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兵团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_第1页
202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兵团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_第2页
202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兵团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_第3页
202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兵团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_第4页
202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兵团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兵团第二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B.群落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等都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各种群关系和边界范围等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2014年以来,多位明星因吸毒而被刑拘或判刑,引发了社会对毒品危害的讨论。下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减少B.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能量C.多巴胺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降解D.“瘾君子”不吸毒品就精神萎靡,这与对多巴胺的依赖性有关3.某农业科研小组研究不同剂量乙羧氟草醚(除草剂)防治麦田阔叶杂草的效果(表中数据为杂草生存率/%),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组别剂量/ga.i./hm2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甲1.442.423.7917.565.3117.017.757.04乙7.2512.549.752.6110.7611.5612.335.31丙13.714.1012.1712.1712.729.632.3215.14A.由于长期使用乙羧氟草醚,诱导麦田阔叶杂草产生抗性突变B.2000年前未使用乙羧氟草醚,麦田阔叶杂草也可能存在抗性C.2003年甲组麦田阔叶杂草抗性基因频率与2006年乙组一定相等D.2006年甲组麦田阔叶杂草与2000年丙组间存在生殖隔离4.调查发现,某地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白粒小麦。为探究这两个品种小麦穗发芽率出现差异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表所示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步骤分组红粒管白粒管对照管①加样0.5mL提取液0.5mL提取液C②加缓冲液(mL)111③加淀粉溶液(mL)111④温度为D下保温相同适宜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显色结果++++++++(注:用小麦种子加蒸馏水研磨、过滤后制成提取液,并去除提取液中的B物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A.C处加样应为0.5ml的蒸馏水,D应为相同且适宜的温度B.去除提取液中B物质的目的是排除种子中原有的淀粉对结果造成干扰C.制备提取液时,应选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粒或白粒小麦种子D.该实验研究的是外界环境因素对两个小麦品种穗发芽率差异的影响5.下列有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A.解离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离开细胞核B.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染色剂,避免染色过度C.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D.盖好盖玻片后压片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分散开6.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能诱导植物体内产生某些与抗病有关的蛋白质,提高抗病能力。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所做相关实验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杨酸是细胞合成的能催化水稻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有机物B.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基本相同C.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YTA水稻幼苗12小时后抗病能力都最强D.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7.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因。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做的推论错误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有紫色反应B.β­AP的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D.β­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8.(10分)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刺激小白鼠下丘脑前部,发现小白鼠有出汗现象,刺激小白鼠下丘脑后部,小白鼠出现寒战现象。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B.刺激小鼠的下丘脑不同位置出现的变化说明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发送信息C.刺激小鼠下丘脑的前部,还可观测到的是小鼠毛细血管收缩D.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二、非选择题9.(10分)氨基丁酸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氨基丁酸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可能需要经_______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氨基丁酸释放,并与位于图中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____________(填“静息、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2)人体注射麻醉剂后,麻醉剂起到了与____(填物质名称)一样的功能,从而可__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10.(14分)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恶性入侵有毒杂草。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调查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以确定群落类型,再分别选取不同群落类型的样地各5个,调查地表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群落类型种未入侵111轻度入侵85重度入侵100(1)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紫茎泽兰入侵初始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2)紫茎泽兰入侵后的发展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理由是______。(3)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11.(14分)Rag2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Rag2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图:(1)步骤①中,在核移植前应去除卵母细胞的________。小鼠体细胞体外培养时,所需气体主要是O2和CO2,其中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基)的______________。(2)步骤②中,重组胚胎培养到________期时,可从其内细胞团分离出ES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在______________细胞上,能够维持只增殖不分化的状态。(3)步骤③中,需要构建含有Rag2基因的表达载体。可以根据Rag2基因的__________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Rag2基因片段。用HindⅢ和PstⅠ限制酶分别在片段两侧进行酶切获得Rag2基因片段。为将该片段直接连接到表达载体,所选择的表达载体上应具有______________酶的酶切位点。(4)为检测Rag2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提取治疗后小鼠骨髓细胞的________,用__________的抗体进行杂交实验。12.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下图为某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请写出图中涉及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麦麸可以用来饲养猪,猪的粪便可以发酵产沼气,沼渣、沼液可用于肥田,这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填“能量利用率”或“能量传递效率)。(2)农民在从事农业活动中进行除虫、除草,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用农药杀虫不仅污染环境,还会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请联系所学知识提出一项生物防治害虫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需要向农田中增施有机肥,有机肥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生态系统的物质是不断循环的,但农民仍为农作物增施氮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

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详解】A、大部分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避免了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C、种群的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C错误;D、各种群关系和边界范围等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正确。故选C。2、D【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胞吐;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详解】A、可卡因可抑制多巴胺转运体将突触间隙的多巴胺运回到突触小泡内,因此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加,A错误;B、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需消耗能量,B错误;C、由题图可看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运回突触前膜,而不是被降解,C错误;D、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瘾君子产生了多巴胺依赖性,不吸食毒品会表现精神萎靡,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兴奋的传递、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能将题图信息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结合起来是解题关键。3、B【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及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表明新的物种的形成。【详解】A、乙羧氟草醚起选择作用,不能诱导麦田阔叶杂草突变,A错误;B、麦田阔叶杂草的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即在使用乙羧氟草醚前也可能存在抗性,B正确;C、2003年甲组麦田阔叶杂草防效与2006年乙组相同,但所用除草剂的剂量不同,杂草抗性基因频率也不一定相等,C错误;D、2006年甲组麦田阔叶杂草与2000年丙组所用除草剂剂量不同,防效不同,不能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B。4、D【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种子的发芽率越低。【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和温度均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D为相同且适宜的温度,A正确;B、B物质为小麦种子中原有淀粉,去除B的目的是排除种子中原有的淀粉对结果造成干扰,保证实验的准确性,B正确;C、穗发芽时间和质量均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C正确;D、该实验研究的是种子中淀粉的分解量对两个小麦品种穗发芽率差异的影响,D错误。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淀粉分解量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5、C【解析】

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A错误;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避免解离过度,B错误;龙胆紫溶液是碱性染料,使用龙胆紫溶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盖好盖玻片后需要压片,可使细胞相互分散开,D错误。故选:C。6、D【解析】A.水杨酸是植物激素,对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起调节作用,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A错误;B.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相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不同水稻幼苗后的实验结果是不同的,B错误;C.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YTA水稻幼苗12小时后抗病能力有差异,其中1.5×10-4mol.L-1浓度时抗病能力相对最强,C错误;D.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可知,低浓度的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有抑制作用,说明水杨酸对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以背景材料及题图形式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解题关键是:1.提取题干信息,抓住关键句“水杨酸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激素”,分析激素的作用;2.分析题图:分析坐标图中的横、纵坐标,自变量是处理时间和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因变量是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根据对照组的曲线,分析各实验组的数据变化,解答各选项问题。7、C【解析】

根据题意,β-AP(p-淀粉样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成紫色,A正确;“β-AP(p-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征”,则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B正确;据图分析,β-AP分子中氨基酸=695-596-(695-635)=39,则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C错误;β-AP的过程需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将APP分解,正常的机体发生病变,很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正确;故选C。8、B【解析】

体温恒定调节:神经-体液调节【详解】A、刺激下丘脑前部,小白鼠出现出汗现象,说明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刺激下丘脑后部,小白鼠出现寒战现象,说明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A错误;B、刺激小鼠的下丘脑前部、后部等不同位置出现的变化说明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发送信息调控身体的体温,B正确;C、刺激小鼠下丘脑的前部,小白鼠出现出汗现象,所以还可观测到的是小鼠毛细血管舒张,C错误;D、躯体感觉中枢包括体温感觉中枢都在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过程,重点是分析出小鼠下丘脑前部和后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二、非选择题9、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氨基丁酸受体(特异性受体)动作电位氨基丁酸延长【解析】

1、神经纤维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1)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所以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和运输才能与突触小体膜(突触前膜)融合并分泌出去;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的受体(氨基丁酸受体)结合;氯离子内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电位差进一步增大,从而抑制了动作电位的产生。(2)麻醉剂可以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起到和氨基丁酸一样的功能,延长氯离子通道打开的持续时间,产生麻醉效果。本题的重点是要理解氨基丁酸引起的是抑制作用,理解抑制作用产生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10、昆虫的种类减少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属于它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共同进化【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详解】(1)分析题表可知:根据紫茎泽兰未入侵区土壤和重入侵区的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说明紫茎泽兰入侵初始会导致昆虫的种类减少。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2)紫茎泽兰入侵后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因为紫茎泽兰入侵后原来地区的优势物种被别的物种所取代。(3)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共同进化。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和标志: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2、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

3、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11、细胞核PH值(或酸碱度)囊胚饲养层核苷酸序列HindⅢ和PstⅠ蛋白质抗Rag2蛋白【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Rag2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的过程图解,其中①表示核移植过程,②表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③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详解】(1)核移植是指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因此①核移植过程中,在核移植前应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CO2的作用是维持培养液(基)的PH值。(2)ES细胞可从囊胚期的内细胞团中分离;体外培养时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可以维持只增殖不分化的状态。(3)设计引物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根据Rag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设计;Rag2基因是利用限制酶HindⅢ和PstⅠ切割获得的,所以表达载体应具有HindⅢ和PstⅠ的酶切位点。(4)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故为检测Rag2基因的表达情况,需要提取小鼠骨髓细胞的蛋白质与抗Rag2蛋白的抗体进行杂交。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