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枣庄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枣庄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枣庄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枣庄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枣庄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枣庄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全球已发现的38万多种植物里,能当粮食的只有150种左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的主粮更少,谷物只有8种(小麦、水稻、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加上根茎类植物(番薯、马铃薯、木薯、芋头、山药),主食作物也只有13种。为什么人类种地一万多年,只选了这么点粮食?其实植物要变成庄稼得满足三个条件:产籽多、容易种、方便收。

前两点很容易理解,第三点最容易被忽略,但也非常重要一一试想一下,如果水稻、小麦的种子像蒲公英那样,大风一吹就飞走了,农民辛苦一年就白忙了。所以庄稼的种子必须老实挂在杆上等收割,这也是野生植物成为农作物的重要因素。野生植物能满足这三点,才有机会被人类祖先选中。植物繁衍后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K对策(也叫质量对策),以海椰子为代表,一次只结很少的种子,但每粒种子都有充足的营养储备,所以成活率极高。海椰子的种子重量可达15千克,顶得上一个三岁小孩的体重,其中的营养物质足以让幼苗很好地生长。但是,如果作为食物,这类植物漫长的生长时间带来的是不确定性,而且其种子通常还有坚硬的外壳,也让缺乏工具的人类祖先头疼。综合这两点,采取K对策的植物种子并不是当作主食的好选择。另一种生态对策是r对策(也叫数量对策),比如高粱、小麦、狗尾草这样的植物,是以数量取胜一一先填饱动物的肚子,再伺机传播后代。一个高粱穗上有上千粒种子,一株狗尾草的种子数量高达8万,即便动物会吃掉一部分种子,但总有一些种子能幸存下来。选择这样的植物作为食物,虽然每一粒种子储藏的营养很少,但是众多的籽粒加起来,就能成为稳定的能量供给。

还有一个关键条件,就是同时发芽,并在同一时间开花、结果,等待收割。但是,很多植物的种子会进入休眠状态,“一年播种、十年除草”是很多农夫都会碰到的难题。在气候温和的区域,来自同一株植物的种子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调整发芽的时间,避免在同一时间发芽,相当于在土壤中形成“种子库”,以获得更多生长繁殖的机会。至于那些生长在雨季和旱季分明的地区,特别是沙漠中的植物,它们会在雨季来临时一起发芽、生长、开花,这会使群体的收益最大化,尽可能产生并留下更多的种子。这种整齐发芽的特性,恰恰是人类需要的。

从根本上来说,生物的生态对策决定了人类的饭碗。换句话说,不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这些植物用自身特点赢得了人类的青睐。咱们的饭碗里装的究竟是人类的智慧,还是植物的谋略,那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故事了。(摘编自范志红《一粟一黍间见万年生存智慧读〈中国食物:粮食史话〉》)材料二: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当前,我国居民人均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仅为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维生素B1的摄入量约为推荐摄入量的二分之一。全谷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谷物中天然的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是天然的“营养素包”。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一203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不仅要注重数量安全,同时要考虑营养安全等多维度目标。《行动计划》明确,坚持以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推动粮食节约减损,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消费,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何为全谷物?常见的谷物种类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燕麦、谷子、高粱、青稞、薏仁米、大麦等。此外,荞麦、藜麦、菰米等尽管不属于禾本科谷物,但它们的组成与谷物非常相似,且长期以来已被当作主食,因此也把它们当作谷物看待。科学家认为,全谷物是个解剖学结构概念,不是一个谷物种类概念。

简单地说,任何一粒天然谷物都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由胚乳、胚及种皮三个部分组成。全谷物就是谷物仅去除外壳等不可食用的部分后保留的完整颖果籽粒,拥有完整的胚乳、胚和种皮,出品率达到98%以上。如果去掉其中一个或两个组成部分,均不能称之为全谷物。比如,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胚与种皮,仅保留了胚乳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米与白面,产品出品率仅有65%~75%。我国全谷物消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针对主食消费出现一些误解和误区,很多年轻人甚至不吃主食,谷物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逐年下降。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全谷物消费占比已达20%~35%,其中德国2021年人均全谷物日摄入量高达132.6g,在谷物消费中的占比达33.93%。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还不足1%。全谷物中的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微量营养成分比精制谷物多40%~90%,富含膳食纤维。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追求精制谷物消费阶段,这既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大量可食用粮食资源的浪费。

(摘编自光明网《我国启动全谷物行动要“吃得好”,更要“吃得营养健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球已发现38万多种植物中仅有约150种可作粮食,其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主粮作物包括8种谷物和5种根茎类植物,合计13种。B.海椰子虽种子营养丰富但外壳坚硬、生长周期长,未被人类选为主粮,体现了K对策在粮食选择上的局限性。C.高粱、小麦等r对策植物通过大量繁殖确保种群延续,虽然单粒种子营养较少,但众多籽粒的总营养能为人类提供稳定的能量来源。D.沙漠植物雨季集中发芽的特性是为适应环境,与人类农业需求无关,因此难以被驯化。2.根据材料二,关于“全谷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全谷物必须是禾本科植物,如荞麦、藜麦因不属于禾本科,即使被当作主食也不计人全谷物。B.全谷物加工时需保留胚乳、胚和种皮,若仅保留胚乳(如精米),则出品率将低于65%。C.德国全谷物消费占比达33.93%,表明发达国家已完全解决营养摄人不均衡的问题。D.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我国启动全谷物行动,可缓解居民隐蔽性营养饥饿状态。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人类选择主粮时,既要求植物种子数量多、易种植,

,否则像蒲公英英那样随风飘散,农民一年便难有收获了。此外,野生植物还需具备

的特性,否则种子休眠期不同步会导致管理困难。如今,人们的生活从“吃饱”转向“吃好”,大多追求精制谷物消费,然而精制谷物加工过度,

因此国家推动全谷物行动计划以改善居民营养结构。

4.材料一提及“不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这些植物用自身特点赢得了人类的青睐”,请结合K对策和r对策理论分析这句话的含义。(4分)5.结合两则材料和《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简要说明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与袁隆平科研时期(20世纪60—90年代)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需求。(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长安的荔枝(节选)马伯庸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尽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消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露出泥土的青岩旁边。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大约在午正时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⑲一骑,只有一骑。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见地一起向两侧让开。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随后钟鼓齐鸣,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文本二:《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文本三: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小说人物。在贵妃诞辰前,他接到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开篇描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的情景,极具镜头变换感,先用近景镜头写一骑疾驰的画面,再近景写骑士的疲惫。B.文本一以小见大,通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C.与文本一相比,文本二中《新唐书·杨贵妃传》叙事整体上更简炼、客观,更接近历史真实,一个“必”表现出杨贵妃恃宠而骄的蛮横。D.文本三,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7.对文本一的标题与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标题通过长安城和荔枝两个意象的组合,点明本文线索,让读者联想到杜牧的诗《过华清宫》,产生对杨贵妃嗜食荔枝以及千里运送荔枝等历史故事的遐想。B.第⑦段画线句对城门的描写,展现了贵妃诞辰庆祝活动的盛大隆重,表现皇帝对此的重视,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C.第⑲段画线句短句单独成段,词语重复,强调李善德看到结果时的怅然失落,“只有”二字也体现出运输荔枝的过程之艰难与代价之大。D.第㉓段画线句,引发读者想象荔枝成功运达长安前,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以及李善德等人付出的不懈努力。8.文本一中第⑬至⑯段写出李善德的多重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4分)9.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文本一与文本三在事件叙述视角、刻画人物方法和表达思想主旨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0~14题。材料一: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廩米日一合①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应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合:十分之一。材料二: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节选自《新唐书》)材料三:《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节选自《新唐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将士A人廩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D.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14.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②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③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因赈济灾民而去润州(今江苏镇江)。②北宋时杭州的北门之一。③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片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离别的地点和离别时的气候,后三句同样点明时间、气候,可是去年送别的人却未还家。B.上片“去年”和“今年”对举,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C.下片“对酒卷帘邀明月”写主人公效仿李白“举杯邀明月”,卷起帘子邀请明月作伴一起开怀畅饮,刻画了一个洒脱率性的形象。D.此词是诗人假托妻子的口吻,以“代人寄远”的形式抒写自己的不归之感,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16.全文不着一个“情”字,却处处透露出思念之情,请结合本词上下片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我从那喧嚣的大都市走来,弃车登城,一下子就像回到了古代社会。戍楼上仿佛军旗猎猎,刁斗声声。极目城郊,平畴绿野,阡陌相连。______________。闭锁性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你沿城墙而行,就会发现这城严实得像一个铁桶。过去一般县城只有四门,平遥城却有六门。这是因为,当年这里商业已很发达,南来北往的商人,进城出城的农民,终日络绎不绝,因此东西城墙又各增一门。当地人说这城是一只乌龟。你看,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门是四条腿。说也巧,南门外又恰有一条叫柳根河的绕城而过。从上往下看,这整座城确实像一个正在吸水的乌龟。奇怪的是,每座城门瓮城的内外门本应该是垂直一线的,而唯东北一门却偏偏斜了。门外有条路,蜿蜒如蛇状。当地人说,路去十五里,近处有一寺,寺内有一塔,名麓台塔,那实则是一根木桩,龟的一条腿是系在这桩上的,所以这城门是斜的,不然这龟早跑到河里去了。我们听着都笑了,倒也有点道理。下得城墙,细游市井,更见古味。街极窄,仅容一马车,两旁一律为店铺。我随便走进一家布店,这里没有现代商店的玻璃柜台,全是红木柜面,已磨得油光。缘墙小格货架,室内光线有些暗,却浮着一种异样的味道,正是“古香”。街上许多行业的店铺都以“古陶”命名,更见古色。这些房子中还有一种可看的,就是“票号”旧址。票号便是今日的银行。据说中国最早的票号是发原于平遥和邻近的太古县,平遥人过去在外经商的极多,赚了钱,要往家里送,很不安全,还要雇保镖,于是便生出这票号,专管兑取银钱。我看了一处叫“日升昌”的票号旧址,五进深院层层有门,严然金库重地。如今是县里一处机关在此办公,不久将滕出来,好专供人考察游览。平遥还有两样够得上古的名产:一是牛肉。多少年来,人们用现代的手段分析,易地易法试制,终不得其味,因此至今还是一绝。另一种是漆器,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现在还可找到明代的原作。平遥推光漆早已(

),出口是不需检验的。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高脊瓦房鳞次栉比,俯视城内,摊贩沿街,店铺纵横,似闻叫卖之声B.俯视城内,高脊瓦房鳞次栉比,店铺纵横,摊贩沿街,似闻叫卖之声C.高脊瓦房鳞次栉比,俯视城内,店铺纵横,似闻叫卖之声,摊贩沿街D.俯视城内,高脊瓦房鳞次栉比,摊贩沿街,似闻叫卖之声,店铺纵横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家喻户晓B.名声在外C.妇孺皆知D.名扬海外21.右图是平遥古城平面示意图,请根据材料内容完善平面图中a、b、c、d四处的标记。(4分)22.如果你担任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旅游推介官,请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再拟三条推荐语。(4分)示例:商业历史——票号连接古今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看,永不言弃。——华为公司代表言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电影《长津湖》台词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大意为:善于打仗的,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不会与敌对峙。)——《老子》人们常说:人生如战场,你我皆士兵。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枣庄一中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D

[A项正确。符合材料一开头部分的数据陈述:“全球已发现的38万多种植物里,能当粮食的只有150种左右。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的主粮更少、谷物只有8种(小麦、水稻、大麦、玉米、黑麦、燕麦、黑小麦、高粱),加上根茎类植物(番薯、马铃薯、木薯、芋头、山药),主食作物也只有13种。”B项正确。材料一指出K对策植物(如海椰子)因种子少、生长慢、外壳坚硬,不适合作为主食(原文:“漫长的生长时间带来的是不确定性......人类祖先头疼”)。C项正确。r对策植物(如高粱、小麦)通过大量种子提供总能量,符合人类需求(原文:“众多的籽粒加起来,就能成为稳定的能量供给”)。D项错误。材料一提及沙漠植物“整齐发芽的特性,恰恰是人类需要的”,说明该特性与农业需求相关(原文明确肯定),选项中“无关”“难以驯化”与原文矛盾。]2.D

[A项错误。材料二指出荞麦、藜麦等非禾本科植物因“组成与谷物相似”且长期以来已被当作主食,也属于全谷物(原文:“尽管不属于禾本科······当作谷物看待”)。B项错误。材料二提到精制谷物产品出品率为“65%~75%”,但未说明全谷物出品率“低于65%”的情况(原文全谷物出品率“98%以上”)。C项错误。德国2021年的数据仅说明全谷物消费占比高,但材料二未提及发达国家“完全解决”营养问题(原文我国问题:“营养成分摄人不均衡”)。D项正确。材料二明确全谷物是“天然的‘营养素包’”,可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1等(原文:“全谷物中的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直接对应“隐蔽性营养饥饿”。]3.示例:①还须方便收;②同时发芽、开花、结果;③营养流失严重4.①植物繁殖策略影响农业选择。K对策植物(如海椰子)因生长慢、产量低被淘汰,r对策植物(如小麦)则因产籽多、易收割等特性天然适合农业需求,印证“植物用自身特点赢得人类青睐”。②农业起源是自然选择过程。“不是人类驯化植物”强调人类仅能筛选具备主粮特性(种子集中、不易散落)的植物,而无法改变其本质,体现生物特性对农业发展的主导作用。5.①袁隆平科研时期的粮食安全观:核心是解决温饱问题,重点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数量安全。②新时代粮食安全观:从数量安全拓展到营养安全,注重膳食结构优化和营养均衡,强调粮食资源的高效利用。③反映的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生活从“吃饱”到“吃好”的需求升级,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要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6.A

[A项,“先用近景镜头写一骑疾驰的画面”错误。根据原文“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可知,作者先用远景镜头描写了“一骑疾驰”的场景,接着才用近镜头描写了骑士疲惫不堪的状态。]

7.B

[B项,“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错误。根据文本一第⑦段画线句“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的描写可知,其目的是表现统治者的奢靡。]

8.解析

①由文本“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可知,李善德在乱葬岗生出归宿之感,体现其对命运的无力感。奔波后的他,在挣扎中深感对自身命运无能为力,满是痛苦。②由文本“他想站起来,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可知,右腿已废,他索性瘫坐,尽显历经千辛万苦后的疲惫。这是身体与精神被极度消耗后的状态。③由文本“上好坊的地势很高……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可知,他眼望春明门,心中盘算荔枝转运,体现对任务的坚持与对结果的关注,即便困顿仍牵挂任务。④由文本“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可知,他已尽人事,却对结果未知,只剩等待,流露出对任务能否完成的忐忑与无奈。答案

①命运的无力感。认为上好坊是最终归宿,表现挣扎中的李善德对命运无能为力的痛苦。②历经千辛万苦后的疲惫感。右腿废了,索性瘫坐,是历经艰辛后的疲惫。③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注。眼观春明门,心中计算人力路程,等待最终结果。④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无奈。已尽人事,只剩听天由命的等待。

9.解析

①由文本一李善德的所见所感,如“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可知,其以虚构小人物视角叙述;文本三“一骑红尘妃子笑”,则从杨贵妃这一真实人物(或“咏史诗人”“作者杜牧”)的视角展开,二者叙述视角不同。②由文本一“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覆盖”的肖像,“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的动作,“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的心理,及李善德为运送荔枝的艰辛奔波与荔枝成功运送后长安城的狂欢庆祝的对比可知,其用多种手法刻画李善德;而文本三以一“笑”字简略表现贵妃,手法凝练,侧重其受宠与奢靡。③由文本一李善德的挣扎与春明门的繁华对比可知,其既批上层奢靡,也写底层艰辛与坚守;文本三“无人知是荔枝来”借悬念,抨击统治阶级骄奢,二者主旨各有侧重。答案

①事件叙述视角:文本一从虚构的小人物李善德的视角进行叙述;文本三从杨贵妃这一真实人物(或“咏史诗人”“作者杜牧”)的视角来叙述。②刻画人物方法:文本一运用心理、肖像、动作、对比等多种手法塑造了李善德这一鲜活的形象;文本三以简略凝练的笔法表现贵妃形象,显其受宠与奢靡。③表达思想主旨:文本一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既批判上层的奢靡,也反映底层艰辛和小人物的坚守与悲哀;文本三借事件与人物的关联,设置悬念,抨击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10.CEG

[句意: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并夹杂茶纸、树皮而食,而叛军却粮道畅通,兵员充足,伤亡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将士人廩米日一合”,是主谓句,不可断开,在C处停顿。“杂以茶纸树皮为食”,“以……为”固定结构,不可断开,在E处停顿。“而贼粮运通”,“运通”作“贼粮”的谓语,本句为主谓结构,在G处停顿。故在CEG三处断开。]11.A

[A项,“应,意为应该”错误。立刻,随即;随着。句意:木驴立刻被销毁。/每当听到琴瑟的弦音,就会随着节奏(旋律)翩然起舞。B项,正确。开凿;把东西串联起来。句意: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送了聘金三百万,全部用青丝串联起。C项,正确。句意: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互为掎角之势,以救睢阳。D项,正确。句意: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12.C

[C项,“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错误。原文说的是“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即张巡死后三天张镐兵到,十天后广平王收复东京洛阳。]

13.解析(1)“固”,坚决;“得”,成功;(2)“保障”,屏障;“鼓”,名词用作动词,鼓噪;“南”,名词用作动词,南下。答案

(1)虢王李巨拿其中的一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争辩,但没有成功。(2)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

14.解析

由“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可知,张巡随机应变,机智有谋;由“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可知,张巡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忠贞爱国;由“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可知,张巡具有远见卓识。答案

①随机应变,机智有谋;②不畏牺牲,宁死不屈;③忠贞爱国;④远见卓识。【参考译文】材料一:壬子(初六),叛军大将尹子奇又征兵数万名,来围攻睢阳。先前,许远于睢阳城中积蓄资粮达六万石,虢王李巨把其中的一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争辩,但没有成功。济阴得到粮食以后,随即连城投降了叛军,而睢阳城中的积粮此时已被吃尽。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并夹杂茶纸、树皮而食,而叛军却粮道畅通,兵员充足,伤亡能够及时得到补充。睢阳守城的将士死伤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士卒损耗得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因为饥饿疾病没有多少战斗力,于是睢阳城被叛军紧紧地包围,张巡便准备守城的战具抵御敌人。叛军制作了云梯,高大如半个彩虹,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临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中。张巡事先在城墙上暗中凿了三个洞穴,等待云梯快临近时,从一穴中伸出一根大木,头上设置了铁钩,钩住云梯使不得退去;又一穴中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不得前进;其余一穴中出一大木,头上安置了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叛军又制作木驴来攻城,张巡就熔化铁水浇灌木驴,木驴立刻被销毁。叛军最后在城西北角用土袋和柴木积成阶道,想借此登城。张巡不与叛军交战,只是每天夜晚,暗中把松明与干草投进正在堆积的阶道中,共十多天,叛军没有察觉,张巡乘机出军大战,派人顺风纵火焚烧阶道,叛军无法救火,经过二十多天大火才熄灭。张巡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立刻办理。叛军佩服他智谋高强,不敢再来进攻。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并置立木栅而围城,张巡也在城内挖了壕沟以对抗敌人……材料二:原先,肃宗下诏命中书侍郎张镐接替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互为掎角之势,以救睢阳。张巡死后三天张镐兵到,十天后广平王收复东京洛阳。当时议政者中有人认为:张巡开始守睢阳时,有兵六万,粮尽之后,不保存实力率队出城求再生之路,与其吃人,何如保全人?但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等都认为张巡护卫江、淮,挫贼气焰,天下不亡,是他的功劳。材料三:《新唐书》记载:“大家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称赞说:“张巡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虽然力量用尽后死去,但使唐朝完全拥有江、淮的财物,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用带来的利益去补偿弊害,就像用一百来换一万一样是可以的。”15.C

[C项,“洒脱率性”错误,下片“对酒卷帘邀明月”并非刻画“洒脱率性”的形象。主人公深夜独酌,卷帘邀月,实则是借明月排遣孤独,而“风露透窗纱”更显环境的清冷与内心的孤寂,流露的是深切的思念之情,而非洒脱。]16.解析

(1)借景抒情。上片以“飞雪似杨花”写离别时的寒冬之景,以“杨花似雪”写春尽人未归的暮春之景。两次景物描写均以“雪”与“杨花”互喻,既点明时间流逝,又以凄清景色烘托出主人公从分别到等待的绵长思念——春已尽而人未归,字里行间满是对归人的牵念。(2)化用诗句抒情。下片“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诗意,却少了李白的旷达,多了孤寂感。主人公想邀明月作伴排遣寂寞,然而风露穿透窗纱,更显环境清冷,反衬出其独处时的孤独,将思念之情融入对月独酌的场景中,含蓄而深沉。(3)借典故抒情。结尾“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借用嫦娥独居月宫的典故,以嫦娥类比主人公的孤寂。而嫦娥“怜双燕”、月光“照画梁”的细节,又以双燕的相依相伴反衬主人公的形单影只,通过对双燕的羡慕,进一步强化了对归人的思念,以“双燕”的团圆凸显自身的分离,使思念之情更加强烈。答案

①借景抒情。上片“飞雪似杨花”“杨花似雪”比喻精巧,写出了分别时和不见人归时的凄凉之景,春已尽,人未归,表达出对征人的牵肠挂肚之情。②化用诗句抒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化用李白的诗句,寂寞的主人公想引明月作伴,邀明月对饮,无奈凉风透窗而入,寂寞之中倍添思念之情。③借嫦娥典故抒情。结尾三句写妻子在人间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在月宫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样。姮娥偏偏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妻子只能由衷羡慕双燕,以双燕反衬自己的孤独,倍增思念之情。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18.解析

“原”改为“源”,“发源”表示事物的开端或起源。“严”改为“俨”,“俨然”表示很像(某种身份或状态),带有仿佛、好像的意味。“滕”改为“腾”,“腾出来”表示把原本占用的空间、时间、物品等让出来,使它变得可用。答案

“原”改为“源”,“严”改为“俨”,“滕”改为“腾”。

19.B

[横线前语境是“极目城郊,平畴绿野,阡陌相连”,描写的是城外景象,接下来应转换视角描写城内。“俯视城内”作为视角转换的引导句,应放在句首,排除AC两项。接下来需按空间顺序展开城内景象:先写整体建筑“高脊瓦房鳞次栉比”,再聚焦街道布局“店铺纵横,摊贩沿街”,最后以“似闻叫卖之声”从视觉过渡到听觉,营造场景感。B项中“店铺纵横,摊贩沿街”符合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逻辑,而D项将“摊贩沿街”与“店铺纵横”割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