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道办事处珠海路9号事务所(普通合伙)34367F24F13/15(2006.01)8接有顶板,两个侧板与顶板端部之间设有外框;82设有机箱(11),所述机箱(11)靠近两端处均设有侧板(12),两个所述侧板(12)之间位于顶部处固定连接有顶板(13),两个所述侧板(12)与顶板(13)端部之间设有外框(14);两个所述侧板(12)之间位于中部处设有波动组件(17),两个所述侧板(12)之间位于波动组件(17)两端处设有送风组件(15),所述外框(14)内部靠近送风组件(15)端部处设有回所述送风组件(15)包括多个横杆(151)与竖杆(153),所述横杆(151)设置在两个侧板所述横杆(151)外壁靠近两端处均设有横叶片(150),所述竖杆(153)外壁靠近两端处均设有竖叶片(152),所述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交叉卡接;多个所述横叶片(150)与个侧板(12)之间所述波动组件(17)用于将中心气流切割为螺旋状微涡流,所述送风组件(15)上下左右摆动对吹风角度进行调节,所述送风组件(15)调节至极限角度时将带动回流组件(16)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弹件座(1)内部之间,两个相对的所述套管(1540)内部之间分别活动连接有横杆(151)与竖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动组件(17)包括球铰(170),所述球铰(170)位于多个交叉的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之间靠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轴(172)与短轴(171)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173),多个所述扇叶(173)均匀分布在交叉的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组件(16)包括长板(160)与短板(161),所述长板(160)与短板(161)两端均设有转轴,所述转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长板(160)位于外框(14)上下两端靠近横叶片(150)处,两个所述短板(161)位于外框(14)左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其特征在靠近横叶片(150)的一侧外壁设有匹配长板(160)尺寸的软垫(162),所述短板(161)靠近竖叶片(152)的一侧外壁设有匹配短板(161)尺寸的软垫(162),所述软3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冷风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背景技术[0002]冷风机是一种能够送出冷风以调节室内温度、改善空气环境的设备。它主要通过电机带动风扇转动,促使空气流动经过内部的制冷装置或者被冷水、冰块等降温介质冷却后,再将低温的空气吹向外界,从而起到降低室内温度、增加空气湿度、营造凉爽舒适空间[0003]现有的冷风机送风叶片结构多样,常见的有固定角度的塑料或金属材质叶片,呈一定排列安装在出风口处,其角度不可调节,主要用于定向出风;还有可手动调节角度的叶片,通过旋钮、连杆等部件与出风口边框相连,用户能手动转动旋钮来改变叶片倾斜角度,实现不同方向送风;另外,部分高端冷风机配备电动调节的叶片,依靠内置电机及传动结构,借助遥控器或机身上按钮操控,可精准灵活地多角度调整叶片,以满足多样化出风需[0004]现有的冷风机送风叶片在结构上针对多角度调节存在明显不足:固定角度叶片因采用不可活动的安装方式,完全依赖出厂预设角度送风,导致送风方向单一、范围狭窄,无法根据室内布局、人员位置或使用场景灵活调整,易造成局部过冷或送风死角;手动调节结构虽可改变叶片角度,但多依赖旋钮、连杆等机械部件,操作时需近距离手动操作且调节幅度有限,过程繁琐、精度不足,长期使用易因部件磨损导致卡顿或角度固定失效;而部分电动调节结构虽实现了远程操控,但内部传动结构(如齿轮、电机)复杂,不仅增加机身重量和制造成本,还可能因部件配合精度要求高而出现故障,且维修难度较大,整体来看,现有结构在调节便利性、灵活性及可靠性上难以满足用户对个性化送风的多样化需求。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其通过在底座顶部设有机箱,机箱两侧板与顶板、底座之间设置由横杆、竖杆及回弹件组成的送风组件,使横叶片与竖叶片可上下左右摆动调节吹风角度,且在摆动时通过回弹件实现角度复位;在交叉的横叶片与竖叶片中部设置由球铰、长轴、短轴及扇叶组成的波动组件,使中心气流被切割为螺旋状微涡流,增强空气混合效率;在送风组件调节至极限角度时,带动外框内的长板、短板等回流组件倾斜,对极限角度下的送风组件气流进行承接,减少风量衰减与送风盲区。从而解决[0006]现有冷风机送风叶片存在的调节不便、调节幅度有限、结构复杂易故障、送风范围狭窄及易造成送风死角等问题。[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该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设有机箱,所述机箱其中一侧靠近两端处均设有侧板,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位于顶部处固定连接4有顶板,两个所述侧板与顶板端部之间设有外框;[0008]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位于中部处设有波动组件,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位于波动组件两端处设有送风组件,所述外框内部靠近送风组件端部处设有回流组件;[0009]所述波动组件用于将中心气流切割为螺旋状微涡流,所述送风组件上下左右摆动对吹风角度进行调节,所述送风组件调节至极限角度时将带动回流组件倾斜,所述回流组件用于对极限角度下的送风组件气流进行承接。[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组件包括多个横杆与竖杆,所述横杆设置在两个侧板之间,所述竖杆设置在顶板与底座内部之间,所述横杆两端与竖杆两端均设有回弹件。[0011]多个所述横叶片与竖叶片交叉处之间,位于中部处设有波动组件,所述波动组件活动连通在两个侧板之间。[0012]其中,所述回弹件包括套管,多个所述套管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侧板、顶板与底座内部之间,两个相对的所述套管内部之间分别活动连接有横杆与竖杆,所述横杆和竖杆与套管内底之间均设有弹性件。[0013]在此基础上,所述波动组件包括球铰,所述球铰位于多个交叉的横叶片与竖叶片之间靠近中部处,所述球铰与两个侧板内部之间活动连通有长轴,所述球铰与顶板和底座内部之间活动连通有短轴。[0014]所述长轴与短轴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多个所述扇叶均匀分布在交叉的横叶片与竖叶片之间的空隙处。[0015]在另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回流组件包括长板与短板,所述长板与短板两端均设有转轴,所述转轴活动连通在外框内部。[0016]两个所述长板位于外框上下两端靠近横叶片处,两个所述短板位于外框左右两端靠近竖叶片处。[0017]其中,所述长板靠近横叶片的一侧外壁设有匹配长板尺寸的软垫,所述短板靠近竖叶片的一侧外壁设有匹配短板尺寸的软垫,所述软垫为硅胶材质。[0018]此技术方案,通过送风组件中横杆、竖杆及回弹件的设置,使横叶片与竖叶片可上下左右摆动调节吹风角度并实现角度复位,具体是因为横杆和竖杆活动连接在套管内,且与套管内底之间设有弹性件,在电机带动下转动调节角度后,弹性件可带动其复位;此外,在交叉的横叶片与竖叶片中部设置波动组件,长轴与短轴上的扇叶通过风力吹动旋转,将中心气流切割为螺旋状微涡流,增强空气混合效率,而且在送风组件调节至极限角度时,带动外框内的长板、短板等回流组件倾斜,对极限角度下的送风组件气流进行承接,减少风量衰减与送风盲区,长板与短板上的硅胶软垫还能避免叶片与回流组件调节时的刚性碰撞,降低噪音与磨损,从而解决了现有冷风机送风叶片调节不便、调节幅度有限、结构复杂易故障、送风范围狭窄及易造成送风死角等问题。[0020]1、在一种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中,通过送风组件的横杆、竖杆与回弹件的联动设计(横杆和竖杆活动连接于侧板、顶板与底座的套管内,且套管内底设置弹性件),使横叶片与竖叶片可在电机驱动下实现上下左右多角度摆动,调节后弹性件自动复位。这一结构既摆脱了传统手动调节的繁琐操作与精度局限,又摒弃了复杂电动传动系统的易损缺陷(如齿轮卡顿、连杆磨损),在简化结构的同时,显著增强了用户操作便利性与系统可靠5[0021]2、在一种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中,通过送风组件与回流组件的联动配合(当横叶片、竖叶片调节至极限角度时,其端部推动外框内的长板、短板绕转轴倾斜),长板、短板上的硅胶软垫可柔性承接边缘气流,减少因角度偏转导致的风量衰减;当横叶片向上摆动时,上下长板同步倾斜,引导顶部漏风向中部汇聚,避免传统结构中冷空气直吹天花板导致的能量浪费,实现了极端角度下的高效送风。[0022]3、在一种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中,通过波动组件与交叉叶片的气流耦合(球铰连接的长轴、短轴上的扇叶,在中心气流推动下被动旋转,切割出螺旋状微涡流),与周围横叶片、竖叶片排出的直线气流碰撞混合,形成风速波动自然的柔风,避免了传统冷风机直吹硬风的不适。附图说明[0023]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024]图2为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0025]图3为本发明的调节叶片结构示意图;[0026]图4为本发明的调节叶片的爆炸图;[0027]图5为本发明的送风组件结构示意图;[0028]图6为本发明的回弹件支撑结构示意图;[0029]图7为本发明的回弹件内部结构示意图;[0030]图8为本发明的叶片侧视结构示意图;[0031]图9为本发明的回流组件结构示意图;[0032]图10为本发明的软垫结构示意图;[0033]图11为本发明的波动组件结构示意图;[0034]图12为本发明的波动组件拆解结构示意图。[0035]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具体实施方式[004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41]目前对于现有冷风机送风叶片存在的调节不便、调节幅度有限、结构复杂易故障、送风范围狭窄及易造成送风死角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角度调节送风叶片的冷风机,参见图1-图12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顶部设有机箱11,机箱11其中一侧靠近两端处均6设有侧板12,两个侧板12之间位于顶部处固定连接有顶板13,两个侧板12与顶板13端部之间设有外框14;[0042]两个侧板12之间位于中部处设有波动组件17,两个侧板12之间位于波动组件17两端处设有送风组件15,外框14内部靠近送风组件15端部处设有回流组件16;[0043]波动组件17用于将中心气流切割为螺旋状微涡流,送风组件15上下左右摆动对吹风角度进行调节,送风组件15调节至极限角度时将带动回流组件16倾斜,回流组件16用于对极限角度下的送风组件15气流进行承接。[0044]实施时,参见图5所示,送风组件15包括多个横杆151与竖杆153,横杆151设置在两个侧板12之间,竖杆153设置在顶板13与底座1内部之间,横杆151两端与竖杆153两端均设有回弹件154。[0045]其中,横杆151外壁靠近两端处均设有横叶片150,竖杆153外壁靠近两端处均设有竖叶片152,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交叉卡接。[0046]多个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交叉处之间,位于中部处设有波动组件17,波动组件17活动连通在两个侧板12之间。[0047]工作时,通过电机驱动横杆151与竖杆153绕各自轴线转动;其中,横杆151横向设置于两侧板12之间,其外壁两端的横叶片150随横杆151转动实现上下角度调节(如向上摆动60°、向下摆动45°),控制垂直方向其外壁两端的竖叶片152随竖杆153转动实现左右角度调节(如左偏50°、右偏50°),控制水平方向送风角度;[0048]通过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交叉卡接,形与竖杆153的联动转动,实现上下、左右四维度送风角度调节,覆盖传统单轴调节无法触及的更广区域(如对角线方向送风);[0049]当电机驱动横杆151或竖杆153转动时,杆体在套管1540内克服弹性件1541如弹簧阻力发生位移,带动叶片调节至目标角度;当电机停止驱动或外力撤销时,弹性件1541释放弹力,推动横杆151或竖杆153沿套管1540轴线复位,使叶片自动回到初始中心位置或预设角度如水平中立位。[0050]参见图7所示,回弹件154包括套管1540,多个套管1540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侧板12、顶板13与底座1内部之间,两个相对的套管1540内部之间分别活动连接有横杆151与竖杆153,横杆151和竖杆153与套管1540内底之间均设有弹性件1541。[0051]当电机驱动横杆151或竖杆153转动以调节叶片角度时;杆体受力位移,电机扭矩通过齿轮或联轴器传递至横杆151或竖杆153,杆体绕自身轴线转动,同时因叶片角度变化产生的气动阻力或用户手动推力,杆体在套管1540内沿轴线方向发生微小滑动(位移量5~10mm),压缩套管1540内的弹性件1541;[0052]此时,弹性件1541(弹性系数50~80N或m)被压缩,储存弹性势能,其弹力与杆体位移量成正比,形成与驱动方向相反的阻力,确保杆体转动过程平稳,避免因外力突变导致的角度失控;当电机停止驱动或外力撤销时,弹性件1541释放储存的势能,通过压缩状态的弹性件1541推动杆体沿套管1540轴线反向滑动,直至杆体回到初始中心位置(如横叶片150或竖叶片152处于水平或垂直中立位),弹性件1541恢复自然长度;其套管1540内壁的光滑表面(粗糙度Ra≤1.6μm)与杆体的精密配合(公差H7或g6)确保复位方向精准,弹性件1541的7缓冲作用减少复位时的机械冲击(冲击载荷降低40%),同时通过阻尼效应(如弹性件1541材料的内摩擦)抑制杆体振动,使叶片稳定停留在目标角度或初始位;缩或释放弹性件1541),两者互不干扰,支持横杆151或竖杆153独立或联动调节(如横叶片150上下30°+竖叶片152左右45°的复合角度);确保叶片在无动力输入时保持角度稳定,避免因振动或气流反推导致的角度漂移(角度保持精度±2°),同时简化控制系统设计(无需持续电力维持角度)。[0054]另外,参见图11所示,波动组件17包括球铰170,球铰170位于多个交叉的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之间靠近中部处,球铰170与两个侧板12内部之间活动连通有长轴172,球铰170与顶板13和底座1内部之间活动连通有短轴171。[0055]长轴172与短轴171外壁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扇叶173,多个扇叶173均匀分布在交叉的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之间的空隙处。[0056]当冷风机运行时,经制冷模块降温后的中心高速气流(风速5~8m或s)通过交叉叶片间隙,冲击扇叶173表面;通过扇叶173的倾斜角度使气流产生切向分力,推动长轴172与短轴171绕各自轴线旋转(长轴172控制左右方向旋转,短轴171控制上下方向旋转),转速随风速自动匹配(如风速5m或s时转速约80rpm,风速8m或s时转速提升至120rpm),无需额外电机驱动;[0057]在旋转过程中,球铰170允许长轴172与短轴171小幅度摆动,使扇叶173在旋转的同时可轻微俯仰或侧倾(如向上摆动10°或向左偏摆15°),适应交叉叶片的不同角度组合(如横叶片150向上30°+竖叶片152左偏40°时,扇叶173自动调整至最佳切割角度);[0058]通过扇叶173的螺旋轨迹将中心柱状气流切割为直径50~100mm的螺旋状微涡流,涡流核心风速约为主体气流的80%,外围形成低速扩散区,与周围横叶片150、竖叶片152排拟自然风的不规则特性),避免传统冷风机的直吹硬风感;[0059]当横叶片150向上摆动60°、竖叶片152保持水平时,长轴172扇叶173随气流向上旋强局部降温效果,同时通过球铰170摆动补偿叶片偏角导致的气流偏移,确保涡流中心始终对准目标区域。[0060]本实施例中,参见图9所示,回流组件16包括长板160与短板161,长板160与短板161两端均设有转轴,转轴活动连通在外框14内部。[0061]两个长板160位于外框14上下两端靠近横叶片150处,两个短板161位于外框14左右两端靠近竖叶片152处。[0062]当送风组件15的横叶片150向上摆动至极限位置时,叶片上沿与长板160下端的软垫162接触,推动长板160绕上端转轴向上倾斜(倾斜角度15°~20°);当竖叶片152向左摆动至极限位置时,叶片左沿与短板161右侧的软垫162接触,推动短板161绕右侧转轴向左倾斜[0063]此时长板160或短板161的倾斜角度与叶片极限角度呈1:0.3比例联动(如叶片摆动60°,长板160倾斜18°),无需额外驱动机构,仅通过叶片与软垫162的物理接触实现同步8[0064]当横叶片150向上60°时,上方长板160向上倾斜18°,其软垫162表面的导流槽将顶部漏风(约占总风量的20%)向中部汇聚,避免气流直吹天花板导致的能量浪费;下方长板160向下倾斜15°,承接叶片下方的偏斜气流,将其导向地面人员活动区,使垂直方向送风覆盖率从70%提升至95%。[0065]当竖叶片152左偏50°时,左侧短板161向左倾斜18°,引导左侧边缘气流向房间角落扩散(如墙角盲区),右侧短板161向右轻微倾斜10°,补充右侧送风薄弱区域,使水平方向送风死角从20%缩减至5%。[0066]其中,参阅图10所示,长板160靠近横叶片150的一侧外壁设有匹配长板160尺寸的软垫162,短板161靠近竖叶片152的一侧外壁设有匹配短板161尺寸的软垫162,软垫162为硅胶材质。[0067]当叶片调节至极限位置时,软垫162通过弹性形变(压缩量2mm)吸收冲击能量(冲击载荷降低60%),避免传统金属叶片与外框14的硬性撞击,将调节噪音从65dB降至55dB;通过软垫162的粘弹性特性(损耗因子≥0.3)抑制叶片高频振动(如100~200Hz的气动振动),减少因长期振动导致的叶片松动或转轴磨损,将部件寿命延长。[0069]当冷风机运行时,电机驱动送风组件15的横杆151与竖杆153绕轴线转动,分别带动横叶片150和竖叶片152实现垂直(上下±60°)与水平(左右±50°)角度调节。横叶片150与竖叶片152交叉卡接形成“十字形”结构,支持四维度复合调节(破传统单轴调节的方向限制,覆盖对角线等更广区域。调节过程中,杆体在套管1540内压缩弹性件1541(如弹簧)储存势能,确保转动平稳;当电机停止或外力撤销时,弹性件1541释放势能推动杆体复位,使叶片自动回到初始中心位或预设角度(如水平中立位),实现无动力角度稳定(精度±2°),避免振动或气流反推导致的角度漂移。[0070]在交叉叶片的中心区域,波动组件17的长轴172与短轴171通过球铰170实现多自由度连接,轴上扇叶173在中心高速气流(5~8m或s)冲击下被动旋转(转速随风速自动匹配,如5m或s时80rpm)。扇叶173的倾斜角度将中心柱状气流切割为直径50~100mm的螺旋状微涡流,与周围交叉叶片的直线气流混合,形成风速波动±30%的自然柔风,模拟自然界的不规则气流特性,避免传统冷风机的直吹硬风感。球铰170允许轴体小幅度摆动(±15°),自适应片152左偏50°时,扇叶173向左下方倾斜,将涡流聚焦于地面人员活动区,增强局部降温效[0071]当送风组件15调节至极限角度(如横叶片150向上60°、竖叶片152左偏50°),叶片边缘与回流组件16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瘟疫水果活动方案
- 盲人室内活动方案
- 篮球销售活动方案
- 红色文字展示活动方案
- 疼痛宣传活动方案
- 白金气球抽奖活动方案
- 省宣讲活动方案
- 盘山祭扫活动方案
- 疫情下在线科研活动方案
- 相爱相亲活动方案
- 2025年贵州省省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及答案解析(A类)
- 网络智能体与NetMCP协议技术白皮书(2025年)-中移智库
- 2025年美育综合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5062-2025变形高温合金无缝管
- 残疾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
-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整打印
- 6.18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IVD试剂原料行业市场全景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陕西省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T/CAPE 10108-2024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指南
- 异位妊娠诊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