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竹节人》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竹节人》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竹节人》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竹节人》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竹节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竹节人》教案一、教学目标会认“豁、凛”等8个生字,会写“豁、凛”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冰棍、橡皮擦、雕刻、威风凛凛”等词语,掌握“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得意扬扬”等成语的含义与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梳理“制作竹节人→课间玩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课上看老师玩竹节人”的叙事脉络,理清文章详略安排。通过抓描写竹节人制作、玩耍的细节语句(如“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两个竹节人绞在一起,谁也别想动一步”),感受童年游戏的乐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学习作者“详写游戏过程、略写其他内容”的写作方法,激发对童年游戏的回忆与分享欲,尝试用简洁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一款童年游戏及玩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竹节人的制作步骤(找材料、锯竹节、穿线、做武器)和玩耍场景(课间搏斗、课下比拼),感受游戏的趣味性。梳理课文详略结构,明确作者详写“制作与玩耍竹节人”、略写“老师没收与玩竹节人”的原因,体会“详略得当”对突出“童年乐趣”主题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生动的场景描写(如“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与幽默语言(如“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人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的表达效果,感受文字的画面感与感染力。理解“老师没收竹节后却在课上偷偷玩”的情节意义,体会成人对童年游戏的共鸣,以及“童年乐趣不分年龄”的深层内涵。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图文结合法、朗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式学习法四、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情境导入展示竹节人实物(或播放竹节人玩耍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用竹子做的小人吗?它叫竹节人,是作者范锡林童年时最爱的游戏。今天我们学习《竹节人》,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感受竹节人带来的快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竹节人是怎么做的?作者和同学们是怎么玩竹节人的?”)初读课文,识字学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制作步骤、玩耍场景描写(如“雕刻竹节”“搏斗场面”)多读几遍。生字教学:出示“豁、凛、疙、瘩、棍、橡、雕、磕、颓、丧、御、尚”,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读音。重点指导“豁、尚”是翘舌音;“凛、疙、瘩”是前鼻音;“橡、丧”是后鼻音;“豁”在“豁开”中读“huō”;“御”不要读成“yù”(第四声)。词语理解:结合实物/图片理解“冰棍、橡皮擦、雕刻、偃月刀、蛇矛”;通过动作模拟理解“威风凛凛、叉腿张胳膊、磕磕绊绊”(让学生模仿竹节人“威风凛凛”的姿势);联系语境理解“别出心裁”(如“同学别出心裁,给竹节人粘了一个橡皮擦脑袋”)、“技高一筹”(如“他的竹节人招式多,技高一筹,赢了比赛”)。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纠正字音、语气问题。教师示范朗读描写竹节人模样的句子,如“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人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指导学生读出竹节人的“威风”。整体感知,梳理脉络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与竹节人相关的哪几件事?哪件事写得最详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概括:课文写了“制作竹节人→课间玩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课上看老师玩竹节人”四件事;“制作与玩耍竹节人”写得最详细,突出童年游戏的乐趣。梳理课文结构:第1-5自然段(制作竹节人)——介绍竹节人制作材料与步骤,体现动手乐趣;第6-19自然段(玩竹节人)——详写课间玩耍、课下比拼的热闹场景;第20-29自然段(老师与竹节人)——略写老师没收竹节人,以及“我们”发现老师课上玩竹节人的惊喜。指导书写出示“豁、凛、疙、瘩、棍、橡、雕、磕、颓、丧、御、尚”等生字,引导观察字形特点:“豁、凛、橡、雕、磕、御、尚”是左右结构;“疙、瘩、棍、颓、丧”是左右或上下结构(“疙、瘩”均为“疒”字旁,书写时注意“疒”的笔顺)。重点指导:“豁”右边“害”的横画均匀,不要漏写中间的“口”;“凛”左边“冫”窄,右边“禀”的撇要穿插到左边;“雕”右边“隹”的四横间距均匀;“御”中间“卸”的笔画紧凑,右边“卩”要窄。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师生共同点评。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整体结构,梳理了作者与竹节人相关的故事。下节课我们一起深入赏析竹节人的制作与玩耍细节,感受童年游戏的乐趣。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听写“威风凛凛、别出心裁、技高一筹、雕刻、磕磕绊绊、颓丧”等词语,同桌互批,订正错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作者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竹节人的?课间玩竹节人时,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精读课文,感悟乐趣与情感学习第1-5自然段(制作竹节人:动手之乐)齐读这部分,提问:“作者制作竹节人用了哪些材料?从制作步骤中,你能看出作者对竹节人的什么感情?”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材料:“毛笔杆、纳鞋底的线、冰棍棒、橡皮擦、铅皮、铁丝、红丝线”(都是日常易得的材料,体现童年游戏的“朴素”与“创意”);步骤:“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步骤详细,“锯、穿、剪、系”等动词体现动手过程的专注,暗含对竹节人的喜爱)。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描述,用简单材料(如铅笔、绳子、橡皮)模拟制作竹节人,说说制作时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动手乐趣。”(活动时间5分钟,之后指名分享感受)指导朗读:读出制作过程的“专注”与完成后的“期待”,语气轻快,重音落在材料与动词上。学习第6-19自然段(玩竹节人:竞技之乐)自主阅读,思考:“作者和同学们是怎么玩竹节人的?哪些描写让你觉得‘热闹又有趣’?”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玩法:“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那竹节人就手舞足蹈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嵌入、拉、对打”等动词,生动展现玩耍过程,充满童趣);有趣场景:“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呆头呆脑”的反差萌、孩子们喊的招式名,体现玩耍的热闹与投入,画面感极强);高潮:“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大步流星、一拂”写出老师的严肃,与之前的热闹形成对比,为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埋下伏笔)。图文结合:展示学生模仿竹节人玩耍的插图(或简笔画),让学生对照课文语句描述场景,强化“热闹有趣”的认知。分角色朗读:一人读“玩耍场景描述”,多人读“孩子们喊的招式名”,读出玩耍的兴奋与投入。学习第20-29自然段(老师与竹节人:共鸣之乐)齐读这部分,提问:“老师没收竹节后,‘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后来发现老师在课上玩竹节人,‘我们’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这个情节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心情变化:“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从“颓丧”到“心满意足”,因为发现老师也喜欢竹节人,童年乐趣得到成人认可);老师玩竹节人:“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写出老师的投入,体现“童年乐趣不分年龄”,成人也能被简单游戏打动)。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师玩竹节人’这个情节?它对‘童年乐趣’的主题有什么帮助?”(引导理解:这个情节让“竹节人”的乐趣超越了孩子的世界,说明简单的游戏能唤起所有人对快乐、对童年的共鸣,让主题更丰富、更温暖)。指导朗读:读出“我们”偷看时的“紧张与惊喜”,以及对老师“投入玩耍”的理解,语气轻柔而充满笑意。学习写法,拓展延伸提问:“这篇课文详写‘制作与玩竹节人’,略写‘老师没收与玩竹节人’,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让你写‘我最喜欢的童年游戏’,你会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引导学生总结:详写核心事件能突出主题,略写次要事件避免冗余;示例:“写‘跳皮筋’,详写跳的口诀、招式和比赛场景,略写准备皮筋、结束游戏的过程”)。拓展思考:“除了竹节人,你还玩过哪些‘朴素却有趣’的童年游戏?(如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环)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快乐?”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激发对童年游戏的回忆。拓展练习:“选择一款你喜欢的童年游戏,模仿课文‘详写玩法/场景+融入感受’的写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用上1-2个描写动作或神态的词语。”(示例:“我最爱玩丢沙包!课间时,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扔沙包,一组躲。我躲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沙包,身子左闪右躲,生怕被砸中。要是接住沙包,还能‘救’回队友,那时我就会得意扬扬地举起沙包,周围的同学都为我欢呼,这份快乐我至今还记得!”)学生动笔书写,小组内分享,指名展示并点评。总结升华,布置作业教师总结:竹节人是朴素的、简单的,却承载了作者最珍贵的童年快乐——动手的专注、玩耍的热闹、与成人的共鸣。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往往不依赖复杂的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投入与分享。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小乐趣,珍藏属于自己的“童年记忆”。布置作业: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竹节人玩耍场景的段落;②完成课堂上的拓展练习,修改完善后誊写在作文本上;③采访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问问他们童年时玩过的游戏,记录1-2个,并和自己的游戏对比,说说不同与相同之处;④尝试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童年游戏道具(如竹节人、纸飞机),和家人一起玩,写下玩耍感受。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深入感受了竹节人带来的童年乐趣,体会了“详略得当”的写作魅力,也明白了“快乐不分年龄”的道理。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份对“简单快乐”的感知,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也能用文字记录下属于自己的精彩回忆。五、板书设计竹节人(按事件发展顺序,详略分明)详写:制作竹节人(1-5段)材料:毛笔杆、线、橡皮等(朴素)步骤:锯、穿、剪、系(动手乐)玩竹节人(6-19段)玩法:课桌裂缝拉线,搏斗对打场景:招式喊名、卡住挨揍(热闹趣)略写:老师与竹节人(20-29段)没收:老师严肃(反差)玩竹节人:全神贯注(共鸣)主题:童年乐趣(简单、投入、不分年龄)写法:详略得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