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2024年(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2024年(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2024年(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4页
2024年(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合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

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4茸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

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米1米=()分米1分米二()厘米1厘米=()毫米

30米=()厘米15千米二()厘米300厘米=()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l/4x/60=l/20

二、自土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叁。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

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

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

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

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

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

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

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I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

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

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

义。

三、组织练习

1.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浮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生活中有特点的图形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97页"回顾与交流"情境图。

观察上面的图形,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Q)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2)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2?

⑶图1中图A经过怎样的运动可以得到图3?要得到图4呢?试一试。

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进行汇报。

预设

生1:图A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1中图A经过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2。

生3: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3。

生4:图1中图A经过旋转和平移变换可以得到图4。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情境图中不仅包含了平移知识,还有旋转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

们就来进一步复习。(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回顾与整理

1.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预设

生1:物体沿着直线方向运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生2:物体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旋转。

2.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说说平移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平移不改变原图形的形状、大4环口方向,只改变原图形的位置。

(2)提问:观察情境图,请根据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说说旋转有怎样的特征。(小组讨论)

生:图A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只是图形的方向改变了。

3.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飘象。

预设

生1:电梯的上下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2:方向盘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4.用平移和旋转作图,

Q)用平移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2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平移变换得到图2的?

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平移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讨论结果:向下平移了3格。

②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用平移作图的'步骤和方法:

a.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b.找出图形的关键点。

c.沿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距离平移各个关键点。

d.按原图形顺次连接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的字母。

(2)用旋转作图。

①提问:继续观察图1变换成图3的过程,图1中图A是如何经过旋转变换成图3的?用

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学生观察图形的变换过程,并在小组内讨论用旋转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浮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

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立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

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浮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O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

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

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L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Q)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

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匕徽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糊口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

分的要约分。

例如:0.7=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

三位小数。

例如:=3+4=0.75=3-25=0.12

=3+7*0.429=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

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0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

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I~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

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

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

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

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

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

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

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

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

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垂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军。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

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做本金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

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

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

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

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

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

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

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

元的利息。)

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

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

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

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

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

而减少;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v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

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

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f数0123456789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

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

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

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四、练一练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

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

±)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浮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T殳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

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月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

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诙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路程和时间。

(2)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

(3)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4)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

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2)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

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回顾旧知,激发兴趣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

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

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法,感知策略

L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

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2.因为()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和()的比值相等。

5.根据这样的关系,你能列出比例吗?

6请解比例。

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

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探究的问题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

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簧略。

(三)形成策略,展示成果

我们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

(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28:8=x:10),比例的

解是x=35。(板书解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

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

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

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

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W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

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即时练习,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

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

系。

(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

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三.应用策略,拓展新知

1.例6:一个办公楼原来平均每天照明用电100千瓦时.改用节能灯以后,平均每天只用电

25千瓦时。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多少天?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

(3)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独立解决做一做的问题。

师: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揭示主题

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强调: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

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和解题步骤。

五、巩固练习,考考自己(课件出示)

1.独立去思考,列式不计算。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仔细去分析,巧妙来选择。

(1)李师傅5小时做8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16小时可以做多少个零件?这题()A.用正比

例解B.用反比例解C.不能用比例解

(2)装订一批书,计划每天装订1800本,40天完成,实际每天装订20xx本,实际几天可

以完成?解答时设实际X天可以完成。正确的列式是()

A.1800X=20xxx40B.20xxX=1800x403.争做小法官,认真来判断。

Q)某食堂12天烧煤15吨,照这样计算,100吨煤可以烧多少天?

解答时设100吨可以烧X天。列式为12:15=100:X()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

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0

4.用边长为15cm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5cm的方砖铺地,

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循序渐进,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变式题,符合学生的知

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练习形式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魏,使

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六、盘点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

骤是什么?(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七、作业布置:教科书P63、64练习十一第3、8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例5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一找(梅里相关联的两种量)28:8=x:10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8X=28xlO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X=280+8

四解(解比例)X=35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例9、例10、做一做,练习十五第8、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解决问题。(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

L解决问题的主要步獴

(1)出示例9

(2)学生交流、讨论,

(3)汇报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2、出示例10

(1)认真读题,弄清逸意。

(2)分析数量关系。

①这里的表示什么?

()表示把六(1)班作品平均分成4份,六(2)班的作品比个

六(1)班多其中的1份)

看懂线段图,并会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六(1)班

32件比六(1)多?件

六(2)班

六(2)班作品是六(1)班的几分之几?

(六(2)班的作品是六(1)班的1+)

求六(2)班交了多少件作品,实际是求什么?

(实际是求六(1)班的‘1+是多少,也就是求32件作品的1+是多少。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请列匕算式,并计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8页做T故。

2、练习十五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①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②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步骤③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④计算;

⑤验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用分数

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解题步骤和方法,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i川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发展

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

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二、课前预习导学:

1、举例说明什么是负数?怎么读?怎么写?

2、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怎么读?怎么写?

3、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用上了负数?

三、课堂学习研讨:

A、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

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

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

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嬴……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

象吗?

B、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几个例子(课

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

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

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

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浮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

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体现

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索激情。

基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身边圆柱的体积问

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从而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合作迁移。

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它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有

关具体实物入手,就比较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学中不但设计了通过排水法理解圆

柱体积的实验,而且还借助教具演示、课件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

公式,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到知识的曰来。

3.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体会

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等作用的同时,参与数学活动,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柱形实物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操作感知体积的.意义。

通过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引导学生猜测:在烧杯中投入一个圆柱形物体,会有什么

现象发生?

(水面升高或者水会溢出来)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预设

生1:圆柱占有一定的空间。

生2:圆柱占据了原来水占有的空间。

生3:圆柱是立体图形,它具有一定的体积。

2.讨论、概括圆柱的体积的意义。

师:你认为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3.引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枳)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在猜测、观察、讨论中加深对抽象的“体积”概念的理

解,自主概括出圆柱的体积的意义,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自主探究

1,探究影响圆柱的体积大小的相关因素。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

师:哪个圆柱的体积比较大?为什么?

预设

生1:左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高一些。

生2:右面的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因为它粗一些。

生3:不好比较。因为左面的圆柱虽然高,但匕啜细;右面的圆柱虽然粗,但比较矮。

(2)讨论、概括。

师: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高及圆柱的底面积的大小有关)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是大于号,表示一数比另一数大;“

2、使用〉、二和

能力目标

1、会写大于号、等于号和小于号。

2、能够读出一个式子,

情感目标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题。

2、养成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

2、">“、"

教学难点:

使用〉、二和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小兔子和萝卜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

1、哪种图形多?在多的一行打V

00000()

☆☆☆☆☆☆()

2、哪种图形少?在少的一行打V

▲▲▲▲▲▲()

■■■■()

3、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也为学习新知作了衔接。)

二、探究与体验。

教师把课本第20页的主体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1、师:今天是小熊猫的生日,他的一些好朋友都来祝贺了,小熊猫准备了一些丰盛的午餐

来招待大家,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与数有关的知识?

学生观察汇报

生:有3只熊猫,3只猴子,4只兔子。

生:小熊猫准备了4根香蕉,4个桃子,4个萝卜

2、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有选择地贴出准备好的各种图片。

4只小兔图片

3只小熊猫图片

3只小猴图片

3、教师引导: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方面的信息,如果让你帮小熊猫分食物,你准备怎

样分?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如:把萝卜分给小兔,把桃子分给小猴,把竹子分给小熊猫自己

Q)引导学生双索思考:小兔子有几只?萝卜有几个呢?

学生:4只小兔子,4个萝卜。

学生: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2)提问:每只小兔能吃上一个萝卜,萝卜一个也没多,小兔的只数与萝卜的个数有什么关

系?(相同、相等、同样多)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在黑板上写上“4=4",认识":"

以及读法,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3)指导学生书写等号。

(4)师: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还有哪些可以用":”连接起来。

引导学生得出

萝卜的个数和桃子的个数可以写成"4:4";

小熊猫的只数和小猴的只数可以写成"3=3";

根据生活中的信息,举出用“二”表示的实例。

4、师: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可以用连接起来,如果不是同样多的.又怎样呢?

分桃子

提问:观察主体图,数一数几只猴,几个桃?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桃子和猴子的数目

同样多吗?

Q)引导学生比较,用语言表达:桃比猴子多;猴子比利沙。

①告诉学生"4比3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

也可用手势表示。

②在讲"号时,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

(2)板书:4〉3与3(4,认识">"、"〈"及其读法。

5、观察区分">"、"

师:观察大于和小于两个符号,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躺倒的,只是方向相反,但都是开口对着大数。

(1)交流认识,记忆〜、“

(2)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比多少的一些方法,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多、

少的概念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经历把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再抽象出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

程。)

三、练一练

1、基本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1题。

2、巩固练习:完成2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小结

1、让小朋友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加以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

五、作业

完成21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二

4=4读作:4等于4(等号)

4>3读作:4大于3(大于号)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

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鸽巢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杯子、小球、扑克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师:我们今天来做个游戏,游戏要求,把全班分成若二小组,每小组的组长手中有3个小

球和2个杯子,要求把所有小球全都放进杯子里。同学们看看老师猜的对不对。

请三位小组长上台来猜另外三小组同学小球是怎么放的。生讲师板书。

师小结:一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个小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老师会知道呢?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二、探究原理:

1、动第一摆,感受原理。

Q)探究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的情况。

例L现在要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会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请大家摆一摆,边摆边

记录。

全班分小组摆一摆.

各组长边摆边记录。教师板书,全班同学报数,一起记录。

联系小球放进杯子的游戏,引导学生讲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有2根小棒。

师: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

师:A、总有是什么意思?

师:B、"至少"又是什么意思?"至少’的意思是2根或2根以上。

师:如此往下想,7根〃薜放在6个杯子里,

10根木棒放进9个杯子里

100根木棒放进99个杯子里会有怎么样的.结论?

要证明这个结论能想出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吗?大家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师:想出什么办法?谁来说说。

刚才这样分是怎样分?为什么要用平均分,才能证明这个结论?

(边摆边说。如果用算式怎样表示?板书(4+3=1......1)

学生得出:只要〃薜数量比杯子数量多1都有这样的结论。

2、探究商不是1的情况。

讨论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想知道结论吗?还要摆吗?

那8本书进3个抽屉里。

10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又是怎样?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7-3=2……1

8+3=2......2

10+3=3……1

板书:至少数二商+L

小结:我们今天探究的原理就是数学中有名的鸽巢原理。

三、本课总结:

鸽子.鸽巢=商......余数

至少数二商+1

四、用今天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T故

2、玩扑克的游戏。

五、板书:略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相应的补充题,练习十五的10---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和复合应用题第类型及解题步骤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

方法。

2、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3、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

2、我们学过的解决问题有哪些类型?(出示课题)

二、解决问题类型

1、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简单应用题:指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类型

复合应用题:是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来解答的应用题。

(1)归一问题

此类应用题中暗含着单一量不变,文字叙述中多带有类似照这样计算的字样,其解题的关键

是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L台拖拉机2.5小时耕地2公顷,照这样这台拖拉机耕完4.8公顷的地需多少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归总问题

此类题中暗含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其解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即归总),再根据总数

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货物,每箱装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装9件,可以节省几只箱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问题

根据速度、时间和路之间的关系,计算相向、相背或同向运动的问题,称为行程问题.其基

本的数量关系式为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①相遇问题,即同时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时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②追及问题,即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时间=路程差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整体感知: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分散在一至六年级,本课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

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认清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的本质,在复习中把知识条理化,在整

理中形成比较完整知识结构。

由于本课涉及的意义和法则的内容均是旧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力戒重复旧知,而把重点应放

在知识整理,运用归类,比较等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难点是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特点的高度概

括。

针对本课意义、法则、文字,表述内容较多,整理和复习时要多学一些典型实例,通过具体

实例来整理复习意义和法则,既能减轻不必要的思维难度,又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探索

知识的奥秘。

另外,整理复习课不同于其它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往往是复习和整理浑然一体,在复习的同

时整理,在整理中加深和提高。

教学内容:

教材P90、91、92,练习二十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能力,比较异同能力,形成知识结构能力。

2、运用法则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四则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计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意义:

[用具体实例说明四则意义,不仅避免死记硬背,而且还能唤起学生记忆,使知识掌握的更

牢固]

(2)观察表格。

请同学观察课本90页表格,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