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26九年级上·黑龙江大庆·开学考试)【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④,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⑤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liáo):泥沼雨水。②锸(chā):铁锹。③堵:古代的墙体单位。④夫:旧时服劳役的人。⑤虞:防备。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连月不开(2)至若春和景明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长烟一空/空谷传响
B.把酒临风/翼然临于泉上者C.轼庐于其上/南阳诸葛庐
D.过家不入/及鲁肃过寻阳4.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你觉得苏轼是范仲淹笔下的“斯人”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1)指天气放晴(2)日光2.(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3.D
4.我觉得苏轼是范仲淹笔下的斯人。范仲淹感叹的“斯人”是和他一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的人。苏轼在洪水爆发时,没有逃避,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保住徐州城;他加筑木岸以防水之再至,居安思危。苏轼是一个不计较个人得失,忧国忧民的人,符合范仲淹笔下的“斯人”形象。【导语】两文皆展士人襟怀:范仲淹以岳阳楼之景抒“先忧后乐”之志,气象宏阔,哲理深邃;苏轼则以抗洪之举显“为民守城”之责,行动果敢,担当凛然。一重思想境界,一重实践精神,共同诠释了儒家济世情怀。苏轼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恰是范仲淹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践行者。【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1)句意: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开:指天气放晴。(2)句意: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浮:浮动;跃:跳动;璧:圆形玉璧;(2)以:因为;物:外物;己:自己。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形容词,消散/形容词,空旷的;B.动词,迎着/动词,居高面下;C.动词,搭建庐舍/庐:名词,草屋;D.都是:动词,经过;故选D。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和概括。我认为苏轼是范仲淹笔下的“斯人”。理由如下:①根据【甲】文第三段,“斯人”应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苏轼在【乙】文中面对洪水围城的危局,没有因恐惧而慌乱(不“以己悲”),而是沉着指挥,甚至将自己的居所搭建在堤坝上(“轼庐于其上”),体现出处变不惊的豁达心态。②根据【甲】文第三段,“斯人”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苏轼在洪水灾害中,首先考虑的是百姓安危而非个人利益,他阻止富人出逃,动员军民筑堤,并“过家不入”,全心守城,这正是“忧民”的具体表现。③根据【乙】文,苏轼在灾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主动谋划长远防洪措施,体现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范仲淹“进亦忧,退亦忧”的为政理念高度契合。综上,苏轼在徐州抗洪事件中展现的胸襟品格与政治追求,与范仲淹推崇的“古仁人”精神完全一致,故可认定为“斯人”。参考译文:【甲】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数月不放晴,寒风呼啸,浑浊的浪涛冲腾到半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倒,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的心情,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起来。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气洋洋的欢乐啊。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乙】(苏轼)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泄洪,城池将要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城,民心都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绝不会冲毁城墙。”于是将富人们驱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情况很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雨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效命。”(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苏轼在堤上搭建庐舍居住,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增筑旧城,修建木堤,以防洪水再次到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25-26九年级上·广东深圳·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范仲淹传(节选)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曰,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注:属羌:羌族部落。羌,西北少数民族名称。酋:首领。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
皆为叹息
B.则有去国怀乡斋三日而去C.不以物喜
以赡族人
D.览物之情
哭之如父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描写景物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B.甲文中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C.乙文中范仲淹一家生活贫困俭朴,连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也是“仅能自充”。D.乙文以记叙为主,通过正、侧面相结合来表现范仲淹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7.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8.范仲淹虽身为高官却不富裕,为什么呢?请在【乙】文中找出原因:“
”;而【甲】文中“
”(填原文句子)则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的诠释。9.苏轼评价范仲淹,说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结合【甲】【乙】两文,请你简要分析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10.小德最近阅读了《经典常谈》但对下面的内容还不太清楚,请同学们帮助他。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意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jù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文段的作者是、文段中的“《诗》三百”指的是
。11.小琳认为《岳阳楼记》也可以放入《经典常谈》之中,请你结合所学内容,选择《岳阳楼记》归类的篇目,并说明理由。可放入,因为:
【答案】5.B6.C7.(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或:即使是小巷中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8.好施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甲文:①范仲淹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劝勉滕子京,可见他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②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乙文: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刚柔并济,本性很孝顺的人。②“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见范仲淹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③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博爱善施的人。④“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见范仲淹是一个为政忠厚,执政为民的人。⑤“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可见范仲淹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10.朱自清
《诗经》11.“文第十三”
因为:“文第十三”主要讲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卜辞、讼辞、说辞、诸子百家、记事文、汉赋、新体“古文”等。《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从文体上来看,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而“文第十三”中提到了宋代所成的“散文”,因此,《岳阳楼记》符合“文第十三”所涵盖的内容范围。【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设计精妙,通过《岳阳楼记》与《范仲淹传》的互文呈现,立体展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与清廉仁厚的品格。甲文以景生情、由情入理,完成从文学审美到思想升华的跨越;乙文则通过生活细节和民众反应,塑造了真实可感的清官形象。两文在思想内核上形成呼应,在表达方式上互为补充。【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为:表示心理活动,具体指不同于前文提到的“悲”与“喜”两种情感状态/替;B.去:意思相同,离开;C.以:因为/来;D.之:的/他;故选B。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题干中“连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也是‘仅能自充’”表述错误。结合乙文“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知,母亲在世时贫困,后来显贵,但也是在招待宾客时才会有两种以上的肉食。他妻子和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并不是母亲和妻子衣食仅能自充。故选C。7.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字词有:(1)浮光:浮动的光;跃:跳跃;璧:圆形正中有孔的玉。(2)虽:即使;里巷之人:出身街巷的人,指普通百姓;道:说出,讲出。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乙文“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在里巷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故他“不富裕”的直接原因是“好施予”,这一行为消耗了其财富,导致自身不富裕。故可填“好施予”;结合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这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诠释,他心怀天下,把他人的忧患放在自己之前,体现其以天下为己任、优先他人福祉的精神,与乙文中施予族人、不顾自身富裕的行为本质一致,故是对其行为的最好诠释。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甲文第⑤段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看出他有乐观旷达的胸襟,不被外物和个人得失所左右,并且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在朝廷为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还为君主担忧,可见他无论为官与否,都以百姓、国家为重,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乐观旷达、品德高尚、有政治抱负的人。从乙文中“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知,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内心刚毅外表谦和,孝顺之人;从“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知,范仲淹后来虽然显贵了,但只有在招待宾客的时候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其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给。可见他虽身居高位却生活简朴,不追求物质享受,由此可见范仲淹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从乙文中“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范仲淹自己节俭,却能够关爱他人,在里巷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博爱善施的人;从“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等内容可以看出范仲淹乐善好施、关爱他人、忠厚仁爱。无论是对族人,还是对士人,甚至是普通百姓和少数民族,他都广施恩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可见范仲淹是一个为政忠厚,执政为民的人;结合“死之曰,四方闻者,皆为叹息”“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可知,在他死后,羌人首领为他痛哭,百姓为他画像立祠供奉,听到消息的人,都为他叹息。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1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该文段对《诗》进行了解读,因此第一空答案为“朱自清”。
“《诗》三百”是《诗经》的别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古人常以“三百”概称其数量,故第二空答案为“《诗经》”。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经典常谈》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展开,涵盖《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该书的核心是“对中国经典的梳理与解读”,入选的篇目需具备“经典性”(在文化、思想、文学上有深远影响)和“代表性”(能体现某类经典的核心价值)。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经典散文,属于“古代散文”范畴。《经典常谈》中专门梳理古代散文发展的篇目,即《文第十三》,该篇重点介绍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演变,分析经典散文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因此《岳阳楼记》应归入“《文第十三》”。《岳阳楼记》不仅有“衔远山,吞长江”的精妙写景,更蕴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核心思想,是古代散文中“文”与“道”,即文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典范,与《经典常谈》“解读经典深层价值”的宗旨一致。示例:可放入《文第十三》。因为《文第十三》主要梳理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解读经典散文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而《岳阳楼记》是唐宋时期的经典散文,兼具“衔远山,吞长江”的精妙文笔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思想,是古代散文中“文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典范,符合《文第十三》对“经典散文”的收录与解读范畴。参考译文:【甲】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乙】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他喜好施舍给予,在里巷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广泛地爱众人,乐于行善,士人很多出自他的门下,即使是街巷中的普通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死的时候,各地听到消息的人,都为他叹息。治理政事崇尚宽厚,所到之处有恩德,邠州、庆州的百姓和归属的羌族部落,都画他的像建立生祠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几百人,像死了父亲一样为他痛哭,斋戒三日才离开。他有四个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25-26九年级上·北京西城·阶段练习)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2.“予观夫巴陵胜状”中的“胜”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美不胜收
B.游览胜地
C.不胜其烦
D.胜券在握13.对“其喜洋洋者矣”中“喜洋洋”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光相连,广阔无际,心情愉悦。B.鸥鸟飞停,鱼儿畅游,草木茂盛,青翠欲滴,心旷神怡。C.烟雾消散,月光千里,波光粼粼,渔者闲适,轻松惬意。D.执酒迎风,借酒消愁,愁绪随风,豁然开朗,畅快喜悦。14.“薄暮冥冥”中的“薄”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薄利多销
B.厚此薄彼
C.日薄西山
D.衣着单薄15.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内容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翻译:过了两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理解:之所以重修并扩建岳阳楼,并在楼上雕刻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是为了记录滕子京取得的政绩。【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理解:作者登楼时看见迁客骚人因洞庭风雨之景而忧愁哀伤,因洞庭春晴之景而无比欣慰与欢喜。【丙】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翻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理解:古仁人和迁客骚人不同之处或许在于古仁人不因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16.根据《岳阳楼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②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③,且不华国④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选自《国语》)注:①[相宣、成]辅助春秋时期的鲁宣公和鲁成公。②[仲孙它]子服它,孟献子的儿子。③[爱]吝啬。④[华国]使国家有光彩。季文子为鲁上卿时,看见百姓“”,他坚持不贪享荣华;范仲淹贬官在外时,仍借古仁人之口表达了“
”的政治理想。无论官场浮沉,季文子与范仲淹都
,展现了士大夫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答案】12.B
13.D
14.C15.丙16.食粗衣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心系百姓【导语】这篇《岳阳楼记》阅读材料以范仲淹的经典散文为核心,通过词义辨析、情感理解、翻译评析和拓展阅读等多种题型,全面考察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章展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士人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予观夫巴陵胜状”的句意“我观看那巴陵郡的胜景”,其中“胜”是“优美的”的意思;A.“美不胜收”的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其中“胜”是“尽”的意思;B.“游览胜地”的意思是“游览风景优美而著称的地方。”,其中“胜”是“优美的”的意思;C.“不胜其烦”的意思是“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其中“胜”是“禁得起”的意思;D.“胜券在握”的意思是“比喻很有把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其中“胜”是“胜利”的意思;故选B。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D.根据第四段“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迁客骚人在春光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前往岳阳楼,看到周围一片生机勃勃的美景时内心非常愉悦畅快。在此并没有体现“借酒消愁,愁绪随风”的内容;故选D。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薄暮冥冥”,意思是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A.薄利多销:指单个产品或商品赢利少,靠售出数量很大赚钱。这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通过降低商品的单价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增加销售量,最终实现盈利。“薄”指的是“微;少”;B.厚此薄彼:指重视、优待这一方,轻视、冷淡另一方。形容不能平等地对待两方面,有偏袒或歧视的意味。在这里,“薄”指的是“冷淡;不深厚”;C.日薄西山:原指太阳快落山了,现多比喻衰老、病重的人或衰微的事物临近死亡、终结。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衰败和没落。在这里,“薄”是“迫近”的意思;D.衣着单薄:形容人穿的衣服很少,不够厚实,通常用于描述天气寒冷时人们的穿着状态。在这里,“薄”指的是“厚度小的”;故选C。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甲句“越明年”的意思“到了第二年”,根据第一段“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可知,这是体现滕子京虽然被贬,但依旧励精图治,造福当地百姓。本项的“是为了记录滕子京取得的政绩”理解不当;乙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作者想象那些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时候,观赏景物的感受的异同。此句是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推测,非作者登楼所见;本项的说法不当;故选丙。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材料中“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可知,季文子为鲁上卿时,看见百姓“食粗衣恶”,他深感百姓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因此坚持不贪享荣华,保持清廉节俭的作风。他明白,作为国家的领导者,更应该以身作则,关心百姓疾苦,而不是沉迷于个人的享乐之中。第二空,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贬官在外时,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仍然心系国家与百姓,借古仁人之口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厚感情,以及他愿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2025年成人高考化学复习题库及答案
- 公司消防安全培训标语课件
- 公司法纠纷课件
- 2025餐饮企业行政总厨聘用合同样本
- 2025压路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塑料制品生产加工合同
- 2025如何避免购销合同的法律风险
- 2025探讨合同责任保险合同之原则
- 2025房屋租赁合同备案授权书
- 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总结
- 戏水溪流改造工程方案(3篇)
- 审计数据采集规定
- 检验科危急值课件
- 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理论试题及答案
- 潍坊市2026届高三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动量守恒定律模型归纳(11大题型)(解析版)-2025学年新高二物理暑假专项提升(人教版)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护理业务学习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产科危急重症早期识别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3
- 医疗器械配送应急预案模板(3篇)
- DB65-T 4803-2024 冰川厚度测量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