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点07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1页
衔接点07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2页
衔接点07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3页
衔接点07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4页
衔接点07 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衔接点07诗歌鉴赏之炼字炼句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小学生在炼字炼句方面,主要是初步感知字词在诗词中的作用,能发现一些明显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如动词、形容词等,体会其对描绘画面或表达情感的效果,多从直观感受出发。初中生则要求从语法、修辞、表现手法等多个角度分析字词和句子的妙处,能够理解字词在塑造意境、传达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深层作用,需要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衔接指引小学阶段:分析角度较为单一,通常关注字词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或带来的直观感受。答题要求相对宽松,答案简洁明了,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字词或句子好在哪里即可,不要求严格的答题格式和专业术语。初中阶段:分析角度更加多样化和深入。会考虑字词的音韵美、词性的活用、对全诗结构的作用等。对于句子,会分析其表现手法。答题规范度要求较高,需要运用专业的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格式答题。如先点明字词或句子的特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说明对情感表达或意境营造的作用,答案要完整、准确、有条理。知识梳理一、炼字1.考点概述古人作诗词都很讲究炼字,经过作者锤炼的关键字、词,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这些关键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色彩词、叠音词、拟声词、语气词等。命题者往往就诗中的这些关键词提问。2.提问方式(1)这一句中××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字可否换为××字?为什么?(3)这一句(联)中最富表现力的字是哪个字?为什么?(4)某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答题思路【赏析角度】1.动词动词是在炼字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一些动词有着一词多用或者是活用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在炼动词的时候不仅要强调用的准确,还应该强调用的巧妙。比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能够让人联想到花丛中的蝶蝶飞舞的热闹景象,完美地将春天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来。2.形容词在古诗词中,少不了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诗人在描写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形容词来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形象化。如《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的“阔”字表达宽广、开阔之意。一个“阔”字将春潮涨满后,江面与两岸平齐,视野极为开阔的景象生动呈现,使诗人开阔豁达的心境与宏大的江景相互映衬,主题更加鲜明。另一种情况是,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红”和“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诗中被用作动词,既能够表示鲜明的色彩,又能够体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3.数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能够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4.叠词在古诗中诗人运用叠词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增加古诗的韵律,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作》)句中的“漠漠”与“阴阴”这两个叠词分别写出了水田广漠空蒙,夏木浓荫茂密的特点,前者开阔,后者幽深,形容贴切。【答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本义(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把字词代入句中,解释含义)。(2)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有表现手法时点出,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答炼字题的注意点】(1)要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2)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3)分析该字传达的情感。(4)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一个“×”字,使……(立足于字的表达效果),突出了……(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诗词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答题模板]某字(词)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的景象(或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的思想感情。链接文本·《天净沙·秋思》中的“瘦”1.解释词语的本义“瘦”的本义是指身体脂肪少、肉少,与“胖”“肥”相对。在“古道西风瘦马”中,“瘦”用来形容马,指马的身形消瘦。2.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在荒凉的古道上,秋风瑟瑟,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缓缓前行。“瘦”字让我们仿佛看到这匹马毛发凌乱,肋骨突出,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它驮着游子,在西风中艰难地迈着步子,整个画面充满了孤寂与凄凉之感。3、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瘦”字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马的消瘦侧面反映出游子漂泊的艰辛。它烘托出一种孤寂、愁苦的意境,塑造了一个在秋风中骑着瘦马孤独前行的游子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在外,生活困苦,内心充满思乡之情却又无处可归的愁苦与无奈,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羁旅之愁。4.答题示例:“瘦”字的意思是身形消瘦、瘦弱,它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一匹在荒凉古道上,迎着萧瑟秋风艰难前行的瘦马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孤寂凄凉的游子漂泊画面,表达了游子漂泊天涯、孤苦无依的愁苦与思乡之情。二、炼句1.考点概述古诗词中的关键句或能概括诗歌主旨,或对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含义深刻……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准确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主旨和结构。考生理解关键句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2.提问方式(1)请赏析诗中的划线句子。(2)“××”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3.答题思路第一步:解说诗句,把握整体意境。第二步:揭示该句的特殊之处,点明写作手法;或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常用的手法分析:①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引用)用典、借代双关、化用、叠词、互文、反复等。③表现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事抒情等);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抑扬、以小见大、意象组合等。④遣词用句。炼字、句式等。第三步: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其中,在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1)描绘意象、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2)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突出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的作用;(4)音律方面的作用;(5)结构上的作用。[答题模板]这一句写出了××内容,运用了××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词)人××的思想情感。链接文本·《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解说诗句及整体意境。前面的诗句描绘了一系列秋日凄凉的景象,而这一句则点明了时间是夕阳西下时分,游子还在天涯漂泊,将前面的景物描写所营造的凄凉氛围推向了高潮,烘托出一种日暮途穷、游子无依的意境。2.揭示特殊之处及妙处。这句话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断肠人”直接表达出游子内心极度的痛苦和悲伤,“在天涯”则强调了游子漂泊的遥远和孤独无依。同时,“夕阳西下”的景色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这种愁苦的心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3.表达效果和作用。该句作为全曲的结尾,画龙点睛,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之苦推向极致,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游子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整首小令的主题得到了升华。4.答题示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写出了夕阳渐渐落下,漂泊在外的游子极度愁苦地远在天涯的内容,运用了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游子漂泊的孤独、凄凉以及内心的痛苦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和羁旅漂泊的哀愁。★★备注:标红的题目为该考点对应练习★★一、(24-25七年级上·四川自贡·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建安文学时的“三曹”包括本诗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B.甲诗中“水何澹澹”与“洪波涌起”分别写出了大海在微风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大风鼓动时波澜壮阔的气势。C.本诗结尾两句,与正文的内容有直接关系,起深化主题的作用。D.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答案】1.C2.借助奇特的想象,(或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导语】曹操的《观沧海》通过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与豪迈的气概。诗中以动静结合的描写表现自然的雄奇伟大,“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展现了宇宙的无限深远,寓意深刻,气象宏大,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壮之风及诗人不凡的格局与抱负。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C.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原作并不包含这八个字,是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故选C。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运用想象,为虚写,写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揽星河,夸张的展现大海容纳世间万物的气势,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将自己比作大海,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其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24-25七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对这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写湖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和暖,行船平稳而快速。C.尾联运用设问,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思乡愁绪。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4.请你任选角度,对本诗的颈联进行赏析。【答案】3.D4.示例一:这两句诗对偶工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和“春”人格化,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富有情趣。示例二: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导语】这首诗描绘了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颔联刻画出江阔水平、风帆悬挂的壮观景象,颈联展示了新春来临的生机景象,尾联通过归雁传书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D.“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错误,根据尾联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传达出内心的乡思愁绪;故选D。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因脱离母腹而渐现,用“生”字将“海日”人格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残”字写出了“海日(新生事物)”的不可违抗之力。“入”字将“江春”拟人化,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入”字表现“江春”几乎是带有强迫的闯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表现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转,暗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春”“江”二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表现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三、(24-25七年级上·四川自贡·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B.“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C.诗歌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6.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案】5.B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导语】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友人王昌龄贬谪的深切关心与无奈的惋惜。通过杨花飘零和子规啼叫的意象,烘托出离别与失落的氛围。第三、四句用明月传情,展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以及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慰籍之意。5.本题考查理解诗意。B.“……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理解错误。“过五溪”说明了友人,也就是王昌龄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故选B。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联系本诗主题来分析鉴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故而想象奇特;同时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友人到夜郎西,这一拟人化的写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而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怀念之情。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四、(24-25七年级下·广西南宁·开学考试)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对这首小令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为曲牌名,“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首句“枯”“老”用得巧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增添悲凉的色彩。C.全曲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所见、所感的事物,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D.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一词,是指出诗人秋思的情感悲伤到极点。8.“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内涵丰富,请做简要赏析。【答案】7.A8.“瘦”字写出了游子的马因长途跋涉而变得瘦弱。突出了游子漂泊旅途中艰难困苦。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经典小令,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深秋的萧瑟景象与游子的孤寂情怀。全曲采用白描手法,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营造出凄凉氛围。首句的“枯”“老”二字,既描绘了自然景物的衰败,又隐喻了人生的沧桑。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无法排遣的哀愁。曲中“瘦马”的“瘦”字,不仅描绘了马的形态,更象征了游子的疲惫与孤寂。整首小令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堪称元曲中的杰作。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为曲牌名,“秋思”在这里指的是秋天引发的思绪或情感,而不是单纯的“秋天的思考”。故选A。8.本题考查炼字。从表现形象角度看,“瘦”字直接描绘出了马的形态,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艰难前行,可见其历经了长途跋涉,暗示了游子旅途的漫长与艰辛;从烘托氛围角度来看,一个“瘦”字,进一步强化了整个画面的悲凉氛围。在西风萧瑟的古道上,瘦马更显孤独与落寞,与周围枯藤、老树、昏鸦等衰败景象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从体现情感角度来看,“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马之“瘦”实则是人之“瘦”的映射,借马的瘦弱暗示了游子在漂泊途中的疲惫、憔悴和困苦,深刻地体现出游子内心的愁苦和思乡之切,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悲。

总之,“瘦”字虽简洁,却在表现形象、烘托氛围、体现情感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是这首小令中的一个关键字眼,为全曲奠定了悲苦的基调。一、(24-25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园(其一)①陆游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9.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等景物,营造一种的氛围。10.“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其妙处。【答案】9.桑柘斜径清丽宁静10.“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导语】陆游的《小园(其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诗中通过“烟草”“桑柘”“微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自然、恬淡的氛围。诗人卧读陶诗,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享受,而“又乘微雨去锄瓜”则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陆游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满足。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意思是: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着许多桑柘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由此可知,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桑柘”“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田园风景清丽宁静的氛围。10.本题考查诗歌字词赏析。“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意思是:闲适得躺着,未读完陶渊明的诗,就在小雨中去瓜田除草。“卧”指“躺”或“趴”,表现出诗人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的情态。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然自得的情态。当时作者五十七岁,正罢官家居。这两句写的是当时的生活情景。“卧读陶诗”,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二、(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阅读两首古诗,完成各题。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种菊吟宋·金朋说众卉竞春妍,芬芳无彼此。霜寒摇落时,独秀何如①尔。【注】①何如:怎么样,用反问语气表示胜过。1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种菊吟》中“众卉竞春妍”的画面。12.两首诗歌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画线句,分别说说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案】11.各种花在春光中竞相绽放,花团锦簇,五彩斑斓,如诗如画,洋溢着蓬勃生机。12.《秋词》画线句将古人的悲秋与诗人自己的爱秋对比(或将秋天与春天做对比或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常情与“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新见做对比),突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或表现自己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或乐观旷达的情怀)。《种菊吟》画线句将寒霜降临,花草凋落之景与菊花傲霜挺立,独自开放做对比,表达对菊花(坚贞精神或高洁品格或淡泊名利的品格,意思相近即可)的赞美之情。【导语】这两首古诗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秋词》以秋日胜春朝,打破传统悲秋之调,凸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种菊吟》则在众花凋零时赞美菊花的独秀,表达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推崇。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1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做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含义。“众卉竞春妍”中,“众卉”指众多的花卉,“竞”是竞相的意思,“春妍”描绘的是春天里花卉艳丽美好的状态;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中对春天花卉盛开景象的观察和认知,想象各种花卉在春天的姿态、颜色等;最后用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的语言将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添文采。

示例:当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大地,沉睡了一冬的花卉们仿佛被神奇的魔法唤醒。公园里、田野中,各种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绽放。红的像燃烧的火焰,热烈而奔放;粉的似天边的云霞,柔美而浪漫;白的如皑皑的瑞雪,纯净而素雅。它们有的花瓣层层叠叠,宛如精致的舞裙;有的花瓣小巧玲珑,好似璀璨的星辰。微风拂过,花香四溢,花团锦簇的景象如诗如画,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无限魅力。1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结合《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知,“自古逢秋悲寂寥”描述了自古以来人们普遍在秋天会产生悲伤寂寞的情绪,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对秋天的认知;而“我言秋日胜春朝”则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刘禹锡自己认为秋天胜过春天的观点。这里可以看作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诗人自己的爱秋进行对比,也可以理解为把秋天和春天做对比,还能说是将人们面对秋天的常情与诗人的新见做对比。由此可知,通过这样的对比,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刘禹锡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豁达心境以及在遭遇挫折后依然保持的豪壮情怀,体现出他乐观旷达的精神品质。

结合《种菊吟》中“霜寒摇落时,独秀何如尔”可知,“霜寒摇落时”描绘出在寒霜降临的时节,众多花草都纷纷凋零飘落的景象;“独秀何如尔”则刻画了菊花在这样的环境中独自傲然绽放的姿态。这是将寒霜降临,花草凋落之景与菊花傲霜挺立,独自开放的情景进行对比。由此可知,借助这种对比,生动地烘托出菊花不畏严寒的坚贞精神以及高洁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赞美之情。三、(24-25七年级上·湖南娄底·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过彭泽

解缙青山围一县,隐隐见人家。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不见陶彭泽①,湓城②起暮鸦。【注】①陶彭泽:晋陶渊明曾官彭泽令,故称。②湓城:指九江城。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14.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颈联中“添”“泛”二字富有表现力,一个“添”字写出,一个“泛”字写出驿楼之花香气四溢。【答案】13.A14.示例:官舍之柳绿意更浓(官舍之柳绿意盎然)【导语】诗人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彭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象,从远近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县城的美丽风光。通过写青山、县城、江边、官舍、驿楼等场景,营造出宁静闲适的氛围,尾联抒发了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诗中“孤帆带日斜”描绘的是孤帆伴着夕阳西下的景象,“日斜”明确表明时间是傍晚,而不是清晨,所以说前三联写的是清晨之景与诗句内容不符。故选A。1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在“翠添官舍柳,香泛驿楼花”这句诗中,“添”字的使用极为巧妙。“添”有增添、增加之意,它形象地写出了官舍旁柳树的翠绿之色仿佛在不断地增添、累积,使得柳树的绿意变得更加浓郁,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柳树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仿佛那绿色正一点点地蔓延开来,充满了生命力。四、(24-25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8题。【甲】月夜①杜甫今夜鄜州②月,闺中③只独看。遥怜④小儿女,未解⑤忆长安。香雾云鬟⑥湿,清辉玉臂⑦寒。何时倚虚幌⑧,双照⑨泪痕干。【乙】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杜甫困居长安。②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③闺中:内室,指妻子。④怜:想,一说可惜。⑤未解:尚不懂得。⑥香雾:雾本没有香气,因香气是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的,所以说香雾。云鬟:形容头发稠密蓬乱。⑦清辉:月光。玉臂:洁白如玉的手臂。⑧倚:靠着。虚:空地。幌:帷幔。形容悬挂起的帷幔,这里指门帘。⑨双照:指月亮照着两人。(1)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中作者“遥怜”小儿女们的天真幼稚,“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B.【甲】诗颈联中一“湿”一“寒”写出了自己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C.【乙】诗开头一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太多的苦涩与无奈。D.【乙】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2)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甲】诗借月抒怀,【乙】诗借雨抒情,请你分析“月”“雨”两个意象的表达效果。【答案】(1)B(2)示例:都运用了想象(或者:都运用了虚写/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甲诗诗人在长安望月,通过想象鄜州的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乙诗“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写出夜雨绵绵的景象,表现出孤独、凄凉的情境。【导语】杜甫的《月夜》通过月亮这一意象,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融入优美的意境,展现出战乱中亲人分离的无奈与柔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则以巴山的秋雨为媒介,表达出离别之苦与期待重逢的哀怨。“月”与“雨”分别渲染孤寂与伤感,两首诗皆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情感,情景交融,意蕴悠远。【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B.【甲】诗颈联中一“湿”一“寒”写出了作者想象妻子在家里思念自己,她眺望月亮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并非是“自己眺望之久”故选B。(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和诗歌的意象。第一小问。在【甲】诗中,诗人杜甫身处长安(实写),却想象妻子在鄜州独自望月的情景。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望月思念家人,却从对方角度着笔,想象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这是虚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更是通过想象,细腻地描绘出妻子望月时间之久,以致香雾沾湿头发,月光使手臂生寒的情景,进一步体现出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抒发了诗人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在【乙】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的想象。眼前自己身处巴山,秋雨连绵,独自面对寂寥的雨夜。而诗人想象未来某一天和妻子团聚,在西窗下共剪烛花,一起回忆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这是虚写,与眼前的实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盼。所以,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甲诗,杜诗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以此来表现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思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此处诗人借想象妻子在家乡思念自己的情景来反衬自己对妻儿的思念之情。李诗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这里也是想象将来和妻子重逢的快乐,来反衬今夜的孤寂。所以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第二小问。“月”意象(【甲】诗):“月”是贯穿全诗的重要意象。“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借助“月”将自己与妻子联系起来,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月”象征着团圆,而此时夫妻分隔两地,只能各自对月怀人,更增添了思念的愁苦。“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渴望与妻子团聚,让月光同时照着两人,那时两人的泪痕才会干,“月”又寄托了诗人对团圆的期盼。“雨”意象(【乙】诗):“巴山夜雨涨秋池”,“雨”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独的氛围。秋雨连绵,池塘水涨,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雨夜的寂寞更增添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未来团聚时回忆此时的巴山夜雨,“雨”又成为了诗人与妻子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深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憧憬。五、(24-25七年级上·湖北襄阳·期末)咏芭蕉郑燮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16.下面对古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D.最后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17.试赏析最后一句中“怨”字的运用之妙。【答案】16.D17.全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一句着一“怨”字,连接风雨与秋声,写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怨,烘托出无尽的相思愁苦。【导语】郑燮的《咏芭蕉》通过描写芭蕉叶的多情,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相思之情。诗中的“多情”赋予了芭蕉叶以人的情感,使其仿佛有了生命。诗人用“抽不尽”来形容相思情长,使读者感受到那种无法断绝的愁思。最后一句中的“怨”,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情感融合,表达了对风雨摧折秋天景象的不满,但实际上是对人生无常、离别相思的一种深刻隐喻,增添了诗歌的情感层次。16.本题考查诗歌赏析理解。D.“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是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时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所以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借芭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题干“直接”二字理解错误;故选D。17.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芭蕉叶初生多卷曲,到一定程度才舒展开,诗人认为就像相思之情那样绵绵不断,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怨”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芭蕉拟人化。诗人不说自己因相思而忧愁,却写芭蕉在秋风秋雨中发出哀怨之声,仿佛芭蕉在埋怨风雨带来的凄凉秋声,实则是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相思之苦、忧愁之绪寄托于芭蕉,借芭蕉之“怨”来抒发自己难以排遣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诗歌更富有韵味和情致。六、(24-25七年级上·贵州遵义·期末)阅读回答问题。农家【唐】颜仁郁夜半呼儿趁晓耕,羸①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将谓②田中谷自生。【注释】①羸(léi)牛:瘦弱的牛。②将谓:就认为。(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出现在诗歌中的情景(

)A.夜半呼儿 B.稻谷自生 C.耕牛无力 D.趁晓耕地(2)诗歌□处,有人推测是“苦”字,有人推测是“闲”字,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联系全诗内容阐述理由。【答案】(1)B(2)示例:赞同“苦”字。理由:前两句描绘了农家半夜就喊孩子起来趁晓耕地,以及耕牛瘦弱无力艰难前行的辛苦场景。“苦”字能使后两句“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与前文紧密相连,强调了农家劳作的艰辛不被时人理解,从而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判,符合全诗主旨。【导语】这首诗描绘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劳作的艰苦。诗中以夜半呼儿赶早耕、耕牛瘦弱无力等画面,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诗的最后两句通过“时人不识农家□,将谓田中谷自生”表达了对世人不了解农民辛苦的无奈与批判,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不了解农事辛苦的人们。整首诗意境深刻,饱含生活气息和情感。【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诗歌中“夜半呼儿趁晓耕”体现了“夜半呼儿”和“趁晓耕地”的情景,所以A、D选项正确;“羸牛无力渐艰行”描绘了“耕牛无力”的情景,C选项正确;“时人不识农家□,将谓田中谷自生”,意思是一般人不了解农家的情况,就以为田里的稻谷是自己长出来的,“稻谷自生”是“时人”错误的认知,“谷自生”并非诗歌中真实出现的情景,诗中实际表达的是农民辛苦劳作。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赞同“苦”字。从诗歌前两句“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可知,半夜就喊孩子起来趁着天亮耕地,瘦弱的牛无力且行走艰难。从时间上“夜半”就开始劳作,可见劳作时间之长;耕牛都瘦弱得无力前行了,人劳作的辛苦更是可想而知。后句“时人不识农家□,将谓田中谷自生”,若填“苦”,意思是当时的人不了解农家的辛苦,还以为田里的稻谷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与前文所描绘的辛苦劳作形成呼应,突出了农民的辛苦不被人理解,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以及对时人无知的批判。所以“苦”字更能体现农家生活的艰难不易,符合全诗主题,更能表达诗人对农家的同情。若填“闲”字,与整首诗所营造的农家辛苦劳作氛围相悖,无法体现诗歌主旨。七、(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鹭鸶[唐]杜牧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19.这首诗分别描写了“雪衣公子”鹭鸶的①、②和惊飞之态。20.“一树梨花落晚风”堪称是描写鹭鸶的绝妙之笔,请从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19.外形捕鱼之状20.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鹭鸶比作梨花,写出了鹭鸶翩翩飞舞、在静谧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导语】杜牧的《鹭鸶》通过精细的用词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鹭鸶的优雅姿态。诗中“雪衣雪发青玉嘴”描绘出鹭鸶洁白如雪的羽毛和碧绿如玉的喙,“一树梨花落晚风”则形象地比喻了鹭鸶惊飞时的景象,透过细腻的修辞,传达出画面美感和动态之美。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结合诗句“雪衣雪发青玉嘴”可知,诗中用“雪衣雪发”描绘出鹭鸶洁白如雪的羽毛,“青玉嘴”写出其嘴巴如青玉般的颜色与质地。由此可知,此句是对鹭鸶外形的描写,展现了鹭鸶洁白羽毛与嘴巴的特点。结合诗句“群捕鱼儿溪影中”可知,“群捕鱼儿”明确地描述了鹭鸶群体在溪水边捕捉鱼儿的行为动作,“溪影中”则点明了鹭鸶捕鱼的地点。由此可知,该句描写了鹭鸶的捕鱼之状。2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结合“一树梨花落晚风”可知,诗人抓住了鹭鸶洁白的羽毛与梨花颜色相似的特点,将惊飞远去的鹭鸶比作晚风中飘落的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鹭鸶飞行时的姿态。结合整首诗营造的氛围,“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描绘出鹭鸶受到惊吓后,向着远处的青山飞去,如同晚风中一树洁白的梨花纷纷飘落,画面优美且富有动感,展现出鹭鸶翩翩飞舞、在静谧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诗人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将鹭鸶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鹭鸶的喜爱之情。由此可知,此句写出了鹭鸶翩翩飞舞、在静谧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八、(24-25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①梅花:指笛曲《梅花落》。(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塞外、的景象。(2)诗歌三四两句“虚实结合”,请分析其妙处。【答案】(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悠扬的笛声回荡在军营城楼间(2)高适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导语】这首唐诗《塞上听吹笛》描绘了边塞的凄清景象。诗的前两句通过“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描述了雪后天晴,月光下胡地的长城戍楼之间,骑兵牧马和羌笛悠扬的画面,营造了孤寂冷清的氛围。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虚实结合,通过对梅花落和风吹的拟想,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极富诗意和情感,这种以景写情的方式,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的意思“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来理解,再加上自己合理、丰富的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示例:北地边塞,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2)本题考查诗人描写手法。《塞上听吹笛》这首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三四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用设问由听曲想到故乡的梅花,想象梅花落下的情景委婉地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一语双关,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虚实结合,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九、(24-25七年级上·贵州贵阳·期末)送薛先辈入关〔唐代〕许浑一卮春酒送离歌,花落敬亭芳草多。欲问归期已深醉,只应孤梦绕关河。22.下列情景未在诗歌中出现的一项是(

)A.与友人在春天杯酒饯别 B.与友人饯别地花草繁茂C.与友人醉酒相约重逢日 D.与友人别后孤梦绕关河23.诗句“只应孤梦绕关河”中“孤梦”可以替换为“美梦”吗?请根据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