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联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A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信息。3.作答时,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数字人文的兴起,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不同于传统人文研究的案头工作,数字人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文献、文物等文化载体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的数字资源,实现了文化传承从“小众研究”到“大众共享”的跨越。例如,某博物馆通过三维建模还原敦煌壁画,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千年艺术的震撼;某古籍数据库整合数万种典籍,为学者提供了高效的文本检索工具。然而,数字人文的发展也面临挑战。技术伦理问题不容忽视:算法对文化资源的“解读”是否会消解人文精神的本真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隐私与公共传播的边界?此外,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依赖稳定的技术支持,一旦系统崩溃或格式迭代,珍贵的文化记忆可能面临“数字消亡”的风险。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共生。传统人文研究的深度思考能力,能为数字技术提供人文导向;数字技术的高效传播能力,能让传统人文成果突破时空限制。唯有在技术创新中坚守文化本质,在文化传承中拥抱技术变革,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字人文已完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的案头工作。B.数字资源的量化分析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途径。C.数字人文在推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面临技术伦理挑战。D.文化本真性的丧失是数字人文发展的必然结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对比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研究,引出论述话题。B.文章从优势和挑战两方面论述数字人文对文化传承的作用,结构清晰。C.文章以博物馆和古籍数据库为例,论证了技术赋能的有效性。D.文章结尾强调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的对立,属于结论性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能合理运用数字技术,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将得到拓展。B.数字人文的发展需要兼顾技术创新与文化伦理的平衡。C.传统人文研究因缺乏技术手段,在文化传承中已无存在价值。D.未来数字人文的研究方向可能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数字化表达。(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近年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某省文化部门调研显示,全省87%的传统村落保留了至少一项非遗项目,其中剪纸、竹编、民俗表演等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以某县为例,当地通过“非遗+旅游”模式,打造了“竹编工坊体验”“民俗节庆展演”等特色项目,2023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5%,旅游收入突破亿元。然而,非遗保护也面临困境。部分村落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商业化开发非遗项目,导致传统工艺“变味”;年轻一代对非遗兴趣不足,传承人断层问题突出。对此,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建立“活态传承”机制,鼓励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将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让非遗“破圈”传播。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县竹编项目的旅游收入占比超过剪纸项目。(注:需结合材料表格数据判断,若表格未体现则为错误选项)B.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依赖于旅游开发。C.传统村落的非遗保留率与当地文化重视程度正相关。D.非遗+旅游模式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省非遗项目中,民俗表演的受众最广,因此收入最高。B.乡村旅游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非遗项目的开发。C.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既传承了文化,又促进了经济。D.某县的非遗旅游模式可直接复制到其他地区。6.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推动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灶房老灶房的烟火,是故乡最温暖的底色。那口黑黝黝的铁锅,盛着奶奶的疼爱,也盛着岁月的沧桑。每到冬日,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映红奶奶的脸。她的手在面团上翻飞,不一会儿,白胖的馒头就排满了蒸笼。蒸汽氤氲中,奶奶的笑纹里落满了星光。我总爱蹲在灶门口,往灶膛里添柴。火星子蹦跳着,将我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土墙上,像一只笨拙的小兽。奶奶会笑着拍我的头:“慢些添,别烫着。”灶台上的瓦罐里,永远炖着喷香的肉汤,那是我童年最馋的味道。后来,我离开故乡求学,奶奶的灶房成了遥远的念想。再回去时,奶奶已长眠于后山的松柏下。老灶房的铁锅生了锈,瓦罐落满灰尘,只有灶膛的黑痕,还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日的温暖。风吹过窗棂,仿佛还能听见奶奶的叮嘱,看见她在烟火里忙碌的身影。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老灶房”为线索,串联起对奶奶的回忆与乡愁,结构紧凑。B.文中“火苗舔着锅底”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灶房的温暖氛围。C.奶奶的形象通过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体现了她的勤劳与慈爱。D.文章结尾写灶房的荒芜,意在批判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8.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老灶房的烟火,是故乡最温暖的底色”的含义。(5分)9.文章为何以“老灶房”为题?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既长,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A.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B.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C.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D.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有意义关联,苏轼字子瞻,“瞻”有远望之意,与“轼”(车前横木)相关。B.“眉州眉山”是籍贯,古代籍贯常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C.“范滂”是东汉名臣,以清廉正直著称,《范滂传》出自《后汉书》。D.“太息”即叹息,与“嗟乎”“呜呼”表达的情感完全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慧,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他能从古今成败中领悟要义。B.苏轼以范滂自比,母亲支持他的志向,体现了程氏的开明与教子有方。C.苏轼为官时,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可见他政治立场保守,不懂变通。D.苏轼的文学成就高,其诗文风格多样,对后世影响深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5分)(2)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新雨”“晚秋”营造出清新静谧的氛围。B.颔联以动衬静,“清泉石上流”的动态描写更显山林的幽静。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竹喧”是听觉,“莲动”是视觉,描绘出乡村生活的热闹。D.尾联化用典故,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留恋。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结合,否则会迷茫或疑惑。(2分)(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时空角度写出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悲苦。(2分)(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曹操军队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2分)(4)《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女子婚后早起晚睡的辛劳。(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许多城市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让老街区焕发新生。比如,某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中,既保留了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又引入了新业态,使古老的街巷(),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好去处。这种更新方式,避免了大拆大建的(),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双赢。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焕然一新弊端B.耳目一新弊病C.焕然一新弊病D.耳目一新弊端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原句正确。B.在“注入”前加“为城市”。C.把“推倒重来”改为“重建”。D.删去“在……上”。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0.请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4分)近日,某省启动“书香校园”建设工程,计划三年内为全省中小学配备图书角,开展读书分享会、经典诵读等活动,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文化底蕴。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5分)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隐逸生活的诗意表达。材料:壮志豪情离情别绪思乡情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变”是时代的主旋律,我们要主动求变,适应发展;也有人说,“守”是精神的根基,我们要坚守初心,传承文化。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核心是“变”与“守”的辩证关系。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肥市专利权质押融资:现状、困境与策略转型研究
- 合作学习: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创新驱动力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综合提升试卷含答案详解(基础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训练试卷详解附参考答案详解【达标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提分题库带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一)【典型题】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密卷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测试卷附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派出所执法规范化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云南省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审批管理细则 (2023年修订)
- 2024年长庆油田分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药剂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尊师重教主题班会教案
- 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职责及工作流程
- 幼儿园获奖公开课:中班数学《2和3的组成和分解》课件
- 数字化环境下航空装备研制质量管理的思考
- 学习安全知识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书课后练习答案
- 广东省中山市2025年中考模拟数学试卷五套附参考答案
- 【MOOC】《电路实验》(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