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03文言文阅读

真题回顾

(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本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

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枣。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

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

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

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狗号顿也,令赵丕救麴魏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挫迹旦岁扈民亦旦岁

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

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

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

“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曰: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日:“君

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

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

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

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C

2.C

3.A

4.(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5.(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

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

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

王的表现。”“魏献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欹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

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

“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

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⑵“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

离开。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

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

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

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

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

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己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

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

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

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

一下,怎么力、?”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

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

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

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

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

国,魏国同秦国欲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

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

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

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

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

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

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

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

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

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

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

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

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

封赏了孟尝君。

【命题规律】

文言文复习需要突破文言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用法及其规

律,近年来这几个考点在高考题中虽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是它们是阅读文言文文本的基础,是解答高考

试题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文言文翻译题中的采分点。把文言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能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

力,还能防备高考直接设题。高考文言文题型考查有文言文断句、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分析综合,理解

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简答题五个题型,逐个击破,并加大训练,循序渐进的复习,可以有力突破文言

文阅读这一高考难点。

典型示例

一、(2022•河北邢台•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将军邓鹫欲弃凉州,徒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轴,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目:“譬若衣裳败坏,

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

策不可。凉州土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

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推而学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日'中

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

犹有所完,诩恐其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日:“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更集四

府,皆从诩议。邓鹭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

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谟四掌,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诩目:“此贼犬羊相

聚,以求温饱耳,愿叫后不以为忧。”棱日:“何以言之?”诩目:“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一仓丕过百

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为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

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赏

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

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

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

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

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

此不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

B.“今推而捐之,割而弃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

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

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棱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羌人、胡人

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

B.邓鹭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鹭对虞诩怀恨在心,想要利用职权对

虞诩打击报复。

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表

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匪,也动摇了贼

众的心理防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5.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样的观点?请概

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B

3.C

4.(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败坏了国家大事!

(2)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

的时机。

5.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疮毒侵蚀肌体后

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

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

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去敖仓不过百里”,“去”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

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流亡”是“青冀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

“万”是“数”的状语,“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不相同”错误。两个

“捐”含义相同,均为“舍弃”的意思。句意: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细大

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正确。“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都指朝廷。句意: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句意:在朝廷上

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D.正确。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错误。从“邓鹭由是恶诩,

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可知,虞诩是被朝廷任命为

朝歌县长,而不是虞诩自己请求赴任朝歌长。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考虑;“微”,如果没有;“庶几”,恐

怕,“败”,败坏。(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别”,鉴别;“秋”,时机;“此……也”,

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是“局势正如毒

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虞诩针对邓鹭打算放弃凉州的决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

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了凉州这一天然的屏障,丢掉更多国土,就

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蔓延,形象地表明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

参考译文:

大将军邓鹭打算放弃凉州,让边疆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力量应对北方

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

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

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今羌人、胡才不敢占据三辅作乱。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

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

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迁徙,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

我们丢给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起事,强横勇武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帝陵

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心局势正如毒疮,

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

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鹫因为这件事对虞诩

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

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

不遇到盘根错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

太守马棱。马彼说:“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替您担忧。”

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像狗群羊群那样聚在一起,以寻求温饱罢了,请您不要为之担忧。”马

棱问:“为什么这样讲?”虞诩说:“朝歌,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里地,而青州、冀州逃

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

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等到上任以后,虞诩设定了三个等级来招募勇士,命令自掾史以下的官员各自就

所了解的人进行保举,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打架伤人、偷盗财物的属中等,不经营家业、不从事生产的属

下等,共收罗了一百多人。虞诩设宴招待他们,将他们的罪行一律赦免,让他们混入匪帮,诱使叛匪进行

抢劫,官府则设下伙兵等候他们,于是杀死叛匪数百人。虞诩又秘密派遣会缝纫的贫民做佣工,为叛匪制

作服装,这些人用彩线缝制裙衣,有叛匪穿上后在集市街巷露面,官吏就抓获他们。叛匪因此惊骇四散,

都说有神灵在帮助官府,于是朝歌县境内全部平定。

【方法点拨】

解读人物传记的三大步骤:

第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①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②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

经历。

第二,围绕事件,抓住评述,分析人物品性。

第三,借助注释、题目,扫清阅读障碍。

专题演练

、(2022•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目:“今吾将胡服骑射?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日:“臣闻之,疑事无

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

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

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破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告公子成目:“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

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

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日:“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住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

臣固敢竭其愚忠。中耳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工畔学者离史国臣愿太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日:“吾固闻叔

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日:“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

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

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鄢,非社稷之神灵,即鄢几不守。

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

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垮首日:“臣愚不达于王之议,

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用法相同。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

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

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

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

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LB

2.C

3.D

4.(1)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

(2)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

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

5.①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②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

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③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

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

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袭”是动词,“远方之服”是其宾语,二者之间不宜断开,排除

CD;“畔学者”“离中国”是对称结构,中间宜开,排除A。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A.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

来。意思、用法相同。句意:现在我准备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来教导民众/写《师说》来赠给他。B.解说

正确。C.“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两句中的“中国”含义不同。D.

解说正确。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生病”错误,原文“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

道王叔反对这件事。“病”,忧虑、不满。再根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

改革中争当先进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狂夫”,狂狷的人;“知”,通“智”,理智;

“戚”,担忧。⑵“是以”,因此;“因”,根据;“厚”,对……有益。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

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可知,从圣人的做法谈起,强调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结合“昔者

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叔

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可知,武灵王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

实现先王的遗志。结合“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可知,说明施行胡服骑射

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性。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来教导民众,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

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

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

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

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

“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

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

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

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名某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

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

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

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然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

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

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

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

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

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

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

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

也有益于国家。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

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

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鄢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鄢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

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

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

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

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

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

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

二、(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植说韩王日:“就拽摩恶当居互爸所生韭麦面星氏之所食大抵豆饭霍羹一岁丕收民丕区糟糠

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三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郭塞,见

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趺胸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

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趺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四志之卒,茶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

徒程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

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

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入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

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

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

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

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

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车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蹉蜘科头:趺跳,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程: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

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蕾/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

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量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

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蕾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

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蕾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

无二岁之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B.山东,战国时称靖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答案】1.B

2.C

3.B

4.(1)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2)盘庚不因

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

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

5.①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抗秦;②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

③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

【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

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

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山居”指“生活在山野之中”独立成句;“五谷所生”

作主语,与“非麦而豆”形成判断句,中间断开,排除AC;“豆饭蕾羹”并列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

除D。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正确。B.正确。C.《促织》中的“被”意

为“覆盖”,意义不同。句意: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D.正确。“今事有

急,故幸来告良”句意: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故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

错误。原文“听从人之甘言好辞”“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是说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

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私”,占有;“说”,通“悦”,使……悦。

(2)“为”,因为;“故”,缘故;“度”,计划;“度义”,考虑到这样做合宜;“是”,认为正确。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以攻不服

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可知,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

抗秦。结合“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可知,用言语离间韩楚,说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

是韩国。结合“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敞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

者也”可知,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获得好处。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

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

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

人员。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

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

清。秦军战马精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

不可胜数。靖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盔戴甲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能左手提人头,

右手挟俘虏。秦兵与靖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

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贵、乌获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钓重力直接压在鸟

卵上面没有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却去听信宣

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

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

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

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奉国

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

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

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

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

能使秦王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因而秦王派使臣向大王的传命小臣献上书信,敬待大王决定。”

韩王说:“幸亏您教导我,我们韩国愿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属

国,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

三、(2022•湖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中斗,上疏日:"自金人再至,朝

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人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注】,宗社蒙耻。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用可指挥云,不得誉

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臣虽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

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姑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

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

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日:“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

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真定、怀、卫间,虏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

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

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碧,连结河东、河北忠义民兵,于是陕

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泽51开五丈河以通西韭商旅年御之具雕备困表请帝还京而旁用黄圈

善社决意聿东南不报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

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

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飞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

【注】二圣北迁:北宋灭亡后,徽宗与钦宗被金人俘虏北上,最终死在五国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B.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C.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D.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议,关于停战、讲和的主张。当时南宋刚刚建立,朝臣分主战、主和两派。

B.开U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主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

C.“臣虽弩怯”与“驾马十驾”(《劝学》)两句中的“弩”含义不同。

D.“帝览其言而壮之”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壮”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以为高宗即位后,会吸取北宋灭亡教训,对某些误国邪说会赫然震怒,严惩其人,不料高宗即位四

十天,竟未颁布一项重要号令。

B.宗泽决心亲冒箭石,奋勇争先捐躯报国,高宗对此非常赞赏。后来开封府尹职位空缺,经李纲推荐,就

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

C.宗泽鉴于真定等处金兵甚多,于是秘密打造武器,准备主动进攻。又渡河邀集众将共商收复之事,还在

京城及周边地区做好战斗准备。

D.宗泽慧眼识才,他一见岳飞就认定他是将才,于是命令岳飞将功赎罪,岳飞果然不负所望。宗泽升任岳

飞为统制,并且对他传授阵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2)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

5.刑部命令,不得誉写、传布赦罪文书到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此举是何原因?有何后果?

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答案】1.C

2.B

3.C

4.(1)臣下以为皇上(必定)勃然大怒,降黜奸邪,升进贤能,以期中兴王室。

(2)宗泽威望一向显著,既已上任,首先逮捕诛杀了几名窝藏盗贼的坏人。

5.原因:当时这些地区都被金人占领,朝廷担心誉写、传布赦罪文书到该地会得罪金国。后果:①打消了

天下百姓的忠义之气;②自行断绝了与当地百姓的领属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宗泽又开掘五丈河,来打通西北商旅线路。防御器械

已经齐备,屡次上表请求皇帝回京。然而皇帝采用黄潜善的意见,决心前往东南,没有回复(宗泽的奏章)。

“通”作谓语,“商旅”作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请帝还京”是兼语句式,“帝”既是“请”

的宾语,又是“还京”的主语,因此应从“还京”后断开,排除B。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表述正确。B.“主管兵籍、军

械和军令等”错,应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主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的为兵部。C.

才能低劣;跑不快,劣。两句中的“弩”含义相同。句意:臣下虽然才能低劣,怯懦无能/劣马拉车走十天。

D.以……为壮;强壮。两句中的“壮”含义相同。句意:高宗看了他的奏章,认为他很英勇悲壮/臣年轻强

壮的时候。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宗泽……于是秘密打造武器,准备主动进攻”错。从原文“虏

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来看,“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的是金兵,而非宗泽。

故选C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以为;“黜”,降黜;“陟”,升进。“大

明黜陟”,省略了宾语“奸邪”“贤能”,翻译的时候要添加上。(2)“素”,向来,一向。“至”,至U,

文中指上任;“舍”,名词活用为动词,文中指“窝藏”。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因:当时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已经割让给了

金人,金人已经占领了这些地区,不让誉写、传布赦罪文书到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是朝廷

担心誉写、传布赦罪文书到该地会得罪金国。后果:结合“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可知一是

“打消了天下百姓的忠义之气”;二是“自行断绝了与当地百姓的领属关系”。

参考译文:

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庚戌,任命宗泽为襄阳知府。宗泽在襄阳,听说黄潜善又提倡与金人停战

讲和,(于是)进呈奏章说:“自从金人二次入侵,朝廷未曾任命一员将领,派遣一支部队,只听说奸诈

邪恶之臣,早晨进一言请求停战,傍晚献一策向敌求和,最终导致二帝遥迁北国,国家蒙受耻辱。臣下以

为皇上(必定)勃然大怒,降黜奸邪,升进贤能,以期中兴王室。(不料)如今已即位四十日,未曾听闻

发布重要号令,只见刑部命令里说,不得善写、传播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