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经济史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核心是国家将无主荒地按人口(主要是丁男)分配给农民,规定授田、还田的具体标准(如露田需还,桑田可继承),并配套租调制(以田亩和人丁为基础征收租调)。其本质是通过国家干预缓解土地兼并,稳定自耕农经济,为北朝至初唐的农业恢复和财政稳定提供制度支撑。唐中期后因土地兼并加剧、人口增长及“两税法”推行,均田制逐渐瓦解。2.汉萨同盟13-17世纪北欧城市组成的商业联盟,以吕贝克为核心,鼎盛时期包含200多个成员城市。同盟通过垄断波罗的海-北海贸易路线(如谷物、木材、鱼类与佛兰德斯羊毛制品、意大利奢侈品的交换),制定统一贸易规则(如关税协定、海商法典),建立商站(如伦敦的“钢院”、诺夫哥罗德的“彼得霍夫”),极大促进了北欧地区的商品流通和城市自治。16世纪后因荷兰崛起、民族国家形成及新航路开辟,同盟影响力衰落。3.大分流(GreatDivergence)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西欧(尤其是英国)与东亚(以中国、印度为代表)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生活水平上的显著分化。传统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分流主因,近年研究强调制度差异(如产权保护、金融体系)、能源结构(煤炭替代生物能)、全球贸易网络(殖民地资源输入)等综合因素。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1800年前东西方核心区(英国与中国江南)发展水平接近,分流关键在于欧洲对新大陆资源的利用及煤炭的规模化开采。4.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核心内容为“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该体系通过固定汇率制稳定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推动贸易自由化;但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美元需同时承担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国主权货币的双重职能)导致其1971年因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而崩溃,被浮动汇率制取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唐宋变革期的经济特征及其对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唐宋变革期(中唐至北宋)的经济特征可概括为三点:(1)土地制度转型:均田制瓦解,“不抑兼并”政策推动土地私有化,租佃制成为主导经营方式,自耕农比例下降,地主-佃农关系更趋市场化。(2)货币经济发展:铜钱流通量激增(北宋年铸币量达唐代10倍),白银逐渐参与大额交易,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1023年官方发行),标志着货币经济从实物货币向符号货币演进。(3)商业革命:坊市制崩溃(北宋汴京打破“市”“坊”空间限制),草市、镇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设立,输出丝绸、瓷器,输入香料、珠宝),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成为财税核心区)。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世经济的基本形态——以私有制为基础、货币经济主导、市场网络覆盖城乡的传统市场经济体系,为元明清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技术基础。2.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制度基础。英国工业革命(1760-1840)的制度基础可从三方面阐述:(1)产权保护制度: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主权确立,《权利法案》(1689)和《王位继承法》(1701)限制王权,确保私人财产权不受任意侵犯。1710年《安妮法案》成为世界首部版权法,激励技术创新(如瓦特改良蒸汽机获专利保护)。(2)金融体系创新:英格兰银行(1694)的成立推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形成,国债市场发展(政府通过公债融资支持战争与基建),合股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合法化(1844年《公司法》),为工业资本积累提供渠道。(3)法律与市场规则:普通法体系通过判例保护契约自由,《圈地法案》(1700-1850年间议会通过4000余项)加速土地集中,为工厂提供劳动力和原料;《航海条例》(1651)保护本土贸易,殖民地成为商品倾销地和原材料来源(如印度棉花输入支撑棉纺织业)。这些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激励了资本、技术与劳动的结合,是工业革命“自发生长”的关键。3.简述1929-1933年大萧条的全球传导机制。大萧条的全球传导通过三条路径:(1)贸易渠道:美国经济衰退导致进口需求下降(1929-1932年美国进口额从44亿美元降至13亿美元),欧洲出口导向型国家(如德国、英国)工业产值骤降;同时,各国推行贸易保护(美国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平均关税提至53%),全球贸易量1933年较1929年萎缩65%。(2)金融渠道:1928年美联储加息(贴现率从3.5%升至5%)导致资本回流美国,依赖美元贷款的德国(1924-1929年获28亿美元贷款)首当其冲,1931年德国银行危机引发欧洲金融恐慌;金本位制(各国需维持货币与黄金固定比价)限制了央行货币宽松能力,加剧通缩。(3)信心与预期:股市崩盘(道琼斯指数1929年9-11月下跌40%)引发企业与家庭债务违约潮(美国1933年企业破产率达11%),信贷收缩导致投资与消费螺旋下降,形成“债务-通缩”陷阱(费雪理论)。最终,大萧条从美国蔓延至全球,成为20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4.分析明清海禁政策的经济影响。明清海禁政策(明洪武至隆庆、清顺治至康熙)的经济影响具有双重性:(1)消极影响:限制民间海外贸易,导致东南沿海传统贸易网络(如朝贡体系外的私人贸易)中断,手工业(如福建陶瓷、浙江丝绸)失去重要市场;迫使部分商人转为“海盗”(如郑芝龙集团),加剧沿海社会动荡;阻碍了中国参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经济分工(16-17世纪美洲白银通过马尼拉流入中国的路径被官方抑制)。(2)有限积极作用:明初海禁(1371-1567)配合朝贡体系,维护了官方贸易垄断(如郑和下西洋),减少了倭寇骚扰;清初海禁(1656-1684)作为“迁海令”的一部分,削弱了郑氏集团的经济基础,为统一台湾创造条件。总体看,海禁政策长期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使中国在全球贸易扩张期逐渐边缘化,是近代经济落后的制度性原因之一。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比较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与西欧重商主义的异同,并分析其历史后果。相同点:(1)目标相似:均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为核心,中国通过稳定农业确保赋税和兵源,西欧通过积累金银货币提升国家竞争力。(2)政府干预:均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中国推行“算缗”“告缗”(对商人征税)、官营手工业,西欧实施关税保护、特许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同点:(1)经济基础:中国“重农抑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视商业为“末业”(《汉书·食货志》:“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抑制商人社会地位(如汉代“贾人不得衣丝乘车”);西欧重商主义(15-18世纪)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期,视商业为财富源泉(托马斯·孟提出“贸易差额论”),鼓励商人扩张(如法国柯尔贝尔政策支持制造业出口)。(2)政策导向:中国抑制商业资本过度膨胀(防止土地兼并),维持“士农工商”等级秩序;西欧鼓励商业资本积累(通过殖民掠夺、三角贸易),推动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过渡。历史后果:中国“重农抑商”虽稳定了农业社会结构,但长期抑制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阻碍了工业革命的萌芽;西欧重商主义则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提供了制度支持,加速了工场手工业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声。2.结合具体史实,论述20世纪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演变逻辑。20世纪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1)一战前的“英国主导体系”(19世纪末-1914):以金本位制为核心,英国通过英镑霸权(占全球外汇储备60%)、皇家海军控制贸易路线(如苏伊士运河)、国际分工(英国“世界工厂”,殖民地提供原材料)主导治理。但1914年一战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体系瓦解。(2)二战后的“美国主导体系”(1945-1990):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确立美元中心地位,IMF(监督汇率)、WB(提供发展贷款)、GATT(1947,后演变为WTO)构成三大支柱。该体系通过马歇尔计划(1948-1952年向欧洲提供130亿美元)重建西方经济,通过“双挂钩”稳定金融,但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演变为“无体系的体系”(浮动汇率为主)。(3)21世纪的“多极化治理”(1990至今):苏联解体后,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崛起(2022年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比重达40%),推动治理机制变革:G7扩展为G20(2008年金融危机后成为主要协调平台),亚投行(2015年成立)挑战WB主导权,数字货币(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冲击美元结算体系。同时,逆全球化趋势(如美国“301调查”、英国脱欧)与区域一体化(RCEP、CPTPP)并存,反映治理体系从“单极”向“多元”转型。演变逻辑:经济实力对比变化(从英国到美国再到多极)是根本动力,重大危机(一战、大萧条、二战、2008年金融危机)是直接催化剂,技术革命(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和全球化深度(生产链跨国化)则提出新治理需求(如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材料1:“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材料2:“(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汉书·景帝纪》问题: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西汉初期财政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历史影响。答案要点:背景:西汉初(前202年)经济崩溃,秦末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史记》载“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农业凋敝(米价涨至5000钱/石,正常年景约100-300钱),国家财政枯竭(皇帝马车配不齐同色马,将相乘牛车)。内容:(1)轻徭薄赋:高祖时期田租“什五税一”(税率约6.7%),景帝二年(前155年)进一步减为“三十税一”(税率约3.3%),低于秦朝“泰半之赋”(约2/3)。(2)节约开支:“量吏禄,度官用”,压缩政府行政支出,避免“赋敛无度”(如减少宫室、苑囿修建)。(3)鼓励生产:推行“复故爵田宅”政策(归还战乱中逃亡者的土地),招抚流民;释放奴婢为庶人,增加农业劳动力。历史影响:(1)经济恢复:文景时期(前180-前141)出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史记·平准书》)的繁荣,史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