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涟源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答案】D【解析】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仔细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结论,排除A项;农业改革收成的多少在于生产劳动等,与祭祀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人物身份陈胜、吴广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刘邦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萧何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曹参沛县狱掾(典狱长)殷通会稽郡守任嚣南海郡尉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可知,反叛者大多属于秦朝地方官员,体现了地方治理体系崩溃是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材料中的反叛者属于地方官僚,不属于底层民众,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反叛者是六国贵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战争动员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3.《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解决了当时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晋以后品第偏重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门第己成事实,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这一变化()A.导致了选官权归中央 B.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C.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 D.更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晋以后品第偏重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门第己成事实,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和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虽然在一定时期满足了国家对选官的需要,但是后期却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C项正确;科举制使选官权收归中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排除B项;科举制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C项。4.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顾命大臣之一的褚遂良首先遭到贬黜,紧随其后,针对长孙无忌的打击也展开。而在打击长孙无忌的同时,关陇集团势力也遭到清洗,政治权力更进一步向皇权集中。这一事件表明()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B.君主专制的削弱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统治集团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武则天对关陇集团进行清洗,政治权力更进一步向皇权集中,有力的打击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A项正确;政治权力更进一步向皇权集中,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削弱,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士族的打击,而非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5.据史书记载,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十分之一,“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上述现象可以表明当时A.国子监书籍畅销于书市B.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C.政府大力推广活字印刷技术D.理学借助官方渠道扩大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表明当时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没有涉及理学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6.光绪三、四年,干旱、洪灾遍及全国,是为“丁戊奇荒”。此时洋务派积极主持组织了赈灾。洋务派筹集的赈灾捐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捐官所得,另一类是绅商义捐,第三类是华侨捐款。洋务派多方筹措赈银赈粮,积极救济灾民,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据此可知()A.清政府救灾与防灾体系较完善 B.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C.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 D.洋务派引进西方的救灾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洋务派筹集的赈灾捐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捐官所得,另一类是绅商义捐,第三类是华侨捐款”和所学可知,在面对干旱、洪灾遍及全国的情况下,洋务派积极组织捐款赈灾,虽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备荒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有限的干预灾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防灾体系的构建,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救灾体系的引进,排除D项。故选C项。7.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新式高校勃兴,留学归国人员在缺乏必要考核的情况下迅速跻身教授,而本土学者却备受压迫。此时中国学术界,充斥着一批二三十岁的教授,形成了“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的独有现象。据此可知,这一现象()A.推动了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B.不利于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C.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D.冲击中国传统教育和学术独立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留学归国人员迅速跻身教授,而本土学者却备受压迫,不利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而且“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高校,使国内高校更容易依附于西方学术体系,从深层次上威胁着学术独立,D项正确;材料强调“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高校,未体现文化事业发展状况,排除A项;新式高校勃兴和留学人员归国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排除B项;“少壮派教授”大量存在于近代中国高校,不代表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两者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8.《点石斋画报》(1884-1898)共刊出过16幅气球的故事,其中绝大多数画作借用了传统文化。下图《新样气球》即为其中一幅,其引用了中国古代列子御风行的描述。《点石斋画报》的这种做法旨在()《新样气球》A.借用传统资源启迪民智 B.维护民族文化传统C.谈古论今辅助文化宣传 D.古为今用传播西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当时中国面临救亡图存的任务,画报创作用传统文化只是方法手段,选择人民能够接受理解的形式向人民大众宣传西方先进科技文明,最终目的是启迪民智以救亡图存,A项正确;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不是其最终目的,排除B项;谈古论今辅助文化宣传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借用传统资源而不是传播西学,排除D项。故选A项。9.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生物的进化,不是靠着竞争,乃是靠着互助。人类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陈独秀“更径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1919年底,他们与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成立“工读互助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社会精英思想观念趋于保守C.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D.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反思【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从最初无不服膺天演论,奉优胜劣汰为圭臬,到后来批评天演论,宣扬互助,其主要原因是受一战的影响,知识界有所转变,从对西方文明全盘肯定,到对进化论、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并非社会精英的思想观念趋于保守,排除B项;材料的主体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所有的国人,也没有体现他们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0.傅葆琛在1934年出版的《乡村教育纲要》指出:“废除科举改设掌校之时,无人知乡村教育应当特别研究。乡村教育最初的呼声,始于民国五四运动。”据此可知,五四运动()A.便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 B.推动知识界重视劳工阶层C.源于乡村新式教育的发展 D.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关注劳工阶层,所以重视乡村问题,重视乡村教育,B项正确;革命重心转向农村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五四运动推动乡村新式教育发展,C项因果颠倒,排除C项;五四运动推动中国乡村教育近代化,但不是开启,排除D项。故选B项。11.为了解决三大地区(沿海地区、高原地区、亚马逊森林)产品的交换和国民的需求,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这一做法旨在A.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B.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C.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 D.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印加帝国建立了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尽量纳入国家掌握,以超经济强制的手段把剩余产品按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可知,物质调配制度将剩余产品分配的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有利于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巩固统治,A项正确;物质调配制度按照不同地区需求调配物资,并非“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排除B项;物质调配制度按照不同地区需求调配物资,客观上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但这并非政府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印加帝国建立物质调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并非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12.读下图。下列选项中,对①、②、③、④区域的文明,表述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①区域广泛使用B.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村落和文字出现于②区域C.位于③区域的万神殿历经近2000年仍然保存完整D.出现于④区域的某部历法经修订后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答案】D【解析】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④区域为希腊地区,而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历是古罗马的儒略历在经过修订后,形成了格里高利历,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目要求,D项正确;①为古埃及,契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广泛使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②为两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村落,B项不合题意,排除B项;③为古罗马,古罗马的万神殿历经近2000年仍然保存完整,C项不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3.雅克·韦尔热在《中世纪大学》一书中说:“15世纪末,欧洲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作者认为()A.大学自治性逐渐被削弱 B.王权加强阻碍教育的发展C.城市发展导致大学转变 D.大学失去独立发展的特性【答案】A【解析】据本题材料“从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从独立的行会变成了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说明大学的自治性逐渐被削弱,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大学的变化,没有体现王权的加强,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城市发展对大学的影响状况作出判断,排除C项;欧洲大学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不意味着大学失去独立发展的特性,排除D项。故选A项。14.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A.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C.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且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学校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化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求,A项正确;“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5.如表是1820-1986年部分年份英美进口关税率(%)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年份国别18201875191319261931195219651986英国45-55004171761.7美国34-4540-5033205396.73.5A.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C.美国的经济远远落后于英国 D.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20-1986年部分年份英美进口关税率变化明显,特别是在二战后下降的更为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趋势加强,D项正确;英国世界工厂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贸易的发展,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德国《世界报》报道。自2023年8月以来,已有3万难民试图从白俄进入欧盟边境。仅10月份,就有近两万难民涌入。欧盟部分成员国如临大敌,已增兵边境,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C.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D.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答案】D【解析】难民危机给欧洲的发展稳定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压力和挑战,体现传统治理模式的局限性,D项正确;欧洲的“再边境化”使得一体化进程受到影响,但一体化进程符合合作发展潮流和欧洲国家的长远利益,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而非遭遇到严重挫折,排除A项;材料提及“增兵边境”,但增兵边境主要是为了阻挡难民涌入,防备突发事件,而非为了防备国际冲突乃至战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说法夸大,排除B项;难民危机冲击全球化,但仅凭这一点不能断定反经济全球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当前欧洲虽然出现了诸多具有“逆全球化”特征的现象,但“逆全球化”还没有成为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欧洲人前往新大陆以后,就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英国人于1620年“五月花号”带来的清教徒在马萨诸塞登陆,到17世纪末的“大陆殖民”人口已有25万。18世纪中期,移民已达200万,19世纪50年代约有260万人,1900年至1910年间达到了顶峰,共有900万移民,几乎每年为100万人。移民到达美洲后,他们拥有的技术上的方便条件使他们能够开发大陆腹地。轮船往返于沿海水域和内河;运河连接各水道;公路和铁路则形成陆上交通网;电报和邮政系统加速了通信联系;机械能够用来在草原切制草皮和平整森林;医学成果可用于对付曾使早期移民大批死亡的热带疾病。——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材料二亚洲移民美国的历史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美国因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廉价劳动力,吸引了亚洲人前往美国。1785年,3名中国水手跟随从广州起航的美国商船抵达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这被视为亚洲人移民美国的开始。1847年,加州发现黄金后,以及太平天国动乱,引发了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1869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也吸引了大量华工。美洲的文化和种族也发生了改变,全世界的移民带着他们的家乡美食、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来到美洲,并从中得到了相似的安慰。——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文化的特点及亚欧移民浪潮不断扩大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美国的亚欧移民浪潮。【答案】(1)1.多样性;2.包容性;3.开放性;4.欧洲文化为主流;5.多元一体。原因:亚欧大陆需要借助海外移民缓解人口压力;移民寻找工作和更好的生活环境的需要;医学进步避免了热带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工业革命为海外移民提供了必需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信手段。(2)积极性表现在: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弥补了美国劳动力的不足,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刺激了美洲经济的发展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美洲大陆的开发,加快了美国的交通运输、通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③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④有利于提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消极表现在:①造成了移民地国家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②冲击了美国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其公民的就业空间;③对美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国家安全也构成挑战。【解析】【小问1】特点:根据材料中欧洲移民、亚洲移民并结合所学得出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欧洲文化为主流;多元一体。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中期,移民已达200万,19世纪50年代约有260万人,1900年至1910年间达到了顶峰,共有900万移民,几乎每年为100万人。”得出亚欧大陆需要借助海外移民缓解人口压力;根据材料“1847年,加州发现黄金后,以及太平天国动乱,引发了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1869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也吸引了大量华工。”得出移民寻找工作和更好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根据材料“医学成果可用于对付曾使早期移民大批死亡的热带疾病。”得出医学进步避免了热带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根据材料“轮船往返于沿海水域和内河;运河连接各水道;公路和铁路则形成陆上交通网;电报和邮政系统加速了通信联系;”得出工业革命为海外移民提供了必需的交通运输条件和通信手段。【小问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积极性表现在:劳动力增加、先进技术传入、加快美洲开发、族群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如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弥补了美国劳动力的不足,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刺激了美洲经济的发展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美洲大陆的开发,加快了美国的交通运输、通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③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④有利于提使美洲出现了新的族群和新的文化认同,形成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消极表现在:劳动力流失、冲击美国市场、移民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等角度回答,如①造成了移民地国家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②冲击了美国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其公民的就业空间;③对美国带来了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国家安全也构成挑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大力倡导儒家文化,逐渐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意识”。新加坡领导认为,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稳定。为此,新政府运用儒家文化与价值,实现民族整合,树立国家意识。同时,根据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现代化的成功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源泉。——摘编自唐希中、刘少华《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儒家文化有利于现代化阐述: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儒家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推动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总之,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儒家思想为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评分说明:“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若从其他角度作答,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设问,看清要求。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这一主题,从儒家文化的价值和推动现代化角度分析。最后结合所学拟定一个恰当的论题,如儒家文化有利于现代化。再进行阐释即可。论证时,务必注意观点明确,原因分析到位,条理阐述清晰,史实准确合理。如首先确定论题:儒家文化有利于现代化其次进行阐述: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未中断的儒家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推动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最后进行总结,总之,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儒家思想为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纪,德国商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古登堡的印刷厂,最早印制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印刷效果堪称精美。尽管如此,古登堡本人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因为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读不懂拉丁文,所以印刷数量很少。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次年《新约》翻译完毕并出版。从此德意志信徒可以自己直接阅读《圣经》,而不必再受到教会和神父的控制。马丁·路德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印刷商们则配合他快速传播新思想,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影响后续一百余年的欧洲政治格局。——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材料二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的“传染性”扩张首先遍及整个英国的棉纺织领域。当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需要安置的时候,旧有的农舍或者手工工场就显得太小。起初人们修理和扩充废弃不用的谷仓,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劳动场所,于是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材料三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大致时间科技革命新型武器战争形态16—17世纪近代物理学诞生火枪、火炮、鱼雷火枪炮战争18世纪蒸汽机和机械革命铁甲舰、潜艇、机枪半机械化战争19世纪电力和运输革命飞机、坦克、航空母舰机械化战争20世纪上半叶相对论和量子革命导弹、原子弹核战争——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形态》(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马丁·路德是如何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市场”,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思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工业革命下英国棉纺织业生产领域的变化。(3)参考上述三则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题目自拟,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1)如何: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增加了对《圣经》的需求。影响: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成长。(2)棉纺织业由某个生产环节到所有生产环节;生产集中,工厂制度形成。(3)示例:技术改变社会中国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8世纪60年代开始,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如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