)定期评估激励效果:对激励机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持续优化。第七章供应链协同优化7.1供应商管理优化7.1.1供应商选择与评估为了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首先需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选择与评估。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供应商评估指标,包括质量、价格、交期、服务、信誉等方面。(2)进行供应商分类:将供应商分为战略供应商、重要供应商和普通供应商,以便于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进行针对性管理。(3)实施供应商绩效评价: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价,以了解其表现,促进供应商持续改进。7.1.2供应商关系管理(1)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供应商建立稳定、互惠的合作关系,以降低供应链风险。(2)优化供应商沟通机制:加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保证信息传递畅通无阻。(3)实施供应商协同发展策略:通过技术交流、合作研发等方式,促进供应商与企业共同成长。7.2物流配送优化7.2.1仓储管理优化(1)合理规划仓储布局:根据企业业务需求,合理规划仓储空间,提高仓储效率。(2)引入智能化仓储系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仓储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3)加强仓储安全管理:保证仓储设施安全,预防火灾、盗窃等发生。7.2.2运输管理优化(1)优化运输路线:根据货物类型、目的地等因素,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降低运输成本。(2)提高运输效率:通过提高装载率、缩短运输时间等方式,提高运输效率。(3)强化运输安全管理:保证运输过程中货物安全,降低货物损失风险。7.2.3配送管理优化(1)优化配送策略: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合理的配送策略,提高配送效率。(2)引入智能化配送系统: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配送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调度。(3)提高配送服务质量:加强配送队伍建设,提高配送服务水平。7.3供应链信息共享7.3.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1)搭建企业内部信息平台: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2)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与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共享。7.3.2加强信息传输与处理(1)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提高信息传输速度。(2)增强信息处理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证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预防信息泄露等风险。7.3.3促进信息共享机制建设(1)制定信息共享政策:明确信息共享的范围、方式和责任,为企业内部信息共享提供制度保障。(2)加强信息共享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共享的认识和技能,促进信息共享机制的实施。(3)激励信息共享行为:通过奖励等手段,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共享,促进供应链协同优化。第八章质量控制与改进8.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8.1.1概述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实现产品质量持续改进和优化的一系列措施。8.1.2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1)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需求,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2)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体系涉及企业全体员工,需共同参与、共同努力。(3)过程方法:将企业活动视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过程优化。(4)系统管理: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全局优化。(5)持续改进:不断寻求质量改进机会,提高产品质量。8.1.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步骤(1)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明确企业质量管理方向和目标。(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3)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4)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融入企业日常运营。(5)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查,发觉问题并进行改进。8.2质量控制方法应用8.2.1概述质量控制方法是指通过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监控,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的一系列措施。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8.2.2统计过程控制(SPC)统计过程控制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分析数据,发觉异常波动,从而采取纠正措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8.2.3全面质量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8.2.4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分析是指对企业质量成本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质量改进的机会,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效益。8.2.5质量审核质量审核是一种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审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发觉改进机会。8.3质量改进措施实施8.3.1概述质量改进是指通过对企业现有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以下介绍几种质量改进措施。8.3.2流程优化通过对生产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消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品率。8.3.3设备维护与更新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提高产品质量。8.3.4人员培训与激励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设立质量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积极性。8.3.5供应商管理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供应商质量控制,提高原材料质量。8.3.6客户满意度调查定期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调整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第九章生产效率提升9.1生产计划优化9.1.1引言生产计划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生产计划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本节将探讨如何优化生产计划,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9.1.2生产计划编制原则(1)保证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避免过剩或短缺。(2)合理安排生产任务,保证生产资源充分利用。(3)考虑生产周期、物料供应、设备状况等因素,保证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9.1.3生产计划优化方法(1)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软件,提高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和效率。(2)实施滚动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3)加强生产计划与供应链管理的协同,保证物料供应及时。(4)对生产计划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调整,以适应生产环境的变化。9.2生产调度优化9.2.1引言生产调度是生产过程中对生产任务进行分配、调整和监控的过程。优化生产调度,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9.2.2生产调度原则(1)保证生产任务按照计划顺利进行,避免生产停滞或中断。(2)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3)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协调工作,保证生产任务顺利完成。9.2.3生产调度优化方法(1)建立生产调度系统,实现生产任务的实时监控和调整。(2)优化生产任务分配策略,提高生产效率。(3)加强生产调度与设备维护、物料供应等部门的协同,保证生产顺利进行。(4)定期对生产调度进行评估,以改进调度策略。9.3生产效率评估与改进9.3.1引言生产效率评估是对生产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以找出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空间。本节将探讨如何进行生产效率评估与改进。9.3.2生产效率评估指标(1)设备利用率:反映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情况。(2)生产周期:反映生产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3)库存周转率:反映物料供应与生产需求的匹配程度。(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