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广东专用)_第1页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广东专用)_第2页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广东专用)_第3页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广东专用)_第4页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广东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2秋•广东茂名•八年级茂名市第一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苗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④一小舟,拥香②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④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以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擘(nd),撑(船)。②骥(cui)衣,裘皮衣服。香,鸟兽的细毛。③雾淞(s6ng)沆(hdng)

扬(ddng),冰花周围弥漫着自汽。雾淞,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

扬,白汽弥漫的样子。④)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善解人意

B.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

C.是金陵人,容此不速之各

I).上下一白负势竞上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同享受这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苏轼不愿独自赏月,去找张怀民同赏。“遂”字体现出他的亳不迟疑,可见张怀民是他的知己,是

要分享快乐时首先想到的人。

B.余孥一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我撑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理解:冬夜严寒,张岱却一个人撑船去西湖看。“独”字写出了张岱的形单影只。

3.古文写景各得其妙。以上两篇文章中的写景文字都堪称妙绝,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妙处。

4.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秋•广东江门•八年级江门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年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登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岖,

猿鸟乱鸣;夕口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钻$母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

•••

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力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核然3相累而下者,茬牛马之饮「溪;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煮④之登千山。

(《钻铀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瓶,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笥。②突怒偃蹇:

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嵌(ql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黑(pl):棕熊。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古来苏谈()

(2)五色笠惨()

(3)四号俱备()

(4)晓雾将电:()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得•西山后八日/又得•钻^潭B.得西山后八日•/吾日•三省吾身

C.惹牛马之饮于溪/君躇步跳蹈D.若熊黑之登于山/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8.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负士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中“”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钻斜潭西小丘记》中“”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两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写景,【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

作用。

(2022秋•广东惠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丛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承,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濯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I: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口,

(吴均《与朱元思书》)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丛流飘荡

(2)互相轩举

(3)泉水激石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久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吸,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母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巴山谷所

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还觅薛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薛、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山之阿,被薜

荔分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陷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

幽深的山穴。⑤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⑥竹实:乂名竹米,状如小麦,是隐士所食之物。

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蝉吟鹤限

(2)遂茸宇其上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山谷所资于斯己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14.【甲】【乙】两文景异情同,两文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022秋-广东梅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庭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用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

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敷琴,琴调虚畅;宜

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公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整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

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

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

注:①椽:(chudn)放在模上架着屋顶、木条。②丁丁(zhe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

之声。③整:(chd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1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卷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速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解释下而加点词的意思。

(1)以其价廉而工省()

(2)宜鼓琴()

18.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

19.《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散文,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何异

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析。

(2022秋•广东广州•八年级广州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B.解衣欲睡实是破界之仙都

C.沉鳞率跃负势承上

D.室谷传响庭下如积水至明

21.翻译下列句子

(I)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用平远的视角写出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B.《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如绘,苏轼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幽静迷人的夜景:清朗的月,斑驳

的影,至清的水。

C.《答谢中书书》的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表露了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也惋惜于世

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D.《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只用一个“闲”字便道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的处境

和夜游时自怨自艾的愁绪。

(2022秋•广东广州•八年级华南师大附中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尸,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符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含无与为乐者(思念)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B.谈至承天寺(于是,就)夕口欲须(坠落)

C.怀民亦未*寝(睡觉)一百年里(约数,左右)

D.南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空谷传型(回声)

24.把卜.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小亚珍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事自然流畅。

B.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具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文章先叙事继写景后议论,全篇脉络分明,短小的篇幅蕴含丰富的内涵。

余学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

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单兵阵相接,鼓声

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26.解糅加点词语。

①余掌寓居惠州嘉祐寺

②里兵阵相接

27.本文为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所作,虽然与《记承天寺夜游》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

共司之处,请结合原文分析其相同之处。

(2022秋•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育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④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噌饭讫而去。

北涉玄瀚③,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桐水沦涟④,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

如豹。村墟夜舂⑤,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叱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鳏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⑥,麦陇朝雏力斯之不远,倘能

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⑩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选自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减)

【注释】①故山:I口日所居住的山。②猥:鄙贱。自谦之词。③玄涌:深青色的海水。④沦涟:泛起涟漪。

⑤舂:这里指捣米。⑥静默:这里指已入睡。⑦稣:一种细长的淡水鱼。⑧青皋:青草地。⑨雏(gou):

野鸡鸣叫。⑩天机清妙:性情高远。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四时俱备()

(2)近麟竞跃()

(3)与山僧饭讫而去()

(4)然星中有深趣矣()

29.请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30.下列说法下本项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

B.甲文运用了多感官描写,借视觉、听觉和嗅觉的立体感受传达自己和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C.王维适逢裴秀才温习经书,便自行夜登华子冈,看桐水夜景。此时独坐,乂念及昔日同游时光,感慨万

分,

D.【乙】文中画线句“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的断句是正确的。

31.读完【甲】【乙】两文,小顺将两文表达的情感进行了对比,请帮他完成下表。

材料情感相似处情感相异处

甲文独赏美景,有(2)__________之感

作者对自然山川的(1)一之情

乙文友人不在,有(3)__________之感

(2022j伏•广东深圳•八年级深圳市高级中学校考其目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

元十六年十月十二口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

此驰骋当也:,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

来于山中,尽享山之美景,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

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臼:“呜呼!此吾故人陈愤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翌然上

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拉余畅聊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

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间里:乡里。④宗:推崇,归附。⑤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⑥谪,

贬官。⑦逑(jue)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吾政人陈情季常也/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期日中,日中不至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D.相与步于中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苔交横,盖竹柏影也。

(2)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3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聊的一项是()

A.甲文文章开头点明夜游的起因、出游的时间、人物、心情及游览的地点。

B.甲文虽短,但运用多种写法,如“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院子里水的澄澈,描写了一个清

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C.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

D.乙文划线句正确的断句方式为“俯而不答/仰而笑/拉余畅聊/呼余宿其家”。

35.结合【甲】【乙】两文,比较分析苏轼和方山子两人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2022秋•广东清远•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开,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臼:“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久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

山脚直插江中,仪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

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卜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

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南宋]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泰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

这里指云。

3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达旦方渐止/旦辞爷娘去

♦♦

B.有时萼发白帝/萼三暮四

C.效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驯如故

D.四顾无纤翳/顾野有麦场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I)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8.解群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用妙用真人祠。(

(2)然十二峰者,不可否见。()

(3)号日,天宇晴霁。()

39.给乙文划线句子划分停顿。

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止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40.【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所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2秋•广东韶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图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坯

民亦未席,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室明,水中藻、存交横,裁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支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

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C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

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妒。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

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绛;①临皋:亭名,在黄风南长江边上。

4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I)拿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室明()

4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E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星岁十月之望/实星欲界之仙都B.步目雪堂/日三峡七百里中

C.今者溥暮/日薄西山D.建安所得酒乎/珍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

4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45.苏轼被贬黄州,却写出了若干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就有《记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赋》,请阅读

【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文中“闲人”这一复杂情感,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022秋•广东深圳•八年级深圳中学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自余为修人①,居是州,恒慌栗咒其院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

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

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①修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修人。

偻,通“戮”,耻辱。②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比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③陲:同“隙”,

指空闲时间。④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⑤更相:互相。

4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尊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

③居星州:

④装而起:

47.翻译下列句子。

①宓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濠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48.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闲人”既有贬官谪居之忧,也有能静赏美景之喜。

B.【乙】文“修人”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与下文陶醉于自然的松弛对比。

C.【乙】文画线句“入深林穷/叵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的停顿正确。

D.【甲】文“积水、藻苻”都是作者的想象,并非实写。

49.【甲】【乙】两文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请说出两文作者情感的相同之处,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

自己的启示。

(2022秋•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姓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乙】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

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塘关,唐故

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泗漱堆支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

又由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算:裂缝。③溯漱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50.请解群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窜石上一罅

(4)如匹练缪

5L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52.【乙】文段中与【甲】文“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53,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2秋-广东潮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匕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54.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I)任意率四___________________

(2)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

(3)蒿飞用天者________________

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乙】

辛丑正月五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①,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②,鲂鲤跃鳞于将夕,

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③者,名实旧矣,不好乃为嗟叹久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③,遥想灵山

©.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虫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选自陶渊明《游斜川诗序》)

【注释】①邻曲:邻居。②曾城:山名。③南阜:南山,指庐山。④嗟叹:这里指吟诗作赋。⑤皋:近水

处的高地。⑥灵山:指昆仑山最高处的曾城。⑦率:即兴。⑧乡里.:指籍贯。

56.解释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鲂鲤跃鳞于将夕

(2)不复乃为嗟叹

5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58,分别找出甲、乙两篇选文的关键性词句,并说说两篇选文共同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022秋•广东江门•八年级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三峡

啷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三,隐天里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里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巫峡①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宣②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

风波浪狂。忠值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所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啸,征客

泪沾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忖。诗人此

时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被贬谪。②穹(ydo):眼睛呕进去,比喻深远。

5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略无的处:_____________

(2)虽乘承御风:

(3)清笨峻茂:_____________

(4)绝壁横天险:

(5)忠值否所蹈:

60.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62.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乙】文哪一句化用了【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一句?【甲】文作者细致描绘了三峡的四季之景,结

合【甲】【乙】两文的描写,你觉得杨炯途经三峡时应为什么季节?说说理由。

(2022秋•广东江门•八年级江门市福泉奥林匹克学校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现于田犬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佻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旗其所不能。

人怛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虎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患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I)舜发于吠亩之中()(2)季其体肤()

(3)曾至其所不能()(。人怛过()

6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之百姓。芍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

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多目皆为敝不知时

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重④,不要能尽见天卜.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墓以天下无事,

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久”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

国事。

6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君之道/得道多助

B.荐损百姓以奉其身/猛浪荐奔

C.所欲既多/实是欲界之仙都

I).多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

66.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67.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2022秋•广东中山•八年级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笠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阳,

猿鸟乱鸣;夕口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中书》)

【乙】

仆去月率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四,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FI,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

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

已办久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68.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五色登辉(2)晓雾将砥

(3)来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仆去月啰病/答谢中中书B.梅溪之亭/任意东理

C.孤峰限目/有时觅目D.仁智所乐/仁在其中矣

70.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既素重幽居遂苴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71.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FI欲颓,沉鳞竞跃。

72.【甲】【乙】两篇选文在写景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专题08文言文对比阅读

(2022秋•广东茂名•八年级茂名市第一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苗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④一小舟,拥蠡②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④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以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擘(nd),撑(船)。②骥(cui)衣,裘皮衣服。香,鸟兽的细毛。③雾淞(s6ng)沆(hdng)

扬(ddng),冰花周围弥漫着自汽。雾淞,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

扬,白汽弥漫的样子。④)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善解人意

B.湖中人鸟声俱绝四时俱备

C.是金陵人,容此不速之各

D.上下一白负势竞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A.解开/理解;B.都是“全,都”的意思;C.客居/客人:D.天上/向

±:故选B。

2.翎译文中两处画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同享受这快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理解:苏轼不愿独自赏月,去找张怀民同赏。“遂”字体现出他的毫不迟疑,可见张怀民是他的知己,是

要分享快乐时首先想到的人。

B.余孥一小舟,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我撑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理解:冬夜严寒,张岱却一个人撑船去西湖看。“独”字写出了张岱的形单影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和理解句子。B.有误,“独往湖心亭看雪”中虽然用了一个“独”字,但张岱不是

一人去赏雪,还有一“舟子”。虽有舟子为伴,但张岱仍然觉得“独”,表明他不愿与之为伍的内心世界,

表现出孤寂的情怀和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单,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故选A。

3.古文写景各得其妙。以上两篇文章中的写景文字都堪称妙绝,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妙处。

【答案】甲文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芍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

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校洁,

空灵,“藻昔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乙文写景句子“雾淞沆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湖山夜雪图,“雾淞沆碰”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作者运用白描手法,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

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释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景文字。【甲】文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

也”的意思是: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苓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此句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造成虚实相生的效

果,把无形的月色化有形的''积水”和“藻芍”“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花交横”写

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

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

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发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描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乙】文写景句子“雾淞沆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湖山夜雪图,“雾淞沆扬”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

象,“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

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

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

“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同时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在描写手法上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

了渚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

4.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

活情趣。

【辞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分析理解。张岱游西湖,在十二月,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之时,又在

更定即深夜以后,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与众不同、遗世独立、不随流俗。“雾淞沆砺,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对湖中雪景的描绘以及“莫说相公痴”的“痴”字,表现他钟情山水,痴迷于

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参考译文: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口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来,(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

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吧。哪i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

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是白茫茫的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

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

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

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

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2022秋•广东江门•八年级江门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年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客尊。青林翠竹,屿勺俱备。晓雾将跃,

猿鸟乱鸣;夕F1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得西山后八目,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钻翅草。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巴梁之上有

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④之登于山。

*

(《钻知漂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笥。②突怒偃蹇:

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嵌(ql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黑(pl):棕熊。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古来年谈()

(2)五色笠辉()

(3)四日•俱备()

(4)晓雾将牛()

【答案】共同、一起交相辉映四季消散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共:共同、一

起;(2)句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3)句意:四季长存。四时:四季;(4)句

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词多义、特殊句

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I)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争相;(2)复;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

赏、领悟的意思。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得•西山后八日/又得•钻剑潭B.得西山后八日•/吾日•三省吾身

C.看牛马之饮于溪/惹躇步趾蹈D.若熊黑之登于山/宋君令人问之干丁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译为“发现”;B.天/每天;C.像/你;I).在/向;故选A。

8.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答案】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始不可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

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故断为: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9.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中“”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钻^潭西小丘记》中“”

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2)两篇文章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写景,【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

作用。

【答案】美奇状示例:【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动静结合,描

绘中-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作

牛巧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言之有理即可)

【辞析】①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题干“《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

的提示,找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知,“美”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2)根据题干“《钻

孤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的提示,找到“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

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写出石头形态各异的特点,可以用“奇状”来概括。

②本题考查写景手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意思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晓雾将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