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原卷+解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原卷+解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原卷+解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原卷+解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

・111___

.2025高考真题

一、(2025高三•全国•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

袍服为青绿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16.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二、(2025高三•全国•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省壁©画鹤

宋之问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膏'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裔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三、(2025高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恸哭杨②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赤壁

胡安国③

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

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注】①薛能:唐代诗人,曾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为官。②杨颗:蜀

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国:两宋之际学者,向宋高宗献《时政论》,

提出保国方略。

11.下列对三首诗的解读,不思硕的一项是()

A.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卧龙”指躬耕南阳时的诸葛亮。

B.第二首中的“余风"指的是诸葛亮的风范,"贤”指的是杨颛等贤人。

C.第三首中的"气如山涌剑横秋"形容诸葛亮的才华与气魄。

D.后两首中的"一言""片语〃"忠言"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

12.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

B.第二首从具体事件出发品人论史,以小见大,构思新巧。

C.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D.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

13.请分别简述三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

・毗

2025高考模拟题

一、(2025•新疆喀什•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灯花

朱淑真

兰缸®和气散氤鼠,忽作元②珠吐穗新。

膏脉®破茅非藉手,敷芳④成艳不关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怜心焰上,何妨好客致清贫。

【注】①兰缸:燃兰膏的灯,泛指精美的灯具②元:黑色。③膏脉:肥沃的土壤。④敷芳:开放的

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珠吐穗""膏脉破芽""敷芳成艳”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

B.首句从触觉和视觉描写灯花,突出了灯花的温煦和暖与其弥漫整个房间的光亮。

C.诗歌围绕灯花展开描写与抒怀,前四句重在描写,后四句重在抒情,布局清晰。

D."非藉手""不关春"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这里写的不是花事,引人联想。

2.有人说,诗人在与灯花的对视中,找寻到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2025•甘肃金昌•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仲蒙夜坐r注】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题中"和"读脸,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或爆发出的火花,“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可见读书

时间之长。

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4.有歌谣唱道:"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

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2025•湖南岳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言情寄鲁望

皮日休

古来伦父①爱吴乡,一上胥台②不可忘。

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

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判玉绘③香。

为说松江④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

【注】①伦父:晋、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②胥台:苏州的姑苏台。③玉绘:鲸鱼脍。④

松江:位于今上海市西南部,古属吴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写自古以来“伦父”来到吴地的感受,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来到吴地的感受,可谓用笔巧妙。

B.颔联出句与“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均写酒,但所体现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同。

C.颔联对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诗人痴迷于诗;颈联出句通过写宴时看书,突出诗人酷爱看书。

D.尾联言及老来之事,以烟月笼船、露湿莎裳之景象传达出伤感情绪,使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一转。

6.有学者将颈联对句中的"判"理解为"割舍”,也有学者将“判"理解为"分辨"。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表明观

点,并说明认同这种理解的理由。

四、(2025•湖北黄冈•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隰州新驿赠刺史①

韩健

贤侯新换古长亭,先定心机指顾成。

高义尽招秦逐客,旷怀偏接鲁诸生②。

萍蓬到此销离恨,燕雀飞来带喜声。

却笑昔贤交易极,一开东阁便垂名③。

【注】①诗人出任河中节度使幕府,经隰州,适逢新驿站建成,作诗赠隰州刺史。②鲁诸生:语出《史

记•叔孙通列传》,此处指读书人。③《汉书•公孙弘传》中记载公孙弘当宰相后,建立客馆,东向开门,

以招纳四方贤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隰州刺史新建驿站,早有规划筹谋,而且办事干净利落。

B.诗歌第三句用"秦逐客”的典故,表达出诗人自己被逐的无奈之感。

C.“燕雀飞来带喜声”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展现人才在此地的安乐。

D.诗人在赞美刺史政绩和人格时,也透露出自己对贤明政治的向往。

8.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有着对所赠之人的赞誉,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二者运用了哪些

相同的手法来表达赞誉。

五、(2025•辽宁鞍山•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同志

刘克庄0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②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③木可太匆匆。

示同志

刘克庄

旋入洛中新保社©,稍增汾曲⑤旧田庐。

市朝幸免髡钳我,尸祝何须俎豆予。

静看芭蕉身不实,健忘椰子腹无书。

故人远致郸筒饷⑥,待约邻翁共破除。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正直耿介,爱国忧民,为南宋朝廷所不容,仕途多坎坷。②除目:指除

授官吏的文书。③下山:指入仕为官。④新保社:新的社交团体。⑤汾曲:典出《诗经•魏风•汾沮;如》,

指隐逸之地。⑥郸筒饷:郸县竹筒酒,指友人馈赠。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首联两个"满"字,一个"叹"字,形象写出诗人栖居一所的生活状态。

B.第一首诗以叙事为主,语言虽平易质朴,但言之有物,内含感慨,颇有深意。

C.第二首诗颈联巧用比喻,用"芭蕉身不实"“椰子腹"喻诗人自己空虚无实,实则自谦,表明淡泊名利之

志。

D.第二首诗最后一句与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刘克庄曾在诗中云:"忧时元是诗人识,莫怪吟中感慨多。"以上两首诗作流露出诗人颇多感慨,请找出

其中相同的感慨,并简要分析。

六、(2025•安徽阜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诉衷情

苏庠

倦投林微当诛茅,鸿雁响寒郊。溪上晚来杨柳,月露洗烟梢。

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桥。客床归梦,何必江南,门接云涛。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倦投林撷当诛茅"一句中,"倦"字不仅写出了词人身体的疲惫,更暗示出其内心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开篇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鸿雁响寒郊”描绘出一幅大雁在寒冷的郊外鸣叫的画面,与《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

阳边”表达的情感不同。

C."溪上晚来杨柳,月露洗烟梢”描写了傍晚溪边的杨柳,在月光和露水的映照下,杨柳的烟梢仿佛被

洗净,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

D.整首词梦境与现实交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梦境抒发情感,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

12.这首词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七、(2025•甘肃平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辽诗,完成小题。

思归①

完颜瓒

四时唯觉漏声长,几度吟残蜡烬缸②。

惊梦故人风动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

遥想翠云亭③下水,满陂青草鹭鹭双。

【注】①金宣宗贞祐二年,金廷在蒙古侵略下,由中都(今北京)南迁至南京(今开封),史称“贞祐

南渡”,身为贵族的完颜瓒亦随南迁。②缸:灯盏。③翠云亭:燕京同乐园中的一处亭子,在诗人故乡。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漏声长,诗人深夜难眠,以吟诗排遣愁绪,首联为全诗奠定了孤寂惆怅的情感基调。

B."风动竹""雨敲窗"展现出一幅动态画面,而这风雨惊醒了诗人与故人相聚的美梦。

C.诗人以羯鼓这一家乡风物喻雨声,既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凸显了诗人的思乡之意。

D.尾联想象翠云亭下水边满坡青草、鹭鹭成双的景象,表现诗人对曾经闲适生活的怀念。

14.本诗颈联构思巧妙,请简要赏析。

八、(2025•江苏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春山

杨万里

谁作春山新悻子,尖峰为笔天为纸。

近看点缀八九山,山外远山三万里。

纸痕惨淡远山昏,上有长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笔轻轻盖。

须臾粉淡松复青,至竟远山描不成。

【注】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的鲜明特点,

对后世影响很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作"二句,诗人想象自己是一个画家,手持如尖峰般的画笔,在纸上描绘出一幅雨后春山的壮阔

美丽的画卷。

B."纸痕惨淡远山昏”,通过对纸上痕迹的描述,由近及远,暗写雨水,紧扣标题,描绘出了山间云雾

缭绕的景象。

C."上有长松青到云”与李白笔下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有异曲同工之处,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青松之高,

仿佛上与天齐,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D.整首诗意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富有情趣,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想象,展现出了一幅雨后春

山的美丽画卷。

16.有人说,《雨中春山》自然与诗意完美融合,画卷般的春山雨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悟。请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九、(2025•湖南长沙•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子遹

陆游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漱①。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郃②。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③。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狡?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注】①湍漱:石上的急流。②自郃:郃,周时的一个小国。《左传》记载,吴国的季札曾到鲁国观

赏乐舞,鲁国为他演奏了雅、颂及各诸侯国的歌诗、乐曲,季札都一一评论,但从郃国以下就不再评论了。

后来“自郃以下”就成了对事物表示轻视,无需置评的意思。③三昧:奥妙,诀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学诗先是“欲工藻绘",随着阅历渐长,便开始追求诗歌的境界之美,认识到自己距离大师的境

界还有很大的差距。

B."如石漱湍瀚"用比喻形容奇崛诗风,暗示创作中刻意求新可能流于艰涩生硬。

C.诗人认为诗人元稹、白居易只是靠近李白、杜甫创作的大门,并没有深入他们的堂室。在诗人心中,

李杜、元白、温李三组诗人的地位是由高到低的。

D.诗人指出,诗歌应具有儒家礼乐教化功能,作诗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不应持有投机取巧的创作态

度。

18.唐宋诗人的示子诗常常结合自身的境遇,用诗的形式讲述道理。陆游在此诗中也阐述了自己的学诗历

程与学诗心得,我们能从本诗中领会哪些学诗之道?

十、(2025•安徽阜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八声甘州•偶书

魏了翁

被西风吹不断新愁,吾归欲安归。望秦云苍,澹,蜀山渺;奔,楚泽平漪。鸿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

独立苍茫外,数遍群飞。

多少曹苻①气势,只数舟燥苇②,一局枯棋。更元颜何事,花玉困重围。算眼前、未知谁恃,恃苍天、

终古限华夷③。还须念,人谋如旧,天意难知。

【注】①曹苻:曹操、苻坚。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侵,在赤壁被孙权、刘备联军击

败。东晋太元八年,前秦苻坚进攻东晋,泗水一战,遭谢安痛击,溃不成军。②只数舟燥苇:在烧焦的芦

苇丛中,只剩几艘船了。这里描写的是赤壁之战曹军遭到火攻后的情景。③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独立寒秋,在秋风中细数群飞的鸿雁,感慨着"归欲安归"的无奈。

B.词人望着苍茫的秦云、连绵的蜀山、平静的楚泽,心里却牵挂着百姓的安宁。

C.这首词以沉郁的笔触描绘词人当时远眺的景象,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

D.下片中,词人就眼前政局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20.词人是如何看待"人谋"与"天意”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

・111___

.2025高考真题

一、(2025高三•全国•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

袍服为青绿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16.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答案】15.D16.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继而

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分析】王安石此诗以绿石砚为媒,展露士人雅趣与宦海情谊。前两联以“玉堂新样"起势,颔联"愧君持赠"

转入人情酬唱,颈联"瘴雾""春波"意象对比。尾联妙用"袍色"双关,将砚石之坚与故交之贞结合,升华出超

越器物的精神共鸣。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错误。颈联"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意思是砚台虽久

埋潮湿环境仍保持润泽,经春水洗涤愈发鲜亮。而非"水渍斑斑"。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联"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表面上写砚"与故人袍色似",实则写友人“于此亦同坚",借绿石

砚代指友人,借物喻人。

②上句"还与故人袍色似"将绿石砚的颜色与友人官袍颜色比较,两者极为相似。结合注释可知,古时低级

官员袍服为青绿色,诗人由砚台的颜色联想到与故人为低级官员所穿的绿袍,可知友人虽然"有佳篇",有才

华,却如同绿石砚般"久埋瘴雾",官位低级,作者不免为其遭遇感到惋惜。

③下句"论心于此亦同坚"意思是,你的心意也如同这砚台一样坚定。尽管绿石砚出于“蛮溪","久埋瘴雾”,

但却"洗更鲜",且质地坚硬。作者以物喻人,指友人高洁的品质也如同绿石砚般坚定不移。尽管友人身居低

位,但其品性如砚台的质地“绿石"般坚硬不屈,如砚台的形制般坦荡如砥。

二、(2025高三•全国•全国二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省壁①画鹤

宋之间

粉壁图仙鹤,昂藏真气多。

将飞②竟不去,当是恋恩波③。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墙壁。②癌飞:飞腾。③恩波:帝王的恩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陈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墙壁上的画鹤作为吟咏对象。

B.在两首诗歌的后半部分,两位诗人都发挥主观想象,以表达情感。

C.宋之问诗的第二句从外在形态与内在气质两方面展现仙鹤的形象。

D.陈子昂诗用“古壁”一词强调墙壁的古旧,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

16.两首诗各自展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境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宋之间诗:诗人借画鹤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感恩和忠诚,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得

到皇帝更多恩宠的心理。侧重政治隐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颂恩为主,带有封建官僚的价值取向。②陈子昂

诗:诗中处处以鹤自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鹤的描写中,反映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以

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诗歌侧重人性批判与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与超脱世俗的色彩。

【导语】宋之问诗以画鹤恋恩波喻忠君之心,紧扣官署场景,风格颂美,显封建官僚的依附心态;陈子昂

诗借画鹤自矜孤飞,以鹤喻人,叹怀才不遇,笔调沉郁,含对世俗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境界更见超脱。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以衬托画鹤色彩鲜艳”错误,结合"丹青尚有文"和"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可知,画鹤年代久远,但纹

理和色彩还算清晰,"彩色重"是画鹤"自矜",而非写实;诗歌以画鹤的自矜与孤独之姿引出作者不愿与世俗

同流的高洁与孤独。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宋之间《咏省壁画鹤》思想境界分析:诗中"仙鹤"被赋予"昂藏真气多"的形象,既描绘其姿态昂扬、气

质超凡,又暗喻贤才的品格。然而,关键在于"意飞竟不去,当是恋恩波",仙鹤本应展翅高飞,去『‘不去”,

诗人认为是因留恋"恩波"一一帝王恩泽。诗人以画鹤隐喻自身,将对皇权的感恩与忠诚直接融入笔下。表面

写鹤"恋恩",实则表达臣子对君主的依附与效忠,甚至隐含渴望持续获得恩宠的心理。这种以"忠君颂恩"

为核心的表达,体现了封建官僚对皇权的高度认同,思想境界局限于传统政治伦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

性与功利性。

②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思想境界:"独舞纷如雪,孤飞暖似云”以鹤的孤独起舞、孤

飞云端,暗喻自身才华出众却无人赏识的寂寞。"自矜彩色重"刻画了鹤对自身美丽色彩的一种自我欣赏和骄

傲,而"宁忆故池群”则表明它宁愿不回忆过去在故池中的同伴;这里的鹤其实是有隐喻意义的,结合诗人自

身经历,可看作是诗人以鹤自比,暗示自己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不屑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体

现了一种孤高的气节。结尾"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以鹤渴望振翅江海、长鸣天际却无人倾听,直抒胸臆,

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以鹤自比,将个人情感与对人性、世态的批判结合。诗人

既通过鹤的"独舞""孤飞"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又借鹤的困境揭露社会对贤才的压抑,思想境界超

越个人得失,上升到对人性异化、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哲思,具有超脱世俗的精神高度与深沉的批判意识。

三、(2025高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恸哭杨颛②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赤壁

胡安国③

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

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注】①薛能:唐代诗人,曾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为官。②杨颗:蜀

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国:两宋之际学者,向宋高宗献《时政论》,

提出保国方略。

11.下列对三首诗的解读,不思佛的一项是()

A.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卧龙”指躬耕南阳时的诸葛亮。

B.第二首中的“余风"指的是诸葛亮的风范,"贤”指的是杨颛等贤人。

C.第三首中的“气如山涌剑横秋"形容诸葛亮的才华与气魄。

D.后两首中的"一言""片语""忠言"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

12.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

B.第二首从具体事件出发品人论史,以小见大,构思新巧。

C.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D.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

13.请分别简述三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

【答案】11.D12.B13.①薛能诗质疑、批判诸葛亮的政治选择,认为其应终身隐居。

②王安石诗赞扬诸葛亮的治国智慧,肯定其虚心纳谏、善用贤才,慨叹其风范无人继承。

③胡安国诗颂扬诸葛亮的忠义与外交才能,称赞其是万古第一流的典范。

【导语】这三首咏史诗均以诸葛亮为对象,但视角各异:薛能以"卧龙"暗讽其功业未竟,笔调冷峻;王安石

通过"恸哭杨颛”的典故,突出其虚怀纳贤的治国智慧;胡安国则以"剑横秋"的雄浑意象,颂扬其忠言风骨。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错误。结合注释②可知,第二首的"一言"指杨颛的谏言,并非诸葛亮言论。这句话

指(诸葛亮)因为杨颛曾为他进献谏言而在其死后悲痛大哭。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说法有误。第一首虽有“夕阳舂"之语,但仅表示夕阳西下

这一时间,未提及"暮春之景"。并且,全诗以议论为主,并非借景抒情,表达的更多是历史感慨而非"凄凉

之感”。

C."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第一首无比喻或拟人,语言直白;第二首也无明显修辞,画

面感不强。

D."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错误。第二首诗歌虽有借古讽今,表达对当今无人传承诸葛亮风范的讽刺,

但未托物言志;第三首虽赞美诸葛亮"万古忠言第一流",结合注释中胡安国向宋高宗献策这一点可知其可能

隐含借古喻今,但诗中未明显体现"托物"。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第一首诗中,薛能主要在最后两句中集中展现了自己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态度。他指出"当时诸葛成何事”,

以反问语气质疑诸葛亮的功业,认为其最终未能真正复兴汉室,随后批判表态诸葛亮"只合终身作卧龙",此

处"卧龙"指未出山的诸葛亮,可见这里诗人直白地指出他认为诸葛亮本应继续隐居的看法,暗含对其政治选

择的否定。薛能是站在功业成败的角度,认为诸葛亮虽有名声,但实际未能改变蜀汉命运,不如不参与政

治。

②第二首诗中,王安石借助诸葛亮“恸哭杨歌为一言”的历史典故,展现其从善如流的品质,高度肯定其“虚

心纳谏"的治国才能。并且,他还在诗中分析强调蜀汉弱小却能抗衡魏吴,靠的是人才策略。从而说出“不是

虚心岂得贤”来点明核心一一正是诸葛亮的虚心纳谏,才使蜀汉能聚集贤才,维持政权。王安石是从治国之

道的角度,认为诸葛亮的成功不在于军事或权谋,而在于善于用人、虚心听取意见。并且,在“余风今日更

谁传”一句中,我们还可基于北宋历史的了解,得知诗人王安石也于其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先贤风范无人继

承的慨叹。

③第三首诗中,胡安国借助诸葛亮出使东吴,仅凭言辞说服孙权联刘抗曹的历史典故,充分展现其外交智

慧。并且,诗人还借助"气如山涌剑横秋"一句,以壮阔比喻形容诸葛亮的胆识与气势如山般雄浑,如剑般锋

利,充分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赏与推崇。在诗歌最后两句中,胡安国还直接反驳了薛能"成何事”的质疑,强

调诸葛亮的贡献不可否定,并以"万古忠言第一流"最终定论一一诸葛亮的忠诚与谏言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胡

安国从忠义品格和历史贡献的角度,认为诸葛亮的精神价值远超一时成败,其忠言与谋略永垂不朽。

・既I

2025高考模拟题

一、(2025•新疆喀什•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灯花

朱淑真

兰缸®和气散氤氤,忽作元②珠吐穗新。

膏脉③破茅非藉手,敷芳④成艳不关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怜心焰上,何妨好客致清贫。

【注】①兰缸:燃兰膏的灯,泛指精美的灯具②元:黑色。③膏脉:肥沃的土壤。④敷芳:开放的

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珠吐穗""膏脉破芽""敷芳成艳”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

B.首句从触觉和视觉描写灯花,突出了灯花的温煦和暖与其弥漫整个房间的光亮。

C.诗歌围绕灯花展开描写与抒怀,前四句重在描写,后四句重在抒情,布局清晰。

D."非藉手""不关春"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这里写的不是花事,引人联想。

2.有人说,诗人在与灯花的对视中,找寻到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LB2.①诗人受灯花的触动,猜测遥远的事情,搅乱孤独的自己,心生忧伤。

②诗人看到灯花的美丽,怜爱灯花,甘处清贫,因而快乐。

【导语】这首《灯花》以精巧的意象展现宋代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朱淑真通过灯花这一日常物象,构建

出由实入虚的审美空间:前两联以"元珠吐穗""膏脉破芽”等意象,将灯花拟作自然生命体;后两联转入心理

观照,在“衾寒枕冷”的孤寂中,赋予灯花超越物质的精神慰藉。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触觉"错误,首句"兰缸和气散氤氟"中"和气”指温暖氛围,不是触觉,是氛围给人的内心感受。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诗人见灯花闪烁,联想到"海角天涯事",猜想远方可能发生的种种,思绪被搅乱。“衾寒枕冷"以环境描

写烘托内心的孤寂,灯花的跳动仿佛扰动了她的离愁别绪,流露出对远方的忧虑与独处的忧伤。

②诗人对灯芯上跃动的火焰心生怜惜,见其在黑暗中绽放光彩,即便身处"清贫"也愿"好客"(接纳灯花的

美好)。末句以"何妨"二字展现豁达态度一一甘守物质清贫,却以灯花为精神寄托,暗示对高洁品性与精神

富足的追求,将灯花的生命力与自身的精神坚守融为一体,因而快乐。

二、(2025•甘肃金昌•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仲蒙夜坐侬】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题中"和"读吟,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或爆发出的火花,“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可见读书

时间之长。

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4.有歌谣唱道:"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

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3.A4.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人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导语】本诗通过描绘孤雁、风霜、云雪等意象,营造寂寥清冷的氛围。以茶酒驱寒、挑灯夜读的细节,

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俗、勤学不倦的精神境界。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体现宋代文人淡泊宁静、以学为

贵的高雅志趣。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对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能力。

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错。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

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可见首联表现的是诗人超然的心境,而非"孤寂困苦"。表现出

诗人超然的心境。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夜坐之时,尽管白天可能经历了尘世的纷扰劳碌,但此刻他独自倚靠

在幽静的几案旁,将内心的喧嚣沉淀下来,享受这份宁静,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

心境。

②颔联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描绘了一幅北

风呼啸、霜气逼人、乌云压顶、大雪将至的景象,诗人面对这样的严寒天气,不但没有畏缩,反而在"大寒

须遣酒争豪”中表现出一种豪迈气概。颈联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需要遣送美酒来助豪气干云,也表现出其性

格之豪迈。

③尾联描绘诗人在寒冷的冬夜,尽管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但他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袍,

对着群书继续研读。这种对学习的执着和勤奋,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

④题目中的“和仲蒙夜坐”表明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仲蒙唱和之作。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心境、

所见所闻等写成诗,寄给远方的友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诗中通过对自身状态的描写,

让友人感受到他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从而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三、(2025・湖南岳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中言情寄鲁望

皮日休

古来伦父①爱吴乡,一上胥台②不可忘。

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

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判玉绘③香。

为说松江④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

【注】①伦父:晋、南北朝时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②胥台:苏州的姑苏台。③玉绘:鲸鱼脍。④

松江:位于今上海市西南部,古属吴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写自古以来"伦父”来到吴地的感受,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来到吴地的感受,可谓用笔巧妙。

B.颔联出句与"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均写酒,但所体现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同。

C.颔联对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诗人痴迷于诗;颈联出句通过写宴时看书,突出诗人酷爱看书。

D.尾联言及老来之事,以烟月笼船、露湿莎裳之景象传达出伤感情绪,使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一转。

6.有学者将颈联对句中的"判"理解为"割舍”,也有学者将"判"理解为"分辨"。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表明观

点,并说明认同这种理解的理由。

【答案】5.D6.

示例一:

认同"判"为"割舍"。理由如下:

①诗人虽在斋日仍难舍妒鱼美味,体现对吴地美食的眷恋。

②与前文对吴地生活的热爱呼应。

③尾联表达想归隐吴地,难"割舍"强化了对此处的留恋,为尾联做了很好的铺垫。

示例二:

认同"判"为"分辨"。理由如下:

①在斋日里难以分辨妒鱼脍的香味,契合斋日情境,突出斋日的肃穆与特殊。

②诗人在斋日心思不在美食上,凸显出诗人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的形象。

③从难以分辨美食香味,到对诗意生活的憧憬,呈现递进关系,丰富了诗歌的层次。

(任选其一即可)

【导语】本诗以吴地风物为媒,通过酒、诗、书、绘意象的铺陈,展现了诗人对吴乡生活的沉醉。尾联以

松江烟月作结,将闲适之趣升华为隐逸之思。全篇在疏狂笔墨中暗藏文士雅致,皮日休以自嘲式的“他父"

视角,完成了对江南文化的诗意朝圣。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传达出伤感情绪,使诗歌的情感基调在此一转"错误。尾联"为说松江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描绘出

一幅松江垂钓,满船烟月的清幽美好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松江美景的喜爱以及想要在此终老的惬意之感,

并非伤感;全诗均围绕"爱吴乡”的主题展开,也不存在“情感转折"。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示例一:

认同"判"为"割舍"。

①"斋日"有饮食等方面的戒律要求,而诗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难判玉脍香",仍难以割舍对妒鱼脍的喜爱,

生动地表现出对吴地美食的眷恋。

②全诗都围绕"爱吴乡”的主题,从"古来伦父爱吴乡,一上胥台不可忘",表达对吴地的喜爱之情由来已久,

至IJ“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表明对吴地酒和诗的热爱,而颈联"斋日难判玉酷香"中,将"判"理

解为“割舍”,则与前文对吴地的热爱形成呼应,共同表现对吴地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迷恋。

③尾联"为说松江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表达了诗人想要在松江终老的意愿。颈联将"判"理解为"割舍",

通过写对吴地美食的难以割舍,强化了诗人对吴地生活的留恋,这就为尾联表达归隐吴地的想法做了很好

的铺垫。

示例二:

认同"判"为"分辨"。

①"斋日"通常伴随着特殊的宗教或文化习俗,在饮食上往往有着严格的规范和禁忌。"斋日难判玉绘香"理

解为在斋日里难以分辨妒鱼脍的香味,侧面体现出斋日环境和心境对味觉感知的影响,突出斋日的肃穆与

特殊。

②结合前文"宴时不辍琅书味",诗人在宴饮时沉浸于书籍的韵味,展现出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执着。将"判"

理解为"分辨",则表明诗人在斋日里,心思并不在美食上,而是放在了更具精神内涵的事物上,与宴时追求

读书的雅趣相呼应,进一步凸显诗人超脱物质享受,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的形象。

③尾联描绘"满船烟月湿莎裳”的美好归隐画面,表达对松江的喜爱和终老的向往。从颈联难以分辨美食香

味,到尾联对诗意生活的憧憬,诗歌从对日常细节中精神追求的刻画,上升到对理想生活境界的向往,情

感和意境的表达呈现递进关系,丰富了诗歌的层次。

(任选其一即可)

四、(2025•湖北黄冈•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隰州新驿赠刺史①

韩健

贤侯新换古长亭,先定心机指顾成。

高义尽招秦逐客,旷怀偏接鲁诸生②。

萍蓬到此销离恨,燕雀飞来带喜声。

却笑昔贤交易极,一开东阁便垂名③。

【注】①诗人出任河中节度使幕府,经隰州,适逢新驿站建成,作诗赠隰州刺史。②鲁诸生:语出《史

记•叔孙通列传》,此处指读书人。③《汉书•公孙弘传》中记载公孙弘当宰相后,建立客馆,东向开门,

以招纳四方贤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隰州刺史新建驿站,早有规划筹谋,而且办事干净利落。

B.诗歌第三句用"秦逐客”的典故,表达出诗人自己被逐的无奈之感。

C."燕雀飞来带喜声”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展现人才在此地的安乐。

D.诗人在赞美刺史政绩和人格时,也透露出自己对贤明政治的向往。

8.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有着对所赠之人的赞誉,请结合诗词内容分析二者运用了哪些

相同的手法来表达赞誉。

【答案】7.B8.①都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韩诗通过写驿站让漂泊羁旅之人消解忧愁和燕雀带着喜

悦而来,衬托刺史的功劳;柳词借钱塘繁华、西湖胜景等,衬托孙何治理有方、政绩卓著。②都运用正面

描写:韩诗直接写隰州刺史重建长亭的举动,肯定其有谋划、心胸广;柳词直接描写孙何出行的威势和游

乐的安闲,突出孙何治下的平和安乐。

【导语】这首赠刺史诗以新驿落成为切入点,通过"贤侯""高义"等典雅的赞语,展现刺史的治政才能与招贤

襟怀。诗中巧妙化用秦逐客、鲁诸生、东阁招贤等典故,既颂扬刺史政绩,又暗含诗人对清明政治的期许。

尾联以燕雀喜声作结,使赞誉之情更显生动自然,体现了晚唐赠答诗含蓄典雅的特质。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表达出诗人自己被逐的无奈之感"错误。"秦逐客"运用了典故,秦始皇听从宗室大臣“一切逐客”的建议,

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亦在驱逐之列,后秦始皇方取消逐客令。此处以“秦逐客"泛指不被朝廷重用之人,而不

是说诗人自己被逐,更谈不上被逐的无奈之感。

故选Bo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韩诗"萍蓬到此销离恨,燕雀飞来带喜声""萍蓬"指代漂泊的旅人,"销离恨"表明

新驿站让羁旅之人消解忧愁,间接体现刺史建驿为百姓带来便利;"燕雀带喜声"以景物的欢快氛围,暗示百

姓对刺史举措的拥戴,从侧面烘托其治理有方。柳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市列珠矶,户

盈罗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子,通过铺陈杭州的繁华景象、西湖的秀丽风光,侧面衬托知州孙何治

理下的城市富庶与安定,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誉。

②都运用正面描写:韩诗"贤侯新换古长亭,先定心机指顾成〃直接称赞刺史重建驿站的举措:"贤侯"点明

其贤能,"先定心机"突出其谋划深远,"指顾成"形容其行事高效,正面肯定其治理能力;"高义尽招秦逐客,

旷怀偏接鲁诸生”则通过刻画其招揽贤才的行为,正面展现其胸襟广阔与爱才之心。柳词"千骑拥高牙,乘醉

听箫鼓,吟赏烟霞"直接描写孙何出行时的威严仪仗及其从容游乐的状态,既展现其官员威仪,又通过“乘

醉,,"吟赏"的闲适场景,正面烘托其治下政通人和、安乐太平的景象。

五、(2025•辽宁鞍山•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志

刘克庄①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②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③木可太匆匆。

示同志

刘克庄

旋入洛中新保社④,稍增汾曲⑤旧田庐。

市朝幸免髡钳我,尸祝何须俎豆予。

静看芭蕉身不实,健忘椰子腹无书。

故人远致郸筒饷⑥,待约邻翁共破除。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正直耿介,爱国忧民,为南宋朝廷所不容,仕途多坎坷。②除目:指除

授官吏的文书。③下山:指入仕为官。④新保社:新的社交团体。⑤汾曲:典出《诗经•魏风•汾沮;如》,

指隐逸之地。⑥郸筒饷:郸县竹筒酒,指友人馈赠。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首联两个"满"字,一个"叹"字,形象写出诗人栖居一所的生活状态。

B.第一首诗以叙事为主,语言虽平易质朴,但言之有物,内含感慨,颇有深意。

C.第二首诗颈联巧用比喻,用"芭蕉身不实"“椰子腹"喻诗人自己空虚无实,实则自谦,表明淡泊名利之

志。

D.第二首诗最后一句与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刘克庄曾在诗中云:"忧时元是诗人识,莫怪吟中感慨多。"以上两首诗作流露出诗人颇多感慨,请找出

其中相同的感慨,并简要分析。

【答案】9.B10.①流露出了诗人隐居的闲适自得之情。第一首诗首句"满身秋月满襟风"写出隐居的

闲适,第二首尾联中表达了隐居的一种乐趣。②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无奈之意,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第一

首诗中"敢叹栖迟一壑中"表面写归隐山壑的淡泊,实则在"敢叹"中流露不甘。颔联的"坏","空"表达对"下山"

者的嘲讽。第二首诗颔联自嘲在官场上侥幸没有受到刑罚以及学问浅薄,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③表达保

持志行的高洁、历经风波后的通透与豁达。第一首颈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坚守不出高士的赞颂,尾联劝诫友

人中也表明了自己坚守高洁的志行,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第二首诗尾联以饮酒会友收束,体现忘却荣辱、

乐天知命的态度。

【导语】这两首《示同志》以隐逸生活为表,仕途失意为里,展现了刘克庄作为南宋耿介文人的典型心境。

首篇通过"满身秋月"的意象与"除目解令"的对比,揭示庙堂对隐逸的破坏;次篇以“芭蕉身不实"自喻,在自

嘲中暗含对现实的疏离。两诗共同流露出对仕隐矛盾的深刻体悟,既有被迫归隐的无奈,又保持着知识分

子的精神坚守,在平淡语词下暗涌着时代悲音。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第一首诗以叙事为主”错误。第一首诗中,首联写景抒情,颔联以"除目""诏书"叙事,颈联议论"高士""先

贤”的出处选择,尾联直接劝告友人。全诗以抒情和议论为主,叙事仅为议论服务(如颔联通过叙事揭示仕

途对隐居的冲击)。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①第一首诗:首联"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以"秋月""风"勾勒清雅的隐居环境,"满身""满襟"极

写自然与身心的融合,写出隐居的闲适。第二首诗:尾联“故人远致郭筒饷,待约邻翁共破除"通过友人赠酒、

约邻共饮的日常场景,展现隐居生活的闲适恬淡。所以,两首诗都流露出了诗人隐居的闲适自得之情。

②第一首诗:"敢叹栖迟一壑中"写到我哪里敢喟然叹息,隐居在这一丘一壑之中。刘克庄一生正直耿介,

忧国爱民,但是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于是产生归隐山林之志。所以这一句诗表面上写归隐山壑的淡泊,

实则流露出内心的不甘。"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以"除目""诏书"指代仕途征召,直言官场文书

会破坏隐居生活("丹灶坏""草堂空"),"坏","空"暗示朝廷征召看似荣宠,实则是对隐逸之志的侵蚀,表达

出对"下山”者的嘲讽。第二首诗:"市朝幸免髡钳我,尸祝何须俎豆予"用"髡钳"(古代刑罚)比喻官场迫害,

以“俎豆予"比喻自己的才华,直言幸免于官场刑罚,自己学问浅薄,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所以,两首诗都

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无奈之意,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

③第一首诗:颈联"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以"高士招难出"肯定拒仕的高洁,以"先贤隐不终"

惋惜出仕的遗憾,正反对比后,尾联直抒"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劝诫友人切勿急于入仕,暗

含对"半途出仕"的警惕,表明了自己坚守高洁的志行,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第二首诗:尾联“故人远致郭

筒饷,待约邻翁共破除"通过友人赠酒、约邻共饮的日常场景,体现忘却荣辱、乐天知命的态度。所以,两

首诗都表达保持志行的高洁、历经风波后的通透与豁达。

六、(2025•安徽阜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诉衷情

苏庠

倦投林橇当诛茅,鸿雁响寒郊。溪上晚来杨柳,月露洗烟梢。

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桥。客床归梦,何必江南,门接云涛。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倦投林撷当诛茅"一句中,"倦"字不仅写出了词人身体的疲惫,更暗示出其内心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开篇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鸿雁响寒郊"描绘出一幅大雁在寒冷的郊外鸣叫的画面,与《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

阳边"表达的情感不同。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