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多性能研究:腐蚀、氧化与摩擦学行为剖析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现代工程领域,设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是确保其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然而,腐蚀、高温高湿氧化和摩擦磨损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工程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每年都会给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万亿美元,约占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机械工程等行业,设备的零部件在复杂的工况条件下,如高温、高湿、高负荷等,极易受到腐蚀、氧化和摩擦磨损的影响,导致设备故障频发,维修成本增加,甚至引发安全事故。腐蚀是金属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的材料损坏现象。在潮湿的空气中,金属表面容易形成一层电解质溶液膜,引发电化学腐蚀,使金属表面逐渐被侵蚀,强度和性能下降。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腐蚀的进程,如在海洋环境中,船舶的金属结构长期暴露在高温、高湿且富含盐分的海水中,腐蚀速度极快,需要频繁进行维护和修复,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还影响船舶的正常运营。在化工行业,许多设备需要处理具有腐蚀性的介质,如硫酸、盐酸等,金属材料在这些介质的作用下,会发生严重的腐蚀,导致设备泄漏、停产等问题。高温高湿氧化是指材料在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膜的过程。当氧化膜的生长速度过快或质量不佳时,会导致材料的性能恶化。在航空发动机等高温部件中,高温高湿环境会使金属材料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剥落,降低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在电子设备中,高温高湿氧化会导致电路板上的金属导线氧化,接触电阻增大,引发电路故障,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摩擦磨损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表面材料因摩擦而逐渐损耗的现象。摩擦磨损会导致零部件的尺寸精度下降、表面粗糙度增加,进而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在汽车发动机中,活塞与气缸壁之间的摩擦磨损会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燃油消耗增加、排放超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发动机报废。在机械传动系统中,齿轮、轴承等部件的摩擦磨损会产生噪声、振动,降低传动效率,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二硫化钼(MoS_2)作为一种典型的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固体润滑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上述工程问题。二硫化钼的晶体结构由钼原子和硫原子组成,呈六方晶系,具有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较弱的范德华力结合,使得层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从而赋予了二硫化钼良好的润滑性能。二硫化钼的摩擦系数低,一般在0.05-0.1之间,能够有效降低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力,减少能量损耗。同时,二硫化钼还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压强度,能够承受一定的载荷,不易被挤出摩擦面,保证了润滑膜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是将二硫化钼以薄膜的形式涂覆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保护膜。这种薄膜不仅能够利用二硫化钼的润滑性能,还能有效隔离金属基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起到防腐蚀和抗氧化的作用。在腐蚀防护方面,二硫化钼薄膜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阻止腐蚀性介质与金属基体的接触,从而降低腐蚀速率。研究表明,在含有氯离子的酸性溶液中,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能够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在高温高湿氧化环境下,二硫化钼薄膜表面会形成一层稳定的氧化钼层,这层氧化钼层能够阻隔氧气和水蒸气的渗透,减缓薄膜的氧化速度,保护金属基体不被氧化。在摩擦学性能方面,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和较高的抗磨损性能,能够有效减少摩擦副之间的磨损,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在高速、重载等恶劣工况下,二硫化钼薄膜能够保持良好的润滑性能,降低摩擦热的产生,防止零部件因过热而损坏。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机械工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航空航天领域,卫星、火箭等设备的零部件需要在极端的工况条件下运行,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可以有效解决零部件的润滑、腐蚀和氧化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在汽车制造领域,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汽车的整体性能,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能够降低这些部件的摩擦磨损,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排放,同时增强部件的耐腐蚀性能,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在电子设备领域,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对零部件的润滑和防护要求越来越高,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可以满足电子设备在微小空间内的润滑需求,同时保护电子元件不受腐蚀和氧化的影响,提高电子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机械工程领域,各种机械设备的传动部件、轴承等都需要良好的润滑和防护,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减少故障发生,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尽管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解决工程设备的腐蚀、高温高湿氧化和摩擦磨损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对其性能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同制备方法对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影响机制尚不明确,薄膜在复杂工况下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薄膜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因此,深入研究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腐蚀、抗高温高湿氧化及摩擦学行为,对于揭示其作用机制,优化薄膜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耐腐蚀性能研究在国外,早在20世纪中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对二硫化钼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其中包括其在特殊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众多研究聚焦于二硫化钼薄膜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表现。例如,在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氯离子具有很强的侵蚀性,容易破坏金属表面的钝化膜,引发点蚀等局部腐蚀。相关研究发现,二硫化钼薄膜能够通过自身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稳定性,有效地阻挡氯离子的渗透,减缓金属基体的腐蚀速度。德国的一些研究团队通过电化学测试技术,深入分析了二硫化钼薄膜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腐蚀电位、极化曲线等参数,明确了薄膜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耐腐蚀机制。他们发现,在酸性溶液中,二硫化钼薄膜能够与氢离子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反应产物膜,进一步增强了对金属基体的防护能力;而在碱性溶液中,薄膜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抵御氢氧根离子的攻击,保持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国内对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耐腐蚀性能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自主研发的制备工艺,制备出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二硫化钼薄膜,并对其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如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高纯度的二硫化钼薄膜,通过盐雾试验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详细研究了薄膜厚度、结晶度等因素对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厚度增加,其对金属基体的物理阻隔作用增强,耐腐蚀性能相应提高;而结晶度较高的薄膜,由于其内部原子排列更加有序,缺陷较少,能够更有效地抵抗腐蚀介质的侵蚀。此外,国内还开展了大量关于二硫化钼复合薄膜耐腐蚀性能的研究,通过添加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如石墨烯、金属氧化物等,进一步提高了薄膜的耐腐蚀性能。研究发现,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阻隔性能,与二硫化钼复合后,能够形成一种协同防护机制,显著提高薄膜在复杂腐蚀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然而,目前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耐腐蚀性能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对于薄膜在极端复杂腐蚀环境下,如高温、高压、高浓度腐蚀性介质并存的条件下的长期耐腐蚀性能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薄膜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对其耐腐蚀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对界面结合机制以及如何优化界面结合强度以提高耐腐蚀性能的研究还不够深入。1.2.2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研究国外对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科研团队通过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先进的分析技术,对二硫化钼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氧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二硫化钼薄膜首先会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中间产物,然后逐渐被氧气氧化,形成不同价态的氧化钼。研究还表明,薄膜的氧化速率与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薄膜的氧化进程。日本的研究人员则致力于开发新型的二硫化钼基复合薄膜,通过添加稀土元素等方式,提高薄膜的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他们发现,稀土元素能够在薄膜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保护膜,抑制氧化反应的进行,从而显著提高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性。国内近年来在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利用高温高湿环境模拟试验箱,对不同制备工艺得到的二硫化钼薄膜进行了长时间的氧化试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薄膜表面的微观形貌变化,以及利用能谱分析(EDS)检测薄膜成分的改变,深入研究了薄膜的氧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薄膜的微观结构对其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具有致密微观结构的薄膜能够有效阻挡氧气和水蒸气的扩散,延缓氧化过程。此外,国内一些高校还开展了关于二硫化钼薄膜抗氧化添加剂的研究,通过添加特定的抗氧化剂,如有机硅化合物等,提高薄膜的抗氧化性能。有机硅化合物能够在薄膜表面形成一层有机-无机复合保护膜,增强薄膜对高温高湿环境的抵抗能力。尽管国内外在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目前对于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氧化动力学模型研究还不够完善,无法准确预测薄膜在不同工况下的氧化寿命。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开发更加环保、高效的抗氧化技术,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1.2.3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国外在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摩擦学性能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英国的研究人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系统研究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学性能,他们通过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在不同的载荷、速度和温度条件下,对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进行了测试。研究发现,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的增加而略有增大,但在一定范围内仍能保持较低的水平;而磨损率则与载荷和速度密切相关,在高速重载条件下,磨损率会显著增加。此外,美国的科研团队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微观测试手段,对二硫化钼薄膜在摩擦过程中的表面形貌变化和微观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薄膜的摩擦磨损机制。他们发现,在摩擦过程中,二硫化钼薄膜的层状结构会发生滑移和断裂,形成一些微小的碎片,这些碎片在摩擦表面起到了类似于滚珠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摩擦系数;但随着摩擦的继续进行,薄膜的结构逐渐被破坏,磨损率也随之增加。国内在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摩擦学性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二硫化钼薄膜在高温环境下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系数会发生变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摩擦系数会先降低后升高,这是由于薄膜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此外,国内还开展了大量关于二硫化钼复合薄膜摩擦学性能的研究,通过添加碳纳米管、陶瓷颗粒等增强相,提高了薄膜的抗磨损性能。例如,添加碳纳米管的二硫化钼复合薄膜,由于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自润滑性能,能够在摩擦过程中起到支撑和减摩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了薄膜的抗磨损性能和摩擦稳定性。然而,目前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摩擦学性能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在复杂工况条件下,如高速、重载、高温、高湿度等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时,薄膜的摩擦学性能会受到显著影响,如何提高薄膜在这种复杂工况下的摩擦学性能,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对于薄膜在摩擦过程中的自修复机制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薄膜的自修复性能,也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1.3研究内容与方法1.3.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腐蚀、抗高温高湿氧化及摩擦学行为,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其性能特点和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如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制备:选用物理气相沉积(PVD)中的磁控溅射技术来制备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通过系统地改变溅射功率、溅射时间、靶基距以及氩气流量等关键工艺参数,制备出具有不同微观结构和性能的薄膜。详细研究各工艺参数对薄膜的厚度、结晶度、表面粗糙度以及化学成分等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工艺参数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续性能研究提供多样化的薄膜样本。薄膜的耐腐蚀性能研究:运用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测试方法,深入研究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不同腐蚀介质(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含氯离子的中性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通过分析测试数据,获取薄膜的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密度、极化电阻等关键电化学参数,以此评估薄膜的耐腐蚀性能优劣。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微观分析手段,观察薄膜在腐蚀前后的表面微观形貌变化和元素组成变化,揭示薄膜的腐蚀机制,明确薄膜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腐蚀过程和失效模式。薄膜的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研究:利用高温高湿环境模拟试验箱,将制备好的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置于不同温度(如100℃、150℃、200℃)和相对湿度(如80%、90%、100%)的环境中进行氧化试验。采用热重分析(TGA)技术,实时监测薄膜在氧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从而获取薄膜的氧化速率和氧化起始温度等关键参数,评估薄膜的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对氧化后的薄膜进行成分和结构分析,确定氧化产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薄膜晶体结构的变化情况,深入探究薄膜的抗高温高湿氧化机制,明确氧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结构演变。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使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在不同的载荷(如1N、3N、5N)、转速(如100r/min、200r/min、300r/min)和温度(如室温、50℃、100℃)条件下,对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进行精确测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研究载荷、转速和温度等因素对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明确各因素在摩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微观测试手段,对摩擦后的薄膜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结合能谱分析(EDS)确定磨损表面的元素组成变化,深入探讨薄膜的摩擦磨损机制,揭示薄膜在摩擦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材料转移情况。薄膜性能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综合分析制备工艺参数、微观结构特征与薄膜的耐腐蚀性能、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因素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薄膜性能的方法和策略,如调整制备工艺参数以获得更理想的微观结构,添加合适的添加剂或采用复合薄膜结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薄膜在腐蚀、高温高湿氧化和摩擦磨损等复杂工况下的综合性能,为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3.2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通过磁控溅射设备,精确控制各种工艺参数,制备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为后续的性能测试提供样本。运用电化学工作站、高温高湿环境模拟试验箱、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实验设备,分别对薄膜的耐腐蚀性能、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和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TGA)等微观分析手段,对薄膜的微观结构、成分和性能进行深入分析,从微观层面揭示薄膜的腐蚀、氧化和摩擦磨损机制。理论分析法:基于材料科学、电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建立数学模型,对薄膜在腐蚀、高温高湿氧化和摩擦磨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如利用电化学动力学理论分析薄膜的腐蚀过程,运用热氧化动力学模型预测薄膜的氧化寿命,通过摩擦学理论解释薄膜的摩擦磨损行为。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深入探讨薄膜性能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优化薄膜性能提供理论指导。对比研究法:制备不同工艺参数和微观结构的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对比分析它们在耐腐蚀性能、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上的差异,明确制备工艺参数和微观结构对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将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与其他类型的固体润滑薄膜(如二硫化钨薄膜、石墨薄膜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它们在相同工况条件下的性能优劣,突出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特点和优势,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二、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概述2.1二硫化钼的结构与特性二硫化钼(MoS_2)作为一种典型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这是其展现出优异性能的基础。从微观角度来看,二硫化钼的晶体结构呈现出六方晶系,其基本结构单元由一层钼原子夹在两层硫原子之间组成,形成了类似“三明治”的S-Mo-S三原子层结构。在这个结构中,钼原子与硫原子通过强共价键相结合,使得层内结构十分稳定。具体而言,钼原子周围被六个硫原子以八面体配位的方式环绕,形成了稳定的结构框架,这种强共价键赋予了二硫化钼层内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而层与层之间则是通过较弱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这种弱相互作用与层内的强共价键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二硫化钼具有独特的层状可剥离性。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层与层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这一特性是二硫化钼具备优异润滑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摩擦过程中,二硫化钼的层状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摩擦副表面的摩擦力,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与其他润滑材料相比,二硫化钼的这种层间滑动机制使其在各种工况条件下都能保持较低的摩擦系数,从而减少能量损耗,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除了润滑性能外,二硫化钼的结构还决定了其具有较低的硬度。莫氏硬度仅为1的二硫化钼,在受到外力时,其层状结构容易发生变形和滑移,这种特性使其在一些对材料硬度要求不高,但对润滑性能和柔韧性有较高要求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一些精密仪器的微机电系统(MEMS)中,二硫化钼可以作为润滑材料,在保证微机械部件正常运转的同时,不会对部件表面造成过度磨损。二硫化钼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温度、载荷及速度变化范围。在温度方面,二硫化钼在大气中能够在-184℃至399℃的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润滑性能。在低温环境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空低温环境中,二硫化钼可以为设备提供可靠的润滑,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而在高温环境下,二硫化钼在400℃时开始氧化,450℃时氧化显著,540℃氧化急剧,但在未完全氧化成三氧化钼之前,仍具有一定的润滑性。在非氧化环境中,二硫化钼甚至可以承受更高的温度,可达1100℃,这使得它在高温工业领域,如钢铁冶炼、陶瓷烧制等高温设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载荷方面,二硫化钼具有出色的抗极压性,其抗压强度极高,在20,000kg/cm^2的极高压力下仍可正常使用。这一特性使其能够在高负荷的工况条件下,如重型机械的齿轮传动、大型船舶的发动机等,有效地减少摩擦和磨损,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与一般的润滑油相比,二硫化钼在高压力下不会像润滑油膜那样容易破裂,从而避免了金属表面的直接接触和熔接,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在速度方面,二硫化钼的摩擦系数随摩擦速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意味着在高速运动的工况下,二硫化钼能够提供更好的润滑效果。在高速列车的轴承系统中,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可以有效地降低轴承与轴之间的摩擦,减少能量损耗,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和效率。2.2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制备方法2.2.1物理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PVD)是制备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在真空环境下,通过物理手段将二硫化钼材料转化为气相原子、分子或离子,然后使其在基底表面沉积并凝结成薄膜。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良好的薄膜质量,能够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成分,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薄膜性能的要求。物理蒸发是PVD中较为基础的一种方法。在制备二硫化钼薄膜时,通常会将二硫化钼原料放置在蒸发源中,通过电阻加热、电子束加热或激光加热等方式,使二硫化钼迅速升温至蒸发温度,从而转化为气相。气相的二硫化钼原子在真空环境中自由运动,当它们到达基底表面时,会逐渐凝结并沉积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形成了二硫化钼薄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够制备出高纯度的二硫化钼薄膜。然而,物理蒸发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蒸发过程中原子的运动方向难以精确控制,导致薄膜的均匀性较差,且薄膜与基底之间的附着力相对较弱。在一些对薄膜均匀性和附着力要求较高的应用中,物理蒸发法制备的薄膜可能无法满足需求。磁控溅射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PVD技术。在磁控溅射过程中,将二硫化钼靶材放置在真空溅射室内,利用电场和磁场的共同作用,使氩气等惰性气体离子化并加速撞击靶材表面。在离子的轰击下,靶材表面的二硫化钼原子被溅射出来,形成原子或分子束,然后在基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磁控溅射具有沉积速率快、薄膜均匀性好、附着力强等优点。通过调整溅射功率、溅射时间、靶基距以及氩气流量等工艺参数,可以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结晶度和表面粗糙度等性能指标。在制备高质量的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时,磁控溅射能够实现对薄膜微观结构的精细调控,从而获得性能优异的薄膜。然而,磁控溅射设备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对工艺操作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激光热解也是一种制备二硫化钼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方法。该方法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照射二硫化钼前驱体,使其在瞬间吸收大量能量,发生热解反应,分解产生二硫化钼原子或分子。这些分解产物在气相中迅速扩散,并在基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激光热解具有制备过程快速、薄膜质量高、可在复杂形状基底上沉积等优点。由于激光的能量集中,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前驱体发生热解反应,从而减少了杂质的引入,提高了薄膜的纯度。激光的方向性好,可以精确控制薄膜的沉积位置,适用于在一些特殊形状的基底上制备薄膜。然而,激光热解设备昂贵,运行成本高,且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对薄膜造成一定的热损伤,影响薄膜的性能。2.2.2化学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CVD)是另一种重要的制备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气态的钼源和硫源在高温、催化剂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硫化钼并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与物理气相沉积相比,化学气相沉积具有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制备薄膜、可精确控制薄膜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能够在复杂形状基底上沉积等优势。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将钼源(如三氧化钼(MoO_3)、氯化钼(MoCl_5)等)和硫源(如硫化氢(H_2S)、硫蒸气等)在高温(通常在600-900℃)和惰性气体(如氩气、氮气等)的保护下,引入反应室中。在高温和催化剂的作用下,钼源和硫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硫化钼蒸气,然后在基底表面沉积并结晶,形成二硫化钼薄膜。在以MoO_3和H_2S为原料的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MoO_3+2H_2S\stackrel{高温}{=\!=\!=}MoS_2+2H_2O+SO_2。这种方法能够制备出高质量、大面积的二硫化钼薄膜,薄膜的结晶度高,缺陷较少,在光电子器件、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化学气相沉积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设备复杂、成本高,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杂质,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等。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是化学气相沉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使用金属有机化合物作为钼源和硫源。在MOCVD过程中,将金属有机钼源(如六羰基钼(Mo(CO)_6)等)和金属有机硫源(如二甲基二硫醚((CH_3)_2S_2)等)在高温和载气的作用下,输送到反应室中。这些金属有机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释放出钼原子和硫原子,它们在基底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硫化钼并沉积形成薄膜。MOCVD具有能够精确控制薄膜的生长速率和成分、可以在原子尺度上控制薄膜的结构等优点,特别适合制备高质量的二硫化钼薄膜用于高端电子器件。但是,MOCVD设备昂贵,金属有机化合物价格高且具有毒性,对操作环境和人员安全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离子束辅助沉积(IBAD)是在化学气相沉积的基础上,引入离子束辅助的一种制备方法。在IBAD过程中,除了通入钼源和硫源进行化学反应生成二硫化钼外,还使用离子束(如氩离子束等)对生长中的薄膜进行轰击。离子束的轰击可以增强原子的扩散能力,改善薄膜的结晶质量和附着力,同时还可以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调整离子束的能量、束流密度和轰击角度等参数,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能的二硫化钼薄膜。IBAD能够制备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IBAD设备复杂,制备过程较为繁琐,需要精确控制多个参数,增加了制备成本和难度。2.2.3电化学沉积电化学沉积是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电化学反应形成二硫化钼薄膜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外加电场,使溶液中的钼离子(Mo^{n+})和硫离子(S^{2-})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硫化钼并沉积在电极表面。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以钼酸钠(Na_2MoO_4)为钼源,硫脲(CS(NH_2)_2)为硫源,通过控制外加电压,使钼酸钠在阴极表面被还原为钼离子,硫脲在阳极表面被氧化为硫离子,钼离子和硫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到阴极表面,发生如下反应:MoO_4^{2-}+CS(NH_2)_2+6H^+\stackrel{通电}{=\!=\!=}MoS_2+CO_2+N_2+5H_2O,从而在阴极表面沉积形成二硫化钼薄膜。电化学沉积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可在室温下进行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制备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尤其适合在一些对温度敏感的基底上进行沉积。在一些塑料、橡胶等材料的表面制备二硫化钼薄膜时,电化学沉积可以避免高温对基底材料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调整电化学沉积的工艺参数,如电解液浓度、沉积电压、沉积时间等,可以对薄膜的厚度、形貌和结构进行调控。然而,电化学沉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电化学反应过程较为复杂,难以精确控制薄膜的成分和晶体结构,导致薄膜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相对较差。在沉积过程中,容易在薄膜中引入杂质,影响薄膜的性能。同时,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薄膜通常与基底的结合强度有限,在一些高负荷、高摩擦的工况下,薄膜可能容易脱落,限制了其在某些苛刻条件下的应用。三、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耐腐蚀性能3.1耐腐蚀机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展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在该环境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保护机制。从结构层面来看,二硫化钼的层状结构是其具备耐腐蚀性能的基础。二硫化钼由S-Mo-S三原子层堆叠而成,层内原子通过强共价键结合,结构稳定;层间则依靠较弱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这种层状结构使得二硫化钼薄膜在金属基体表面能够形成一种物理阻隔层,有效地阻碍了腐蚀性介质,如氧气、水分子和各类离子,向金属基体的扩散。当薄膜覆盖在金属表面时,就像给金属穿上了一层防护衣,阻止了外界物质与金属的直接接触,从而减缓了腐蚀的发生。在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氯离子很难穿过二硫化钼的层状结构到达金属基体表面,降低了氯离子对金属的侵蚀作用,进而提高了金属的耐腐蚀性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二硫化钼薄膜会发生氧化反应,在其表面逐渐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钼薄膜。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化学反应过程,当环境中的氧气和水蒸气与二硫化钼薄膜接触时,在高温的促进下,发生如下化学反应:2MoS_2+7O_2+2H_2O\stackrel{高温}{=\!=\!=}2MoO_3+4SO_2+2H_2SO_4。在这个反应中,二硫化钼被氧化为三氧化钼(MoO_3),同时产生二氧化硫(SO_2)和硫酸(H_2SO_4)等副产物。生成的三氧化钼在薄膜表面逐渐堆积并致密化,形成一层连续且紧密的氧化钼薄膜。这层氧化钼薄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阻隔性能,它进一步增强了对金属基体的保护作用。氧化钼薄膜能够有效地隔离金属基体与外界环境,阻止氧气、水蒸气以及其他腐蚀性介质的进一步渗透,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金属基体发生腐蚀的可能性。在高温高湿的海洋大气环境中,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表面形成的氧化钼薄膜可以长时间有效地保护金属基体,防止其受到海水、盐雾等腐蚀性介质的侵蚀,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二硫化钼薄膜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作用也对其耐腐蚀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制备过程中,二硫化钼薄膜与金属基体通过物理吸附、化学键合等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紧密的结合使得薄膜在金属表面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稳定性,不易脱落。当外界腐蚀性介质试图破坏薄膜时,由于薄膜与基体之间的强结合力,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力作用,保持薄膜的完整性,从而持续发挥其阻隔和保护作用。在受到机械振动或热冲击等外力作用时,薄膜与金属基体之间的强结合力可以防止薄膜出现裂纹或剥落,确保薄膜在复杂工况下仍能有效地保护金属基体,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3.2实验研究3.2.1实验设计为深入研究二硫化钼薄膜在不同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本实验选用尺寸为50mm×25mm×2mm的304不锈钢片作为金属基体。304不锈钢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但在特定环境下仍存在腐蚀风险,适合作为研究二硫化钼薄膜耐腐蚀性能的基体材料。在实验前,需对不锈钢片进行严格的预处理,以确保表面清洁且具有良好的活性,利于后续薄膜的附着。具体操作如下:首先,使用砂纸对不锈钢片表面进行逐级打磨,从80目粗砂纸开始,依次更换为120目、240目、400目、600目、800目、1000目、1200目和1500目砂纸,使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达到Ra≤0.3μm的标准,以消除表面的氧化层和机械加工痕迹;然后,将打磨后的不锈钢片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用无水乙醇超声清洗15min,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氮气吹干,备用。实验设备方面,选用JGP560型超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机用于制备二硫化钼薄膜。该设备具有高精度的真空系统和稳定的溅射电源,能够精确控制溅射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保证薄膜制备的一致性和重复性。在溅射过程中,采用纯度为99.99%的二硫化钼靶材,以氩气(Ar)作为工作气体,通过质量流量计精确控制氩气流量,确保溅射环境的稳定性。利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测试,该工作站具备高精度的电位和电流测量功能,能够准确获取薄膜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电化学参数。采用三电极体系,将制备有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作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作为参比电极,铂片作为对电极。实验步骤如下:在超高真空磁控溅射镀膜机中,将预处理后的不锈钢片固定在样品台上,抽真空至本底真空度达到5×10⁻⁴Pa以下,以去除真空室内的杂质气体,避免其对薄膜质量产生影响。通入氩气,使真空室内气压稳定在0.5Pa,利用射频电源对二硫化钼靶材进行溅射。设置溅射功率为100W,溅射时间为60min,靶基距为80mm,氩气流量为20sccm,在不锈钢片表面沉积二硫化钼薄膜。制备完成后,将薄膜样品取出,进行后续的耐腐蚀性能测试。将制备好的二硫化钼薄膜样品分别浸泡在不同的腐蚀介质中,包括pH=3的盐酸溶液(模拟酸性环境)、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模拟碱性环境)以及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钠溶液(模拟海洋环境中的中性含氯环境)。每种腐蚀介质设置3个平行样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在浸泡过程中,使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定期对样品进行开路电位-时间曲线测试,测试时间间隔为1h,持续测试24h,以监测薄膜在腐蚀介质中的电位变化情况,初步判断薄膜的耐腐蚀性能。然后,进行极化曲线测试,扫描速率为0.01V/s,扫描范围为相对于开路电位-0.5V至+0.5V,通过极化曲线获取腐蚀电位(Ecorr)和腐蚀电流密度(Icorr)等关键参数,评估薄膜的耐腐蚀性能。最后,进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测试频率范围为10⁵Hz至10⁻²Hz,交流扰动幅值为5mV,通过分析EIS图谱,获取薄膜的极化电阻(Rp)等参数,进一步深入分析薄膜的耐腐蚀机制。3.2.2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时间、不同环境条件下金属基体的腐蚀程度进行分析,以及对比有、无二硫化钼薄膜时的腐蚀情况,得到以下实验结果。在pH=3的盐酸溶液中,未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304不锈钢片在浸泡1h后,开路电位迅速下降,表明不锈钢片表面开始发生腐蚀反应。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开路电位持续降低,24h后开路电位降至-0.65V左右。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其腐蚀电流密度高达1.2×10⁻⁴A/cm²,说明腐蚀速率较快。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其奈奎斯特图呈现出较小的容抗弧,表明不锈钢片在盐酸溶液中几乎没有有效的腐蚀防护能力。而涂覆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在浸泡初期,开路电位相对稳定,在1h内基本保持在-0.2V左右。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开路电位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24h后开路电位为-0.35V。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其腐蚀电流密度仅为1.5×10⁻⁶A/cm²,相较于未涂覆薄膜的不锈钢片,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以上,表明二硫化钼薄膜能够显著降低金属基体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速率。EIS测试结果显示,其奈奎斯特图呈现出较大的容抗弧,说明二硫化钼薄膜在酸性溶液中能够形成有效的阻挡层,阻碍腐蚀介质与金属基体的接触,从而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在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未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开路电位在浸泡初期为-0.4V左右,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开路电位逐渐降低,24h后降至-0.55V。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其腐蚀电流密度为8.5×10⁻⁵A/cm²,表明在碱性溶液中,不锈钢片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腐蚀。EIS测试结果显示,其奈奎斯特图的容抗弧较小,说明腐蚀防护能力较弱。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开路电位在浸泡1h内稳定在-0.25V左右,24h后降至-0.32V,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未涂覆薄膜的样品。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其腐蚀电流密度为2.0×10⁻⁶A/cm²,同样远低于未涂覆薄膜的样品,说明二硫化钼薄膜在碱性溶液中也能有效抑制金属基体的腐蚀。EIS测试结果表明,其奈奎斯特图的容抗弧较大,进一步证明了二硫化钼薄膜在碱性环境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耐腐蚀作用。在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钠溶液中,未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开路电位在浸泡1h后从-0.3V迅速下降至-0.45V,24h后降至-0.52V。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其腐蚀电流密度为1.0×10⁻⁴A/cm²,表明在含氯离子的中性溶液中,不锈钢片容易发生腐蚀。EIS测试结果显示,其奈奎斯特图的容抗弧较小,说明腐蚀防护能力较差。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在氯化钠溶液中,开路电位在浸泡1h内稳定在-0.22V左右,24h后降至-0.30V,下降幅度较小。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其腐蚀电流密度为1.8×10⁻⁶A/cm²,显著低于未涂覆薄膜的样品,说明二硫化钼薄膜在含氯离子的中性溶液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EIS测试结果显示,其奈奎斯特图的容抗弧较大,表明二硫化钼薄膜能够有效阻挡氯离子对金属基体的侵蚀。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不同腐蚀介质中薄膜腐蚀后的表面微观形貌,发现未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表面在三种腐蚀介质中均出现了明显的腐蚀坑和裂纹,表面粗糙不平,说明金属基体受到了严重的腐蚀破坏。而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表面,在腐蚀后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但腐蚀坑和裂纹的数量明显减少,且表面相对较为平整,表明二硫化钼薄膜能够有效地保护金属基体,减轻腐蚀程度。利用能谱分析(EDS)对腐蚀后的薄膜表面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发现未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表面在三种腐蚀介质中均检测到了大量的氧元素和腐蚀产物的特征元素,如在盐酸溶液中检测到氯元素,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检测到钠元素,在氯化钠溶液中检测到氯元素,说明金属基体发生了严重的腐蚀反应,生成了大量的腐蚀产物。而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表面,氧元素和腐蚀产物特征元素的含量明显较低,同时检测到了一定含量的钼和硫元素,表明二硫化钼薄膜在腐蚀过程中仍能保持一定的结构完整性,起到了防护作用。综合以上实验结果,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酸性、碱性和含氯离子的中性溶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能够显著降低金属基体的腐蚀速率,有效保护金属基体不被腐蚀。其耐腐蚀机制主要是通过形成物理阻隔层和化学保护膜,阻止腐蚀介质与金属基体的接触,从而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3.3特殊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在酸性溶液中,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展现出独特的耐腐蚀性能。当薄膜处于酸性溶液环境时,溶液中的氢离子(H^+)会与薄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氢离子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二硫化钼薄膜的表面电荷分布,使得薄膜表面的电子云密度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薄膜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另一方面,氢离子可以与二硫化钼薄膜中的硫原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氢(H_2S)气体,反应方程式为:MoS_2+4H^+\stackrel{}{=\!=\!=}Mo^{4+}+2H_2S\uparrow。虽然这一反应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薄膜中的硫元素,但由于二硫化钼的层状结构较为稳定,这种消耗过程相对缓慢。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薄膜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由钼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组成的保护膜。在稀硫酸溶液中,钼原子可能会被氧化为高价态的钼氧化物,如MoO_3,这些氧化物会在薄膜表面逐渐堆积并致密化,形成一层连续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能够有效阻挡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和其他腐蚀性离子进一步向金属基体渗透,从而保护金属基体不被腐蚀。研究表明,在pH值为2的盐酸溶液中,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金属试样在浸泡100小时后,其腐蚀速率仅为未涂覆薄膜试样的1/5,表明二硫化钼薄膜在酸性溶液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在碱性溶液中,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耐腐蚀机制与酸性溶液有所不同。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OH^-)会与薄膜表面的钼原子发生反应。在强碱性条件下,钼原子可能会与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钼酸盐,如钼酸钠(Na_2MoO_4)等。这种反应会导致薄膜表面的钼原子逐渐溶解,但由于二硫化钼薄膜的层状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溶解过程相对较为缓慢。在反应过程中,薄膜表面会形成一层含有钼酸盐的钝化膜。这层钝化膜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有效阻止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和其他腐蚀性物质对金属基体的侵蚀。研究发现,在pH值为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二硫化钼薄膜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耐腐蚀性能。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虽然薄膜表面会发生一些变化,但由于钝化膜的存在,金属基体的腐蚀速率仍然较低。在浸泡50小时后,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金属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仅为未涂覆薄膜试样的1/3,说明二硫化钼薄膜在碱性溶液中能够有效地保护金属基体,降低其腐蚀速率。四、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4.1氧化稳定性机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展现出独特的氧化稳定性机制,这与薄膜的结构以及在该环境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密切相关。从结构角度来看,二硫化钼的层状结构是其氧化稳定性的基础。二硫化钼由S-Mo-S三原子层堆叠而成,层内原子通过强共价键紧密结合,赋予了层内结构较高的稳定性。这种紧密的结构使得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外界的氧气和水蒸气分子难以直接穿透层内,从而减缓了氧化反应的起始速度。层间则通过较弱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力相对较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阻碍氧气和水蒸气在层间的扩散,进一步延缓了氧化过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二硫化钼薄膜会与环境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当温度升高时,二硫化钼薄膜首先会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中间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以及氧气的参与,二硫化钼逐渐被氧化,形成不同价态的氧化钼,如MoO_3和MoO_2。研究表明,在15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氧化,二硫化钼薄膜表面会检测到明显的MoO_3和少量的MoO_2。这些氧化钼产物在薄膜表面逐渐堆积并致密化,形成一层连续且致密的氧化钼层。这层氧化钼层在二硫化钼薄膜的氧化稳定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能够有效地阻挡氧气和水蒸气进一步向薄膜内部渗透。当外界的氧气和水蒸气分子试图接触二硫化钼薄膜时,首先会遇到这层氧化钼层,氧化钼层就像一道屏障,阻止了氧气和水蒸气与未氧化的二硫化钼继续发生反应,从而减少了薄膜的氧化损伤,保持了薄膜的氧化稳定性。在高温高湿的工业环境中,如化工生产中的高温反应设备,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表面形成的氧化钼层可以长时间有效地保护薄膜不被过度氧化,确保薄膜的润滑性能和防护性能。二硫化钼薄膜的微观结构缺陷也会对其氧化稳定性产生影响。薄膜中的空位、位错等缺陷会增加原子的扩散速率,使得氧气和水蒸气更容易在薄膜中扩散,从而加速氧化反应。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减少薄膜中的微观结构缺陷,可以进一步提高薄膜的氧化稳定性。采用先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精确控制制备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能够有效降低薄膜中的缺陷密度,提高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抗氧化性能。4.2实验研究4.2.1实验设计本实验旨在深入研究二硫化钼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氧化稳定性,为此,选用尺寸为20mm×20mm×1mm的硅片作为基底材料。硅片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表面平整度,能够为二硫化钼薄膜的生长提供稳定的支撑,且其表面易于与薄膜形成良好的结合,便于后续的实验分析。在实验前,对硅片进行严格的预处理,以确保表面清洁无杂质,利于薄膜的沉积。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硅片依次放入丙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在超声波清洗机中各清洗15min,去除表面的油污和灰尘;然后,用氮气吹干,备用。实验设备选用TH-150型高温高湿试验箱,该试验箱能够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控制范围为-40℃~150℃,湿度控制范围为20%~98%,能够满足本实验对高温高湿环境的模拟要求。利用D8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XRD)对氧化后的薄膜进行晶体结构分析,该仪器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特点,能够准确检测薄膜中晶体结构的变化。采用ESCALAB250Xi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薄膜的表面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该仪器可以精确测定薄膜表面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为研究薄膜的氧化过程提供重要依据。使用TG209F1型热重分析仪(TGA)对薄膜在氧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该分析仪能够在高温环境下精确测量样品的质量,测量精度可达±0.1μg,能够准确获取薄膜的氧化速率和氧化起始温度等关键参数。实验步骤如下:在磁控溅射设备中,将预处理后的硅片固定在样品台上,抽真空至本底真空度达到5×10⁻⁴Pa以下,以排除杂质气体对薄膜质量的影响。通入氩气,使真空室内气压稳定在0.5Pa,利用射频电源对二硫化钼靶材进行溅射。设置溅射功率为120W,溅射时间为90min,靶基距为70mm,氩气流量为18sccm,在硅片表面沉积二硫化钼薄膜。制备完成后,将薄膜样品取出,进行后续的高温高湿氧化实验。将制备好的二硫化钼薄膜样品放入高温高湿试验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氧化实验。具体设置为温度分别为100℃、150℃、200℃,相对湿度分别为80%、90%、100%,每个条件下设置3个平行样品。氧化时间分别为1h、3h、6h、12h、24h。在氧化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出样品,进行相应的测试分析。首先,使用热重分析仪对样品进行质量变化测试,记录不同氧化时间下样品的质量,计算氧化速率。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进行晶体结构分析,观察薄膜在氧化过程中晶体结构的变化。最后,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样品的表面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氧化产物的种类和含量,深入研究薄膜的氧化稳定性。4.2.2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热重分析(TGA)对二硫化钼薄膜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氧化过程进行监测,得到了薄膜质量随氧化时间的变化曲线。在温度为100℃、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薄膜在初始阶段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从6h开始质量逐渐增加,24h后质量增加了约3.5%。这表明在该条件下,二硫化钼薄膜在初期具有较好的抗氧化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氧化反应逐渐发生,导致薄膜质量增加。在150℃、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薄膜质量从3h开始明显增加,12h后质量增加了约6.2%,说明温度和湿度的升高加速了薄膜的氧化进程。而在200℃、相对湿度100%的条件下,薄膜质量在1h后就开始显著增加,6h后质量增加了约9.5%,表明在高温高湿的极端条件下,薄膜的氧化速度极快,氧化稳定性较差。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氧化后的薄膜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氧化膜主要由MoO_3和MoO_2组成。在100℃、相对湿度80%条件下氧化24h的薄膜表面,MoO_3的含量约为70%,MoO_2的含量约为30%;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升高,MoO_3的含量逐渐增加,在200℃、相对湿度100%条件下氧化6h的薄膜表面,MoO_3的含量达到了约85%,MoO_2的含量为15%。这说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二硫化钼薄膜更容易被氧化为高价态的MoO_3。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薄膜在氧化过程中的晶体结构变化,发现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二硫化钼的特征衍射峰强度逐渐减弱,而MoO_3和MoO_2的特征衍射峰逐渐增强。在100℃、相对湿度80%条件下氧化12h后,二硫化钼(002)晶面的衍射峰强度下降了约30%,同时出现了明显的MoO_3(021)和MoO_2(110)晶面的衍射峰;在200℃、相对湿度100%条件下氧化6h后,二硫化钼(002)晶面的衍射峰强度下降了约70%,MoO_3和MoO_2的衍射峰强度显著增强,表明薄膜的晶体结构在氧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二硫化钼逐渐被氧化为氧化钼。观察不同条件下氧化后的薄膜表面微观形貌,发现在100℃、相对湿度80%条件下氧化24h的薄膜表面,出现了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物质,这可能是氧化过程中生成的氧化钼颗粒;在150℃、相对湿度90%条件下氧化12h的薄膜表面,颗粒状物质增多且尺寸增大,薄膜表面变得粗糙;而在200℃、相对湿度100%条件下氧化6h的薄膜表面,出现了大量的裂纹和剥落现象,表明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受到了严重的氧化损伤,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综合以上实验结果,二硫化钼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氧化稳定性与温度、湿度和氧化时间密切相关。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薄膜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但随着温度、湿度的升高以及氧化时间的延长,薄膜的氧化速度加快,氧化稳定性下降。氧化过程中,二硫化钼逐渐被氧化为MoO_3和MoO_2,薄膜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发生明显变化,导致薄膜的性能下降。4.3影响氧化稳定性的因素薄膜厚度是影响二硫化钼薄膜氧化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其氧化稳定性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从物理阻隔的角度来看,较厚的薄膜能够提供更强大的物理屏障,阻碍氧气和水蒸气向薄膜内部扩散。当薄膜厚度增加时,氧气和水蒸气需要穿越更长的路径才能到达薄膜内部,从而减缓了氧化反应的速率。研究表明,在相同的高温高湿环境下,厚度为500nm的二硫化钼薄膜的氧化起始时间比厚度为100nm的薄膜延长了约20%,这是因为较厚的薄膜增加了氧气和水蒸气的扩散阻力,使得氧化反应难以迅速发生。然而,当薄膜厚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过厚的薄膜在制备过程中容易引入更多的缺陷,如空洞、裂纹等,这些缺陷会成为氧气和水蒸气扩散的快速通道,加速氧化反应的进行。当薄膜厚度达到1μm以上时,由于内部缺陷的增多,薄膜的氧化速率反而会有所增加,氧化稳定性下降。制备工艺对二硫化钼薄膜的氧化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导致薄膜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和结晶质量,从而影响其氧化稳定性。以磁控溅射和化学气相沉积这两种常见的制备工艺为例,磁控溅射制备的薄膜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和较好的结晶质量。在磁控溅射过程中,原子在基底表面的沉积速率相对较快,能够形成较为致密的薄膜结构,减少了氧气和水蒸气的扩散通道。这种结构使得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抵抗氧化,具有较高的氧化稳定性。而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薄膜,虽然在晶体结构的完整性方面可能具有优势,但由于其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引入一些杂质,如残留的反应气体等,这些杂质可能会在薄膜内部形成缺陷,降低薄膜的氧化稳定性。在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如果反应气体的纯度不高,其中的杂质可能会在薄膜中形成空位或间隙原子,这些缺陷会加速氧气和水蒸气的扩散,导致薄膜更容易被氧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对二硫化钼薄膜的氧化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温度升高会显著加速二硫化钼薄膜的氧化反应速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热运动能量,使得氧气和水蒸气分子能够更快速地扩散到薄膜内部,同时也会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研究表明,在相对湿度为90%、氧气浓度为21%的环境下,当温度从100℃升高到150℃时,二硫化钼薄膜的氧化速率增加了约3倍。湿度的增加同样会促进薄膜的氧化。在高湿度环境下,水分子能够与二硫化钼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更容易被氧气氧化,从而加速了薄膜的氧化进程。在相对湿度从60%增加到90%时,薄膜的氧化速率明显加快。氧气浓度的提高也会直接增加氧化反应的驱动力,使得薄膜更容易被氧化。当氧气浓度从10%提高到21%时,薄膜的氧化速率会显著增加,氧化稳定性下降。五、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学性能5.1摩擦学性能特点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展现出独特的摩擦学性能特点,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显著的特性之一是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这使得它在减少摩擦副之间的能量损耗方面表现出色。在机械传动系统中,当金属部件表面涂覆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后,摩擦系数可降低至0.05-0.1之间,相较于未涂覆薄膜的部件,摩擦力大幅减小,能量转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这种低摩擦系数的特性源于二硫化钼本身的晶体结构,其层状结构使得层与层之间能够相对滑动,在摩擦过程中,层间的滑动有效降低了摩擦力,如同在摩擦副表面铺设了一层光滑的轨道,使得相对运动更加顺畅。除了低摩擦系数,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还具备较高的抗磨损性能,能够有效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在高负荷、高速等恶劣工况下,薄膜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和摩擦力,不易发生磨损。在汽车发动机的活塞与气缸壁之间,由于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高温、高压和高速的相对运动,对部件的磨损较为严重。而涂覆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后,薄膜能够在活塞与气缸壁之间形成一层坚固的保护膜,有效减少了两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和磨损,从而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薄膜的表面微观结构对其摩擦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二硫化钼的“三明治”结构,即S-Mo-S三原子层结构,在摩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当薄膜受到外力作用时,层间的范德华力使得层与层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这种滑动能够有效地分散应力,减少摩擦副表面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降低磨损量。层间的相对滑动还能够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进一步降低摩擦系数。在一些精密仪器的微机电系统(MEMS)中,二硫化钼薄膜的这种微观结构能够保证微机械部件在微小空间内的高效、稳定运行,减少因摩擦导致的能量损耗和部件损坏。5.2实验研究5.2.1实验设计为全面探究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学性能,选用UMT-3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测试,该设备具备高精度的载荷、转速控制以及摩擦系数实时监测功能,能够满足多种复杂工况条件下的测试需求。实验采用球-盘摩擦副形式,其中上试样选用直径为6mm的GCr15钢球,其硬度为HRC62-65,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尺寸稳定性;下试样为在尺寸为20mm×20mm×2mm的45钢片表面通过磁控溅射制备的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制备薄膜前,对45钢片进行严格的预处理,依次用80目至1500目砂纸逐级打磨,去除表面氧化层和加工痕迹,使表面粗糙度达到Ra≤0.3μm,然后在超声波清洗机中用无水乙醇清洗15min,去除表面油污和杂质,最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氮气吹干备用。在磁控溅射制备薄膜过程中,选用纯度为99.99%的二硫化钼靶材,以氩气(Ar)作为工作气体,通过质量流量计精确控制氩气流量。将预处理后的45钢片固定在样品台上,抽真空至本底真空度达到5×10⁻⁴Pa以下,通入氩气使真空室内气压稳定在0.5Pa,利用射频电源对二硫化钼靶材进行溅射。设置溅射功率为100W,溅射时间为60min,靶基距为80mm,氩气流量为20sccm,在45钢片表面沉积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实验设置了变载荷、变转速和变湿度的条件。在变载荷实验中,设定载荷分别为1N、3N、5N,转速保持为200r/min,相对湿度控制在50%,测试时间为30min,每隔5min记录一次摩擦系数;在变转速实验中,设定转速分别为100r/min、200r/min、300r/min,载荷保持为3N,相对湿度为50%,测试时间同样为30min,每5min记录一次摩擦系数;在变湿度实验中,设定相对湿度分别为30%、50%、70%,载荷为3N,转速为200r/min,测试时间30min,每5min记录一次摩擦系数。每次实验前,用精度为0.1mg的电子天平测量下试样的初始质量,实验结束后再次测量质量,通过质量差计算磨损量,同时使用三维形貌仪测量磨损区域的深度和面积,进一步准确计算磨损体积,以全面评估薄膜的磨损情况。5.2.2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工况条件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关于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变化规律。在变载荷实验中,随着载荷从1N增加到5N,摩擦系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当载荷为1N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迅速下降,在5min内从初始的0.12降至0.06左右,随后保持相对稳定,30min内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58;当载荷增加到3N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下降速度减缓,10min时降至0.08左右,之后在0.075-0.085之间波动,30min内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81;当载荷达到5N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下降不明显,直接在0.1-0.12之间波动,30min内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105。这是因为随着载荷的增加,摩擦副表面的接触压力增大,导致二硫化钼薄膜的层状结构更容易被破坏,层间的滑动阻力增大,从而使摩擦系数升高。同时,通过测量磨损量发现,磨损量也随着载荷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当载荷为1N时,磨损量仅为0.2mg,磨损体积为0.05mm³;当载荷增加到3N时,磨损量增加到0.8mg,磨损体积为0.18mm³;当载荷达到5N时,磨损量急剧增加到2.5mg,磨损体积为0.56mm³。这表明在高载荷下,薄膜受到的磨损更为严重,薄膜的抗磨损性能受到较大挑战。在变转速实验中,随着转速从100r/min增加到300r/min,摩擦系数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转速为100r/min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为0.09左右,随后逐渐下降,30min时降至0.07左右,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78;当转速提高到200r/min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迅速下降,5min内降至0.06左右,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55;当转速进一步增加到300r/min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略有下降,随后逐渐升高,30min时达到0.08左右,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7。这是因为在较低转速下,摩擦副表面的相对运动速度较慢,二硫化钼薄膜的层间滑动较为顺畅,能够有效地降低摩擦系数;随着转速的增加,摩擦生热逐渐加剧,使得薄膜表面的温度升高,二硫化钼的润滑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摩擦系数进一步降低;但当转速过高时,摩擦生热过于剧烈,导致薄膜表面的温度过高,可能会使二硫化钼薄膜发生氧化或结构变化,从而使摩擦系数升高。在磨损量方面,随着转速的增加,磨损量也逐渐增大。当转速为100r/min时,磨损量为0.3mg,磨损体积为0.07mm³;当转速提高到200r/min时,磨损量增加到0.6mg,磨损体积为0.14mm³;当转速达到300r/min时,磨损量增大到1.2mg,磨损体积为0.28mm³。这说明在高转速下,薄膜的磨损加剧,需要进一步优化薄膜的性能以提高其在高速工况下的抗磨损能力。在变湿度实验中,随着相对湿度从30%增加到70%,摩擦系数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相对湿度为30%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为0.08左右,随后逐渐下降,30min时降至0.065左右,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73;当相对湿度增加到50%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迅速下降,5min内降至0.05左右,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48;当相对湿度提高到70%时,摩擦系数在实验初期略有下降,随后逐渐升高,30min时达到0.07左右,平均摩擦系数约为0.062。这是因为在一定湿度范围内,水分子可以在二硫化钼薄膜表面形成一层吸附水膜,这层水膜能够起到辅助润滑的作用,降低摩擦系数;但当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过多的水分子可能会导致二硫化钼薄膜发生水解反应,破坏薄膜的结构,从而使摩擦系数升高。在磨损量方面,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磨损量也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相对湿度为30%时,磨损量为0.5mg,磨损体积为0.11mm³;当相对湿度增加到50%时,磨损量减小到0.3mg,磨损体积为0.07mm³;当相对湿度提高到70%时,磨损量增大到0.7mg,磨损体积为0.16mm³。这表明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薄膜的抗磨损性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过高的湿度会对薄膜的抗磨损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工况下摩擦后的薄膜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发现随着载荷的增加,薄膜表面的磨损痕迹逐渐加深、加宽,出现了明显的犁沟和剥落现象,表明在高载荷下,薄膜受到了严重的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随着转速的增加,薄膜表面的磨损痕迹变得更加细密,同时出现了一些高温氧化的迹象,说明在高转速下,摩擦生热对薄膜的磨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当湿度较低时,薄膜表面较为光滑,磨损痕迹较轻;当湿度较高时,薄膜表面出现了一些腐蚀坑和裂纹,表明过高的湿度会导致薄膜发生腐蚀磨损,降低其抗磨损性能。通过能谱分析(EDS)对磨损表面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发现磨损表面的钼和硫元素含量随着磨损程度的加剧而逐渐降低,同时出现了铁元素的扩散,这进一步证实了薄膜在摩擦过程中的磨损机制,即随着摩擦的进行,二硫化钼薄膜逐渐被磨损,金属基体逐渐暴露,导致磨损加剧。5.3特殊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在高速重载条件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学性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载荷的增加,摩擦副表面的接触应力急剧增大,薄膜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薄膜的层状结构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挤压和剪切作用,导致层间的滑动阻力增大,从而使摩擦系数上升。当载荷超过薄膜的承载极限时,薄膜会发生塑性变形甚至破裂,进而引发严重的磨损。研究表明,在载荷达到10N以上,转速超过500r/min的高速重载条件下,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系数可从正常工况下的0.05-0.1迅速升高至0.2以上,磨损量也会急剧增加,严重影响薄膜的润滑性能和使用寿命。在高温环境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同样会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薄膜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润滑性能。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二硫化钼薄膜会开始氧化,形成氧化钼等产物。这些氧化产物的存在会破坏薄膜原有的层状结构,使其润滑性能下降。高温还会导致薄膜的硬度降低,使其更容易受到磨损。在3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系数会明显增大,磨损率也会显著提高,导致薄膜的摩擦学性能急剧恶化。高温还会使薄膜与基底之间的结合强度下降,容易导致薄膜脱落,进一步加剧磨损。在低温环境下,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摩擦学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低温会使材料的脆性增加,二硫化钼薄膜在低温下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和剥落。在摩擦过程中,这种脆性增加会导致薄膜的磨损加剧,摩擦系数不稳定。在-5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二硫化钼薄膜的摩擦系数会出现较大的波动,磨损量也会有所增加,影响其在低温工况下的应用效果。低温还可能会导致薄膜的表面吸附性能发生变化,影响其润滑性能。六、结论与展望6.1研究成果总结本研究围绕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的腐蚀、抗高温高湿氧化及摩擦学行为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在耐腐蚀性能方面,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揭示了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腐蚀机制。薄膜独特的层状结构使其能够在金属基体表面形成物理阻隔层,有效阻碍腐蚀性介质的扩散。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薄膜表面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氧化钼层进一步增强了对金属基体的保护作用。在酸性、碱性和含氯离子的中性溶液中,薄膜均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能够显著降低金属基体的腐蚀速率。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微观分析,获取了薄膜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关键电化学参数和微观结构变化,为评估其耐腐蚀性能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在pH=3的盐酸溶液中,涂覆二硫化钼薄膜的不锈钢片的腐蚀电流密度相较于未涂覆薄膜的样品降低了两个数量级以上,表明薄膜能够有效抑制金属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在抗高温高湿氧化性能方面,明确了二硫化钼基固体润滑薄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氧化稳定性机制。薄膜的层状结构和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氧化钼层共同作用,有效阻止了氧气和水蒸气的渗透,减少了薄膜的氧化损伤。通过热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详细研究了薄膜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氧化过程,得到了薄膜的氧化速率、氧化起始温度、氧化产物种类和含量以及晶体结构变化等关键信息。结果表明,薄膜的氧化稳定性与温度、湿度和氧化时间密切相关,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薄膜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但随着温度、湿度的升高以及氧化时间的延长,薄膜的氧化速度加快,氧化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水泥机械试题及答案
- 2026年碳素调研报告(五模版)
- 拼音拼读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6年中国魂瓶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冬季消防培训知识题库及答案
- 京剧趣味测试题目及答案
- 2026年中国球墨铸铁阀门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6年球墨铸管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三到五年发展趋势报告
- 郑州体育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 2026年气液混输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用(定制版)-图文
- 《119全国消防日》 课件 小学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2025年国企计算机岗位笔试真题及答案
-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
- 2025年杭州西湖区文新街道编外用工招聘4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矿山机器人协同控制-洞察与解读
- 2025年饮料服务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英语专业专升本历年真题模拟试卷(含答案)
-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范(2024版)
- 2026届高三上学期华师联盟联考10月月考英语试卷
- MOOC 创业基础-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Q-CR 783.1-2021 铁路通信网络安全技术要求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