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解题——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四、文章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五、阅读鉴赏:1.首先来赏析前四句。(1)朗读。(2)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3)这八种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4)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曾经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写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不仅如此,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紧承上句,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然后,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这两个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在这两个诗句中,“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像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在下一句中,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以上四句,是诗歌的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重在描写景物,写得情景交融。2.赏析第二层次。(1)朗读。(2)在这一层中,诗中由描写眼前的景,转为抒发心中的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大家看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除了杜甫还能有谁写得出?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这是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这是第二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这是第三层意思;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这是第四层意思。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六、总结:《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姥(mǔ)江渚(zhǔ)渌水(lǜ) 悲怆(chuàng)B.霜鬓(bìn) 木屐(jī)瀛洲(yíng) 殷岩泉(yǐn)C.魂悸(jì) 暝色(míng)罔然(wǎng) 水澹澹(dàn)D.石扉(fēi) 剡溪(dàn)訇然(hōng) 战栗(lì)答案B解析A项,“渌”应读“lù”;C项,“罔”应为“惘”;D项,“剡”应读“shàn”。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衰颓,失意。B.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因为。C.列缺霹雳 列缺:缺少。D.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觉。答案A解析B项,因,依据。C项,列缺,闪电。D项,觉,醒。3.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回来)B.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凄苦,痛苦)C.生长明妃尚有村(副词,尚且)D.独留青冢向黄昏(动词,接近)答案D解析A项,第一个“回”应为“动词,盘旋”。B项,第一个“苦”应为“副词,极”。C项,第一个“尚”应为“副词,还”。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4)《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5)《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6)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答案(1)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答案A解析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吹,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6.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写“东流水”“无定端”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写雀占鸾位,表达对小人得势、壮志难酬的慨叹。(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至后① 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冬至”点题,冬至之后,白日渐长,写出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的现状。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叛军。诗人此时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C.洛阳胜地金谷园、铜驼陌受到战争破坏,让诗人心生国破家亡、物是人非之感。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在愁苦之余本想写诗遣愁,诗成之后却心生寂寥,倍感凄凉。答案B解析B项,“代指叛军”有误,“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8.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参考答案①对比。梅花正含苞欲放,常棣花早就谢了,两种花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因遭受战乱分别的兄弟的思念之情。②起兴。“梅花欲开不自觉”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③双关。“棣萼”一语双关,既实指常棣花,呼应了上句的“梅花”,写出时光流逝;又代指兄弟,写出离别之久。内涵丰富,表达巧妙。④用典。用《诗经·小雅·常棣》中的词句,以“棣萼”代指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⑤触景生情。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已久的兄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歌元丰①五首(其五) 王安石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注①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南面。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B.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在农村行走时看到的景象。C.“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D.“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往”指前面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答案D解析D项,“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说法错误。“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写出了自身卸去了官职重担,得以飘然来往于富庶的乡村之间,感到无比的轻松与欣慰又依依不舍的心情。10.“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描绘了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晚暮深秋,木叶凋尽,南山兀立,清晰呈现。②王诗重在客观描述眼前之景,描绘了宁静开阔的意境,表达的是愉悦的心情;而陶诗则描绘了悠然而高远的意境,表达的是脱离官场羁绊后的闲逸、悠然自在之情。解析“暮林摇落献南山”一句描写的景象,主要通过其中的关键词“暮林”“摇落”及“南山”体现。把这些关键要素综合起来可知,此句描绘了清秋暮色山林图。而“悠然见南山”,则需要从当时陶渊明的心境入手,他刚刚脱离官场,感觉非常轻松,所以该句主要描绘的意境则是高远而悠然的。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在南极洲和冰盖之间画等号。南极洲整个就是一块千古不化的巨冰,①,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冰盖使得南极洲成了地球上唯一没有土著居民的大陆。
冰盖无疑是南极最奇丽的景观。它横在海面上,边缘如刀切的截面,奶油般洁白,看去像一只冰激凌蛋糕盛在蓝色的托盘上。而当日出或日落时分,太阳在冰盖顶上燃烧,恰似点燃了一支生日蜡烛。可是,最美的往往也是最危险的。面对这只美丽的蛋糕,你会变成一个贪嘴的孩子,()要去品尝它的美味。一旦你受了诱惑与它亲近,它就立刻露出可怕的真相,显身为一个布满杀人陷阱的迷阵了。迄今为止,已有许多英雄葬身它的腹中,变成了永久的冰冻标本。伴随着一阵闷雷似的轰隆声,冰山从冰盖的边缘挣脱出来,犹如一艘巨轮从码头挣脱出来,开始了自己的航行。它的造型常常是()的,像一座漂移的海上宫殿,一艘豪华的游轮。不过,②,而是海洋的宠儿。时而可以看见一只或两只海豹安卧在某一间宽敞的头等舱里,(),一副帝王气派。与人类的游轮不同,这种游轮不会返航。在无目的的航行中,它不断地减小自己的吨位,卸下一些构件扔进大海。最后,伴随着又一阵轰隆声,它爆裂成一堆碎块,渐渐消失在波涛里了。它的结束与它的开始一样精彩,可称(),而这正是造化的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
1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跃跃欲试富丽堂皇悠然自得善始善终B.跃跃欲试金碧辉煌悠然自得从一而终C.摩拳擦掌富丽堂皇泰然自若从一而终D.摩拳擦掌金碧辉煌泰然自若善始善终答案A解析第一处,“跃跃欲试”形容内心急切地想试一试。“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根据下文的“品尝它的美味”可知,应选“跃跃欲试”。第二处,“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而盛大。“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颜色鲜明华丽,光彩夺目。陈述对象是“冰山”,应选“富丽堂皇”。第三处,“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从下文(一只或两只海豹)“一副帝王气派”可知,应选“悠然自得”。第四处,“善始善终”,从开始到结局都很好。比喻事情做得很完满。“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从上文“它的结束与它的开始一样精彩”可知,应选“善始善终”。1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用几个独具特色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冰盖的形状、颜色和整体样貌。B.洁白的“奶油”、“冰激凌蛋糕”和蓝色“托盘”,构成充满梦幻和童话色彩的图画。C.“横”和“刀切的截面”力携千钧,让人感受到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转财务管理专业申请书
- 2025-2030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财务员工奖励申请书
- 烟花爆竹延期申请书
- 疫情外出学习申请书
- 工作转岗申请书
- 潼关县安全培训会课件
- 户口转回申请书
- 成都入户申请书
- 潜水艇课件教学课件
- 2019年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与病理诊断行业分析报告
- (正式版)JB∕T 7052-2024 六氟化硫高压电气设备用橡胶密封件 技术规范
- 中国民间吉祥图案艺术(部编)课件
- DL-T2078.2-2021调相机检修导则第2部分:保护及励磁系统
- 国开(河北)2024年《中外政治思想史》形成性考核1-4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记录表(模板)
-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 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
- 小学数学添括号去括号简便计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部编人教版6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电子课本课件
-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考点1-8单元按课文内容填空专项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